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猶太人的財富教育(2 / 3)

隻有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在生意場上取得成功的幾率才會更大一些。猶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們能夠從零開始,從一無所有起步,最終成為億萬級的富翁。哈默成功的事例是每個猶太孩子熟悉的故事,因為他們的父母經常會講這樣的故事,以此來教育他們在將來的生活中要有冒險精神。冒險是猶太商人的習慣,冒險是猶太民族特有的精神。

3.時間如金幣

猶太商人很注重時間的價值,在他們看來,時間就是商品,時間就是金錢。猶太人把時間視作金錢,他們對時間如同金錢一樣,是按分按時計算的。他們中當老板的請員工做事,工薪是按時計算的。猶太人會見客人,十分注意恪守時間,絕不拖延。客人來訪,必須預約,否則就要吃閉門羹。

在猶太民族中,每個家庭裏的孩子,在很小時候,父母就教育他們要養成惜時的好習慣。抓緊時間做好每件事情,從小就做時間的小主人。

有四種尺度可以測量人,那便是金錢、醇酒、女人,以及對時間的態度。這四種尺度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卻不可以沉迷於其中。

——《塔木德》

時間就是生命

在猶太社會,他們的時間觀念非常重,懂得“時間如金”,更明白“機遇不可求”的道理。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他們要懂得珍惜光陰,他們時常會拿一塊刻著“愛惜光陰”四個字的手表給孩子看,並且告訴他們說:“就價值而言,時間遠比金錢貴重。金錢可以儲蓄並生息,但時間卻不會停住前進的腳步,而且一去不複返。”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時間的重要性,因此常常為了一些瑣碎的小事而白費時間。

有兩個男人被惡漢追殺,他們沒命地往山上跑,結果跑到斷崖旁,前麵隻有一條繩子通到對岸。

兩個逃命的人雖已筋疲力盡,但為了活命,還是打算沿著繩子走到對岸去。

第一個男人像雜技高手一般走過去了。第二個男人也走到繩子邊,他一看底下是很深的山穀,心中非常的害怕,便向對岸的第一個男人喊:“你是怎麼走過去的,有什麼訣竅?”

已到達對岸的男子說:“我生平第一次走這種繩子,所以也非常恐懼。你問我為什麼能那麼快到這邊來,我隻能告訴你,因為我知道我沒有太多時間了,如果我不盡快到達對岸的話,等那個惡漢追來,那我隻有死路一條!”

這則故事向人們展示了“時間就是生命”的道理,這個故事中的第一個男人明白,他的生命是在與時間賽跑,而他卻用時間贏得了生命。

時間就是金錢

在猶太曆史中,猶太人掙錢就是從掙時間開始的,他們對於自己的時間真可謂是精打細算!晤談要預約日期和具體時間,甚至從哪一時刻開始到哪一刻結束,都規定得一清二楚。規定晤談時不許有遲到或超延時間之事,處理函件時一律謝絕會客,以便可以充分利用時間。有的猶太人甚至未到年老時,便開始細算自己還能活多久,以確定自己還能賺多長時間的錢,還能在世上享樂多久。

在現實中,猶太人把時間看得如此重要。在工作中,猶太人心中也算得很清楚。有位月收入20萬美元的猶太富商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他每天工資為8000美元,那麼每分鍾約為17美元。假如他被人打擾,浪費了5分鍾的時間,就等於被別人竊取現款85美元。因此,在工作中,猶太人是從來不接無聊之客的,他們不允許任何外人的打擾。即便是業務上的聯係,也必須事先有所約定,在商務活動中,那些不速之客在猶太人看來,就等於不受歡迎的人。

日本一著名百貨公司宣傳部的一位年輕職員,為了進行市場調查來到紐約市。此時,他想到應該有效地運用自己的時間,於是就來到了位於紐約某個著名猶太商的百貨公司,貿然叩開了該公司宣傳部主任辦公室的大門,同時向接待小姐說明了來意。

這時,接待小姐問這位青年:“請問先生,您事先預約好時間了嗎?”

