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8,\"start_container_index\":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74},\"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9,\"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5},\"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7,\"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3},\"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9,\"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5},\"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7,\"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3},\"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很多熱血青年的理想,就是成為戰無不勝、橫掃沙場的將軍。
這個選項的誘惑力從來都是不分朝代的。無論對於普通的曆史愛好者,還是熱度極高的軍事發燒友來說,曆代王朝的內外戰爭從來都是津津樂道的話題。開疆拓土的榮光,鐵馬金戈的碰撞,橫刀立馬的威猛,素來都是吸睛的。無論是傳統的戲曲評書演義小說,還是今天或正說或戲說的各類影視曆史劇,甚至於各類豐富多彩的網絡遊戲或單機遊戲,戰爭題材也永遠都是吸引關注度乃至拉動票房的不二選擇。至於一代代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其壯懷激烈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往事,以及從無數次悲壯戰鬥中迸發出的鐵血精神,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壯烈家國情懷,更令現代無數熱血青年喟歎感慨,乃至心馳神往。
但這個體驗的風險度也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安全性差,打仗不是鬧著玩的,那是真刀真槍上戰場拚命,一不留神就可能沒命。倘若打了敗仗,就算能僥幸從戰場上撿回一條命,戰後追究責任照樣逃不過一劫。其次是技術含量高,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打勝仗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在外部條件上,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照顧,另外自身本事也要過硬,不僅要有體力武藝和機靈的腦瓜,還要鼓士氣、搏性命、擅臨陣應變。單說帶兵就是麻煩事,領著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出去打仗,一路上都是操不完的心,吃喝拉撒樣樣都要過問,且不論打仗勝敗,就算碰不到敵人,把一支軍隊平安帶回來都不容易。最要命的是,就算打了勝仗,回來後很可能更難混,“樹大招風”,將軍們打了勝仗就成了眾矢之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盯著,一舉一動也很可能被領導懷疑。碰上重文輕武甚至“以文製武”的朝代,取勝的將軍很可能就被“製”了;而碰上重視武功的朝代,誰戰功越大,就越功高震主,一不留神就會讓領導給滅了。可以說,在每個封建朝代,做一個成功的將軍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能耐,也要有心機,更要有適宜的性格,這是對一個人的智力、體能、心術、權謀的綜合性考驗,有一條不合格,就可能會是身敗名裂的下場。曆代諸多名將蒙冤的悲劇,就是這樣釀成的。
事實上,曆朝曆代,也沒有一個將軍是天生而成的,所謂要想人前顯貴,需得人後受罪。每一個名將揚名立萬、戰無不勝的顯貴背後,都是一連串受不完的罪,在曆經無數次艱辛的磨煉乃至生死考驗之後,在承受了心靈無數次打擊、痛苦,最終大徹大悟後,才有了彪炳史冊的風光。
那麼在明朝做一個成功的將軍,究竟要受哪些罪呢?要了解這些,我們不妨先認識一下明朝軍隊是個啥樣的光景。
1.橫掃天下大明軍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漢、唐是兩個被公認軍隊武力強盛的王朝。比起漢朝橫掃匈奴的威武,大唐戰無不勝的風光,在史料的記錄中,大明軍隊貌似是相對低調的。事實上,低調隻是表麵現象,低調的明軍是一支威武之師、光榮之師。看看明軍的發展曆程,這絕不是溢美之詞。
明軍的起點是非常高的,與之前曆代封建王朝相比,明軍在開國戰爭中所遭遇到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他們所戰勝的是在中世紀曾橫掃歐亞的世界最強騎兵——元朝蒙古騎兵。明軍還完成了兩個奇跡:第一,它是中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支以農民起義軍的身份脫胎而來,最終完成改朝換代大業的軍隊;第二,它完成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壯舉,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實現了統一大業。
