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3 / 3)

商機無時無刻不在身邊埋伏,若發現了,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它。抓住了商機,小本致富就不會是一種空想了。

小老板要善於借力

蔣女士是一位善於借力生財的人。她高中畢業後,曾做過裁縫、推銷員、會計、司機。後來,她供職的公司效益逐漸變差,工資拖欠半年,這讓蔣女士一家陷入了困境。當時,她沒背景、沒技術、沒學曆,還要照顧一個小孩。此時,她想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實在不是一件易事。經過一番思索。她決定自己去創業。

蔣女士敢想敢做。創業伊始資金是麵臨的最大困難。沒人樂意將錢借給一位前途渺茫的女人。為了借到錢,蔣女士在幾個月時間內幾乎將所有認識的人找遍了。有個人最多借給她1萬多元,其他都是3000元、5000元湊集起來的。她十分清晰地記得。一共向二三十個人借到8萬元的啟動資金。

蔣女士利用借到的錢。招聘了七八個人。便投入了創業。起初,她的工廠同附近其他小工廠一樣。主要是為周邊的一些水產商生產冰盒。然而由於小廠起點很低。競爭愈來愈激烈。被迫無奈,蔣女士隻好將目光投向了更寬闊的市場一一到上海、北京等地尋覓商機。

她沒有銷售網絡。沒有人際關係,僅僅依靠一張嘴和一雙腳,還有各地的行政地圖。每到一個地方,她就會將行政地圖打開,勾出上麵合適的單位。並在地圖上一一查找。憑借這幾張地圖,蔣女士拖著自己的產品走訪了一家家公司。雖然這種推銷並沒為她帶來太多訂單。但還是給她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會。產品從單一需求向衣架、衣夾等產品領域拓展。工廠從小打小鬧逐漸發展得規模壯大。

真正讓蔣女士發達的是一次廣交會。在國內市場有了一定起色後。她便將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外市場。她一邊尋找外貿公司代理出口。一邊決定參加春季廣交會,直接找外商談生意。

那次廣交會實在火爆。對蔣女士的小廠來說。要想占有一席之地並不容易。很多人都勸她別去自討無趣。但她不是輕易能認輸的人。為了尋找落腳點。她拖著自己的產品在每個攤位一一問過。兩天過後,她找了幾十家攤主。終於說動了一家,將一個攤位以3萬元的價格賣給了蔣女士。

在不到2平方米、人流擁擠的角落裏,蔣女士成功地攀上了兩位大老板。一位是香港客戶,一位是歐洲客戶。這兩筆生意不但讓她將參展的全部費用賺回。還使她成功打開了海外市場。

身無分文的蔣女士,靠借而成功了。第一次借錢,讓她順利創業;第二次借地盤,則迎來了改變命運的契機。

沒有本錢而想創業致富的人一般對借錢都難以啟齒。當然。別人是不會主動將錢送上門的,需要你自己去想辦法。不要害怕借錢,隻要你滿懷信心、選準切口、按期償還,就會獲得良好的信譽。別人就會心甘情願地借錢給你,你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利用別人的錢去賺你自己的錢。

1995年,沈氏兄弟到巴西聖保羅市尋找致富之路。一次。大哥來到南裏奧格蘭德州首府阿。雷格裏港旅遊,在一家飯店就餐時。發現了一種味道可口的意大利肉雞,當地人十分喜歡。於是。大哥顧不上旅遊,便急速趕到聖保羅與弟弟商量如何飼養意大利肉雞的事宜。

經過一番商量,兄弟倆認為從事此項業務很有前途。但自己沒有太多的資金,怎樣才能開辦養雞場呢?他們一連多天求人借錢都沒有結果,經過一番思考,弟弟突然有了借雞生蛋的妙招兒。

兄弟倆通過巧妙的方法,策劃、組織了一個互助會。以合作社的形式,從其認識的工友、朋友、鄰居中招聘人員參與。他們對開辦這種養雞場的利潤、前途等向參加互助會的成員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說明,並讓他們投資,允諾他們一旦將資金投入,投入的本金及利息不但能夠按時歸還,還可以獲得分紅,因為互助會所籌措到的資金是用來開辦發展前途良好的意大利肉雞場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們不斷地奔走宣傳,總算籌措到10萬美元。

他們憑借這10萬美元在阿。雷格裏港郊區開辦了一家養雞場,取名阿維巴農場。

目前,兄弟倆的公司每周能供應100萬隻雞,僅憑借這項業務。每年的營業額就能達到1億多美元。隨著養雞業務的不斷發展。沈氏兄弟的財富也不斷地增多,他們趁機開展業務,先後辦起了4家貿易公司,這方麵的年營業額達到2億多美元。

