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猶太人的財富教育(1 / 3)

《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1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9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1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1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1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1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塔木德》reference_book_ids\":[7261897836638243896,720354505046098230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誠信品質

羅思柴爾德銀行是歐洲最著名的銀行,同時也是一家猶太人銀行。

19世紀初,黑森·卡塞爾的威廉王子匿名借給了丹麥政府一大筆錢,王子讓邁耶·阿姆謝爾·羅思柴爾德作為中介,自己則匿名。於是,丹麥政府就定期將利息支付給羅思柴爾德,再由羅思柴爾德把錢轉給王子。

在多年以後的一天,拿破侖宣布廢除黑森·卡塞爾邦,這也就意味著威廉王子的所有財產將被沒收,入法國國庫。法國人不知道王子的債務人是誰,但他們卻能夠準確地猜到一定是羅思柴爾德在參與這件事情。

這時,他們對羅思柴爾德做出承諾,隻要羅思柴爾德收回並上交債款,他就可以從中獲得債款的25%作為傭金。但是,羅思柴爾德卻依舊對他的王子保持誠信,並親自參與和王子的兩個兒子秘密潛入到德國去收回所有的債務。

誠信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的最重要的品質,特別是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誠信所帶來的財富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猶太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育他們,做人要講誠信,做生意更要講誠信。

坑蒙顧客就是播種仇恨,微笑帶來的則是滾滾財源。

——《塔木德》

做生意一定要誠信

猶太商人篤信一個信條:生活在哪裏,就應該在哪裏生根。他們不但誠信經商,更與非猶太人和諧相處,甚至用自己的財富和實業去幫助、庇護猶太同胞或非猶太人,他們相信,隻有以誠相待、取信於人,猶太人才會擁有朋友,而不是到處樹敵。

世界上最會經商的人要數猶太民族了,盡管在曆史上他們四處流散、備受迫害,但卻能一次又一次地以“富人”的形象出現。這個長期以來沒有土地、沒有國家的邊緣民族,如今已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它的影響在世界各地無處不在。然而,對於這個民族,它又是憑什麼立於民族之林的呢?那就是來源於猶太人的經商智慧與做人的誠信!

人無信而不立,一個人就算是有再多的錢,有再高的才能,沒有誠信的基礎,也會逐漸失去這一切,而且也不會成功。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做人首先要講誠信,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認可,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猶太社會中,猶太商人很講誠信,一則來自於其宗教文化,《塔木德》中有許多關於貿易活動中誠信原則的規定;二則來自其遠見卓識。作為一種弱勢力量存在,如果不守誠信,猶太共同體必定早已消失。從根本上講,猶太商人所推崇的“誠”是一個實用的“誠”,他們並不以為欺。對於那些身價不凡的猶太商人,他們正以其獨特的成功商法和賺取利潤的絕妙手段,彙聚了巨額的資財,也就是因為這個,猶太商人才會給整個商業世界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與影響。

誠信——商法的靈魂

商人有三忌:一、從事誇大不實的宣傳;二、囤積貨品牟取暴利;三、短斤缺兩欺騙顧客。猶太商法的靈魂就是誠信,它也是商業活動的最高法則。猶太商法不僅要求商人“把壞豆子從穀桶裏清除出去,而且還不能放在消費者看不到的穀桶下麵。”還禁止在買賣中用顏料塗衰老的奴隸以及病弱的牛羊、陳舊的器具,這樣做是把商品的缺點展示給顧客。隨後,他們會把這個商品的缺點說給顧客聽,同時大聲地宣布“我的貨是最好的”。

在猶太人看來,一個商人不說出商品的優點是一種不誠信的表現。

一天,一個貧窮的婦人提著蘋果來到集市上。其實,她的蘋果是這個集市上最好的蘋果,但是她並沒有向顧客宣布她的蘋果好。從上午一直到傍晚,她的蘋果一個也沒有賣出去。

這時,一個叫拉比的人來到她的攤位前,這位婦人對拉比抱怨說:“充滿智慧的拉比啊,我沒有錢買安息日所需要的東西了。”

這位拉比並沒有馬上回答這位婦人的話,而是彎下身子把婦人的蘋果觀察了一番,然後跨到附近的一個大石頭上高聲叫喊:“最好的蘋果誰想買?最好的蘋果誰想買?最好的蘋果誰想買?”

