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話譏諷更為辛辣——用反諷法有利回擊(1 / 1)

清朝有一學士叫童引年,頗有名氣,因此自恃才高。一天,童引年遊覽吳山時驟然下起了大雨,匆忙間到一戶農家避雨。這戶人家中有一老者,拿出一把紙扇請童引年題字。童引年輕視老者,隨便題幾字敷衍。他故意寫了“榮龜”二字,並把“孔雀”兩字顛倒錯寫,心想鄉下人愚笨不識文字,不懂詞義;寫完之後還注上同年朋友黃殿撰的名字,然後把扇子還給老者。

沒想到那鄉下老者拿著扇子看了看,笑著說:“老拙一直認為‘酒鱉’二字沒有貼切的對子,今天扇頭上‘榮龜’兩字,難道不是天設地造的對子嗎?”又審視良久說:“我這鄉下老拙自小沒有讀書,不知‘雀孔’是什麼東西?”接著又露出肅然起敬的樣子說:“你的才名,足以響徹宇宙,何必假托殿撰之名?請你一定寫上自己的大名,稱呼也須斟酌,殿撰其實是愚老門下的學生。”

童引年聽著老者的話,心中羞愧汗流如雨,立即叩問其姓氏住址,這才知道老者原來是浙中名進士,隱居此地已經十年了。

還有一個故事也耐人尋味:

清朝有一縣令,被分配到山東省候補,第一次去謁見撫軍。按照慣例,凡是部屬參見長官,必須穿蟒袍補服(所謂蟒施是清代官員的公服,用緞做成,一般為夾層,視官階大小,上繡五蟒至九蟒不等。補服是加在蟒袍上的外褂),即使酷暑也不能免除。因為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這位縣令剛在撫軍的廳堂坐下,就汗流浹背,熱不可當。於是拿起隨身攜帶的圓扇振臂狂揮。撫軍說:“為什麼不脫掉外褂?”縣令說:“是,是。”於是撫軍讓他的仆人幫他脫掉了外褂。過了一會兒,揮扇如故,撫軍笑著說:“為什麼不解帶寬袍?”縣令說:“是,是。”於是離開座位一件一件解帶去袍。回到座位上,縣令自顧自地在撫軍麵前談笑風生,不自覺地把扇子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不停地換來換去地扇個不停,把風扇得颯颯有聲。撫軍起初以為他是耐不住天熱,繼而為他的放肆而生氣了,於是斜視著眼睛用反語戲弄他說:“怎麼不連襯衫也脫去,那樣比較涼快。”這縣令應聲就脫去襯衫。撫軍看他這般無知無禮,立即拱手說:“清茶。”撫軍的左右立即傳呼“送客”。因為清時官場習慣,屬員謁見長官,長官不願意再繼續談下去,就以“清茶”示意。茶碗一端,侍役就高呼“送客”,這時客人必須立即辭出。縣令聽到“送客”,倉促間沒有辦法,來不及穿戴,急忙取了帽子戴在頭上,左邊腋下夾著抱服,右肘掛上念珠,提著短衣,踉蹌而出。撫軍署中的官吏小廝,哧哧地笑得直不起腰來。縣令剛回到公館,撫軍命令他回原籍學習的告示牌,已經高高地懸掛在大門外麵了。

縣令的耳朵出了差錯,誤將撫軍的氣話當成了真心話,丟了自己的烏紗帽。這種聽不出反話的“聾子”,怎能繼續留任下去。

反諷之創意始於抓住聽眾的判斷。用適度的誇張和乍聽之下頗有道理的反話,使人從“信其有理”到“發現矛盾”,再進而抓住要表達的思想核心。這樣,方能做到既給對方留有情麵,又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