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應對經濟危機的種種做法中,合作的方式還有很多,隻要能夠達到合力的目的,就能起到共同“抗寒”、共度危機的好效果。
第25計提升內力,應對危機的突然來襲
努力打造競爭優勢
在市場情況大好的時候,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賺錢的“多與少”;麵對巨大的金融動蕩時,經營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導致企業的“生與死”。關鍵就看企業的“內功”如何。
中國很多企業的優勢在於“低成本”。造成低成本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土地、勞動力、能源、礦產資源、彙率等低價低稅政策;二是隨著企業產能的擴張,已經達到了經濟規模。目前,生產要素低價低稅的政策正在改變,要素價格上升已是大勢所趨;規模擴張的市場條件已經消失。因此,構成企業低成本競爭優勢的基本條件已經動搖,很多企業賴以生存的低成本優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必須尋求新的競爭優勢。
應對嚴峻的外部形勢,企業首先就要收縮戰線,攥緊拳頭,要強化財務管理和現金流管理,改進采購和庫存管理,砍掉過多的賬戶,甩掉不賺錢的業務板塊和“寄生公司”等措施,把企業有效資源集中於主業、集中於能賺錢的板塊。
其次就要狠抓精益管理。中國企業內部的成本控製、研發能力、質量管理、供應鏈管理、品牌戰略、營銷管理、投資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諸多方麵與世界先進企業還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潛力。危機會逼迫企業苦練“內功”,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製定品牌策略,以品牌影響力打造競爭優勢。
2007年,我國中小企業就已超過1000萬家,占到企業總數的99%,總產值也已占到全國的60%左右。然而,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卻普遍較弱,有的中小企業甚至還認為做品牌是大企業的事,自己隻是家小企業,隻要有市場就行了,做不做品牌無所謂。實際上,中小企業必須做品牌,這是毋庸置疑的。
沒有強勢品牌支撐的“市場”必然缺乏穩定性,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最有力的保障,隻要企業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因此,爭論中小企業需不需要或應不應該做品牌沒有意義。現在,針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現狀,如何恰到好處地做品牌,才是關鍵。
盡管我們說隻要企業存在就需要做品牌,但是企業必須認清自己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社會的發展趨勢、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消費者興趣的發展趨勢等。簡單地說就是,10億元資產的企業有10億元的做法,1000萬元資產的企業有1000萬元的做法。即做品牌必須根據企業的綜合實力來做,相反,如果不切實際地采取拔苗助長似的品牌策略,拿10億元資產的企業的品牌策略,不分青紅皂白地套用在1000萬元資產的企業上,其結果必然是把企業推上“死亡之路”。為什麼不少中國中小企業做品牌失敗了?其中不乏跟風而上、拔苗助長的原因,而且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因“企”製宜地製定品牌策略,做好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傳播和品牌微調工作,並適時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品牌培訓,以更加有效地執行品牌策略。當然,最基礎的是品牌定位,這一步一定要“精準”,否則其後的工作都將功虧一簣。
與具備實力的品牌谘詢機構合作,利用公關等專業智慧塑造品牌是一個趨勢,而且很適合中小企業資金少、缺乏人才、實力不強的普遍狀況。例如,利用公關塑造品牌的成本要比利用廣告轟炸低很多,而且公關更有助於快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知名度。當然,廣告對於維護品牌的重要作用一定不能忽略,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具備一定的實力後,可以考慮用廣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不過決策者要切記,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實力後方可利用廣告的方式,否則極有可能遭遇品牌“猝死”。
高成本做品牌本身就是一個誤導,我們必須清楚,廣告隻是企業塑造品牌可以選擇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必經之路。這就好比,男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結婚,可以選擇娶一個富家的千金小姐為妻,但是天下女子千千萬,並非離開了富家的千金小姐就不能結婚了,而且評判妻子究竟好不好,並不是看其擁有的財富有多少,而是看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是否合適,隻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此外,決策者還須明白,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個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個人、一個部門或一個品牌策劃機構能夠獨立完成的,它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的全程參與,要求全體員工都必須有強烈的品牌意識,並有意識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品牌形象,為品牌大廈的建設添磚加瓦。
塑造一個強勢品牌要比引進一台先進設備困難得多,它需要時間這一強效的“中介”,需要持之以恒,但企業決策者首先必須深謀遠慮,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掌控市場主動權,推動企業的發展,逐步成就一個卓越的品牌。事實上,任何一家強盛的大企業,它成長壯大的曆史無不與其品牌建設有著緊密的關係。
所以,為了提高中小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企業決策者需要在理解“企業規模大小是相對的”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發揮自身優勢,並優先利用公關策略,持之以恒,以塑造強勢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保障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善於學習借鑒也是一種優勢
如果說企業是樹,學習就是樹的根。經濟危機中,不少企業的倒下,都是企業的根脆弱造成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