完成這樣高難度事情的明軍,也並非先天就這樣強大,相反也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默默積累實力,最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破繭而出,嘯傲四海。元末天下大亂,四方起義紛起,按照評書裏的說法就是“十八路反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反元起義軍,就是南方的“紅巾軍”。明朝皇帝朱元璋最早也是紅巾軍的一員。他一開始投奔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雖然郭子興很賞識他,並把養女馬氏(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後馬皇後)嫁給了他,但他始終得不到信任。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25歲的朱元璋以紅巾軍將領的身份回到家鄉安徽鳳陽募兵。這次募兵一共招募來七百多名青壯年,看似人數不多,但在曆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如果朱元璋回鄉募兵的日期在曆史上有精確到哪一天的記錄的話,那麼這一天絕對可以算作大明王朝的“建軍節”。後來打下大明王朝江山的那支雄師,正是以這支七百人的小部隊為基礎成長起來的。而後來諸多橫掃天下的大明名將,諸如徐達、常遇春等名垂青史的軍事家,都出自這支隊伍。甚至這支隊伍裏的許多小兵,諸如郭英等人,在明朝開國戰爭中也節節立功,飛黃騰達。
但當時的朱元璋並不受紅巾軍信任,相反處處受氣,連糧草軍械等都要自己想辦法。他招來的兵,也大多是沒打過仗的新手,就算徐達、常遇春這些後來橫掃沙場的名將,在當時也都是軍事菜鳥。這七百多人拉出去打仗,勝敗不好說,傷亡慘重卻是肯定的。後來朱元璋帶著這支軍隊打了幾仗,地位才節節攀升,但也繼續在紅巾軍內部受擠對。不得已轉戰定遠,從這支七百人的隊伍中,他挑選了二十四名親信隨行,這二十四人就構成了大明開國將領的雛形陣容,徐達、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後來的名將都在其中。
之後朱元璋帶著這二十四人招兵買馬,在郭子興過世時,他已經有了數萬軍馬,坐擁和州、定遠等地盤,並趁元朝麻痹大意的機會攻克了南京。大明王朝就這樣打下來了。
朱元璋從早期拉隊伍開始,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謀士朱升所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策略說白了,就是不出風頭,耐住性子發展力量尤其是軍事實力。早期明軍的力量也是在這個過程裏暗暗壯大的。然而力量壯大並不等於軍力強大,特別是占領南京之後,在軍隊建設上最令朱元璋苦惱的事情,就是軍隊的紀律鬆弛,雖然朱元璋施行嚴刑峻法,對於各種軍紀敗壞的行為嚴懲不貸,但是軍隊中敗壞紀律乃至招來民怨的事還是時有發生。後來的《明實錄》裏記載,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有一次與大臣們回憶早年往事時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次他騎馬巡邏,突然看到一個孩子在野地裏哭,一問才知道孩子的父親被抓進軍營當勞工,母親也被劫掠進去,隻留下孩子一個人。朱元璋當場大怒,憤而下令徹查,結果查明孩子的父母確在軍營,並在朱元璋的關照下得以一家團聚。然而令朱元璋更加震驚的是,這個孩子一家的遭遇在軍中絕非個例,而是比比皆是,之後連續十天的徹查,查明因軍隊劫掠而導致夫妻離散的家庭竟然有數百家之多。雖然在朱元璋的嚴令下,這些家庭得以團圓並給予優厚的撫恤,但是明軍當時的紀律狀況,卻可見一斑。《明實錄》中記載,即使二十多年後,朱元璋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也感歎,如果明朝軍隊一直都是這種風紀,大明怎麼可能得天下啊。
而且那時的朱元璋看似是一方梟雄,麵臨的局麵卻是極其嚴峻的。朱元璋占領南京後,當時的局勢其實是四足鼎立。北方是以中央政府自居、占有中原以及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元王朝;南方除了占有淮西以及南京的朱元璋外,更有占據湖北荊襄平原的“漢王朝”陳友諒,以及表麵向元朝稱臣其實卻占據蘇南地區割據自立的梟雄張士誠。在這四家裏,朱元璋不但力量最弱,而且處境還最危險,他的地盤其實是夾在三家中間。論軍隊實力,他比不上陳友諒;論經濟實力,他比不上張士誠。而且更嚴峻的形勢是,就算打敗了張士誠和陳友諒,如果想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戰勝元朝,也就是要打敗當時天下最強的騎兵——蒙古騎兵。可當時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在朱元璋之前,紅巾軍起義也曾一度席卷南中國,並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然而當進入北方平原與強悍的蒙古騎兵交手後,由南方農民組成的紅巾軍卻大多敗下陣來。當時的元朝,雖然常被後世史家評價為“腐敗無能”“皇帝昏庸”,但在軍事方麵,彼時擔負平定農民軍大任、執掌元朝軍事大權的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說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們麾下的元軍也一改早期腐敗無能的形象,戰鬥力直線恢複。凶險的局麵外加強悍的對手,迫使朱元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也一直在做這方麵的工作,比如嚴明紀律,又比如每攻克一處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敵人中具有騎兵訓練經驗的將官並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過各種渠道在北方購買戰馬。然而大明軍隊真正擺脫“流寇”形象,實現脫胎換骨,成功升格為“國家軍隊”,卻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為轉折,因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劉伯溫,並展開了一番決定大明軍隊命運的談話。
