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鍛煉孩子們的毅力,劇組每次安排的地方都較為偏僻,居住條件也相當簡陋。原本在大城市過著“錦衣玉食”生活的孩子們,當然會對農村、民房萬般不適應。而對於爸爸們來說,任務更是非常艱巨:他們不僅先要讓自己適應和熟悉居住環境,還要安撫孩子的情緒、照顧孩子的起居,甚至連做飯都要親自動手。麵對這樣的情況,平時工作很忙、在家都是“甩手掌櫃”的爸爸們,當然很難做得得心應手、麵麵俱到。但林誌穎卻在整個過程中都將事情做得非常細致與周到。比如,當他們到達第一站——北京靈水村的時候,林誌穎和小Kimi“不幸”抽到了最破的“蜘蛛房”,林誌穎一麵觀察著屋裏的情況,盤算著怎麼把屋子弄得可以睡覺,一麵細心地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安撫Kimi的情緒:“看,Kimi,這裏有蜘蛛哎,蜘蛛酷不酷?”Kimi聽見爸爸說“酷”,立刻也變得高興起來。好不容易吃完午飯,到了睡午覺的時候,勞累的Kimi早已酣然入睡,林誌穎怕蚊子會咬Kimi,於是起身用紙片扇著周圍的蚊子……
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的父親沒有這麼細致就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像林誌穎一樣,能在如此不熟悉和慌亂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顧到這些小細節,使得他身上濃濃的父愛立刻體現了出來,讓Kimi在很差的環境中也變得安心、快樂起來。
這就是細節中體現出來的父愛的強大力量。
或許是因為男人天性比女人粗心,或許是男人在外麵耗費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大多數爸爸在回家之後可能不會如此細致地照顧孩子。甚至有很多爸爸認為,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應該由媽媽來做,如果放在自己身上會顯得太“娘”。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分辨這種區別的能力較低,反而是感知細節的能力很強。他才不會思考“爸爸是個粗枝大葉、包攬大事的男人”,因而能夠自發地接受和原諒你的“不細心”。在他的感受中,也許你對他的忽略,就代表著你沒那麼愛他。
所以,爸爸們要拋卻原來的觀念,收起自己那帶有“大男子主義”的思維,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細心的奶爸。當你真的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愛護孩子時,你會發現,愛意會在這個過程中傳遍你和孩子的心頭,你會逐漸愛上這種細小卻洋溢著幸福的付出。
★用心嗬護,小細節體現愛
即使當媽媽的已經全權擔負起照顧孩子起居的責任,爸爸們也不要理所當然地將這件事情完全推開,更不要顯現出這“不是男人該做的事”的姿態,這隻能讓孩子對你漸漸敬而遠之。
爸爸們除了能用寬厚的身體為孩子遮風擋雨,也應該經常用自己雖不靈巧卻充滿愛的雙手為孩子做以下事情:
耐心地給孩子穿衣服穿鞋,幫孩子戴好手套帽子之類的配件;
孩子餓了,不是打電話叫外賣,而是下廚給他做一頓或許並不十分美味的飯菜;
擦幹淨孩子吃冰激淩時弄髒的嘴角,像媽媽一樣嘮叨兩句;
偶爾為女兒紮可愛的辮子,帶兒子理帥氣的發型;
……
就像那些獨自帶著孩子出去旅遊的明星爸爸們一樣,如果你也能將這個看作自己的責任,給孩子細小、周到的照顧,相信你的孩子也會像《爸爸去哪兒》中的寶貝們一樣,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爸爸相處的機會,格外依賴爸爸、愛爸爸。
★留心孩子的想法,不時給他愛的驚喜
我們經常在言情劇中看到這樣的橋段:女主角不經意間說出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男主角暗暗記在心裏,不久就為她送上了這份禮物。這時,女主角通常都會感動得無以言表、眼眶微濕。
其實,男人在初談戀愛時的用心,也應該延續到自己的寶貝身上。因為可以說,小孩子的觸角是很敏銳的,他們的內心感知幸福的能力很強,當他們不經意的一句話被你牢牢記在心裏,並且真的奉上一份驚喜時,孩子除了獲得心愛物品的喜悅,更會感覺到你的用心以及他在你心中的分量。如果你能堅持這麼做,相信孩子和你之間的愛定是牢不可分的。同樣,孩子也會逐漸感染你細心、有愛的作風,會以同樣的方式來關注你、關心你。正如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專家諾得哈斯所說:“給孩子送禮物不是送物品,是表達家長的一片愛心,是教育引導孩子的一種輔助手段,有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細心記錄孩子的成長,定格幸福時刻
有位爸爸,自從女兒出生後,每一年她生日這天,都會給女兒寫一封信。信中寫滿那年中她身上發生的小故事、艱辛與歡樂、她人生中的重要問題,甚至世界大事、各種雜感等,加上一些照片、禮物、報告卡等,還有各種形式的紀念物品。
當信寫好、所有的寶貝放進信封時,他就把信封封起來。信封上寫:“茱莉安的爸爸在她第N次生日時給她的每年一信——她21歲時可以打開。”
時間就這樣慢慢過去,這位爸爸在堅持不懈地做著這件事情。而女兒慢慢長大,也知道了爸爸為自己做的事。慢慢地,對於一些帶有童年記憶的物品,女兒也會要求把它們放在周年信中,這樣她就可以永遠保留它們。
有一天,爸爸和女兒一起閑聊,聊到將來女兒會做什麼。爸爸隨口說:“21歲那年,你將從大學畢業,開始自己新的人生旅途……”
“不,”女兒打斷他,“我會忙著讀你的信!”
