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企業的主要目標一直以生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賺取利潤,但現在,企業更緊迫、更主要的任務就是要成為高效的學習型組織。這並不是說產品、利潤就不再重要,而是在未來社會,如果沒有持續的學習,企業將不可能賺到任何利潤。要想從容應對危機,企業的主要工作之一應該是學習,其他工作都靠後排。
知識的積累通過學習,環境的適應依賴學習,創新的起點始於學習,應變的能力也來自學習,企業不應是一個終身雇傭的組織,而應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組織,企業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尋找、轉換及創造知識,同時根據新的知識與領悟調整行為,實現永續經營。
美國的通用公司是一個多元化機構,外界普遍認為大組織散亂的結合缺乏一致性,原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則通過倡導“好學精神”的學習理念,使通用公司的多樣和複雜變成了一件好事。
通用的好學精神消除了部門之間的界限,思想可以在公司內流動,員工通過共享思想,尋求多種技術的多種運用方式。通用在部門間保持人員流動,以開發新見解、拓展經驗,從而把通用的事業部結合在一起,協調後的多樣化比各部門單純疊加更為強大。
通用的學習型組織突破常規,學習的對象不斷擴大:一是通用公司部門內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在非學習型組織裏也存在。二是通用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學習。例如,通用航空機械公司學習了通用醫療電器公司的遠距離診斷技術,應用於飛行中的發電機,進行遠距離監視。三是向聯盟夥伴和競爭對手學習。
在通用,學習和工作沒有矛盾,不能分離,學習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學習。例如,通用職員在學習比較中發現新西蘭的家電生產商實行了縮短商品周期的“快速反應”方法,他們迅速將其應用到了家電業務中去。善於學習也是通用自信、簡捷、速度原則的體現。
為了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與創造力,通用經常發動“讓每一個人參與競爭”的“群策群力”計劃,鼓勵員工針對公司業務中的弊端,坦率地向上級主管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另類”的學習。它疏通了內部意見的程序,使包括最高經營者在內的全體員工提出各自問題,尋求解決意見。最終的目的是讓各部門成員都能直接參與確定公司目標、決策及成果。允許員工參與決策使他們更加盡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一項針對通用雇員的調查顯示,“87%的人認為他們的主意很重要,而在20年前,這個數字僅為5%”。因此,有人認為,與其說傑克·韋爾奇再造通用,不如說學習型組織再造了通用,成就了傑克·韋爾奇。
現在,我國大部分企業重視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的活動,企業為了持久發展,為了做久、做大、做強,也致力於學習型組織的創建,如江淮汽車建立了“40+4”的學習模式,即每周工作40小時,周六學習4小時;聯想集團明確提出學習是最重要的工作;上海寶鋼集團產業發展公司為促進學習與工作的融合,采取“述學”、“考學”、“評學”機製。
學習能力是購買不到、複製不了、消除不掉的,競爭對手可以獲得其他資源,如資本、勞力、原材料乃至技術和知識,但是卻無法購買、複製或消滅一個組織的學習能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發展源於學習能力的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成長過程就是學習能力轉化為競爭力的過程,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終會從資源、資本和知識的競爭轉化為學習力的競爭。因此,學習力是組織生命力之根、競爭力之本、創造力之源!一個組織最終的競爭優勢有賴於其學習力。
善於應變,才能坦然麵對危機
這是一個從“適者生存”演變為“變者生存”的時代,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最怕的是危機,而實際上,危機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危機來了不會應變。因此,提高和強化企業的應變力顯得尤其重要。
有一家羽絨服製造企業與當時絕大部分企業一樣,因經濟危機而導致產品滯銷。但企業經過分析和比較,發現了“滯銷”背後的本質因素——羽絨服“肥、厚、重”,樣式單一,功能上單一地以保暖為主。這樣的產品一遇到經濟危機,自然就麵臨滯銷的問題。
企業如何應對危機?首先要靠創新提高應變的能力。這家羽絨服製造企業立刻推出了新款羽絨服,從意大利請來服裝設計顧問,引進國外時尚流行元素,再把以前的以鴨毛為主的填充物改成了以鴨絨為主,使產品兼具多種功能與“輕薄美”——防寒隻成為產品屬性的一個方麵,這使得產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需求,開辟了許多新市場。經濟危機反而成為該企業在市場上競爭的轉折點。
同時,為了適應天氣變化,這家企業還關注到了氣候的地域差異。羽絨服原本以北方尤其以東北地區居民的消費為主,而實際上南方冬天盡管處處鬱鬱蔥蔥,但居民並不是沒有禦寒的需求。與北方相比,南方城市在冬季沒有暖氣——冬日晚上的室內溫度要比北方低得多,這就給羽絨被創造了需求。為此,這家羽絨服製造企業除了生產羽絨服之外,還生產了大量的羽絨被,結果在南方市場非常暢銷。
其次是要提高應變速度。應該說舊款羽絨服的缺陷,不單單是這家企業看到了,但為什麼其他競爭對手卻晚了一步呢?一是速度趕不上。因為這家企業隻用了四個月就改造完了生產線,並重新建立了銷售網,使得新產品當年就能上市,比其他企業提前了整整一年。如果當時其他企業也能有這家企業的速度,後來的市場格局恐怕就要大變樣了。二是存在觀望心理。創新產品市場能否接受,誰都無法預料。很多企業都持有“等等看”的態度——“人家做得好,我們再學不遲”。但市場機會如同白駒過隙,你不把握住,就要成為落後者,作為企業家,要有為創新承擔責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