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明朝百姓的平凡生活(1 / 3)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3,\"start_container_index\":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9},\"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9,\"start_container_index\":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5},\"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們說過了回到明朝的諸多選項,比如做皇帝、做大臣、做將軍、做妃子。然而無論做什麼,我們都需要明確一件事情:明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從生活角度來說,明朝也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明朝是市民文化高度繁榮發達的朝代。這樣的一個時代,社會生活自然也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我們處於哪一個行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時代,我們定然會有獨特的體會。

1.衣食住行都是學問

如果僅看朱元璋開國時期創立的明朝社會體製,以及那個體製下老百姓的生活,我們恐怕很難把明朝同“豐富多彩”四個字聯係在一起。因為朱元璋所創造的社會體製,是一個等級森嚴、條令嚴苛、管理嚴格、簡樸刻板的世界,就好像是一個規矩嚴格、秩序分明的傳統農莊。

明朝這個“農莊”的規矩名目繁多,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嚴格的條令,違規的代價則更是慘重,稍微不留神就很可能招致牢獄之災。

就以穿衣服來說,明朝初期,特別是在朱元璋統治時代,根據社會階層的劃分,不同等級的人群都有各自穿衣的規範,一旦穿錯,就犯了“僭越”大罪,將被處以重刑。明朝穿衣服的規矩極其煩瑣,從發型到服裝無所不包。比如,全國的成年男性都要束發;官員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著黑靴;士子百姓要戴四帶巾、穿雜色盤領衣,不得穿玄黃顏色;教坊司樂工要戴青色頂巾、係紅綠帛帶。女性方麵,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戴銀質首飾並在上麵鍍金,可以戴黃金耳環並佩珍珠,鐲子則必須是銀鐲子;樂妓要戴銀角冠,絕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樣的衣服。

上麵的這些規定,隻是衣著服飾規定的籠統內容,具體到穿衣的麵料、樣式、尺寸、顏色上,更是條令多多。在麵料上,王公貴族和職官有權穿錦繡綢緞;普通老百姓隻準穿素衣綢緞;商人更慘,隻能穿絹和布,有錢也不能穿綢子。而具體到官員身上,不同等級的官員,穿衣服的規定也是不同的,官員之間身份的差別,主要通過官服上的圖案來界定,官職不同,官服上的動物圖案也就不一樣。文武官員的服裝也有區別,擔負教育任務的教官們,也有特殊的服裝,各地教官上任,國家都要賜予衣服,同時學校的訓導,也要被賜予冠帶。生員們規定要戴軟巾、腰係垂帶、衣著襴衫。生員考取國子監後,則要被賜予遮陽帽,即明朝人所說的舉人圓帽,以示區別。不同的衣服,標誌著不同的身份。

吃飯,在明朝也是有學問的。

明朝人的飲食,在明初也有嚴格的等級界限,比起元朝末年的享樂風尚來,明朝初年吃什麼、怎麼吃都是件一不留神就要命的事情。首先餐具就有嚴格的規定: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官員,酒注酒盞要用金製,其他餐具用銀製;三品到五品官,酒注要用銀製,酒盞用金製;六品到九品官,除了酒注和酒盞用銀外,其他餐具用瓷。在明朝初年的餐桌上,和穿錯衣服的後果一樣,宴會上擺錯一件餐具,同樣也是要被辦罪的。在森嚴的規矩下,明初吃飯,內容也很簡單,就算是公侯之家,餐具講究多,但飲食內容卻比較隨便,一般很少會在宴會時請戲班子唱堂會的。老百姓家自不用說,許多老百姓家一輩子也沒辦過宴會,就算是結婚這樣的大事,酒宴上通常也隻是五六盤水果、五六盤菜,條件好的家庭再多個兩三盞湯。之所以如此簡樸,除了因規矩多外,還因明朝開國時期經濟疲敝,無論官民都不富裕,節省著過日子吧。

比起吃來,明朝人的住房同樣體現了森嚴的等級。首先是王府的級別,明朝親王的府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都要用青綠點金裝飾,廊房要用青黑裝飾。而王府的規格乃至房間數目,也都有嚴格規定,親王如果擅自裝修房間,甚至多蓋府邸,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重了可以直接被處以謀反大罪。公主的府邸則又有區分,不能用金色裝飾。

官員的住宅規矩更多,和穿衣服一樣,根據不同的品級都有不同的規定,不但外觀上區別很大,甚至房間內部的廳堂以及桌椅擺放,也有許多規矩。外觀構造上,官員的住宅裏不許建歇山轉角,重欄重栱,不許有彩繪圖案。廳堂的房間數量,根據官職的大小也有嚴格區別:一品二品官員家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的廳堂,是三間七架。在屋脊的圖案上,更有嚴格的區別,修錯了房,畫錯了圖案,對於明朝官員來說,很可能政治生涯就到頭兒了。老百姓的房屋,更是不能超過三間五架,連彩色裝飾都不允許有。對於官員來說,住宅也是有繼承權的,比如某一品官員去世後,他的兒女仍然可以住在一品官員等級的房屋裏。同時,如果房屋的圖案上出現了諸如日月龍鳳等象征皇權的內容,同樣要以謀反論罪。明朝人出門的規矩也多,尤其是官場上,官員出行主要是坐轎子,什麼樣的品級坐什麼樣的轎子,坐錯了同樣是大罪。