借用別人的錢創業,要借得巧、借得妙,沈家兄弟以互助會的形式,按期歸還投資者的本息,並能得到分紅的優惠條件,從而借助他人的資金,去尋求一條發展之路。

借助他人的力量不僅能給生意帶來勃勃生機,還能給創業者帶來靈感。廣州一家工具製造公司的副經理劉先生就是巧借他人的力量。興辦起企業的。

創辦企業伊始,劉先生雖然有很高的積極性,但資金不足、缺乏經驗。不知如何下手。於是,他便想找一些明白人指點迷津。然而。究竟該找誰呢?他經過一番苦想,決定在春節時期召開一個茶話會。將從外地探親的遊子們找來,讓他們為家鄉的發展支招。

這一招果真靈驗。遠方的遊子們都急切盼望著為家鄉的富裕做努力。在茶話會上,遊子們有的出主意、有的為他籌措資金,通報信息的人越來越多了。劉先生根據大家的建議做出了一些決策,相繼開辦了五金、針織、紙箱、棉布等鄉辦企業,專門生產一些補缺產品。他的企業剛開辦,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劉先生不斷調整經營策略。企業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由於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更加專業,這就決定了僅憑個人的知識技能創業遠遠不夠。因此,小老板要想發家致富。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借助外力。在借中遊刃有餘的人,才能成為成功的致富者。

從事小本經營,不僅需要具備敏銳的眼光、詳盡的資料、獨特的分析。還要借用外人的力量。借力是尋找和捉住商機的法寶:借,可以彌補自己力量的不足;借,可以強化自己的優勢;借,可以讓自己突破各種局限;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可以創造出沙漠中的綠洲,圓經營者一個發家致富的夢。

善借是一種大智慧

上世紀90年代,在一家服裝公司當經理的羅忠福陪董事長到河南參加服裝展銷會。沒有產品的老知青羅忠福在展銷會上卻一鳴驚人。原來,他把海外親屬給孩子寄來的樣式新穎的幾件童裝掛到展台上。與當時市場上其他廠商的陳舊、呆板的服裝樣式相比,他的童裝一掛起來。便吸引了購貨商的眼球。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求和羅忠福所在的服裝公司簽訂貨合同。不到一天,就簽訂了200萬元的訂貨合同。

同來的董事長不由驚喜萬分。但又深感不安地說:眼下連一個裁縫、一台縫紉機都沒有,訂這麼多童裝,到時人家一取貨,拿不出來,可怎麼辦呢?羅忠福對董事長笑了笑說:董事長,您放心,這些事包在我身上,您就等著收錢吧!

展銷會一結束。羅忠福得到這樣一條消息:河北某縣出現賣棉難的問題。棉農手中的大量棉花積壓無買主,叫苦不迭。於是,他和業務人員直奔而去。果然有不少好棉庫存,無人問津。幾經談判之後。他們便以先貨後款的方式,簽訂了供銷合同。而且,付款期定在兩個月之後。一次付清。

棉花收購之後。便由棉農負責發運,運到他們公司指定的某地。這裏有許多家縣級棉紡廠因材料不足,早已停工待料了。幾經交涉,他們便與棉紡廠簽訂了來料加工合同,加工費在交貨後一個月分兩次支付。棉紡廠正愁沒活幹,便先墊上資金。開工上機了。

隨後,羅忠福馬上找到一家服裝廠,商談加工計劃。談妥後。那家服裝廠集中力量,依樣設計,日夜加班加點。一個月後。全數加工成了各式各樣的時髦服裝,並賺取了高額利潤。

在整個運作過程中,服裝廠出成本,廠商拿現金進貨。羅忠福不掏一分錢。就發了大財。

從此,羅忠福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能力,為他開辦公司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都是善借之人,他們借關係、借資本、借靠山、借條件……什麼都可以借。所以有人說:善借是一種智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大智慧。

戴維-史華茲出身卑微,少年時代就輟學自謀生路。他的進取心很強,小小的年紀便要立誌做大企業家,並默默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史華茲18歲的時候,來到一家著名的時裝公司一一斯特拉根服裝公司做業務員。他在這裏工作,學到了很多知識,為以後開創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斯特拉根時裝公司幹了一段時間後,史華茲四處籌措資金。與人合夥開辦了一家服裝公司。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公司發展非常快,生意很不錯。

過了一段時間,史華茲的腦海裏又萌生出一個想法:總是做和別人一樣的衣服是沒有出息的,必須找一個好的設計師,借助他的智慧。設計出新產品,才能在服裝業出人頭地。

然而,這樣的設計師該從何處找尋呢?

