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企業來說,環境、同行的價格競爭等外部條件的變化盡管難以改變,但隻要能舉一反三、找準對策、行動迅速,就能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在市場上遊刃有餘。
有些企業的經營方式,有如在大霧中開車,表麵看來運作良好,速度非常快,但實際上這輛車卻正在開向一麵牆,很快就將麵臨死亡。
為何企業會看不清楚未來,對於改變無法迅速認清和應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企業被成功衝昏了頭,不願意更改一向運作良好的模式,因此當新科技或新經營模式出現時,企業變得不堪一擊。
第二,企業的領導人沒有能力辨別新環境中出現的事物,哪些是重要的前兆信號,哪些隻是沒有意義的幹擾。大環境中有許多事物會引起企業領導人的注意,包括新科技、急速進展的市場、動作快捷的競爭者、突破性的新產品、顧客行為的改變等,領導人必須從中找出最重要的信息,找出未來將帶來最大的影響、最複雜的挑戰或機會且最需要認真分析思考的事物,企業不能被紛擾的環境蒙蔽,而忽略了這些事物。
危機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和正常的,我們需要坦然麵對,理性看待企業所麵臨的危機,理解危機是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不能躲避危機,我們所能做的是把危機的損害降到最低程度,這需要足夠的應變能力。
第26計堅定信心,挑戰嚴峻的形勢
對抗危機的積極心態
沒有勇氣麵對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由於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許多企業形成了慣性思維,認為經濟隻會增長,不會下滑。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如資金鏈斷裂、工廠倒閉等,企業老板也隨之崩潰。
其實從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來說,企業的發展也有高潮和低潮。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除了受外部的商業環境和行業環境變化的影響之外,還受企業自身因素影響。從長遠來講,企業要在技術研發、整合上下遊產業鏈、創建品牌、強化核心競爭力上做功課,這樣才有抗風險的能力。而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研發薄弱、銷售在外、品牌缺乏的弊端,大多靠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這樣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鬆下電器”創始人鬆下幸之助有一個很有名的“水庫理論”:企業經營狀況總是有好有壞,就像天氣一樣,有幹旱也有洪澇。水庫的作用是在下雨的時候可以蓄水,在幹旱的時候可以放水灌溉。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有一次,鬆下幸之助給中小企業家做演講。當被問到“我們應該如何建這個‘水庫’”時,他苦笑了一下,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建那個‘水庫’。但是,我知道,如果你沒有建‘水庫’的決心和恒心,你就不會把‘水庫’建成。”
鬆下幸之助所說的“水庫”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企業的資金儲備和技術儲備等,實際上,資金和技術隻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在於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者的心態,這與中國古老的生存哲學“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危機與挫折降臨時,要學會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企業要敢於承認經濟危機的來臨,敢於麵對和接受,再想辦法處理和解決,然後放下它,繼續向前。
經濟危機之中,由於生產成本增加、全球市場總體需求減少,企業應該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降低預期標準,將生存放到與發展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地位。
例如,施華洛世奇的代理人早就意識到歐美市場已飽和,於是去開辟阿拉伯地區等新興市場。金融風暴來了,歐美訂單量滑落了60%,但是新興市場卻帶來了70%的增長,使得訂單總量還增長了10%。
又例如,廣東不少禮品企業受經濟危機影響紛紛關閉,而溫州的禮品行業卻顯示出了驚人的耐“寒”力。因為溫州禮品商發現,原來國外消費者都是買中高端禮品,現在開支縮水,不少人轉向購買中低端產品,於是他們加大了中低端產品的開發。在剛剛結束的一次交易會上,很多溫州禮品商甚至獲得了比往年更多的訂單。
由此看來,危機中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倒下,隻要能找到新的機會,轉變思想,就可以安然“過冬”,甚至跨上一個新的台階,實現逆勢增長。
每個企業都會麵臨危機,如果總抱著消極、膽怯的心態,危機就會天天纏著你。隻有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企業才能抵禦危機。
提升信心也是度過危機的關鍵
在迎接危機的挑戰時,決策者必須拿出最大的勇氣和信心,使企業更具開放性、融合性、抗震性和持久的運營力,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夠見到危機過後的曙光。
世界金融危機“百年一遇”,無論是在影響範圍還是影響程度上都遠甚於亞洲金融危機。對其挑戰的嚴峻性,企業絕不能有絲毫的低估和僥幸心理。
目前已經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衝擊強度之大,為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