ނP\u0006:�從理論上說,科舉不排斥農民,但是,有能力參加科考的人,多半須有點資產,一邊種地一邊複習考試的人,能考上的概率相當低。《儒林外史》裏範進這樣的人物,隻是小說家的創造。小說裏講,他去考試家人餓了三天。那麼,不考試的時候,他以什麼為生呢?好像小說裏沒交代他的生計,靠教書嗎?顯然不行。一個童生,靠教私塾是過不了日子的。洪秀全、馮雲山他們都是一邊教書,一邊種田,教書的收入,僅僅是種田的補充。當然,邊種田邊教書這樣的境遇,複習水準自然不高,考試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屢試不第。科舉時代,考試補習,已經成為產業。每年進士和鄉試得售的試卷,都有人專門編了出來,詳加批注,編印成複習資料。有的書院,還專門有人負責講解。所以,如果不是有錢人的話,必須是特別聰明,有才具之輩,才能有機會。有人說,洪秀全很有文采,隻是萬惡的考試製度不合理,考官眼瞎,這是不對的。洪本人留下那麼多文字,平心而論,真的不怎麼樣。給鄉村文藝宣傳隊(如果當年有這樣的組織的話)編編歌謠、快板書也許還湊合,論考試,無論如何也難入考官的法眼。
不過,造反的農民,一旦成了氣候,卻特別喜歡開科取士。連大老粗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之後,都開科取過士。隻不過取的狀元,長得實在俊美,美得讓張獻忠自己都看不過去,喜歡得緊了,結果給殺掉了。
鬧事之前屢試不第的洪秀全,沒有這樣奇怪的邏輯,但是一樣熱衷開科取士。建立太平天國之後,他開科取士,至少從形式上,做得很認真,也很隆重。清朝的科舉,事實上分成三級:秀才、舉人和進士。而理論上,秀才考試,僅僅是入學,考取一個進入官學讀書的資格,還不算科舉。洪秀全對這樣一個把他擋在門外的製度,看來是不大滿意。不滿意之後的表現,不是把這個製度廢掉或者簡化,而是弄得更加繁複。
太平天國的科舉,分為五級,各有各的說法。第一級,鄉試,即鄉級考試,由鄉官軍帥主持。文的考中,叫信士,武的考中,叫藝士。第二級,縣試,縣級考試,由縣監軍主持。文的叫秀士,武的叫英士。第三級,郡試。郡試又分兩次考試,由郡總製官主持的考試,文的取中叫賢士,武的叫能士;而由提學官主持的考試,文的叫俊士或者傑士,武的叫毅士。第四級,省試,由提考官主持。文的叫博士(約士),武的叫猛士。最後一級叫天試。跟清朝科舉殿試類似,有正副總裁、閱卷和磨勘官。這一級,分元甲、二甲、三甲。元甲即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傳臚,統稱威士。三甲,第一名會元,統稱達士。每次考試放榜,奏樂放炮,無論何種名次,均賜給黃緞一匹,紅綢兩匹,由總裁給予執照,不用經過吏部考試,直接授官。也有人說,就給錢二百文。待遇之低,跟清朝根本不能比。
《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書影。作者商衍鎏為清朝的最後一個探花,他對於清代科舉及太平天國科舉的研究,更有切身之感。
這許多的“士”,令人眼花繚亂。而且等級如此之多,不能破格越級,隻能一級一級地考,似乎應該很難,其實未必。盡管太平天國的科舉,排場大,等級多,但應試的人卻不多。凡是應試的,基本都能錄取。天國那種“破四舊”的反傳統風格,洪秀全做夢鞭笞了孔夫子,說他的書教人多錯,使得眾多士人裹足不前。盡管天國的科舉,名義上不考四書,隻考基督教的《聖經》,用太平天國的說法,就是新舊遺詔書,但實際上考題都很泛泛,跟《聖經》關係不大。像“同頂天父兄綱常”,“能正天所視”,“真道未知須醒悟”,“大孝終身繼有虞”之類,即使沒讀過《聖經》,也一樣可以胡謅幾句。文體,當然也還是八股文,這是洪天王熟悉的文體。隻是,太平天國特別的反儒舉措,加上對士人始終不加信任,即使考取高名,也得不到高官,所以,他們的科舉始終吸引不了多少士人加入,吸引力不大。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東王開東試。當時東王楊秀清如日中天,權傾天下,但應試報名者不到50人。東王臉上掛不住,把報名期後延10日,不應者斬。結果也就是來了不到300人,還有不少是朝官。這麼少的人參加考試,錄取率肯定高。加之考試的考官文化程度也不高,事實上無法評判,斷不出高下。所以在太平天國實際的科考中,凡是格式正確,能填滿三百字的人,基本上都能過關。等於是但凡識文斷字,能來參加考試的,都能拿到太平天國的功名。就算頂級的“天試”,如果一次沒得到三鼎甲,已經中了二甲三甲的,下次考試還可以再來,一直考到把自己變成狀元、榜眼、探花而後已。除了天王的天試,早期的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的東試、北王韋昌輝的北試和翼王石達開的翼試,各自也批發狀元、榜眼、探花。這個天國,送功名就跟送爵位官帽子一樣,敞開大門大甩賣,有求必應,弄得狀元都一隊一隊的。規定有鄉試、縣試、郡試和省試,其實,最後連形式都沒有人走,直接就奔進士來了,因為連這樣都沒有人考。後來為了應付場麵,強令軍中所有讀書人都得來應考,哪個部隊沒有人來,軍帥就得免職。所以,一到考試時間,各部隊都把文書賬房趕去考場。反正隻要應試,沒有不取的。即使考上了進士,也還是做文書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