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有位富有的農場主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他將自己的部分財產交予3個兒子,並對他們說:你們都不小了,也到了該知道如何使用和管理錢財的年齡了。我送給你們每人一份財產。你們要好好珍惜並且要妥善管理。

半年之後,農場主回到了家裏,將3個兒子再次召集在一塊兒。問他們是怎樣處理、保管錢財的。

大兒子用這筆錢買下了附近的一塊地皮,種植了許多果蔬。估計秋後能賺取一倍多的錢;二兒子用那筆錢購買了乳牛喂養大之後。將牛奶出售掉,也賺了一筆大錢,農場主十分得意。

農場主問最小的兒子:我交給你的錢如何保管呢?

小兒子回答:我聽從您的囑咐,為了安全起見。我將錢埋在樹下保存。您看一點都沒少。

農場主聽後勃然大怒道:你真是沒有腦筋的笨蛋。給了你創造財富的資本。可是你卻不知道怎樣利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窮富的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窮人總是不知道怎樣利用手中的資本創造財富,而那些善於理財的人會越來越有錢。

俗話說:有錢,老板好當;無錢,心裏發慌。要當好老板,必須先學會理財。對於小老板來說,商界的每件事情都要掛在心上,比如推銷產品、籌集資金等,都需要老板一手操辦。倘若老板理財有高招,就能以錢生財,財源就會廣進。相反,老板如果沒有理財能力,不僅會賠本,還會債台高築。

有一家小水泥製品廠為了擴大生產,便借貸款50萬元。利息高達23%.結果逢年過節要備重金厚禮打點財神爺,這還不算。還安排了一位財神爺的親戚在廠裏領高工資。當時曾有人建議老板考慮工廠的承受能力,但這家縣辦小廠的決策者卻置若罔聞。認為不能栽在麵子上。兩年下來,工廠一些不必要的開支花去將近7萬元。比高息還高。結果,不堪重負的這家小廠最終關門了。

這種盲目開支的廠長就是貸給他再多的錢也得賠。因為他不懂得理財之道。通常來說,理財有三道:聚財之道、生財之道和用財之道。

所謂聚財之道,就是通過籌資方式可以對取得的經營利潤進行定性評價,通過籌資決策對預期利潤進行定量分析,以便用最經濟、實用的手段獲得自己需要的資金。

而所謂生財之道主要表現為選擇適當的財路,一方麵要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麵要盡力壓低成本、減輕負擔,進而通過盈虧、成本收益比較,確定經營的利潤。

經商過程中超出計劃以外的開支稱為不必要的開支。不必要的開支常會打破經營計劃,被迫增加經營成本。因此,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是商家必須用心關注的事。

老板應充分掌握財務信息,要有一定的財務分析能力,資金預算要合理製定;運用現金流量原理,進行切實有效的投資分析;要樹立查賬觀念。運用資金責任製,資金運營要合理控製,把錢花在關鍵處。這就是用財之道。

熟知理財之道,會使你的經營錦上添花,使你的經營一帆風順地進行,從而獲得財富。而一個不會理財的老板,必定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著方向,買賣經營也不會如意。

把錢花在刀刃上

某小公司的老板一直覺得自己公司的效益不夠好,招攬的顧客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他覺得是自己公司的宣傳力度不夠,因此決定在媒體上做廣告。但是由於公司沒有專門的宣傳策劃部門,所以一切就由老板自己裁決,他覺得錢花得多就一定會有好的效果,所以就多管齊下、狂轟濫炸,報紙、電視無一不存在此公司的身影,電視時段安排緊,報紙版麵大,廣告語也寫得非常直白:某某公司產品好,某某公司服務態度好,某某公司就是好。如此一來,公司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簡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知道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笑話他們的,都覺得這是一則沒有意義的廣告,完全沒有闡述公司的優勢,甚至有些人看見他們的廣告就換台。錢倒是花了不少,但是依然門庭冷落,老板為此焦頭爛額。

這樣的宣傳手段,確實能讓別人記住這個公司,但是也可能招致別人的反感,因此,對於一個公司來說,並不一定錢花得多就是好,而是要將錢花在刀刃上,也許這家公司換一種策略將高額的廣告費用在找專業人士策劃上,效果會大不相同。當然這裏並不是說一定要找專業人士策劃,隻是如果自己不夠了解購買者的心理,那就不要將高額的費用花在這場毫無勝算的仗上,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錢也浪費了。

花錢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想使小資本經營獲得最大的利,錢應用在刀刃上,胡亂花錢,毫不懂得資金管理隻會讓你的公司惡性循環,直到無路可走。

做生意,簡單地說就是出售商品、賺取利潤,但如果你認為隻要生意好、顧客多,就能賺大錢,那就不對了。錢若不能用在刀刃上,那等待你的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些至多溫飽、至少糊口的小資本生意,利潤都很微薄,和大公司超額生產、大量銷售、大賺狠賺的做法不同。大公司由於利潤豐厚,可允許高級職員揮霍。如果小生意竭力仿效,那將會陷入困境。

經營者籌措到資金後,最終是要用資金達到生財的目的。用財是否合理,直接決定了生財的多寡。正確決策、適度用財,就能生財;決策發生失誤,用財不合適,就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正確地用財是生財的關鍵。小老板應當注意,學學用財之道,將錢花在刀刃上,也是助你成功的催化劑。

一個體戶籌措了10萬元資金後,準備生產服裝。他將10萬元資金全部用在設備、廠房和原材料投資方麵,生產倒也順利。但由於沒重視銷售,結果造成產品積壓,資金不能回收。導致經營出現危機。而另外一個體戶同樣籌措到10萬元資金。也進行服裝生產。

但他隻將6萬元資金用於設備、原材料、廠房等投資。其餘資金用於廣告和推銷。雖然生產規模不大,但是他的產品很快便銷售出去了。快速便將資金回收,結果獲得很大利潤。

合理用財就是把資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地方去,實現資金的增值。為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市場環境和自身能力,明確哪些地方不要花錢。哪些地方要花錢,這樣才有利於合理搭配財源。

有位富豪走進一家銀行。先生,你有什麼事需要我們辦嗎?貸款部營業員一麵小心地詢問,一麵打量來人的穿著:名貴的服裝、高檔的皮鞋……

我想借些錢。

可以,你想借多少呢?

