第二十章 好性格讓女孩受益匪淺(3 / 3)

和男孩不同,女孩的情緒往往會敏感的多。因此,有時,認同她的情緒,是促使女孩樂於與父母合作的主要因素。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經曆,當女孩告訴父母她遇到的問題或困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扮演“救世英雄”的角色,馬上告訴女兒麵對這樣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然而麵對父母的好意指點,很多小女孩不僅不領情,反而還會大發脾氣。

一天放學後,珍珍跑回家哭著說道:“媽媽,體育老師不讓我進入學校的體操隊。”

“老師為什麼不讓你去呢?”

“她說我的協調性不好。嗚嗚……”珍珍看上去難過極了。

“老師怎麼可以這樣說?我現在就打電話過去問問。”媽媽要為女兒擺平這件事,做出一副“打抱不平”的架勢。

但是另媽媽吃驚的是,珍珍對媽媽的這種行動並不領情,她哭著對媽媽說:“臭媽媽,我不理你了。”說完就跑進自己的房間,“砰”的把門關上了。

女兒的這種反映把媽媽嚇了一跳,媽媽最後也沒有給學校打電話過去。

後來,珍珍向媽媽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我並不是想把問題解決,隻是想發泄一下。”

看,這就是女孩奇怪的脾氣,她們又哭又鬧,隻是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同情,隻是想獲得他們的認可和安慰,並不是為了要解決問題。父母在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就可以在與女兒溝通的時候多聆聽,少提建議。在女兒發泄脾氣的時候,先要明確女兒是希望父母幫她解決問題,還是隻想向父母傾訴一下。明白了女兒的心理,就能減少這種不必要的衝突了。

當女兒漸漸長大,父母會發現平時乖巧伶俐的小女孩突然間變得脾氣暴躁起來了呢?父母會為此憂傷、難過,甚至是生氣過。但是,在不了解女兒情緒的狀況下,我們做出的任何幫助措施對女兒來講都是不起實際作用的。當走入了女孩的內心之後,我們便了解女兒需要的,很可能就是父母一個認可的眼神,一個關愛的動作。其實隻要做到這些就足以使女兒從不良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給父母的建議:對女孩的情感一定加以肯定。

敏感的小女生都希望自己的感情能夠得到父母的重視和肯定,即便她真的受到了壞脾氣的幹擾,父母對她的情感認同也能夠使她很快地從這種壞情緒中擺脫出來。

但是如果女孩覺得自己的情緒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就會認為父母對她不夠尊重,她會因此繼續傷心,並且情緒會變的更糟糕,甚至會苦惱、摔門、大發脾氣。

事實證明,一直得不到父母對她情感肯定的女孩總會有一顆悲觀的心。當女孩向你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尤其是負麵情感,父母與其給孩子提供解決的辦法,不如接受她的情緒,並對她產生情緒的遭遇表示同情。

女兒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小白兔死了。”

“沒事,回來媽媽再幫你買一隻。”

“我隻想要這隻小白兔,我就喜歡它。”

聽到女兒這樣講,媽媽不耐煩地說道:“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任性呢?不就是一顆小白兔嗎?再給你買一個不就得了嗎?”

女兒聽到媽媽這樣講氣不打一處來:“你快別說了,煩死了。”

“你怎麼這麼大脾氣……”

小女孩還想要一隻和以前一樣的小白兔是不合道理的,媽媽的建議才是合理的,但是媽媽說的話小女孩為什麼會聽不進去呢?正是因為父母不認同她的情感,才使她的情緒被激化。其實同樣的事情,如果父母換個說法,效果就不一樣了。

女兒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小白兔死了。”

媽媽同情地對她說:“難怪你這樣傷心。”

“它是和我最好的朋友了。”

“失去朋友是件很難過的事,媽媽理解你的感受。”

“我每天都喂它吃東西,還給它水喝。”

“是啊,乖乖很用心照顧自己的朋友,你應該問問獸醫就對了。”

女兒恍然大悟,不再哭了,她認真地對媽媽說:“我要是問問就對了。媽媽,你再買一隻小白兔給我吧。”

這位媽媽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孩子遭遇的同情,使孩子覺得和媽媽能產生共鳴。其實,父母對女孩的情緒認同就是向孩子傳達了一個信息:你的感受是對的。女孩的情緒緩和起來之後,反而更容易采納父母的建議。

讓害羞的女孩活潑起來

很多女孩都有害羞的毛病: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低著頭,聲音也低得很難讓人聽清楚;當在校園裏或大街上偶然遇到老師,也總是躲著藏著,生怕被發現;當班級裏開展娛樂活動的時候,也總有一些同學會躲在角落裏不聲不響。

這些女孩似乎更願意做“羞答答的玫瑰”,選擇在別人發現不了的角落裏靜悄悄地獨自開放,亦或是根本不給自己綻放的機會。害羞,總是讓很多原本應該享受快樂的孩子們變得孤獨,變得寂寞。

有這樣一個故事:德蘭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很自卑,走路也是低著頭,像是害怕別人發現自己似的。有一天,她到飾物店去買藍色蝴蝶結,店主不斷讚美她戴上蝴蝶結很漂亮。德蘭雖不信,但是挺高興,不由得昂起了頭,急於讓大家看看,連出門與人撞了一下都沒在意。