有一次。史華茲外出辦事,他看到一位少婦身上穿著十分別致新穎的時裝。於是,他便悄悄地跟在少婦背後。

少婦認為他心懷不軌,便轉過身來大聲責罵他。史華茲終於醒悟了過來。覺得自己太唐突了,於是,他急忙向少婦解釋、道歉。

少婦明白了史華茲的來曆後,轉怒為喜,她告訴史華茲,這套衣服是她丈夫杜敏夫設計的。於是,史華茲便想聘請杜敏夫。

史華茲經過一番調查了解到杜敏夫是很有才華的,他對服裝設計很精通。曾先後在三家服裝公司幹過。他最近辭職是因為服裝店的老板不珍惜人才,他在那裏簡直是懷才不遇。杜敏夫氣憤不過,便決定離開。

史華茲從小自謀生計,曆盡磨難坎坷,對杜敏夫的遭遇非常同情。便決定聘用他。

然而。當史華茲親自登門拜訪杜敏夫時,他卻不予接見,這使得史華茲很難堪。

史華茲毫不氣餒,他接連來到杜敏夫家拜訪。這種求賢若渴的精神。終於打動了杜敏夫,他欣然接受了邀請。

杜敏夫來到史華茲的公司,才華很好地發揮了出來,他精心製作的各款服裝,受到顧客的普遍歡迎。

史華茲由於借助了杜敏夫的智力,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地發展起來,沒過幾年,史華茲便成為服裝界的佼佼者。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隻憑自己的能力,會做的事很少;如果懂得借助他人的能力,就會無所不能。對小老板來說,憑自己的能力賺錢固然是真本事,但是,能借他人的智力賺錢,卻是一門高超的藝術。

借用名人,媒體釣大利

湖南省桃源縣有個桃花源,這實際上是一座公園。開辦這個公園雖然投資不多,但經濟效益卻很好。裏邊每天遊人如梭,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桃花源如此吸引遊客的原因恐怕是得益於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在文中描寫了一個神奇、迷人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他不滿社會現實和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追求。桃花源因此得名。後來的文人騷客,更是對桃花源大肆渲染。毛主席也曾經讚道桃花源裏可耕田,更使得桃花源聞名遐邇。改革開放後。桃源縣將一個徒有虛名的桃花源建成了一個美麗的桃花源公園。園內就按陶淵明文中的描繪布置。園內設有桃花溪,鑽進去走幾步便會看到豁然開朗的農舍、亭樓,風景很迷人。桃花源公園裏遊客熙熙攘攘,附近的農民也擺攤設點,為遊客提供飲料、紀念品等……好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經濟效益十分好。

名能生利,借名釣利,是成功的小本經營懂得並巧妙施用的謀略,他們借用典故、故事、傳說來為商品揚名。將借名釣利的謀略發揮得淋漓盡致,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一提起鹹亨酒店,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孔乙己、阿Q兩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浙江紹興。孔乙己曾經在鹹亨酒店飲過酒,並在那裏留下了兩句名言多乎哉!不多矣!

阿Q在鹹亨酒店大鬧革命的事情,幾乎是婦孺皆知。然而,上世紀80年代。紹興有一家鹹亨酒店隆重開張了。酒店開始營業後。賓客彙聚,遊客們都戴著阿Q式的紹興帽,紛紛高興地舉起酒杯,在門口競相拍照,其情景簡直比魯迅先生小說中描寫的場麵還熱鬧。該酒店雖然投入的成本不多,但開業不到兩年,營業額就突破了30萬元,收入比一些大酒店還要多。

在經濟活動中,出了名的事物,如名人、名士、名流、明星、名譽、名望、名著、名牌、名勝、名地等都可以因時、因地、因勢製宜地借用。出了名的東西,往往被人向往推崇、迷戀信賴,能產生一種奇特效應。小老板如果借出了名的事物來宣揚自己,就能取得奇妙效果。

在某省,有數十家公司同時生產席夢思床墊。競爭非常激烈。一家小企業生產出一種品牌席夢思床墊,在店內擺放一年都無人過問。企業主非常疑惑,這種床墊引進了國外最新技術。質量並沒有問題。為什麼銷售不出去呢?

企業主調查了解到,市場上各種品牌的床墊多不可數。但質量優差不等。有許多所謂的名牌床墊,顧客買回家後。不到一個月就會出現問題。對於一個新品牌,顧客更擔心上當。

這家企業了解到了情況,摸準顧客的心理後,便開始想高招了。他們明白自己企業的規模很小,不能靠廣告或名人來幫忙。於是便想出了讓新聞界主動幫忙的好辦法。他們將床墊鋪在市區一條繁華的馬路上,特意租來一輛壓路機來輾壓。這一行為吸引了大量人駐足觀看。壓路機經過幾個回合,被碾壓的床墊竟完好無損,依舊有很好的彈性。在場的觀眾紛紛驚歎,當時有許多人都要爭相購買此牌床墊。這件事情很快便被一些新聞記者知道了,一時間電台、報紙爭相報道。

這樣一來,該品牌的床墊名聲遠播,沒花一分錢卻做了很好的廣告。使局麵由不利轉為有利,產品快速售出,成為顧客信賴的品牌。

不做廣告而勝做廣告是借用媒體的妙處。借用媒體不是件易事,但是製造出新聞,媒體就會爭相報道,經媒體報道後,借用的目的就能達到。

在激烈的商戰中,大生意進行競爭的手段要比小買賣豐富得多。因此小買賣在市場競爭時,就需要多動腦筋。小買賣要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能像大生意那樣在媒體上做大量的廣告來爭取顧客。但可通過大眾媒體來提高知名度,進而贏得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