1美元。

隻借1美元?貸款部的營業員吃驚地將嘴巴張大。

我隻需要1美元,行嗎?

貸款部營業員考慮:這人穿戴這樣闊氣,為什麼隻借l美元呢?他是在試探我們的工作質量與服務效率吧!

於是,營業員裝出喜悅的樣子說:當然,隻要有擔保,不管借多少,我們都能夠照辦。

好吧。這個人從豪華的皮包中取出一大堆股票、證券等放在櫃台上,這些作擔保行嗎?

營業員仔細清點了一下,說道:先生,一共是50萬美元,作擔保足夠了。不過先生,你真的隻借1美元嗎?

是的,我隻需要1美元,有問題嗎?

好吧。請辦理手續,年息為6%,隻要你付6%的利息,且在一年後歸還貸款,我們就將這些作保的股票和證券還給你……

富翁走了後,一直在一旁觀看的銀行經理根本搞不明白,一位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跑到銀行來借1美元呢?

他追上去問道:先生,對不起,能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嗎?

當然能。

我是這家銀行的經理,我實在搞不明白,你擁有50萬美元的家當。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

好吧,我不妨對你說實情。我到這裏辦一件事,隨身攜帶這些票券十分不便,問過了幾家金庫,想租賃他們的保險箱,但租金都很貴。所以我就到貴行將這些東西以擔保的方式寄存了,由你們替我保管,況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也不過6美分……

經理聽後,頓時醒悟了,他很欽佩這位先生,他的做法實在高明。

能賺會花的意思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能賺是用自己所能去爭取,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應得的報酬;會花就是花有所值,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小資本者經營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在於省錢,而是要學會更好地花錢。一味的省錢隻能夠保證企業不會在一夜之間毫無保留的全盤輸掉,但是卻不能夠避免日積月累的虧空,資金管理是很多小老板的軟肋,所以常導致失敗,而要學會資金管理,首先應該學會將錢用在刀刃上。

控製成本,認識利潤

小老板要想賺錢,必須從根本做起,節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利潤等於營業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在收入不能夠確定的情況下,小老板隻能夠靠減少成本來擴大利潤。

成本就是指貨品的進價、員工薪金、店鋪或辦公室的租金、公司設施、水電費等,把毛利扣除這些開支後,還有剩餘,那就是利潤。但計算下來,若毛利不足以支付成本,就是有虧損。

小老板通常很少對店裏的財務做整體的規劃。這是一個大忌,他們在開業前很少會預估營業額,也不擬訂年度預算和銷售計劃,因此在成本和利潤的控製上,往往不得要領。

要知道每月收入的多少和利潤不能畫等號,隻重月底現金的多少,忽略實際生意的盈虧,是小老板的生意誤區。因為實際的利潤等於收入減去成本,而成本不僅僅是本月的開銷,還包括一些創辦公司時的固定成本分配攤銷。

有一家花店,店主一直覺得花店生意很好,每天都有現金盈餘,所以每個月都慷慨地發獎金給員工,但年終一結算,卻發現虧損不少。探究其中原因,原來是未將當初投入的設備和人力(生意人本身的薪金)費用算進成本。如此便理解錯了利潤的意義,更加忽略了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係,可是為時已晚。

成本控製提倡預先控製和過程控製。成本控製必須遵循預先控製和過程控製的原則,並在成本發生之前或在發生的過程中就去考慮和研究為什麼要發生這項成本?應不應該發生?應該發生多少?應該由誰來發生?應該在什麼地方發生?是否必要?決定後應對過程進行監管、分析和改進。

開公司前就應該正確預估所需資金,以便有效控製成本。一般來說,開業資金的基本項目包括裝潢費、基本進貨費、廣告促銷費、店麵押金和第一個月租金,其中店麵租金往往占相當比例。開店者必須將租金和押金比例控製在總資金的30%以下,因為除非營業利潤很高,或對營運十分有把握,否則超過30%,很可能吃掉大部分盈餘。還有很多人將公司的地點放在家裏,這不失為一個有效控製成本的好方法。

除了備妥基本費用外,預留一份準備金也是資金有限的小店不可省略的。小老板通常會有三到六個月的虧損期,所以開業之初就要預留至少三至六個月的固定支出費用(指每個月的經常性支出,如薪金、水電費、租金)和兩個月的進貨成本最安全。

當業務開始興旺起來了,銷售量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客戶源源不斷,也引起了公眾濃厚的興趣。這時,你就會感到把企業設在家中顯得太小、太寒酸了,似乎必須有一個商業門麵才不致顯得卑微,也才顯出大生意人的風度。對於這類想法必須十分小心。

在搬遷生產或營業場地之前,多數人已經預測過新的支出額。但是,即使使用最現實的預測,仍然存在著在家中管理業務時所不會有的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