這位青年微微一愣,但馬上滔滔不絕地說:“我是日本某百貨店的職員,這次來紐約考察,我特意利用空閑時間來拜訪貴公司的宣傳部主任……”

這時,接待小姐打斷他的話說:“對不起,先生!因為您沒有事前約定好時間,主任不能見您。”

就這樣,這位職員被拒之於冰冷的大門外。

從某個角度來講,這位職員利用餘暇時間,主動訪問同行人,接受拜訪或許能夠獲得某些收獲。但猶太人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為什麼呢?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猶太人來說,在工作時間裏,沒有事先預約就隨便接見一個人是行不通的。猶太人把“不速之客”看作是妨礙他們工作的絆腳石,隻有拒絕這些“不速之客”,才能保證自己的工作暢通無阻。

猶太人對時間的極端重視,使他們在處理時間問題上十分認真,猶太人對時間的理解也是很有趣的。

藤田先生開了四間肉餡麵包店鋪,生意很好。他為了擴大經營麵,計劃再開第五家賣肉餡麵包的店鋪。

一天,當藤田先生正在忙著籌劃此事時,來了一位猶太朋友。這位猶太朋友以其悠閑的神情問藤田先生:“藤田兄!我看你近來閑得要命吧!”

藤田先生有點不高興地說道:“別開玩笑了,我哪來的空呢?”

“不對!藤田兄!你確確實實有空!”

“沒有,根本沒有!”藤田先生生氣了。

他的這位猶太朋友卻說:“噢?如果真的沒空,那你怎麼能同時經營四家店鋪,現在又計劃開第五家呢?這當然是你有空的結果了!”

猶太朋友的一番解釋,使藤田先生啞口無言。是啊,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他當然也不會經營這麼多家的店鋪。因為在猶太人看來,要賺錢,首先就要有賺錢的時間。猶太人的這一“空閑”時間論是夠新穎獨特的。猶太人太聰明了,難怪藤田先生無言以對。

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而猶太人認為要想賺錢,首先就得擠出一些“空閑”的時間集中精力於經商上。會賺錢的商人,是很能精打細算地安排時間的。隻有懂得時間的珍貴,才會善於抓住機會。隻有抓住機會,才能取得事業、生意上的成就。

抓住機會,敢想敢做

善於抓住機會,並且敢想敢做,這些會影響到生意上的成敗。在猶太民族中,父母們在對孩子進行財富教育時,經常會向孩子們灌輸這樣的思想。

1981年6月,猶太人韋爾做了一件令人費解、出乎意料的大事情,這就是他居然把辛辛苦苦花費了20年時間創建的希爾森公司,出售給了擁有80億美元銷售額的美國捷運公司。這家美國捷運公司是以經營賒賬卡、旅遊支票和銀行等業務的大公司,雖說韋爾的希爾森公司規模較小,但卻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韋爾在初入美國捷運公司時,並未被重用,因此,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韋爾吃了不少的虧。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人們對韋爾的決策感到讚歎。現在的韋爾在捷運公司的職位是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他的股份總額達到了2700萬美元,同時,他每年的個人收入也高達190萬美元。

的確,韋爾為了更好地發展捷運公司也是兢兢業業、艱苦奮鬥。所以,在他的一手策劃下,捷運公司用5.5億美元買進了南美貿易發展銀行所屬的外國銀行機構,這是一家經營外彙、通貨市場、珠寶貿易、銀行業務的機構。這件生意的成交,不但是韋爾個人津津樂道、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同時又提高了韋爾在捷運公司的身價,韋爾從此成為華爾街的頭等熱門人物。

從韋爾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比如他那強烈的好勝心和自信心等,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該做什麼事,善於抓住機會,有一種敢想敢做的精神。在他創業之初,對於是否與捷運合作,他果斷拍板,最後,他吃小虧獲大利,在與其合作之後,現在的他已經成為捷運公司的第二號人物。韋爾的未來正如旭日東升,在華爾街上空閃現輝煌!猶太商人的精明之處家喻戶曉,他們能夠從長遠的角度考慮買賣問題,抓住機遇,大膽出手與冒險,所以才成就了一大批優秀的猶太商人。

4.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猶太人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說:做生意,不是一天就能夠成功的,富翁也是一步一步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就的。不要放過最小的事情,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

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猶太格言

從小到大的過程

在猶太商人眼中,他們提倡做生意不能太濫。要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攢錢,必須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不能放過最小的事。

在對孩子進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財富教育時,年輕的父母舉的例子最多的要數“空手道大師”孔菲德了。

