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在虛擬的網上與人談情說愛,這是很危險的事,會使人沉迷於虛幻的情愛之中,想入非非,無法與現實接軌,造成情緒異常,引發嚴重後果。如果女孩長期在這種虛無縹緲的感情裏遊走,隻會變得玩世不恭、委靡不振,甚至會誤入歧途。
女孩子沉迷“網戀”並不是她單方麵原因造成的,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她迷戀於“網絡中的白馬王子”。綜合來說,大致有以下三種原因。
(1)現今的父母為了賺錢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回家或很少關心女孩。父母見了孩子,往往會問:“你的零花錢還夠不夠花?”“你最近學習還好吧?”從來不關心女孩是否快樂。女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她當然會感到孤獨痛苦。如果這時,網上恰有一個“白馬王子”對她關愛有加,她又怎麼會割舍這段“網戀”?
(2)未成年的女孩思想單純,往往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她們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她們把愛情想象得太美好,尤其是看多了那些青春偶像肥皂劇後,更是對網絡愛情心生向往。
(3)學校和家庭對於女孩的早戀現象嚴加禁止,於是女孩們便把心投向了網絡,她們在網上和自己想象中的“白馬王子”暢所欲言。網絡中的男子,花一番心思,就能讓這些少女們心花怒放,完全沉浸於這種虛幻的愛情之中。
給父母的建議:父母想讓女孩遠離網戀,就要給她足夠的愛。
父母要給女孩充足的愛,無論多忙,都不要忽略女孩的精神成長。多抽出一些時間和她聊天,可以聊聊女孩在學校裏的一些事情,認真傾聽她的心聲,同她一起享受快樂,分擔悲傷。父母要明白,物質上無休止的滿足,隻會使你和女孩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隻有精神上的關懷,才能使他健康成長。
網上有奇幻的世界,卻沒有女孩心靈需要的愛。如果你用真愛去喚醒她的心,她怎麼會不回頭呢?
很多女孩之所以會發生“網戀”,是因為她們覺得家裏沒意思、聽見父母吵架就煩的要命……女孩在家裏受了傷,就要找一個地方去修補傷口,於是自然而然開始網戀!
父母愛女孩,那麼為什麼不給她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呢?或許,僅僅是父母之間的爭執減少了,女孩被家的溫暖所包圍,她便不再想去網絡上找“白馬王子”了。
警惕女孩盲目崇拜
一位媽媽向別人這樣敘述她的女兒——一個追星迷:
Sara簡直是××明星的瘋狂崇拜者。她每天都哼著××的歌曲,他仿佛成了她生活的全部。Sara的臥室裏貼滿了××的海報,她的鉛筆盒裏到處都貼著××的大頭貼。甚至她的衣服上,也要彩繪上××的靚照。聽說他鬧緋聞了,又有女友了,Sara會傷心地不得了;聽說他病了,Sara比他還難受。總之,娛樂記者對××一舉一動的報道,都緊緊地牽動著Sara的心。Sara甚至從現在起就開始攢錢,想以後做飛機去很遠的地方看××。
麵對女兒的行為,我屢次禁止,但卻無效。真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在大多數父母看來,孩子追星可以,但是要有個度,超過了底線的瘋狂崇拜就不是什麼好現象。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應該完全將明星作為“精神支柱”,把明星看做了自己的“神”。這樣長久下去,孩子必然會對未來失去方向。
這種認識當然是正確的。但還是有個別父母明明知道孩子的追星已經成為問題,卻仍然支持她繼續追下去。
前幾年,劉德華的歌迷楊麗娟為了見他,不惜讓自己的父親賣腎籌錢。最終導致一家人的悲劇。其實楊麗娟的問題根源便在於她的家庭教育。
楊麗娟瘋狂迷戀劉德華,其父母不但沒有發現女兒的問題,反而還支持女兒追星,一家人都為“星”狂。
當楊麗娟的追星越加瘋狂時,她已經陷入妄想症的深淵不能自拔。她認為地位、權勢比她高的人也都會喜歡她,她心裏麵實際上認為劉德華也是喜歡她。楊麗娟為了完成這個心願,不惜一切代價。
她的這種心理問題其實可以追溯到父母對她的教育。楊氏夫妻對於女兒的過度溺愛讓她不再需要與外界來往,因此她的一些社會功能也慢慢退化。楊麗娟一回家,父親就端上了飯,她一邊看劉德華的海報一邊吃飯,就覺得很滿足。雖然父母對楊麗娟的溺愛已經超過了一般程度,但是楊麗娟卻渾然不覺。最終楊麗娟和父母在這種單向的愛的基礎之上,引發了一出家庭悲劇。
這種錯誤的崇拜最終導致了整個家庭的破滅。
