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視采購
應對經濟危機從采購開始。經濟危機中,不斷走高的成本像繩索一樣勒得企業喘不過氣來,但是有一個環節是被忽略的問題,這就是采購。在抓好采購成本之前就認輸倒閉的企業是令人遺憾的。
從企業價值鏈看,企業唯一可以挖掘潛力的地方就是采購環節。
企業經營中獲益於獨立性的最大的潛在機會,就存在於生產企業與其供應商之間。這是所剩的贏取競爭優勢最大的未開發領域——沒有什麼領域像該領域一樣是如此的被人忽視。
如果企業還沒有倒閉,還想要在經濟危機中順利“過冬”,就一定要關注一下采購管理。這也許是企業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因為隻要上遊還在,就有重生的希望。采購管理新技術中,戰略采購和操作采購的概念,以及利用信息不對稱解決價格和質量欺詐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采購管理的變革一定會遇到很多阻礙,這正是考驗經營者魄力的時候。要麼生存,要麼滅亡,一點點猶豫就可能令企業死得不明不白。
4.注重細節
(1)中小企業首先應當轉變經營理念,將未來投資經營風險放在首位,關注宏觀經濟風險,關注國際經濟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烈度,關注自身企業所在的產業風險以及關聯產業風險,根據風險關聯度決定投資方向和經營策略。
(2)在融資難、產品銷售難的經濟條件下,加強企業成本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以銷定產,最大限度維持企業生存空間。
(3)中小企業多元化經營,適度集中發展具有增長潛力的產業,對於處於虧損或非贏利狀態的產業,可以暫時適度收縮。融資困難時,可以擇機通過資產出售、租賃等方式為新增長點產業換取現金流,增加企業流動資金。
(4)企業資產規模較大且負債過度的中小企業,可通過資產變現改善狀況,減輕負債,增加資產淨值,增強融資信用,加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5)市場關聯性較強、處於市場上下遊關係的中小企業,可以進行縱向聯合,實現產、供、銷聯合作業,降低原料采購、生產、運輸、銷售成本,通過聯合保障資金流動性,克服企業各自經營造成的現金流短缺。
(6)資金實力較強的中小企業,短期內不要盲目追加投資,也不要盲目進行並購。在經濟出現衰退、市場觸底前,企業盲目並購有可能導致企業資產惡化,削弱企業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
(7)擁有優良資產並想借殼上市融資的中小企業,在實體經濟軟著陸、資本市場出現轉折信號前,不要輕易借道資本市場資產重組上市,否則,非但不能實現上市融資目的,還會陷入賤賣資產的陷阱。
(8)經營過程中,盡量避免信用違約,如出現法律糾紛,應盡快聘用專業法律人士協商解決,避免陷入訴訟陷阱。經濟下行期間,企業的資產估值中樞下移,一旦陷入冗長的多米諾骨牌訴訟,將導致企業資產廉價抵債。
聯合對抗,走出“冬季”
常言道,“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經濟危機影響下,企業麵臨的來自方方麵麵的困難增多,因此,要想更好地抗擊經濟危機的嚴寒,最好的應對措施就是“抱團取暖,合力過冬”。
抱團才有熱力,熱力更多來自合力,在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合力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強強合作。這是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企業最常使用的合作方式,兩強相加,就會顯示出更為強大的力量,取得共贏。
(2)強弱合作。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而在經濟危機的特殊時期,強企和弱企攜手“抗寒”,既是應該的,更是可行的,強者幫弱者,可以使弱者改變局麵,轉敗為勝,也可以使強者更加壯大。
(3)弱弱合作。人們常說“窮不幫窮誰幫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弱者和另一個弱者,再小的力量也比單一的力量要強,其實,弱弱合作更能顯出由弱變強的韌力和潛力。
(4)政企合作。企業自身的優勢再加上政府的救助,就可以使企業的優勢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當然,政府的救助包括精神、政策、資金以及其他多方麵的關懷與扶持。
(5)上下合作。上下合作主要是從兩個方麵進行,一是企業內部領導層、中間層和基層的通力合作;二是上一級主管部門與下一級企事業部門的通力聯手,共同形成“抗寒”力量。
(6)行業合作。這裏所說的行業,主要是同行合作,比如同行業的密切配合,組成更強大的市場力量;或者是同行業的連鎖經營。
(7)跨行合作。在當今時代,跨行合作往往比同行合作更有活力,行業雖然不同,但是共通的條件可以互換,共贏的理念可以互勉,共幫的人、財、物等力量可以互幫。
(8)借力合作。借力就是“巧借東風”,主要在於企業的市場眼光,市場經濟中,處處有“東風”,企業能不能捕捉到和會不會借到“東風”,就要憑借敏銳的經營眼光。借助他人力量用來排憂解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