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打造多才多藝的全能型女孩(1 / 3)

才藝是女孩“傲氣”的資本

女孩需要藝術的熏陶。但這並不是指每個女孩都要從小學彈琴,學畫畫,這些還是應該興趣使然。女孩可以不擅長藝術,但卻不可以不熱愛藝術。

藝術可以拓寬女孩的視野,增加女孩的見識,培養自己良好的情趣。有才華的女孩總是會令人印象深刻,並且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當這樣的女孩走入社會後,一筆清新的好字,可以給上司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手漂亮的鋼琴,讓平時普通的她多了一份浪漫色彩;甚至當她以後結婚成家後,一盤可口的家常菜,比漂亮的妝容更令他驚喜和佩服。才藝不僅可以豐富女孩子的生活,更有益於養成平和恬靜的心境,讓她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本身一樣多姿多彩。

一般,女孩3歲以後,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到了這個年齡段會對自己的衣著等各方麵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些女孩甚至更早就在這方麵有了敏感性,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女孩進行正確的指導、引導、鼓勵,女孩就會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深諳交際技巧的女孩可以很快認識朋友,但要贏得尊重和好感,還需要有自己的見地和特長。

日常生活的感觸瑣碎細小,終日談論生活是非,終歸顯得沒有風度。而一個思想上站得更高的人,見地往往不同凡響,能贏得聽眾發自心底的讚歎。那麼什麼可以讓人的靈魂站在更高的境界?答案是藝術。

提到藝術,很多人認為它代表古典音樂、美術、雕塑、舞蹈等具體的學科,因而很多家長以為將孩子送到藝術學校,學一門才藝就算是跨進藝術的門檻了,這其實是對“藝術”一詞的片麵理解。我們沒有必要去用學術的觀點討論藝術的定義,通俗地說,藝術是抒發、傳遞、調動思想情感的手段。

按照這樣的定義,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一門藝術。隻要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普通人的隻言片語也可以是至理名言,就像創作《少女的祈禱》的那個姑娘,很多人已不記得她的名字,她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流露在琴鍵上,成就了今天的世界名曲。藝術並不是專屬於大師的,它屬於每一個人,因而也就沒有必要盲目地崇拜西方的交響樂和讓我們迷惑的希臘神話。

培養藝術領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學習樂器、傾聽音樂、參觀畫展等,這一點已經得到很多家長的重視,不論孩子們是否喜愛,家長都願意花錢將孩子送進才藝學校去受熏陶。但是這樣的方式達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孩子自己不喜歡,反而會增加他的厭學情緒。

針對目前家長和孩子麵臨的學藝困惑,再去強調學習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已經顯得有點多餘,我們需要麵對的已經不是孩子學習藝術的資金投入問題,而是如何讓孩子與母親的相處成為愉快而祥和的藝術的問題。太多家長寄希望於樂器,卻忽視了自己對孩子的藝術修養的引導作用。

希臘有個習慣,婦女在懷孕期間要觀看美麗的事物,據說這是為了使孩子也能成為美麗的人。美能使人精神愉悅、情緒放鬆,而愉悅和舒適能使人變得更加美麗。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也建議給孩子營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室內環境。孩子的房間應選擇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屋子;牆壁最好是有利於視力發展的暗綠色,上麵最好掛有各種美麗的裝飾,可以是名畫的複製品;床要潔白,被子要軟而輕;最好在桌上陳列一些孩子喜歡的雕塑。

與斯特娜夫人的主張相似的還有教育家洛克,他號召家長讓孩子多接觸音樂,並相信旋律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

母親在孩子的生活中處處留下了痕跡,即便是孩子對藝術的理解也不例外。能夠對藝術有敏銳的感知的孩子,心靈往往也敏銳純潔,這樣的心靈需要母親來嗬護。說到底,還是要求母親自己有涵養。

如果母親的言語和動作都粗俗不堪,又常常在孩子麵前談論是非、吵架罵人,給孩子留下的就會是一副市井小人的形象,一方麵孩子會模仿,自己成為一個缺少教養的人;另一方麵,孩子的心靈也會被母親的大意損傷,這樣的孩子麵對青山綠水、天高雲淡的美景也會無動於衷。

與孩子一起學習名著、排演戲劇、朗讀詩文是很好的接觸藝術的方式,做孩子的聽眾,讓他在家裏演奏樂器,就像開自己的演奏會一樣,這是激發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也是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愛的最好方式。

當然,藝術的魅力不僅是激發心靈、調動情緒,它還能豐富孩子的靈魂,使孩子建立起一種對美的信仰和追求。有藝術修養的人,氣宇軒昂、談吐不凡,更容易贏得別人的敬重,這也是藝術帶給人生的一種財富。

給父母的建議:莫讓學藝成為女孩的負擔。

讓女孩學習一門藝術,對於開發女孩智力、陶冶情操、活躍生活都大有裨益,或許還能造就出一個“小天才”,但當學藝成為女孩不堪承擔的重負,家長就必須重新思量了。

一位父親在女兒兩歲時,就讓女兒學藝,每天都規定女兒必須做什麼,不準做什麼。如果女兒不聽話,就狠狠地揍她。在這種環境裏,女兒的確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不到10歲,就彈得一手好琴,擅長書法繪畫。

一次,女兒在繪畫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他非常高興,樂樂得意地說:“我太幸福了,10年磨一劍,工夫終於沒有白費。”

但是,當他看到女兒獲獎的那一幅畫時,驚呆了:在畫上,有一隻乖巧的小羊正在彈琴,在旁邊站著一隻齜牙咧嘴的大灰狼,在狼旁邊標了這樣一行字:“你得一直彈我愛聽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

他恍然大悟——乖巧的小羊,還有齜牙咧嘴的大灰狼——這是女兒在控訴我啊!