如果孩子沉湎於對明星的追逐和依戀當中,不能自拔。一味關注明星們的漂亮外表或八卦緋聞,關注他們的名聲或收入。結果往往會耽誤了自己學習和進步的時間。
其實,女孩崇拜明星並不是一件壞事,最重要的是要讓她知道如何崇拜才最正確。家長應當引導女孩看到明星們最傑出的地方,學習明星的精神或優點,並與自己的實際聯係起來,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正如一位女中學生評價劉德華時所說:“劉德華不止歌唱得好、戲演得好,而且還熱心為社會服務。他非常關心我們的學業,常常要我們把成績表拿給他看,鼓勵我們把書讀好。所以,我崇拜他,學習他,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實女孩追星,不是不可以,隻是不要盲目,不要在追星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
給父母的建議:講明星背後的故事,讓女孩知道美的代價。
羨慕和崇拜名人並沒有錯,這是女孩普遍的心理,要知道成長本身就始於崇拜。但是由於缺乏自製力和辨別能力,女孩對名人的崇拜往往會陷入一種盲目,隻看到名人表麵上的光環,而迷失了自我的境地。其實,父母不必擔心,隻要引導得當,“追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媽媽們能夠做的很多,例如,選對崇拜的對象,即女孩所崇拜的對象身上一定要有一些可供女孩學習和參考的積極的東西,摒棄追星似的盲目狂熱,選擇榜樣以理性對待和學習。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女孩明白每一位明星美麗的背後都有我們看不見的努力。
例如,提起徐靜蕾,沒有誰會陌生,她被稱作“玉女偶像”“中國影視界四小花旦之一”。徐靜蕾那種舉手投足間淡然流露出的優雅、純情,迷倒無數少男少女的心。她是個才女,做導演,《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讓她獲得聖塞巴斯蒂安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要知道,這僅僅是她導演的第二部電影,就達到了別人夢寐以求的高度。
可是在這些光環的背後,徐靜蕾小時候卻被父親“逼著”在市少年宮書法班學習,現在才寫得一手好字。後來她看人家畫畫就喜歡上了畫畫,於是17歲的她不畏寒暑騎著自行車穿梭於偌大的北京城,走很遠的路去學畫。就是這些背後的努力,才讓日後的徐靜蕾取得了那麼大的成就。
還有我們熟悉的張曼玉,在成功之前,張曼玉隻想在銀幕上扮靚,隻肯演嫵媚動人的少女。演了幾部電影之後,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觀眾不認可她的嫵媚,不認可她演美貌少女時的表演。
在這種屢遭挫折的情況下,張曼玉痛定思痛,決定好好磨煉自己。於是,她拚命地看前輩們的影視作品,揣摩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就連在街上看到一個擦身而過的普通人,不管是掃地的阿姨還是送盒飯的打工妹,張曼玉都仔細地觀察她們的一舉一動,運用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當中。
經過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一個接一個全新的角色終於出現了。從《新龍門客棧》裏的老板娘到《宋慶齡》裏的宋慶齡,從《一門喜事》裏的新娘子到《甜蜜蜜》裏的打工妹,張曼玉角色多變、演技出色,終於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她成了獲獎最多的香港女演員,獎項包括四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四次台灣金馬獎,獲得了讓別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功。
在這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背後,其實隱藏著的都是無數的努力與奮鬥。當女孩明白這些故事,全麵地認識到美麗背後就是奮鬥後,自然會對明星們產生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不僅僅是盲目的崇拜。然後,利用女孩對名人的崇拜進行自我教育。崇拜的對象為女孩們提供了直接思想言行規範化的模式,讓被崇拜人物的高尚品德、創業意誌和獻身精神影響和感染女孩,啟示女孩該如何地去對待生活、對待事業、對待未來,以及對待成功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