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屢敗屢戰”——不屈不撓(1 / 1)

清朝末年,統治腐朽,國家軟弱。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急劇激化。不堪忍受清王朝殘酷壓榨和外國侵略者瘋狂掠奪的各地人民群眾,紛紛組織起來進行英勇頑強的抗爭,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的統治陷入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在鹹豐二年奉旨至長沙,幫助湖南巡撫辦理團練。太平軍節節勝利後,他眼看辦團練已無濟於事,即上奏並獲準按戚繼光的辦法組建新軍,以其家鄉湘鄉的練勇為基礎,招募質樸的農民為士兵,以當地儒生為軍官,編練成一支軍隊,史稱湘勇或湘軍。

湘軍組成之後,曾國藩即發布《討粵匪檄》,誓師出戰太平軍。兩軍初戰時在嶽州、靖港,湘軍連戰連敗,曾國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殺,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後,曾國藩重整旗鼓,後攻占武昌重鎮,奉詔任湖北巡撫。不久清廷怕他擁兵自重,無法駕馭,解除他的署任,讓他長期以侍郎的虛銜帶兵。其後,曾國藩率水師進攻九江、湖口。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部來援,設計將湘軍水師的輕便快船誘入鄱陽湖,再一舉封鎖湖口,使仍在長江中的湘軍水師的笨重大船成為“無翼之鳥,無足之蟲”,再用火攻,湘軍水師的數十艘大船被毀,曾國藩率殘部狼狽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救起。此後,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歲,連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隨時都有死去的可能。麵對著這一切,他拿湖南鄉間的一句俗話來安慰、激勵自己說:“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我不能顯示我得軟弱,不懇求別人的憐恤,一切痛苦自己擔當。”

但是,曾國藩要向朝廷彙報戰況,在給朝廷的奏章中他就用了“屢戰屢敗”來說明戰況。他的部下李鴻章看見後,就對曾國藩說道:“大人,我認為如果您把奏章中的‘屢戰屢敗’四字改為‘屢敗屢戰’,境界就大不一樣了。文字雖然毫無不同,但次序如此一顛倒,滿篇精神就大變了,這幾個字表明了大人您決不屈服、毫不退縮的意誌。跌倒了再爬起來,你是不會被打垮的,這樣朝廷就還會對大人您給予重任的。”曾國藩聽了之後,非常同意,說:“你的建議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就照你的意思寫吧。”

本來,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連續失敗,朝廷對此已經非常的惱火,已經有了罷免曾國藩的想法。但是,當曾國藩的奏章送到京城,京都的皇帝與重臣們讀後,隻覺曾國藩及其率領的湘軍精神可嘉,不覺得其屢屢失敗有什麼罪過,並且繼續任用曾國藩征討太平軍。

正所謂“眾人以順境為樂,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作為一個現代人,同樣應有超越逆境意識,並將此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因為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前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