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交際才能讓女孩贏遍天下(1 / 3)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reference_book_ids\":[6988533019673889828,7267091336451329024,7109046336023972894,7046309027495545863,69556749567136921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懂得傾聽的女孩最善解人心

懂得傾聽的女孩最美麗。傾聽所折射出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質,同時也是一種極其好用的交往工具。一個再聰明伶俐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那也注定隻能是一個“孤家寡人”,獨自品味著“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因為一個人不懂得與他人相處,那麼他的潛能也很難施展出來。即便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那也隻是個閉門造車的書呆子。倘若想走進人的世界,靈活周旋於人際之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懂得傾聽。

傾聽是一門藝術,有的時候,善於傾聽他人,不僅能夠使自己更受歡迎,還可以避免很多誤會的發生。歡喜和怨懟之間,可能僅僅隻是一句話、一秒鍾的距離,你應該記住的就是,永遠不要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打斷,耐心聽對方把話講完。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假如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時渴了,一時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小嘴一張,奶聲奶氣地說:“我會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

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諳世事,但母親對這樣的回答,心裏多少有點失落。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變了主意。

母親握住孩子的手,滿臉笑容地問:“寶貝,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滿臉童真地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留給媽媽!”

那一刻,母親的眼裏隱隱閃爍著淚花,她在為兒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為自己給了兒子把話說完的機會而慶幸。

倘若這位母親沒能把孩子的話聽完,就錯過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機會。家長在平日的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一般父母平日在生活上非常關心孩子,可在真正能夠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感受方麵做得卻很不夠。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被打斷,家長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隻能將話咽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便關閉了向父母敞開心扉的那扇大門。

教孩子學會傾聽,父母首先就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若孩子感受到父母能夠耐心聽他把話說完,則會產生一種被尊重、被關注的感覺。當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時,他就能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因而更容易樹立和保持自己的自信,認識自己的能力並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家長以為,遞個耳朵過去聽孩子說話就是傾聽了,但其實不然。家長如此做法隻是機械地聽孩子訴說,體會不到孩子在傾訴時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隻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裏,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所適從。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至雙方相互不信任,溝通困難。一份調查顯示:70%~80%的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另外,父母不懂得傾聽孩子,也會從側麵限製他預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從心理學上講,積極傾聽其實並不是指默默地在一邊,單純地聽對方說話。積極傾聽的核心是以平等的姿態、鼓勵對方說出真心話。傾聽者要暫時忘記自己或把自己評判標準放一邊,不管你對對方的言語或行為持讚成、欣賞還是批判、反對的態度,都要無條件地接納對方,積極傾聽關注更多的不是話語,而是對方的心理。積極的傾聽不僅要感同身受地去體會對方的心情,而且要引導對方抒發情緒,宣泄那些不滿、憤懣、悲傷、快樂、喜悅。

善於傾聽的人總是善於理解和溝通的。當一個為成功而喜悅的人麵對一個微笑著傾聽的朋友時,他會感到這位朋友是理解他的,也是為他而高興的,當一個因失戀而愁眉苦臉的人麵對一個表情凝重而專注傾聽的朋友時,他會感到自己的痛苦朋友能理解,雖然朋友沒能提出如何重獲愛情的好建議,但他已感到自己得到了一點心理安慰。

東京電話公司在幾年前碰上了一個對電話接線生口吐惡言的最凶惡的用戶。那個不講理的用戶拒絕繳付任何費用,說那些費用是無中生有。他寫信給報社,到公共服務委員會去做了無數次申訴,告了電話公司好幾狀。最後,電話公司派一個最幹練的調解員去見他。調解員靜靜地聽著他說,讓那位暴怒的用戶痛痛快快地把他的不滿一股腦地吐了出來,還不斷地說:“是的。”以表示同情他,如此長達6小時之久。經過三四次的接觸,那位用戶變得友善起來了。調查員說:“在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我甚至沒有提出我去找他的原因。第二次、第三次也沒有。但是第四次,我把這件事完全解決了。他把所有的賬單都付了,而且撤銷了那些申訴。”

無疑,那位用戶實際上所要的是作為一個重要人物的感覺。他先以口出惡言和發牢騷的方式取得這種感受,但他從電話公司的代表那兒得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覺後,滿腹的牢騷就化為烏有了。