孔菲德,1927年出生在一個土耳其猶太家庭裏,曾被人稱為美國股票界的“空手道大師”。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的早亡給這個孤兒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同時也培養了他奮發圖強的稟性。在他大學畢業的最初幾年,並未顯示出過人的商業智慧,他對金錢的憎恨讓人們難以理解。

1954年,他辭去了在費城的工作,隻身來到了紐約,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銷員的工作。就這樣,孔菲德開始了他一生的宏圖大業。

一般來說,互助基金是由股東提供的,股東將這筆資金集中起來,然後再投資於股票,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險得多。推銷員的傭金一般是從投資人的資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訓時,他的老師就告訴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變化,就算是顧客們賠錢,對於一個推銷員來說,也沒有什麼大的關係。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紐約一家投資者計劃公司(後來這家公司被孔菲德所擁有的公司所收購),但孔菲德也並不想長期做推銷員,這個公司對他來說隻是一個跳板。

孔菲德的最初工作,就是為投資者公司推銷股票,在工作之餘,他又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究基金的財務組織和管理。不久,他就從中發現:互助基金猶如一座金字塔,在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基層推銷員,往上是推銷主任,再往上是地區和全國性的高級推銷員,而高高在上的卻是那些互助基金的經理們,而位於最上層的領導均有從其屬下的傭金中提成的權力。這時的孔菲德看到了推銷員這一領域之外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覺得自己的羽翼漸豐,也應該衝破現有環境的束縛,到那更為廣闊的天地去闖一闖了。

1955年,孔菲德經過公司允許自費去了巴黎,當時歐洲許多國家政府禁止本國公民購買美國的互助基金股票,以避免本國資本流向美國。孔菲德看到,要向歐洲公民推銷股票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經過觀察,孔菲德發現了歐洲這個禁區中的“新大陸”——美國的僑民市場。當時在歐洲各國,到處都有美國的駐軍、外交人員和商人,他們一大部分已經在此地居留相當長的時間,因此,現在都是攜眷前往,而他們的薪資也都漸漸地進入了歐洲的經濟圈子。這些美僑有很多的餘錢,在他們當中,有很多的人也都讀到有關華爾街空前繁榮的報告,但是由於遠居異國,又沒有一條方便之路能讓他們將資金投入美國的股票市場上。而如今孔菲德的出現,正好與當地僑民的願望不謀而合,不愧是天賜良機。

孔菲德在經過廣泛的遊說後,在美僑那裏賣出了很多投資者計劃公司的股票,從而也為公司和他本人贏得了巨額的利潤。孔菲德贏得了聲譽,向他投資的人也漸漸增多起來,這時的孔菲德也足以向外人證明,在海外存在著一個廣大而富足的市場。當然,目前的這種市場還是潛在的,還需要去開拓。為此,孔菲德野心勃勃,現在的他已經不再滿足於從前的投資者計劃公司了。

成功從一點一滴開始

這時的孔菲德把眼光投向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這家公司當時的基金股票銷路很好,與投資者計劃公司相比,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於是,他毅然決定脫離投資者計劃公司,而加入到更有名氣的垂法斯公司。隨後,孔菲德寫信給垂法斯基金公司,在信中他談論了自己發現歐洲市場的情況,同時迅速提出了一個開發統計報告,並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擔任歐洲總代理。他的這一建議很快就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層決策群中,他們經過反複的研究討論之後,一致認為這項計劃對垂法斯的發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擴大經營範圍,從而打開國際市場。因此,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應下來了。

以後不久,孔菲德就成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銷售公司,並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投資者海外服務公司(簡稱IOS)。剛開始,他自己一個人去推銷垂法斯股票,最後,他又招聘了許多推銷員,他的這種安排是標準的互助基金的組織方式,那就是,孔菲德可以從每一個推銷員的每筆交易中提取1/5的傭金。隨著推銷員隊伍的繼續壯大和擴展,孔菲德從傭金提成的收入也在不斷提高,現在的他已經不需自己親自去推銷了,並開始專心訓練新的推銷員,以此來健全他的代理機構並開拓更為廣闊的基金市場。IOS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IOS公司已經擁有了100個推銷員,他們的足跡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許多國家,他的推銷隊伍已經壯大到了孔菲德一人難以控製的地步。此時的孔菲德就一層層地增設中間機構,原來的推銷員已經被提升為推銷主任,他們已經有權從自己的推銷員那裏提一定的傭金。而當推銷主任的推銷員太多時,他又設立了次一級的中間機構,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級。就這樣,孔菲德也建立起了金字塔般的組織,這個時候的他,已距離金字塔的頂尖不遠了。