德蘭走進教室,迎麵碰上了她的同伴。“德蘭,你抬起頭來真美!”同伴拍拍她的肩說。

那一天,她得到了許多人的讚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結的功勞,可在鏡前一照,她驚奇地發現,自己頭上根本就沒有蝴蝶結,一定是出飾物店時與人一碰弄丟了。

不過,德蘭知道,以後她再也不需要蝴蝶結了。

害羞是一種難以描繪的情感屏障,同樣,害羞也是一種痛苦,它會使孩子變得懦弱、不安、不快,會感覺自己很愚蠢,像一隻被觀賞玩弄的動物一樣。於是,害羞使孩子開始逐漸遠離身邊的朋友,將自己封鎖在一個很小的圈子。漸漸地,害羞的孩子的視野裏便不再有歡笑,不再有友情,不再有自信,不再有分享,而剩下的,隻是無邊的孤獨。

在日常的交際中,開朗的孩子要比容易害羞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同時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喜歡和尊重。因為開朗的人善於將自己的感受和自信傳達給身邊的朋友,他同時也能接收到來自對方的信任和友愛。而經常害羞的孩子會給人一種不自信、不熱情的感覺,別人與你交往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那麼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便會與你逐漸疏遠,那樣損失的一定是自己。

害羞是一種難為情,是對自己的過度關注,它究竟是好是壞,不能一概而論。但過度的害羞會使人消極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裏,錯過很多風景,也不利於一個人的成功。害羞的人通常表現為見到陌生人或者老師、領導等人時容易臉紅,人多的時候,心裏很緊張,不僅話都說不清楚,甚至連做事也常常出錯,感到非常的苦惱。他們大多害怕參加集體活動,不敢當眾講話或者表演,從來不主動與人交朋友,在人際關係方麵表現出嚴重的退避心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依據心理學者的論點認為“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其實害羞對孩子而言,在成長過程中還是可以克服、學習的。沒有人生來就是羞於表現得,孩子害羞,在生人麵前局促不安、不敢說話,在帶有競爭性的活動中,他們總是畏縮不前,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1)被錯誤的“好孩子”觀念定型。總有些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育她要聽話,家長說什麼都要遵從,這樣才算是個“好孩子”,尤其是對女孩的教育更是如此。但正是在這種觀念的灌輸下,孩子便走向了“好孩子”的誤區,認為聽話才是好孩子,於是所有的話都往心裏藏,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當著眾人更是不願站出來表現自己。

(2)缺乏家庭關懷。如果孩子在幼年時缺乏家庭溫暖,內心肯定會不安恐懼,造成日後膽小的性格。

(3)家庭影響。如果父母處事過於謹慎,畏首畏尾,那孩子自然也會對外界產生畏懼心理。

(4)自信心受損。有些孩子因為一次失敗而喪失了自信,再加上家長沒有適時予以正確的分析和適度的鼓勵,孩子很容易就一蹶不振,停滯不前。

(5)家長過度的保護。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凡事替他完成,孩子沒有自己動手的機會,無法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也會使其變得孤僻。

給父母的建議:多肯定孩子,使其擺脫害羞的症狀。

害羞是當小孩子碰到陌生人和不熟悉環境時,不安和尷尬等自然的反應。孩子會擔心不知道怎麼說話、如何行動,因而退縮、封閉自己。害羞的孩子容易被人誤解為孤高自傲、不友善,從而導致其難以與人相處,更無從談起與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糾正孩子害羞的毛病,家長要保持信心,要知道有害羞傾向的孩子並不意味著他永遠都會害羞,可以采取用漸進的方式,耐心幫助他學習與人相處,帶他參加團體活動,以感覺團體遊戲的歡樂。

大部分害羞的孩子都是源於內心的不自信,要克服孩子害羞的毛病,就要從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做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親力親為的動手能力,不要吝嗇你的讚揚,當孩子和你說出他的想法時,要及時予以回應,適當給予肯定,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說了幾句“孩子話”而表現得不屑一顧甚至是冷嘲熱諷。也不要經常叫孩子順從地做個乖孩子,相反,應幫助他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鼓勵他自由發表意見。

再有,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了害羞的症狀,家長也不必大驚小怪、操之過急。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幫助孩子多練習與人溝通的技巧。如學校布置了演講的任務,家長就可以在頭一天晚上在家幫孩子提前演練,在演練的過程裏,要提前幫孩子預設好第二天的情景和可能發生的事情,並提示好孩子,當這些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該如何應對。當孩子發現所有事情都在“預料之中”的時候,自然也就能泰然處之了。

最後,要改變孩子害羞的毛病,家長就要先行改變,在家裏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要在孩子麵前過度表現自己的擔憂和恐懼。另外,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否則會令孩子覺得自己很脆弱,從而變得膽怯、退縮、缺乏自信,多給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當孩子情緒不安時,要及時擁抱他,令他不再害怕,不要用“膽小鬼”“沒用”等字眼罵孩子,也不要對孩子的行為指指點點,這會令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能把事情做好,嚴重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