這種森嚴的等級製度,在明朝開國之後,構成了森嚴的社會秩序。用明末曆史學家談遷的話說,也正是這種製度,使明初成了明朝曆史上“犯罪率”最高的時期。生活在明初的老百姓,有時候一不留神就會犯法。比如穿錯了衣服會犯法。朱元璋在位時,曾經有軍漢當街踢球玩樂,出汗後為了涼快,就把褲腿挽起來,結果挽褲腿就“違製”了,接著一群公差上來把這群軍漢抓走,不久後宣判,所有挽褲腿的軍漢,他們挽褲腿的那隻腳都被砍掉。另外吃飯用錯了餐具,蓋房子多蓋了一間屋,出門用錯了交通工具,這些在今天看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放在那個時代,都是關乎身家性命的大事。同時,在森嚴的等級下,也有一些啼笑皆非的規定,比如晚上老百姓不能聚眾喝酒,更不能一起走夜路,發現了就要辦罪。出門的規矩也多,出村都要開路條,上麵要寫明出門時間和歸來時間,不僅回來晚了要辦罪,而且回來得太早也可能被當作流民抓起來。

但是這種“想想都害怕”的景象並非在明朝近三個世紀的曆史中持續存在。隨著曆史的演進,這套等級製度的空子越來越大,鑽空子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了明朝中後期,所謂森嚴的等級製度早已千瘡百孔,明初樸實保守的社會風氣和森嚴的等級製度,早已被自由開明的精神、打破門第界限的開放生活風氣所取代。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明王朝,更是當時世界流行風尚的坐標。

明朝的這種演變,同樣還是以“衣食住行”為標誌的。先說穿衣。明朝早期,老百姓不能隨便穿衣服,除了管得嚴,也因為明初社會經濟困難,就算是允許穿,好多人也沒錢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好了,穿衣服的選擇也多了。雖然管得嚴,但是愛美的願望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衝破禁令。朱元璋過世後,明朝政府在服裝的管製上也變得越來越寬鬆,早在朱元璋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時候,南京就曾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守城士兵在盤查過往行人的時候,搜出了入城百姓的行李裏有金手鐲,這要放在朱元璋時代,這些百姓鐵定要被治罪,但是永樂皇帝知道後卻說,我們就算禁止老百姓穿,難道還能禁止得了老百姓私藏這些東西嗎,幹脆就別管了。結果,這些百姓全部被無罪釋放。連以勤政和嚴苛著稱的永樂皇帝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尚且如此,其他皇帝更不用說。到明孝宗以後,皇帝經常動不動多年不上朝,國家大事都管不過來,穿衣服這類小事自然也懶得管。明憲宗在位的時候,是年朝鮮使團入貢,隨行的女子大都穿朝鮮的馬尾裙在北京城中來往,結果京城女子紛紛效仿,不但富家女子紛紛穿著,平民百姓家的姑娘也競相模仿。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彭時是個古板的老夫子,為此還上奏明憲宗,要求按照朱元璋時代的“違製”規定,嚴懲穿馬尾裙的百姓,誰知奏報送到明憲宗那裏,反而被一頓奚落:老百姓愛穿什麼就穿什麼,你管這麼多幹嗎。

明朝中後期,明初那些穿衣的禁令從令行禁止到逐漸被廢除,老百姓的穿著也從明初的怎麼安全怎麼穿,變成了喜歡什麼穿什麼,怎麼好看怎麼穿。在這方麵,明朝的官員們起了“模範帶頭”作用,甚至連官服都敢亂穿。《明實錄》裏就曾感歎說,明朝的官職服裝在開國的時候都有嚴格的規定,可到了萬曆年間,僅是京城的京官們,就無法從衣服上分辨出他們的身份。五六品的小官,就敢穿得花枝招展,武官喜歡穿文官製式的服裝,甚至京城好多服裝店也鑽空子,開發“山寨版”的官服,賣給那些附庸風雅的商人們。更有甚者,連那些被看作“下九流”的戲子們,都敢穿著象征秀才甚至士大夫身份的服裝招搖過市。有些官員還訴苦說,在社交場合看到衣著華貴的夫人,以為是哪家大宅門的太太,恭恭敬敬地說了幾句話,背後一打聽才知道,那隻是某家青樓的娼妓,當場尷尬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