在拉比叫喊了三聲之後,這位窮婦人的蘋果攤位前就站滿了人。人們連看都不看,就開始紛紛掏錢搶購了,以至蘋果價格被自動提高到了市場價的三倍。這時,這位婦人的蘋果賣得一個都不剩了,並且還有顧客向婦人的攤位趕來。

這時,充滿智慧的拉比站在高處向眾人說:“善人們,你們如果從商,必得堅守誠信。如果你們的商品有缺陷,你們要高聲宣布出來;如果你們的商品是市場上最好的,也要向人們大聲宣布‘它是最好的’。”

這時,一位年輕人不解地問道:“既然它是最好的,那為什麼還要宣布出來呢?”

拉比回答道:“善人啊,如果不宣布出來,顧客就會去選購那些不好的商品,這樣一來,他們會把市場上最差的商品帶回家。你不宣布出來,就是在幫助奸詐的商人欺騙顧客啊!”

一個人的誠信可能會讓你受益一輩子,就像把信送給加西亞將軍的羅文,羅文的誠信和無條件的努力執行讓他贏得了無盡的財富:得到了社會的信任和尊重。

猶太人時常會對他們的孩子說:“人的一生,必誠必信,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誠實守信”。自古以來,就有“誠實貴於珠寶,守信乃人民之珍”的諺語流傳。在社會當中,守信用、重諾言是一個人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

誠信的重要性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誠信已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缺少的“無形資本”,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誌。誠信不僅是一種品牌,而且還是占領市場的一個敲門磚,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猶太民族中,一個猶太商人做生意從來都是分厘必賺、絲毫不讓的。但如果是在已經簽訂好的契約麵前,他們總會寧願自己吃虧也要遵守契約,這對他們而言,是一件非常自然、毫無疑問的事情。在猶太商人看來,契約一經多方達成協議,就必須履行。他們深深地相信,他們的存在是因為和上帝簽訂了一種契約,如果不履行,就是打破了神與人之間的一個約定,而作為當事人就會有一定的災難,這就是猶太民族從商人從做生意中引出對神的一種誠信。

一個出口商赫斯和猶太商人拉特做生意,他們簽訂了10000箱蘑菇罐頭合同,合同規定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赫斯在出貨時,卻裝運了10000箱150克的蘑菇罐頭。貨物的重量顯然比合同多了50%,猶太商人拉特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堅決不同意收貨。出口商赫斯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部分不收錢,而拉特仍不同意,並要求索賠。赫斯無可奈何,賠了拉特10多萬美元後,這些貨物仍要做出另外的處理。

從這件事情看來,猶太商人拉特似乎是不通情理,多給他貨物也不要,其實不然。猶太人精於經商,深諳國際貿易法規和國際慣例,他們懂得合同的品質對猶太人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條件,或者可以稱之為實質性的條件。合同上明確了每罐100克商品的規格,而出口商交付的每罐卻是150克,雖然重量多了50克,但賣方並未按合同規定的規格進行交貨,從這一點來說,是違反合同契約的。雙方既然簽訂了合同,就要嚴格遵守,這樣一來,不但顯得雙方誠信,又能避免遭受意外損失。如果隻看見眼前利益就不嚴格履行合同,那是要不得的。從這點就可以看出,猶太商人堅守誠信做生意的品質。

在如今的生意場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因彼此不信任而導致交易失敗的事情。但是世界各國商人在和猶太人交易時,總是最大程度上信任對方履約的誠意,也會嚴格要求自己。他們相信對方,同時也對自己說,不要對猶太人失信,更不能毀約,這樣才能獲得與猶太人做生意的好機會,而像例子中出現的情況是極少見的。如果我們細想一下猶太商人重信守約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就會發現這樣一條定理:在猶太商人眼裏,一個人擁有了信譽就等於擁有了市場,擁有了市場就擁有了財富。

誠信教育

猶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們講:“誠”和“信”就是不自欺欺人,是人們內心和外部行為合一,是良好道德修養的一種境界。

確實,這個境界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原因是人的內心總會有衝突,一方麵知道要為善去惡,另一方麵他還為貪欲所蔽。