那一年,也是劉伯溫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請到其麾下效力。在談話中,朱元璋麵對這位早已聲名在外的浙東大儒,提出了一個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為什麼天下義軍這麼多,卻屢起屢滅,始終難以成事。劉伯溫給出了朱元璋一個令其震驚的回答:因為農民起義有“九惡”。所謂的九惡,就是曆代農民起義都不曾避免的九條錯誤:一惡“不敬孔孟,褻瀆聖人之道,敗壞天理人倫”;二惡“攻伐無度,形同流寇”;三惡“時降時反,相互猜疑”;四惡“糧餉不能自足,臨陣不知兵法”;五惡“掠人妻女財產,隻知取之於民,而不知養於民”;六惡“為將者心胸狹隘”;七惡“為士者缺乏訓練,作戰形同群毆”;八惡“勝時聚集,敗時作鳥獸散”;九惡“此義軍與彼義軍之間,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史載朱元璋邊聽邊“聞之勃然色變”。而劉伯溫卻毫無懼色,繼而總結發言:“九惡不除,雖稱義軍,實則草寇流賊。”
放在當時的環境下,這番宏論等於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挨了巴掌後不但不怒,反而如獲至寶,不僅對劉伯溫大加重用,而且依照劉伯溫提出的“九惡”開始了針對性的改革。在這“九惡”中,涉及軍隊的最重要的問題,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辦法,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設大都督府,並正式確立軍規二十二條,同年在南京設刑台,公斬二十二名犯事軍官,從而震懾全軍。這項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之前的明軍雖然陣容龐大,但製度鬆散,管理疏散,可以說是草台班子,這之後的明軍,卻有了自上而下完備的軍事製度和條令森嚴的軍規。之前朱元璋抓軍紀,風聲緊的時候軍隊紀律就好,風聲鬆了軍隊紀律就壞,這以後一切有了規章製度,不管風聲鬆緊,一切都按製度來。這之前的明軍好像一個內力深厚卻經脈不通的習武者,雖然不斷地積聚力量,但始終不能發揮能量,反而經常鬧得內力失調,在這以後,明軍算是徹底打通了任督二脈。我們僅從明軍的表現上就可以看出這前後脫胎換骨的變化。至正二十年之前,數目龐大的明軍,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錢糧,後來朱元璋痛定思痛,開始厲行屯田製,軍隊不但要種地,還要幫助地方興修水利。結果地方生產發展,百姓富庶,原本向老百姓征收用於軍用的“寨糧”,朱元璋也大手一揮不收了,從此深得民心。戰鬥力方麵,明軍也直線進步。至正二十年之前,麵對最直接的對手陳友諒,朱元璋處於絕對劣勢,然而這以後,朱元璋卻開始逐漸取得勝利。甚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決戰時,陳友諒先以六十萬大軍圍攻朱元璋的邊防要塞洪都,明軍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統率下嚴防死守,以劣勢兵力死守八十五天,硬是沒讓陳友諒前進一步。洪都之戰,不但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城池防禦戰的經典範例,更為朱元璋的反撲贏得了時間。同年七月,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反撲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決戰,麵對三倍於己的敵軍,明軍巧妙運用火攻戰術,在頂住陳友諒瘋狂攻擊後,成功焚毀敵軍旗艦,反敗為勝。將陳友諒的漢政權——這個當時中國南方最強大的割據政權徹底擊敗。兩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打出了明軍的赫赫威名。次年,朱元璋掉轉槍口,開始進攻另一大割據勢力——張士誠的“吳”政權。如果說打陳友諒,明軍經曆的是防禦戰的考驗,那麼打張士誠,明軍承受的卻是攻堅戰的洗禮。在元末各路梟雄中,張士誠是最擅長打防禦戰的,他最成功的戰例就是早年起兵時,以幾萬劣勢兵力死守高郵城,頂住了元朝由丞相脫脫統率的百萬大軍,死守四十天後居然一舉反敗為勝。而這一次,朱元璋也在張士誠的銅牆鐵壁麵前碰得頭破血流,在掃清張士誠外圍、形成對其首府平江的包圍後,張士誠的嚴防死守發揮了作用,明軍在平江城外圍築起了三層木塔樓,將其重重圍困,並從塔樓向城內發射弓弩火槍,卻久攻不下,在戰爭後期,明軍甚至動用了新式武器——襄陽炮。這是一種銅鑄的重型火炮,按照《明史》的記錄,它不但殺傷力強大,而且射程驚人。平江之戰中,明軍的炮彈不但重創平江堅城,甚至更有炮彈落進了張士誠的王宮裏。這場攻堅戰,也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較早的炮兵、騎兵、步兵協同作戰的範例。經過八個月的攻堅後,明軍終於攻克平江城,滅掉了張士誠政權,而這場戰爭除了政治意義外,軍事意義也格外重大——戰勝了當時中國最擅長防禦戰的張士誠,從此之後,在那個時代裏,沒有任何一條防線可以阻擋明軍。
