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變革和創新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隻有變革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隻有創新才更具有競爭力。如果企業墨守成規,不思變革,最終會陷入各種危機之中。
下麵我們來看一下IBM公司在這方麵失敗的教訓。IBM,即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號稱美國“藍色巨人”。IBM早期從事硬件製造,在產品的研發上投入很多,在產品服務方麵,他們采取設備租賃的方式讓顧客進行體驗,這種方式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IBM的業績也相當輝煌。
但是由於IBM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麵實行的是終身雇用製度,這導致了企業的某些製度和管理十分僵化,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這種組織結構必會影響IBM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IBM過於迷信大型主機,誤判PC市場價值,錯失個人電腦業務發展良機。另外,IBM原來實行產品租賃式服務,後來改為產品銷售,這使得原來的一部分老顧客十分不滿。這些變化IBM都沒有明顯地察覺到,他們仍然固執地按照傳統模式走,並用缺乏科學依據的方法推斷IBM的營業額會持續上升。但是,事實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IBM的營業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值得慶幸的是IBM在發現自己的失誤後,及時調整了方向。1994年,IBM把員工人數從44萬人裁減至21萬人。這次裁員說明IMB過去的員工中有20萬人是冗員,裁員以後的IBM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另外,在經營戰略上,IBM不再局限於把硬件作為發展目標,轉而把互聯網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這個計劃比微軟還要早一年。IBM還把營運重點放在服務與軟件上,致力於為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IBM的這一係列正確舉措,使得企業得以在危機中重生,又重現了昔日的風采。
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究竟應當怎樣突破思維的慣性呢?企業管理者要想擺脫思維慣性的束縛,首先自身要具備改革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然後還要把這種思想意識傳授給員工,要以改革創新的理念引導他們,培養他們,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活他們內在的潛力,讓他們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能力。
美國一位成功企業家曾說過:“成功企業的員工,心中總是想著怎樣改變才會比現在更好;而失敗企業的員工,卻總想著怎麼去保持現狀,才不至於沒有飯吃。”
海爾企業文化中有句話是“市場上永遠不變的法則就是變”,而變就是創新。
彙源集團總裁朱新禮在做客人民網時也談到了自己對創新的看法:“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也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有創新的思想,才有創新的行為。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創新是靈魂,如果企業沒有創新,就好像人沒有靈魂一樣。無論是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創新無處不在。”
然而,對企業而言,創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正如朱新禮所說,“其實在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每一步創新都很艱難,都在考驗我們的承受力和毅力,但每一次創新都使我們的企業增強了競爭力”。企業創新是一個多層次的係統工程,它需要全體上下齊心協力,堅持不懈,才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創新體係。
企業管理者要建立一個強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創新體係,首先要幫助員工樹立新的觀念。創新不能隻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應該依靠整個團隊,“眾人拾柴火焰高”。試想,如果微軟公司隻靠比爾·蓋茨一個人的智慧,或許今天仍然是當年的那個小作坊。
從另一個角度講,創新還應該是整個機製的創新,而不僅僅是單個項目的創新。單個項目創新難以支撐企業的長足發展。
在建立創新體係的過程中,還需要建立一係列的製度來激勵創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他們的智力成果發揮實際的效用。
具體而言,在企業創新過程中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1.樹立明確的目標
企業應該設定一個可衡量的目標,並要求員工按照預定的時間表做出階段性的成果。具體來講,就是要求每一個員工在實際的工作中都要認真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方案,爭取利用更快、更有效的方法來完成工作任務。
2.容忍錯誤
人人都要犯錯,員工也不例外。通過創造包容失敗的寬容氣氛,讓每位員工在輕鬆中改正錯誤,激發他們創新的動力。正如朱新禮所說的那樣:“我們的員工隻要創新就會受到鼓勵,哪怕是因為創新發生一些失誤,造成一些損失,我們也會去鼓勵他。一個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企業,才是一個充滿活力和自信的企業。”
3.建立開放的環境
為員工提供充分解決問題的環境,鼓勵員工進行討論,通過討論激發員工的靈感。
總之,創新體係應當與激勵製度並行,這樣才能真正地鼓勵員工創新,有效遏製“思維慣性”的產生,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海蜇與小蝦的共生
海蜇沒有眼睛,但當漁船將要從它麵前駛過時,它卻很快從海麵下沉了,就像長了眼睛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海蜇身上有一種小蝦,這種小蝦是有眼睛的,一旦遇上什麼動靜,小蝦先出現“自衛反應”。小蝦一活動,海蜇就等於接到危險來臨的報告,自然也就跟著沉下海去了。
海蜇和小蝦相互依存生活在一起的這種生態關係告訴我們:企業必須為改善與公眾的關係做出努力,要讓社會公眾與企業之間形成一種“共生關係”。隻有這樣,才能促進公眾對企業的認識、理解及支持,有效樹立起企業的良好形象,達到促進產品銷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