到了1960年,孔菲德已淨賺100萬美元,但他自己從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資金。其實他不是“一本萬利”,而是一個“無本萬利”的空手道高手。孔菲德手中擁有了雄厚的資本,又加之公司聲名鵲起,於是,他又采取了在互助基金這一行中石破天驚的一步——成立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他的這家互助基金公司,名叫國際投資信托公司(簡稱IIT),並在號稱“自由中的自由市場”的盧森堡登記。但基金的通訊地址和實際經營總部依然在瑞士,和原來的IOS公司在一起。孔菲德的那些熟練而有衝勁的推銷員們,能使一般潛在的客戶獲得一個印象,即IIT是一家以瑞士為基地的殷實可靠的大公司,IIT股票銷售的情況就如股市繁榮時的熱門股票。在經過一年以後,IIT公司就已經獲得了其投資者投入的350萬美元,這時的基金繼續增長,以至達到7.5億美元。

步步為營

在這期間,孔菲德對“他隻能向美國公民推銷”的這一限製感到氣憤。在50年代末期,有幾個國家的政府就抱怨IOS的推銷員(也許並未得到孔菲德的支持)私下違背這個規定,將大批的垂法斯的股票通過銀行和以貨幣交換的方式,賣給那些非美國公民。孔菲德決定要設法使這一限製解除,他去見每一個國家的財政當局,並向他們說:“你們現在擔心資金流出貴國,對不對?好吧,我告訴你們我的做法。我的新基金IIT,將投入一部分資金購買貴國企業股票,但你們要準許我向貴國人民推銷基金股票作為交換條件。”就這樣,他一國接一國地說服了對手。人們眼中的“空手道高手”孔菲德就是這樣,一步步地使自己從推銷員、主任、超級推銷員,而發展到了老板的地位,並登上了互助基金金字塔的塔尖,這時,大批的財源正向他滾滾而來。

在此之後,孔菲德又在加拿大注冊登記了一家“基金的基金”公司,財源就進一步開闊起來了。接下來,他把注意力轉向了金融中心——華爾街。眾所周知,華爾街股市一直是譽滿全球的,它的許多熱門股票都是搶手貨,孔菲德也明白,隻有躋身其間,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孔菲德就在華爾街設立了一個公司辦事處,這對長期不能在華爾街和美國其他各地立身的國際投資信托公司來說,更是一舉兩得的事。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私人基金成立起來,它們對任何股票都大膽投資,從炙手可熱的熱門股票到令人望而卻步的冷門股票,從房地產投資到北極石油探測,他們都會插上一手,並從中撈到不少的好處。到了20世紀60年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孔菲德脫穎而出,成了美國股票界的一顆巨星。而他的成功正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5.雙贏才算贏

猶太商人的經商法則是:一筆生意,雙方贏利。也就是說,大多數商人在贏錢時都能夠取得雙贏的效果。雙贏才算是最後的贏家。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追求財富的時候,不要一味強調爭強好勝,置對方於死地,要教育他們懂得:隻有雙方都贏利,才是一個更長久的成功計策。

一筆生意,雙贏才能長贏。

——《塔木德》

雙贏才能長贏

堅定的信念會助你走向成功,走向輝煌。很多的猶太商人都具有這樣一個信念:雙贏才能長贏。猶太人在教育孩子時說:“懂得在和別人合作的時候,即使撤銷合同,也要確保雙贏的經商原則。”

在芝加哥有位名叫羅道夫的商人,這位商人在人們的眼中是個偏執的瘋人,在他剛剛接手經營公司時,是個獨樹一幟的人。他常常違反“一筆生意,雙方贏利”這個經營信念,這個行商規則在他頭腦中並沒有生根發芽,他是一個我行我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人。

在工作當中,羅道夫一向以“我”自居。有一次,公司開研討會,羅道夫義正辭嚴地發表自己的論點,他認為競爭對手就是冤家,隻有擊毀對手自己才能夠生存。別人糾正他,做生意應該能夠和平競爭,互相幫助、互相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起發展,從而產生雙贏或多贏的效果,這是做生意的原則。