孩子對於外界的一些事物,尤其是某些藝術類的事物感到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發展為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對的。但若不顧孩子的心理想法,不由分說地強製孩子學藝,剝奪她們愛玩愛自由的天性,往往會導致相反的後果。想想自己是否也有文中那位父親的做法?

女孩學習才藝固然是好事,但家長切忌太功利,否則會扼殺女孩學習才藝的積極性。

家長要有這樣的心態:不一定是要求女孩在鋼琴比賽上拿到大獎,但至少能夠使女孩擁有欣賞音樂的趣味,能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一定要女孩畫出多麼偉大的作品,但需在偶爾起興的時候,畫一張自己喜歡的素描,貼在牆上,愉悅耳目;甚至不一定要女孩學精任何一樣才藝項目,隻需通過生活中的各種修煉和感悟,成為一個純粹、高雅、有魅力的女子,擁有麵對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遇的智慧。能夠在世界上獨立、堅強又幽默地生活著,並活出自己的色彩和趣味。

縫紉讓女孩變得心靈手巧

女孩一般溫柔體貼、乖巧懂事,對針線,細、小線繩情有獨鍾。與母親心靈相同,女孩子常觀看媽媽織毛衣、做針線活,自己也會找些碎布來織織縫縫。

女孩子心靈手巧,手的小肌肉群靈活協調的發展,可以影響許多方麵能力的提升。使她們能夠充分開發並利用“手”的功能。

一位媽媽特別重視對女兒女紅的培養:

女兒嘉嘉十一放假,我準備教她繡點荷包什麼的,因為家裏實在沒現成的工具,隻好到商店買了十字繡,女兒看到花花綠綠的線很感興趣。

我買的是一幅很簡單的小風景,女兒學的很用心,一會兒就學會了。

看著她小心翼翼的樣子,我覺得這麼做很有效果既鍛煉孩子的耐心又培養了孩子的審美,一舉兩得!

在我的指點下女兒繡的很順利,一針一線都要求的很完美。甚至連吃飯都不顧了,就這樣,三天以後女兒終於完成了十字繡。雖然有的地方開始粗糙但整體效果還不錯!

第四天,我發現女兒開始有點喜歡上十字繡了。下午的時候她又繡了起來,然後迫不及待地找人裝裱好掛在臥室。還說要再買一幅。

看到女兒如此喜歡女紅,我又教她畫圖樣自己繡。她在衣服上畫了隻花,而且很快繡好了。她穿著可高興了,還找了幾個朋友一起繡了起來。

十一假期快結束了,我準備著寒假要教女兒剪紙。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隻要有點耐心和孩子一起DIY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建議媽媽給女兒準備一個“巧手籃”,放一些布頭兒或毛線,用來給布娃娃縫製新衣。還可以給女兒準備一些小鈕扣或小珠子,再備一些彩色線繩,孩子會坐下來將一顆顆小珠子穿起來,製成美麗的項鏈。

當然,因為女孩的年紀小,或許女孩做得還不盡如人意,因此有些家長就擔心女孩被針紮傷了手,或者因為她們在牆上、地上作畫而大發雷霆。

然而,家長們隻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麵,卻沒有注意到其中女孩所展示出的才華,他們更沒有意識到,女孩的才華就像礦石一樣,如果不被發現,就失去了閃亮的機會。

王女士的女兒莉莉是“小熊維尼”迷。

王女士為了培養女兒這方麵的能力,特意找了個這樣圖案的讓女兒繡。

每天晚上吃過晚飯後,王女士就教女兒穿針、走線,指出位置讓女兒縫。

開始莉莉很著急,不是紮了手就是弄亂了線,但是經過幾次努力後,小熊維尼可愛的鼻子開始顯現出來後,莉莉就來了勁頭。

接著,她們母女倆共用了20天的時間完成了這幅作品,莉莉從此也愛上了針線。

女兒現在正熱衷於用扣子DIY她的衣服。

王女士認為,雖然現在沒有什麼針線活兒可做了,但是給女兒製造機會,多做做針線活,除了能磨練性情,培養淑女氣質,也會使她享受到生活中更多的樂趣。

家長們為女孩的胡鬧、調皮而頭疼,因為怕麻煩而不給女孩鍛煉的機會,殊不知,這卻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女孩的藝術創造力。

所以,給予女孩“創作空間”是必要的。對於小手靈活的女孩,家長不妨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女孩盡情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給父母的建議:給女孩足夠的創作空間。

很多女孩看到家裏的舊衣服,忍不住想去改,對此,父母不要去斥責。不妨主動提供一些有一點點的小問題(有些是撒上了洗不去的湯汁,有些是因為尺碼不再合身,有些則是因為款式已經過時),現在已經不穿了的衣服讓她練手。

她在改裝這些衣服時,可以給她提一些小小建議:如果是衣服上被不慎撒上了油漬,顏料無法洗去,可以試試在那些汙跡上繡上一些花紋或是綴上一朵小花,將它們遮擋起來,如果是汙濁在了T恤的袖口或是手臂部分,大可以將這些剪去,然後將領口稍作修改,就變成了一件可愛的小背心啦。如果是衣服不合身了,比如說我們長穿的牛仔褲,我們就可以把褲管部分剪去,修剪成一條牛仔短褲或是牛仔裙,一樣光彩照人呢。若是因為衣服的款式過時了,就可以找一些時下最流行顏色的布片將它們縫製在衣服上,或是點綴上一些時尚圖案,一樣可以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