對猶太人來說,他們做生意的要訣是:“失去誠信,錢袋子就立不住,缺少謀算,錢箱子就永遠裝不滿”。從古至今,猶太人經商數千年,卻很少有猶太商人坑蒙拐騙的事例,他們一般是不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的,也不做短斤少兩的事,他們以誠信經商而立世。

因此,作為現代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誠信的重要性,並且還要讓他們重視誠信,告訴孩子如果這一生想做更大的事情,不講誠信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要做事首先要做人。在21世紀,誠信是最重要的。要讓誠信之風伴隨孩子的左右,為構建和諧的一生而帶來珍貴的精神財富。

2.冒險精神

經營服裝的公司“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正是由於創始人列瓦伊·斯特勞斯勇於冒險,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改革,讓牛仔褲成了青年一代的製服,也成了一切想混跡於年輕人中的人所熱衷的服裝。

這場服裝革命使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一炮打響,雖然多少靠了點運氣,但如果沒有列瓦伊·斯特勞斯高度的冒險精神,也不可能會有列瓦伊·斯特勞斯公司今天的輝煌成就。

其實,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困難的,越是困難的事情,越是能夠鍛煉一個人的能力。財富也是如此,隻有冒險的生意,才會獲利更大。

隻要值得,就要去冒險。

——猶太格言

沒有大風險就沒有大收獲

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1898年出生於美國,在上大學時,即開始經營父親留給他的藥廠,並獲得很大的成功,成為當時美國唯一的大學生百萬富翁。同時,他如期完成了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全部學業。1921年他赴蘇聯,成為貿易代理人,並再次獲得巨額財富。1956年,58歲的哈默收購瀕臨倒閉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達60億美元。這時的哈默與東西方政界領導人建立了一種密切的聯係,在全世界享有一定的盛譽。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人向哈默請教致富的“魔法”,他們堅持認為:哈默發大財靠的不僅是勤奮、精明、機智、謹慎之類應有的才能,一定還有什麼“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會上,有個人湊到哈默跟前請教“發家的秘訣”,哈默皺皺眉說:“實際上,這沒什麼,你隻要等待俄國爆發革命就行了。到時候打點好你的棉衣盡管去,一到了那兒,你就到政府各貿易部門轉一圈,又買又賣,這些部門大概不少於二三百呢!”

聽到這裏,請教者氣憤地嘟噥了幾句,轉身走了。其實,這些話正是哈默在20世紀20年代對其在俄國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包含他生意的興隆與衰落,成功與失敗的種種經曆。

1921年,蘇聯經曆了內戰與災荒的國難危機,急需救援物資,特別是糧食。這時的哈默本來可以拿著聽診器,坐在清潔的醫院裏不愁吃穿地安穩渡過一生。但他厭惡這種生活,在他看來,那些沒被人們所認識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值得自己去幹一番事業的戰場。

這時,他做出了讓人們認為他發瘋了的抉擇,從此,踏上了可怕的蘇聯,那個曾被人們描繪成地獄似的地方。當時,蘇聯被內戰、外國軍事幹涉和封鎖弄得經濟崩潰,人民生活十分困難,霍亂、斑疹、傷寒等傳染病和饑荒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在這個時候,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重大的決策——新經濟政策,以此鼓勵吸引外資,重建蘇聯經濟。但還是有很多西方人士對蘇聯充滿偏見和仇視的目光,他們把蘇維埃政權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如果一個人要到蘇聯經商、投資辦企業,則被人們癡笑為“到月球去探險”。哈默當然也清楚這一點,但他認為風險大,利潤必然也會大,值得去冒險。

於是,哈默在飽嚐大西洋航行暈船之苦和英國秘密警察糾纏的煩惱之後,終於乘火車進入蘇聯。他在沿途看到了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的流行,景象慘不忍睹;城市和鄉村到處有無人收殮的屍體,專吃腐屍爛肉的飛禽,在人的頭頂上盤旋。哈默痛苦地閉上眼睛,但作為商人,他那精明的頭腦告訴自己:被災荒困擾著的蘇聯目前最急需的是糧食。