如果把爭霸戰爭比作現代拳王爭霸戰的話,那麼之前明軍與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鏖戰,好比爭霸賽中的預選賽,為的就是獲得挑戰“拳王”——元朝的資格。與平定張士誠和陳友諒相比,挑戰元朝是一個看似容易、其實難上加難的任務。從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還沒有一支起義軍能夠北伐成功,甚至再往前數,自從北宋滅亡後,以長江為界,更沒有一個南方政權可以北伐成功。乃至再往前數,在之前的整個中國曆史上,還沒有一位開國皇帝可以用從南向北的方式統一中國。明朝北伐元朝,不僅僅是改朝換代,更是在挑戰曆史的定律。
然而明軍卻成功了,除了正確的戰術以及政治策略(兩路北伐,先山東後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堅持正確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嚴明紀律,不濫殺無辜)外,在軍事層麵,明軍其實也做了充分的準備。首先是騎兵,這可以說是明軍與元朝差距最大的,雖然在專業騎兵素質上,後天練習騎馬的明軍是有差距的,但是明軍士兵也有自己的優勢——長期的嚴格紀律所形成的令行禁止的作風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而明軍在與元朝主力部隊對決時,把這兩條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明軍與元朝主力騎兵的經典決戰有兩場,一場是太原之戰,一場是定西沈兒峪之戰。先說太原之戰,這場戰鬥集結了彼時明軍兩大將星——北伐元帥徐達與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意圖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名將王保保將計就計,反而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前馳援太原,以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擋住了徐達的主力。如此一來,兵力處於劣勢的徐達立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然而徐達卻將計就計,趁夜發動劫營,以主力決死一搏,突襲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四萬人,俘虜四萬人。如果說這一戰,明軍多少還沾了元軍麻痹大意的光,那麼接下來的定西沈兒峪之戰,就更說明了明軍的強大。當時明軍進軍甘肅,元將擴廓帖木兒以攻為守,反而主動攻擊蘭州,意圖引明軍救援,繼而集結優勢兵力全殲。明軍由徐達統軍迎戰,率軍進抵定西沈兒峪與元軍對峙,在兵力不占優勢,後勤補給不暢,難以持久的局麵下,徐達使出了“疲敵之計”,命軍隊晝夜擂鼓呐喊不停,擺出大舉進攻的架勢,卻遲遲不發動總攻。期間更多次擊退元軍反撲,經過數日對峙,元軍被拖得筋疲力盡,徐達果斷下令反擊,趁夜以中央突破戰術直撲元軍大營,一場廝殺後,八萬六千多人被俘,五萬匹駝馬被繳獲,全軍覆沒的擴廓帖木兒隻帶著一家老小倉皇逃離。這場戰爭不僅摧毀了元王朝最精銳的主力,使其徹底失去了反撲中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體現出明軍卓越的戰鬥素質——迅猛的衝鋒、令行如一的堅決執行力,以及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的意誌品質。
擁有這一係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成為敵人不二的噩夢。而且明軍還順便創造了另一項奇跡——漢唐兩個以武力著稱的王朝,在早期建立政權後,苦於連年戰亂、經濟疲敝的現實,麵對外敵的侵擾,不得不采取妥協求和的方式安定局麵,等到實力積累強大後再進行反擊。明朝卻恰恰相反,明朝開國同樣是建立在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上,然而對於強大的敵人元朝,明朝既不求和也不妥協,一邊進行對外戰爭,一邊著手恢複國民經濟,兩頭都沒有耽誤。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年裏,明軍相繼在西北、漠南、遼東地區多次重創元朝,特別是藍玉的捕魚兒海之戰,不但以十五萬大軍,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深入到貝加爾湖地區,重創北元軍隊的主力,令元朝再也無力入主中原了,此後,蒙古各部陷入內訌,北元這個政權名存實亡——明軍在此戰中雖沒有捉住北元太子,卻繳獲了元朝印信,這以後,原本以“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區分裂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這三部相繼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雖然與明朝時戰時和,但相互之間的冊封和朝貢關係卻一直延續下來,並最終被清王朝繼承。這一切的實現,同樣是來自軍事上的成就——是鐵血的大明軍人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