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企業的發展告訴我們,企業要在商場中做高明的棋手,就要懂得製定企業發展戰略,因為它決定企業未來經營發展的目標和方針,將長期成為企業發展的總計劃。企業發展戰略既要適應企業的內外環境,又要明確企業最重要的競爭方式和經營內容。為了實現戰略,還必須有具體的經營方針的支持。綜觀全局,通盤把握,企業才能在商場中不懼危機,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第24計製定策略,經濟危機應對有方
隨著形勢的變化改變策略
經濟危機中既包含著危險,也蘊藏著機遇。在經濟危機中,企業既要注重跨越式發展,又要注重健康、持續發展,把戰略重點轉到健康、持續發展上來;既要注重適度擴張規模,又要注重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把戰略重點轉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上來;既要注重發展對外貿易,又要注重開拓國內市場,把戰略重點轉到開拓國內市場和國際新興市場上來。同時,還要根據企業實際和市場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戰略規劃目標,不致使目標定得過高而配置相應的生產要素,造成不應有的經濟損失。
企業管理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經濟危機麵前顯得尤為重要。形勢好的時候應精打細算,勤儉辦企。形勢困難的時候,更應該加強企業管理,節約各項費用開支,在努力開源的同時,搞好節流增效。要堅持扁平化和精簡的原則,重新構建企業管理組織和生產組織,完善人員合理流動和退出機製,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力成本;要嚴格企業預算管理,本著精打細算和過幾年緊日子的原則,逐月排定各項開支計劃,並嚴格進行審查,提高審查的層級,完善審查的流程,真正使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在壓縮資金占用,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效率的同時,要盡量減少銀行貸款,降低財務費用,不斷優化企業的負債結構;要嚴格車輛管理、招待審批、宣傳會展和各種會議製度,並從嚴控製出差人員、住宿時間和差旅費用特別是出國費用,在保證有效運轉的前提下,把企業各項管理費用壓到最低限度。
一個企業在經濟危機中能不能生存和發展,關鍵是看它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經濟危機迫使企業必須適應形勢變化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技術水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隻要企業管理者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明確發展戰略,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就一定能夠順時應變、逢凶化吉,避開一切暗礁和險灘。要留住、用好和充分發揮企業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和員工隊伍,這是企業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企業上下越是要相互鼓勵、相互關心、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經濟危機也是技術人才重新擇崗就業的機會,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廣泛招聘國際頂尖級人才,為企業將來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企業還要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積極改進工藝技術和設備,引進、消化、吸收世界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些一時困難的企業,可以借機或提前進行設備更新改造,並搞好員工技術培訓,使企業技術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自救才是走出危機的重點
任何決策者都不願自己的企業成為經濟危機的犧牲者,但是經濟“冬天”的殘酷無情,決定了最後的勝者或“剩者”都隻能是少數。經濟“冬天”是企業不可回避的問題,那麼應該如何麵對困難、解決問題呢?
企業“過冬”要掌握以下自救方法。
1.節省開支,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中小企業融資難、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都會嚴重影響企業生存狀態。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恰好可運用在“過冬”企業的自救方法上。節省企業開支,防止企業開支變成“企業浪費”,這不僅僅是當務之急,長遠來說,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十分重要的一環,同時更是大部分企業常用的自救方法之一。例如:房產企業的老大——萬科,曾透露在經濟危機中,“萬科已開始嚴格控製成本支出,萬科員工二季度獎金隻發50%。整個行業正經曆非常時期,與經營無關的活動一律停止,一切回歸理性”。
2.收縮戰線,建立根據地,強調投入產出比
貪大求快,很多企業家都會犯這樣的毛病,在經濟危機這樣的非常時期,企業管理者們更應該注意這點。
“收縮戰線,建立根據地,強調投入產出比”雖然不能確保“謀萬世”,不能確保“一本萬利”,但至少可以協助企業掌控事務發展的進程,至少可以保障企業進退自如,在極大程度上免去企業拚殺的勞苦憂慮以及失敗的心酸愁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長企業存活的時間以及提高存活概率。具體要點如下:
(1)“收縮戰線,建立根據地”其實質就是“慢”,穩固企業內部,練好內功。它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堅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持多角度了解環境,堅持深層次挖掘優勢,堅持全方位盤點資源,不急於求成,不人雲亦雲,更不能攀比跟風,喪失主見。例如,企業新品開發就應製定出相關規定,比如一個月內推廣多少新品?新品推廣多了,企業成本增加,風險增大;新品推廣少了,會給人缺少活力、品牌老化的印象,同時也會影響銷售。確定好新品數量之後,還要確定選款的渠道、選款的方法、選款的標準、選款的總數等。
(2)企業發展是一個不斷投資的過程,而投資又無非是個投入和產出的問題。投入是產出的前提,不想投入隻想產出無異於緣木求魚。但要看到,由於主觀努力的差異和客觀情況的變化,投入與產出都是變量,而投入產出的多少,決定著經濟效益的高低。投入的可以是貨幣、時間、土地以及其他資源,當然也可以是感情,收獲的可以是感情、貨幣、榮耀,也可以是時間或企業生命等不同形式的結果。所以,講究投入產出比,就是要讓成本降到最小值,使效益達到最大值,確保順利“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