很多人都認為,要想讓自己變得優秀,就要主動出擊去與別人競爭,在競爭中獲勝最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其實,表現優秀的方法還有一個,那就是學會傾聽,以靜製動。人之所以長了兩隻耳朵、一張嘴巴,就是為了多聽、少說。善於傾聽的人比起總是滔滔不絕的人來說,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說的話被他人重視,試想,當一個人對著你興高采烈的說話的時候,你靜靜地坐在他的對麵,用心聽著,他肯定會覺得說的酣暢琳琳分外愉悅。

“聽”是一種無聲的交流,學會當一個好的聽眾,欣賞對方的表現,就可以得到對方的肯定和尊重,在雙方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礎,因而產生不斷與你交往的願望。

給父母的建議:教女孩學會傾聽的藝術。

傾聽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語言的一種行為表現,對孩子來說,傾聽將直接影響到他學習新知識、新本領的能力。那麼,該怎樣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呢?

首先,父母是孩子學會傾聽的最好榜樣。要孩子學會傾聽,父母就要先懂得傾聽,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傾聽的最好榜樣。通常自家人在交談時比較隨意,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孩子。因此,即使是在家裏爸爸媽媽也要特別注意交談時的方式和禮儀,專心聽對方講話,不要同時做其他的事。

其次,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當他人快樂或難過的時候,用心去傾聽對方,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他們就能毫無顧忌地向你敞開心扉。因為傾聽,對方能夠看到你的真誠和細心,也會對你更加信任和友愛。再有,傾聽可以讓自己很好地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有利於自己的及時改正;

最後,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父母要從生活的細節著手,引導孩子掌握傾聽的藝術。例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在聽對方講話時應耐心聽完,不要搶話、插嘴;特別是在上課時要做到安靜地聽、專心地聽,不做小動作,不影響別人,讓孩子懂得影響別人的聽講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讚美是一種品質,也是習慣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作為女孩,要學會適時地給他人一句讚美,因為讚美的力量是無窮的。

台灣作家林清玄青年時代做記者時,曾寫過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卻第一次被捉到的特稿。他在文章的最後,情不自禁地感歎:“像心思如此縝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幾句話,竟影響了這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台灣幾家羊肉爐的大老板了。

在一次邂逅中,這位老板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一句讚美,恐怕也不會有青年今天的事業與成就。讚美就像澆在玫瑰上的水。讚美別人並不費力,隻要幾秒鍾,便能滿足別人內心的強烈需求。一個人若能真誠地讚美別人,就說明她能夠用心發掘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是謙虛的,是自斂的。當你發自內心的表達對他人的欣賞時,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信在如此美好的氛圍之下,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內心都會是真誠和快樂的。

能夠讚美他人的女孩,身體裏就不會生出嫉妒的毒瘤,內心自然更加豁達寬廣,人生之路也就自然加倍寬敞。每個人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而讚美就猶如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隻有獲取充分的陽光,才能保證內心的溫暖。所以,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適當地讚美對方,不但能增強人與人之間和諧、溫暖、美好的感情,同時還能使自己存在的價值得以肯定,獲得一種愉悅和成就感。

給父母的建議:告訴女孩讚美別人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每個人都喜歡聽讚美的話,被讚美時,心情會自然地輕鬆起來。如果說得好,會有利於雙方的下一步交流;如果說得不好,則會適得其反。恰到好處的讚美與違心的拍馬屁,往往隻有一步之遙,要讓讚美的話在別人聽來不是令人反感的拍馬屁,就要在讚美別人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1.真誠而得體

對別人的讚美需要真誠,而真誠離不開真實,要恰如其分地讚美對方,必須符合事實。如果要在一些細微的地方讚美的話,更需要對對方的工作、生活經曆做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準確地提出別人沒想到你會提及的細小之處,這樣往往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團秘密訪華,進行打破中美中斷20年外交僵局的談判。來華前,尼克鬆總統曾不止一次為他們設想這次會談的情形,以為中方會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國主義,勒令他們退出台灣,滾出東南亞。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緊張。

但事實出乎他們的意料。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他們。周總理微笑著握著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握手。”

當基辛格把隨行人員一一介紹給周總理時,周總理的話更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握著霍爾德裏奇的手說:“我知道,你會講北京話,還會講廣東話。廣東話我都講不好。你是在香港學的吧!”又對斯邁澤說:“我讀過你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關於日本的論文,寫得非常好,希望你也寫一篇關於中國的。”最後他握著洛德的手,說:“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她的書,歡迎她到中國來訪問。”

一席讚美的話下來,基辛格一行的緊張心理已經被趕到九霄雲外了,剩下的隻有對中國領導人的刮目相看和油然而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