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緩解危機事件需要“疏”、“堵”相結合——“疏”要對外,而“堵”要對內。對於同一危機事件,企業內部如果傳出不同的聲音,這是危機管理的大忌,不僅會令原本簡單的事態趨於複雜,更會暴露出企業內部的“矛盾”,甚至可能由此引發新的危機事件的爆發。因此,對內,企業管理者必須杜絕那種未經授權便擅自發聲的情況;對外,管理者則需要根據事前的部署,由危機事件管理者指定的發言人發布信息。

企業發生危機事件時,是必須要麵對媒體的。不同立場的說辭會讓公眾產生企業在“欲蓋彌彰”的印象。正確地統一對外口徑等於統一企業的輿論出口,確保企業發布的信息客觀,嚴謹。因此,這也再一次地說明,在危機爆發的第一時間,企業應指定新聞發言人,統一對外口徑。

企業的危機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是,發言人最好由公關部經理或相關副總裁擔任,這樣也是為企業留有回旋和調整觀點的餘地,除非大局已定或者情況非常嚴重,一般不主張企業最高層的董事長或者首席執行官出麵。

國內某乳業的奶品質量問題被電視台曝光後,企業的信息發布很不一致,也沒有確定誰是發言人,而且危機處理的前後信息發布十分矛盾,使得大家不知道該企業什麼時候說的是真的,什麼時候說的是假的,對其的信任度也飛速下降。

在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中,企業中的任何一位成員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必須統一宣傳口徑,保持前後言論的一致,統一口徑是建立可信度相當重要的因素。危機管理者必須傳遞基調一致的信息給相關公眾,假如不能傳遞一致的信息,就會引發更多對企業不利的謠言和不必要的疑惑,最終使岌岌可危的企業信譽和形象更加脆弱。

所以,在處理危機過程中,企業管理者為了避免表態混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在危機發生之後,應該由新聞發言人或者企業指定的除“一把手”之外的高層統一對外表態,形成有效的對外溝通渠道,其他任何人員都不應該擅自對媒體表態。

(2)表態要前後一致,不能前後反複或無法自圓其說。

(3)擬定統一的表態口徑,假如非要額外表態,應按照口徑表態。

由於危機事件的不確定性,緊急關頭,企業內部的人員很難立刻對危機事件達成共識。因此,越是在危急時刻,越要首先明確企業中誰是對外信息發布的唯一出口,由他在第一時間傳遞出最適當的信息。

企業競爭力是一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實力,其中肯定應該包括對於危機的預警機製和應對措施,否則,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企業可能在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之中倒下。中國有古訓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於一個人、一個國家是這樣,對於一個企業更是如此。

總而言之,企業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最忌諱的就是各個高層、各個部門各說各話、互相矛盾,各部門表態無序、混亂,這往往會造成公眾的困惑、猜疑、恐慌,並引發新的危機。所以,管理者在企業的危機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立場,統一口徑。

端正態度,敢於承擔責任

通常情況下,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危機管理者應首先堅持承擔責任的原則。因為,此時公眾會關心兩個方麵的問題:第一,公眾的利益問題。利益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所以不論誰是誰非,企業應該承擔責任。即使受害者在危機事件中有一定責任,企業也不應首先追究其責任,否則隻會加深矛盾,引起公眾的反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第二,公眾的感情問題。在很多時候,公眾非常在意企業是否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企業應該站在受害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並表示同情和安慰,還應通過新聞媒介向公眾致歉,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關係問題,從而贏得消費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事實上,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公眾和媒體心中往往已經有了一杆秤,對企業有了心理預期,即企業應該如何處理,自己才會感到滿意。因此,企業應該時刻把公眾和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並采取合適的行動切實維護公眾和消費者的利益,這是贏得公眾認可的關鍵點,同時也可以及時贏得新聞媒體的認可。在很多時候,消費者希望看到的僅僅是企業屈尊認錯與積極改正的態度與行為,而不是要真正把企業置於死地。所以,企業絕對不能選擇不負責任的態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紀7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危機事件,即著名的“缺陷車事件”。當時日本本田公司剛剛擠入小轎車市場,在幾家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夾縫中生存。剛打開銷路的“N360”型小轎車卻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造成許多起人身傷亡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屬組成聯盟抗議,日本本田公司瞬間聲名狼藉,企業生存岌岌可危。日本本田公司並沒有在輿論的重壓下亂了陣腳,而是立即以真誠的態度承認自己的失誤。在第一時間,日本本田公司馬上舉行了記者招待會,通過新聞媒介向社會公眾認錯,總經理道歉之後引咎辭職,同時宣布收回所有“N360”型轎車,並向顧客賠償全部損失。他們還重金聘請消費者擔任本田的質量監督員,經常請記者到企業參觀訪問,接受輿論監督。日本本田公司的誠心打動了挑剔的日本人,並最終在公眾的心中樹立起了“信得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