每個生命誕生之初,爸爸們也許都有記錄寶貝成長過程的念頭,但或忙於工作,或苦於記錄太煩瑣,慢慢都放下了這份熱情。有的爸爸也會認為,即使記了將來孩子也不一定會感興趣。但殊不知,孩子其實會將它看得非常重要,因為它承載著爸爸滿滿的、細心的愛,是一份無價之寶。
凡是爸爸們一閃而過的愛的小念頭,都可以大膽地去做,要相信,它會成為你和孩子之間一個美妙的情感火花。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來自爸爸的細節之愛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們是不經常發生在爸爸身上的,是出於很深的愛才能做出來的。因此,對於孩子來說,這份愛才更是無價的、令人向往的。
第六節
愛是不粗暴,郭濤要做“慈祥的父親”
相信看過《爸爸去哪兒》的朋友們,一定會對郭濤的嚴厲有所印象。在這五對父子(父女)中,郭濤是一個“瞪眼”次數較多的爸爸,因此難免給人留下有點“凶”的印象。比如,在北京靈水村,大家忙了一天之後,晚上要開展最後一項任務——唱歌時,石頭顯得有些疲憊和煩躁了,他不但不積極唱歌,還企圖逃離錄製現場。郭濤顯然也不是很有耐心,他一會兒怒目相瞪,一會兒又質問石頭“幹嗎呢”,最後幹脆把石頭推到了漆黑的門外。又如,在山東威海雞鳴島的第一天夜裏,石頭在床上邊玩邊喝水,不小心把水灑了一床,弄濕了床單和被褥。雖然是無心之過,但郭濤還是忍不住朝石頭發了火……
雖然,郭濤的“凶”與石頭調皮的性格不無關係,但年僅6歲的石頭當然無法理解這是爸爸另一種愛的方式,他誤以為爸爸“凶”是因為“不愛自己”。當郭濤了解石頭的這一心理後,頓感內疚,他想到石頭隻是個6歲的孩子,也是需要爸爸疼愛的。因此在接下來的幾期中,郭濤努力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和愛心,並不斷用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愛。而逐漸感覺到爸爸越來越慈祥的石頭,也表現得更加放鬆、自在。
郭濤當然是非常愛石頭的,但因為他教育方式的嚴厲,使得石頭產生了“爸爸有時不愛我”的錯覺。可見,爸爸們粗暴、嚴厲的態度將會對孩子產生多麼大的負麵影響。那麼,總是忙於工作、有時難免粗心地忽略自己態度的爸爸們,應該從哪幾個方麵去努力改變自己的“粗暴”呢?
★切記不要打罵孩子
有些爸爸有時會控製不住自己,以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或者認為不打不罵便教育不出好孩子。但實際上,打罵對孩子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相反,隻能帶給孩子傷害。
據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受到父母的打罵之後,心理會受到極大的傷害。那些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更愛鬧事、脾氣更暴躁的性格;他們欺負同學或者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的概率,要比一般孩子高出4倍;他們更喜歡與老師和父母作對;另外,如果每周被打罵兩次以上,孩子將會有撒謊、偷東西等更加叛逆的行為出現。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就算遭受打罵的孩子在事後得到關愛,他們心中所遭受的傷害也無法得到補償;即使動粗的父親事後道歉,孩子的心理創傷依然存在。
這無疑給那些遵從“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爸爸提了一個醒:當孩子的言行不正確時,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理想方式去做時,一定要先壓製住自己的怒火,然後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出發點,接著再用易懂的溝通方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另外,尤其要提醒爸爸們的是,如果孩子犯的是無心之錯,比如上述例子中石頭不小心將水灑到了床上;或者是能力不及導致的小事故,比如力氣不夠大的孩子打破了沉甸甸的盤子;在這兩種情況下,爸爸不僅不能打罵孩子,也不要對孩子有絲毫的責怪。否則,會讓孩子喪失信心,在以後做事的時候畏首畏尾,且更容易把事情辦壞。
★時刻提醒自己,打罵隻會把孩子推向歧途和深淵
之所以有很多爸爸選擇用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一凶、一動手,孩子就會被震懾,會因為害怕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這是有效且快速的方式。但事實恰恰相反。據有關專家研究表示,一旦你用了嚴厲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或許一時會因懼怕而聽從,但實際上,這會在他心中形成一種“免疫”,下一次你再想用同樣的方式去教育他,就會不奏效,你隻能把嗓門提得更高、話說得更狠、手下得更重。但即使你用更粗暴的方式“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孩子內心的仇恨、叛逆情緒卻會快速滋長。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會越來越叛逆,對父母教育的服從程度會越來越低,很多孩子甚至會從此走上暴力、仇視社會的犯罪之路。
總而言之,爸爸們要記住,如果你很忙,寧可暫時不參與對孩子的教育,也千萬不要試圖用粗暴的方式來快速解決問題。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隻能製造更嚴重的問題。
★學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懲罰
美國總統裏根從小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一天,他誤殺了爸爸最心愛的寵物。他的爸爸很生氣,但沒有打罵他,隻是將被打死的寵物製成了標本。裏根長大後,每當看到這個標本時,都會回想起此事。他經常說,很感謝爸爸通過這種方式來懲罰自己,而不是打罵。
巧妙懲罰,在不動粗的同時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比如,讓孩子自己通過勞動攢錢,為打碎的花瓶埋單;讓孩子每天整理家務,以懲罰他總是將家裏弄得髒亂;讓孩子體會被欺騙的滋味,以懲戒他的撒謊行為……
總之,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事,一定有很多種方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中吸取教訓。爸爸們也應該以此為最終目的,采取一些更利於孩子反省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打罵。
【忙爸爸一分鍾教子金句】
每個孩子都是一株成長中的樹苗,如果長歪了,爸爸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修正,而不是粗魯地砍倒它。粗魯行事,永遠隻會讓事情轉向惡性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