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公司最終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能夠借助媒體懇談,最終解除公眾對紅牛公司的誤解,並擺脫危機事件的困擾。可見,利用媒體懇談也是一種擺脫危機的有效方法。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大眾傳媒在強化公眾意識、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企業麵臨各種危機事件的時候,將無法避免地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目標。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假如管理者處理不好與媒體的關係的話,企業的形象就會一落千丈;假如能夠妥善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不僅可以使危機事件的負麵影響降至最低限度,還能“乘勢”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首先獲取媒體的理解和支持,使媒體公正而客觀地評價企業的危機事件,向公眾正確地傳遞企業處理危機事件的態度和措施,以使企業獲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企業管理者還要高度重視媒體的作用,不僅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能夠正確地處理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更應該在平時注重通過與媒體的密切合作與其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古人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一個企業處於正常狀態的時候,就應該重視與媒體間的和諧關係的建立,主動與媒體接觸,定期向媒體提供企業或行業的相關資料,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等,同時,也要注意深層互動。當然,僅僅認識到與媒體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管理者更要思考如何通過實質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和維係和諧的關係。企業應該打破與媒體間的單純的信息提供者與信息發布者的關係,與媒體建立起一種平等互惠、相互支持的關係。
有效公關,及時滅火度過危機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美國第一個托拉斯組織,世界大工業公司之一。其前身為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為洛克菲勒在1882年建立,1999年改為埃克森美孚公司。在美國《財富》雜誌2010年7月評出的“世界500家最大的公司”中,它名列第三位,僅僅次於沃爾瑪和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它的業務範圍遍布全世界。但是,一次突發的公共關係危機事件卻曾經使埃克森公司在企業形象和經濟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輪“瓦爾代茲號”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附近觸礁,使得800多萬加侖原油泄漏,在王子灣海麵上形成一條寬約1000米,長達8000多米的漂油帶。
此次事故發生的地點位於加拿大和美國的交界處。原油的泄漏使附近海域的水產品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純淨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是截至當時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起原油泄漏事件。
在事故發生後不久,加拿大和美國各地的政府官員敦促埃克森公司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但是埃克森公司方麵卻無動於衷。他們既沒有徹底調查事故產生的原因,也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清理泄漏的原油,更沒有向加拿大和美國當地政府道歉,最終致使事件進一步惡化,汙染區域也愈來愈大。加拿大和美國當地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以及新聞界對埃克森公司這種置公眾利益於不顧的惡劣態度非常不滿,終於發起了一場“反埃克森運動”。
而此時,各國新聞媒介的群起而攻之和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的批評,驚動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3月28日,布什總統派遣運輸部部長、環境保護局局長和海岸警衛部隊總指揮組成特別工作組,前往阿拉斯加進行調查。
最終的調查結果是:造成這起惡性危機事件的原因是船長的玩忽職守。在3月24日中午事故發生時,該船船長由於飲酒過量而不在駕駛艙,油輪上又沒有經過海岸警衛隊認可的三副駕駛。港口領航員和海岸警衛隊官員在事故發生前後都從船長的呼吸中聞到了非常濃烈的酒味。
消息傳出後,輿論為之嘩然。一時間,埃克森公司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企業的業務受到嚴重的損失。僅僅清理泄油一項就花費了幾百萬美元的費用,再加上其他方麵的索賠、罰款,損失竟高達幾億美元。此外,由於企業的形象受到嚴重的破壞,西歐和美國的一些老客戶也都紛紛抵製該企業的產品。
1971年,同樣是埃克森公司的兩艘油輪於舊金山灣相撞,造成84萬加侖的原油流入海灣。這一次,埃克森公司馬上采取了兩個方麵的行動:
(1)僅在一小時之內,數百台不同型號的清油設備、幾百名企業工人和數千名自願參與的工人被迅速組織起來,趕赴出事現場清理泄油,其規模足以對付比實際泄油多20%的事故。
(2)企業的公關部門從早晨7點30分,就開始對外工作,到上午10點鍾左右,電話鈴聲持續不斷,使企業新聞處和自派記者的聯係幾乎中斷。為此,企業專門安裝了特別線路,每天編輯兩次簡報,報道事故現場的處理情況。簡報一方麵派專人向外發送,另一方麵通過電傳傳送到30多家報社。埃克森公司公關部門策劃的公關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知道原油泄漏之後的善後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並使人們相信埃克森公司將盡最大的努力按時完成善後工作。
在舊金山灣危機事件當中,埃克森公司的這些公關活動效果非常好,在撞船的一個月後,舊金山的地方報紙就發表評論指出,埃克森公司已出色地完成了清理工作,媒體的宣傳使那些譴責和不實之詞不攻自破,同時,埃克森公司還收到了大量讚揚清理工作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