可是,當時的羅道夫卻根本不這麼看,他堅持認為市場競爭中的對手就是自己的敵手,與對手分享勝利的果實是不會有什麼大成就的。有人追根到底地問他原因,他於是就坦白了自己固執己見的原因,原來他心中隱藏心計:其一,同行業中,雖然大家都是在進行公平競爭,但同行之間卻存在保密性,他根本不會與你分享;其二,同行之間彼此都在刺探對方的情報,然後神秘地製定能夠戰勝對手的策略,給對手來一個突然的襲擊;其三,在同行中,誰都想為自己的企業獲取最大的利潤,總是想方設法地占領較多的市場份額,與對手爭搶同一塊蛋糕;其四,市場發展到最後,終究會有飽和的一天,不可能容納下更多的同行,因此,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潤,同行都會在心中打著算盤,想著怎樣吃掉對方,給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所以,以強製弱,以強滅弱,才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

聽了他的這一番解釋,其他人對他的經營作風有了一些理解,知道他一向獨占鼇頭,在市場競爭中奮力拚搏,與對手爭先恐後,想盡辦法不給對方留有餘地,直至把他們摧垮為止。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會不擇手段,通常采用詆毀、攻擊和欺騙的方法。

研討會開了一個小時才結束,羅道夫始終堅持自己的見解及行事方法,結果,許多合作夥伴與他不歡而散。

從此,羅道夫在生意場上開始屢屢失敗。經過這樣的打擊之後,羅道夫終於清醒了過來。他重新理順了頭緒,歸正了自己的觀念,每做一筆生意,首先就考慮到怎樣能夠獲得雙贏和多贏的效果。結果,僅僅幾年的時間裏,在羅道夫的經營管理之下,公司的產品就遍及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有70%的人擁有他們公司的產品,從而使得他創造了奇跡。而這一切要歸功於“一筆生意,雙方贏利”的賺錢術,歸功於“雙贏才能長贏”的經營理念。

創辦公司、經營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賺錢,而賺錢是為國家、公司和員工共同擁有的,所以,相互幫助、相互支持,互為朋友,采用正當的競爭手段,合法的經營策略,才是每個公司,也是全社會生存的最佳選擇,同樣,這也是猶太父母教育孩子們在以後的經商社會中能夠生存、立足的一個基礎。

6.賺錢的方法是多樣的

在猶太人的觀念裏,金錢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猶太商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努力掙錢。因此,猶太父母讓他們的孩子懂得賺錢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管什麼東西,隻要到了手中,都會變成賺錢的商品。

任何東西到了商人的手裏都會變成商品。

——猶太格言

賺錢的觀念

在猶太家庭裏,當一個孩子出生了以後,他們的父母就開始灌輸這樣的觀念:金錢是上帝賜給他們的禮物,能給他們帶來快樂。金錢能為人們提供各種機會,能帶給好人好東西,帶給壞人壞東西。

除此之外,猶太人還給孩子們講賺錢的方法,告訴他們賺錢的方法是多樣的,隻要遵循守規、不犯法,不管做什麼樣的生意,什麼錢都可以賺。猶太的父母會告訴孩子們,你的目的是賺錢,隻有賺到錢才是一個人做生意的真理,盡自己一切的可能去獲得最大的利益。隻要是通過自己的正當途徑賺來的錢,都是心安理得的。

1872年,24歲的年輕人哈同,來到中國的上海謀求生路,他是一位伊拉克猶太人。當時,在他身上除了穿的以外,幾乎一無所有。他立誌來中國賺錢發財,但自己卻一無資本,二無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技術。他決心從一個立足點開始,哈同靠自己身體長得魁梧,很快在一家洋行找到了一份看門的工作。如果換作別人,是不願幹的,自己相貌堂堂、年輕高大,卻屈服於當一個站門的雇員,於情於理有點不合適。而這位猶太小夥卻不這麼想,他認為自己看門賺來的錢是一種報酬,並沒有丟失個人的臉麵和身份。除此之外,他更有深層次的考慮,通過這份工作找到個立足點,再通過自己今後的努力奮鬥,積蓄力量,最終將會找到賺更多錢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