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計蓄水過冬,巧妙度過財務危機
燕雀啄蟲有高招
在熱帶生活著一種鳥,名叫燕雀,它的食物是危害樹木的蠹蟲。這種小蟲深深地鑽進樹幹中,躲在裏麵,蛀出一條條“坑道”,捕捉起來十分困難。但這並沒有難倒燕雀,燕雀的舌頭不像有些鳥的那麼細長而靈活,舌端也不生刺狀倒鉤,那麼它們怎樣才能捕食到鑽入樹幹中的蟲子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借助外界的工具來捕獲食物。
什麼樣的工具能幫助燕雀捉住蟲子呢?在燕雀棲息地生長著許多仙人掌,因而燕雀便就地取材,啄斷仙人掌刺,將其銜於喙中飛回蠹蟲藏身之處。它們將刺捅入樹洞,朝各個方向亂戳,次數多了總能戳中一條蠕動的蠹蟲。燕雀隨後將刺連同蠹蟲一起銜出,擱到樹幹上,有滋有味地品嚐戰利品。
當然,有時候燕雀不一定能找到仙人掌刺,這時它們就會想辦法自製一枚代用品。具體做法就是:先用喙使勁啄斷一根小樹枝,然後緊咬住這根斷枝在石頭上來回摩擦,最後再剝下樹皮,這樣一根仙人掌刺的代用品就製成了。
除了人類會使用工具外,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還很少有會使用工具的,何況是離靈長類家族譜係比較遠的鳥類呢?燕雀使用工具的本領讓人驚訝,而它們就地取材製作工具的能力更讓人折服。鳥類為了生存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於企業而言,也應如此,企業應該隨時隨地關注和把握身邊的各種機遇,變機遇為自己可利用的“工具”。
比如在資金方麵,任何一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不可能擁有發展所需的全部資金。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麵臨著資金不足的問題,當資金方麵出現危機時,企業要學會運用各種渠道和途徑進行資金融通,以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下麵我們來看看新世界集團成功進行融資的例子。通過一項長達四年的融資計劃,彙豐投資銀行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融資逾14億美元。
20世紀90年代以來,香港著名華商鄭裕彤通過旗艦企業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的中低檔房地產市場,並成為北京、武漢、天津和沈陽等城市的房地產戰略發展商,為此,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需要籌集龐大的資金進行投資。
20世紀90年代高峰期後,許多城市的樓房尤其是高檔樓房大量空置,使得國際資本市場喪失了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他們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拓展內地房地產市場進行投資,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新世界麵臨著資金嚴重不足的難題。最後,新世界的管理層找到了彙豐銀行,希望能得到銀行的資助。
1995年11月,彙豐銀行為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首次通過私募方式發行了五億美元的股本。私人股本投資者占有了新世界房主43%的股份,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則持有57%的股權。
第二次,彙豐銀行為新世界發行了3.5億美元強製可換股擔保債券。在私募成功發行一年後,新世界希望籌集更多的資金用於在中國的房地產投資活動。由於當時新世界中國公司的規模還比較小,而且采用普通債券方式發行成本較高,也不具備三年業績連續贏利的條件,因此未能上市。於是,彙豐銀行主要針對上一次私募所未觸及的可換股債券為債務投資者設計了可換股擔保債券的發行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很大的結構性缺點:公司上市後,債券尚未到期就可以轉為股票,在換股期間,可能會有大量股票突然湧入市場,這會給當時的股價造成壓力,甚至影響初次公開發行的價格,因為投資者預計初次發行後股價不會立即上行。為此,彙豐銀行設計的結構是,所有債券強製轉換成股票,並在初次公開發行時作為發行規模的一部分,上市前必須決定是否換股,上市後就沒有可換股債券了。這就給了投資者關於市場流通股數的確切信息,當然這也給發行增加了難度。
在公開流通債券發行兩年半以後,新世界準備在1999年到股票交易所上市,發行規模為5.68億美元。這次發行麵臨的最大障礙在於,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房地產業有很多誤解,對實際發生和醞釀中的變化知之甚少。如何改變投資者的不良印象就成了決定發行成敗的關鍵。為了讓股本投資者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彙豐集團屬下的彙豐證券於1999年5月6日、7日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舉辦了中國住房改革研討會。為配合全球發行,彙豐組織了兩次獨立的訪問活動和一次規模浩大的全球性演講。經過這三次聲勢浩大的活動,彙豐終於完成了對投資者的宣傳教育工作。
當然,這三次活動也收到實際的效果:來自股本投資者的需求為7.83億美元,來自債券持有者的需求為1.43億美元,總需求達9.26億美元。至此,由彙豐一手策劃的總額超過14億美元的融資故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其實,國內很多著名企業在發展之初,在資金方麵都非常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比如,在阿裏巴巴集團最需要錢的時候,馬雲四處遊說,最後通過孫正義募得了8200萬元的投資,這不僅使阿裏巴巴順利地度過了互聯網的“寒冬”,而且為它贏得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從而造就了阿裏巴巴今天的神話。試想,如果馬雲當初不及時利用融資這根“仙人掌刺”的話,他可能早就與阿裏巴巴一起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狡兔三窟的策略
兔子是人們最常見的動物了,關於它的故事記載很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狡兔三窟”的成語。兔子為了生存,在建造自己的窩時,往往會多建幾個洞口。每個洞口互相連通,非常隱蔽地藏在草叢中,如果敵人從第一個洞口襲擊,它就會從另外幾個相對安全的洞口逃跑,即使把兩個洞口堵住,它還會有第三個、第四個,甚至更多的洞口可以逃脫。兔子通過如此巧妙的安排,達到了有效規避風險的目的,把危機發生的概率盡量控製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