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伐虢——給貪圖小利者小恩小惠(1 / 1)

春秋時期,晉國首先稱霸,成為諸侯中的大國。當時在晉國南麵還有兩個小的諸侯國,一個是虞國,一個是虢國。虞、虢兩國同姓近支,關係很密切,又因為都是小國近鄰,唇齒相依,很早就訂有盟約,一旦有事,兩國互相派兵援救。長期以來,這兩個小國就用這種辦法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也沒有哪個強國有實力能一舉同時吞並這兩個國家。

這時候,晉國的晉獻公為了進一步擴充疆土,稱霸各國,就想兼並鄰近的虞、虢兩個小國。但要想吞並這兩個小國,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果襲擊虞,虢會出兵救援;晉如果攻擊虢,虞也會出兵相助。

公元前658年,晉國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當時,晉國有兩件鎮國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璧,晉獻公每日都要騎駕良駒、賞玩美玉。荀息建議晉獻公拿出這兩件鎮國的心愛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璧,送給虞公。獻公有點舍不得。

荀息說:“大王放心,隻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派出使節來到虞國,向虞公表達了兩國交好之意,並將兩件鎮國的寶物送給了虞公。虞公得到良馬和美璧,又自以為結交了強大的晉國,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拉攏了虞國後,就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終於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也隻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聽說後,馬上進宮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不能辦的,我們虞、虢兩國,世代交好,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而且,強國環臨,如果失去了虢國這個長期以來的夥伴和軍事上的盟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會滅亡!”

虞公卻說:“我們已經結交上了強大的晉國,現在晉國終於有求於我們了,我們怎麼也不能得罪啊,得罪晉國豈不馬上惹禍上身?為了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於是就同意了晉國使用虞國的道路,進攻虢國。為此,虞、虢兩國斷交了。

晉軍順利地通過虞國道路,前往攻打虢國。沒有虞國的幫助,弱小的虢國很快就被晉國打敗,晉國沒有費什麼氣力就取得了勝利。晉軍班師回國時,晉軍統軍大將裏克把劫奪的部分虢國財產送給虞公。虞公大喜過望,越來越認為結交晉國、放棄虢國是正確的選擇,就盛情款待晉軍大將裏克。裏克這時趁機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而且需要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還自以為有晉國的大軍在國內駐紮,其他強國就不敢隨意來犯。

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借口前去迎接班師回國的裏克,來到虞國,虞公出城相迎。晉獻公就約請虞公外出打獵。虞公打獵不一會兒,就看見京城中起火。等到虞公趕回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晉國士兵又從虞公的住所搜出了晉國戰前送給虞公的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璧,送回到晉獻公的手中!

此計的關鍵在於“假道”。善於尋找“假道”的借口,善於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虞國之所以被晉國滅亡,原因有很多,但與虞公貪圖小利、看不到危險有直接關係。戰爭總是圍繞一定的利益進行的,因此,“利而誘之”謀略應用在作戰過程中屢試不爽。

在現實生活中,這一策略也被各個領域的人廣泛使用。不過,這一謀略的有效實施是有條件的。對貪利者,可以引誘其上當;對不貪不愚之人,則很難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