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退一步海闊天空(1 / 1)

春秋時期,晉獻公晚年時十分寵愛一個叫驪姬的妃子,並且為了把驪姬所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竟將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申生一死,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險,於是便逃難到別的諸侯國,其中重耳流亡到了楚國。

流亡楚國期間,楚國的成王結識了重耳。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重耳也對楚成王十分尊敬,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朋友。

一天,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成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勵精圖治,把晉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然而,當時群雄皆起,諸侯爭霸,發生戰爭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之間終於因為不和而發生了戰爭。由於楚國比較強大,因此統軍大將成得臣就想要先發製人,率領楚國大軍重兵壓境。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想不開,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道理?”大將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成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成王麵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緊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這樣,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裏,到了城濮,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他率領軍隊步步緊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了戰書,措辭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對我的恩惠,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一直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還是不肯罷手,那麼,我們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從不把晉人放在眼裏。晉國的將軍用兩麵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麵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這時候,晉文公又發出命令,讓將士們隻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要再追殺。成得臣由此逃了出來,帶著殘兵敗將逃回楚國。

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勝利回國。晉國勝利的消息傳到周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們都認為晉文公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後還能打敗楚國,所以立下大功。周襄王親自去慰勞晉軍,於是晉文公趁此機會,給周襄王造了一座新宮,並約各國諸侯召開大會,訂立盟約。

從此,晉文公當上了中原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退避三舍”是指退讓、忍讓和回避,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以求避免衝突。在古代,一“舍”即三十裏,三舍是九十裏,晉文公在兵力優勢情況下仍然能信守諾言真是難能可貴。

現在說的“見到那個家夥,誰也會退避三舍”則是指遠遠躲開某人的意思。人間世事,往往是十分複雜的,若全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未必有好結果,退一步海闊天空,有的時候,適當的禮讓更容易贏得輿論的理解和支持,從而為你成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