他又想到這時美國糧食大豐收,價格早已慘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而美國的農民寧肯把糧食燒掉,也不願意低價送到市場出售。蘇聯這裏有毛皮、白金、綠寶石,這些正是美國所需要的。如果讓雙方能夠交換,那豈不兩全其美?此時,哈默在一次蘇維埃緊急會議上獲悉,這時的蘇聯需要大約100萬蒲式耳的小麥,才能使烏拉爾山區的饑民度過災荒。哈默感覺機不可失,便立刻向蘇聯官員建議,用蘇聯的貨物來換取從美國運來的糧食,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不多久,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此後,列寧又給了他更大的特權,讓他負責蘇聯與美國貿易之間的代理,從此,哈默便成為了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美國橡膠公司、艾利斯—查爾斯機械設備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蘇聯的總代表。此時,哈默的生意越做越大,收益也越來越多。

第一次冒險便使哈默嚐到了巨大的甜頭,於是,“隻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險”,成了哈默一生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1956年,已經58歲的哈默感到自己幹實業已經幹夠了,便移居到洛杉磯,打算以遊泳、日光浴、捐贈珍藏等活動來消磨自己的餘生。讓人沒想到的是,財神又一次把他拖回來,讓他投入到冒險性很大的石油行業中去,這便開始了他一生最賺錢的生涯。

他的朋友告訴他,20世紀20年代初期創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處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困境之中,這家公司請求哈默給予一定的幫助。

這時,哈默對石油行業還是一個外行,但還是同意借給對方5萬美元作為嚐試,讓該公司鑽兩口油井,將來得到的利潤各占一半。哈默想,如果這兩口井是幹井,這筆錢也不會虧損什麼,就是作為虧損還可以從應繳納的稅款當中扣除。但讓哈默出乎意料的是,對方打的兩口井都出了油。

從此,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漲了許多。初次嚐試投資石油的成功,讓哈默在石油行業進行冒險的興趣就更大了。於是,1957年,哈默把借給該公司的貸款轉化為股票,以此成為了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東,並當上了西方公司的總經理。

石油鑽探事業確實是一項冒險性極大的行業。在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幾乎用完了1000萬美元的勘探基金,但仍無所建樹。這時的哈默計劃集中餘力,攻克難點。這一計劃的出台吸引了一個名叫鮑勃的青年地質學家。他向哈默建議:舊金山以東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棄了的地區,在那個地區可能會有天然氣田,西方石油公司可以把它先租下來。

哈默接受了這位地質學家的意見,又彙集了一大筆錢,投入這一冒險活動中。這個地質學家挖井定位為離開那幾口廢井大約600英尺的一塊空地上,當鑽到8600英尺的深度時,終於鑽出了價值2億美元的第二大天然氣田。幾個月以後,他們又在附近鑽出了一個天然氣田,蘊藏量極為豐富。

在此之後,西方石油公司於1966年又來到盛產石油的利比亞,此時正值利比亞政府準備進行第二輪出讓租借地的談判,來自9個國家的公司參加了這次投標。這時的哈默如果要同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競爭,有點不自量力,這些石油巨頭一舉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決定再冒險一次。他乘坐一架由轟炸機改造的飛機趕來,並采取了獨特的投標方式。他獨出心裁地用紅、黃、綠三色彩綢做成投標書,正好和利比亞當時的國旗顏色一樣,並且,他還在投標書中特別注出: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標,公司將為國王先祖所在地的綠洲造一個漂亮的大花園。由此,哈默成功地創造了一個開發利比亞石油的機會。此舉一出,他得到了兩塊租借地,也頗使那些有名望的競爭對手大吃一驚。

但是,這兩塊租借地並未給哈默帶來喜悅,很快又成了哈默煩惱的源泉。鑽出的頭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見的幹井,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費300萬美元,除此之外,還要花費200萬美元用於地震探測和向利比亞政府的官員交納不可告人的賄賂金。這時,董事會裏有些人開始把這項計劃叫做“哈默的蠢事”,連公司裏的第二大股東裏德,也主張撤退。但哈默是個九頭牛也拉不回的人,他依然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質學家采用電子計算機探測新技術,終於又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產油7.3萬桶,成為了利比亞最大的一口油井。此時,石油的利潤像石油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西方石油公司的賬戶,哈默的冒險行動又一次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