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十九歲(3 / 3)

7月8日

借丘吉爾和戈培爾的話從正反兩個方麵做了一個具體的解答:聽憑你自己願意聽的任何聲音;聽憑你自己願意看的任何東西;聽憑自己思想你願意思想的;聽憑你自己信任你願意信任的。一再提出這個口號自然不是專為國民黨而發,但國民黨若真不願自甘暴棄,若真不願徒然迷信外來之援助的武力,若真要醫治黨內的腐化——官僚資本與資本官僚——若真要不見棄於國民,那隻有先從黨的自身做起,先使黨內徹底的民主化,才可談到其他問題。國民黨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為潮流所逼,也在談民主,但若人家一談民主,或要求民主,便要被他們罵作“共產黨的外圍”,或“共產黨的尾巴”。這種態度最要不得,反過來一推:豈不是如果要求民主就非做共產黨不行麼?豈不是隻有共產黨才願意民主麼?這不是從反麵逼人傾向共產黨麼?

7月11日

在《罕廬座談》中這樣提出“民主政治的基本條件”:(一)民主政治必須由民主政黨來領導;(二)這個政黨必須徹頭徹尾服從大多數民眾的公意——輿論,而不是強奸民意所製造出來的輿論;(三)每一個真正的(不隻是招牌的)民主政黨,就是說,它內部壓根兒就是民主的。若果黨內沒有民主,它便沒有對人民實行民主的可能。對於戰爭的勝利與日本的必敗絲毫未嚐置疑,斷定日本的士氣必然摧毀。

8月14日

成都《新民報》接到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高語罕恐怕國人激於八年來艱苦抗戰的情緒,完全走向“報複”的路子,遂寫了“哀矜勿喜”的社評,指出對於日本大多數人民(士、農、工、商)應寄予相當之同情。當“五三”、“五四”日本軍閥指揮下的空軍所給予我們的慘痛,至今猶有餘悸。因而想到日本人民此次所受的痛苦,其傷心慘目之狀更有甚於我們十倍百倍者。對於日本的前途應該有另一種眼光,不可隻看目前。

8月16日

《新民報》頭版發表《奮戰八年勝利日蔣主席廣播詞》,以及《蔣主席電毛澤東請來渝共商國是》。第四版“雄辯”專欄刊登語罕的《九死一生記》(1)。高語罕自序從1927年起到抗戰勝利19年間,因政治的關係而數次瀕於死亡,每次又因些微原因而得救。曾在茶餘酒後,把這些遭遇告訴張慧劍作為談資,張慧劍屢屢鼓勵高語罕把它寫出來給大家看。趁抗戰勝利的時機,開始創作《九死一生記》:“寫這些故事的動機很簡單,可以說,隻是由文人的積習而已。不打算歌頌誰;也不打算攻擊誰,泯卻恩怨,隻道事實。工拙在所弗計也。”

9月15日

為成都《新民報》作社評“我們應該研究蘇聯”,認為中國乃是國際團體之一環,中國內部的衝突必然要受到國際關係的深刻影響。蘇聯還不是一個理想國,蘇聯即蘇維埃聯邦共和國,所謂蘇維埃即工農群眾的會議,蘇聯是一個工農大眾的民主共和國。它的民主與英美的民主有何區別?它的民主內容即精神是否和它所宣布的國體相符合?它的共產黨是否還保有我們所渴望的民主精神?不管你的政治意見或左或右,是讚成抑或反對,都應當對於蘇聯先下一番研究功夫,尤其是我們年輕的一輩,更不應放棄這關係我們中國,甚至全世界此後數十百年治亂興衰的問題之神聖義務。

9月16日

在成都新民報上對土地問題作出批評。國民黨六全大會關於土地決議案有這麼一條:凡出佃之耕地,得逐步由政府發行土地債券,並於整理重畫後,盡先歸原耕農及抗戰士兵承領耕種。批評這種政策再等一百年也不會把土地給農民和士兵,政府黨對於土地政策如此躊躇,如此迂緩,絕不是偶然的事。總而言之,必須黨內徹底的民主,然後才能談到全國性的民主,然後才能談到普選的國民代表大會。解決了土地問題,然後才能談到全國工業化。

9月30日

為成都《新民報》作社論“日本的政治前途”,指出戰敗的不是日本國民,而是日本的天皇政治。

△想到中國雖然勝利,前途尚多艱巨,寫了一篇“且慢歡喜且慢愁”社論。

10月1日

作社評“國際間的矛盾與未來世界的命運”。

10月7日

作社論“政治與戰略”指出,為在最後一幕(即決戰的一幕)爭得主動的地位,博得最後的勝利,在準備事變的階段中,兩方麵都要爭取眾人的同情,都戴上一副慈祥愷惻天使般的麵具,都表示自己一方麵酷愛和平,百般遷就,無奈對方毫無誠意。於是兩方麵盡管在公開談判,也就同時在暗中做軍事布置,或在撤退的名義之下,集中軍隊,活在受降的名義之下,爭取戰略地點。到了軍略地點布置就緒和軍隊集中完成,則箭在弦上,觸機即發,厝火積薪之上,星火燎原,大戰既啟,勝負斯分,這乃是由戰略完成政略。蓋一個國家之中,有兩個政治信仰不同,而利害衝突至巨的軍隊,絕不能同時並存,絕不能和平相處,此證之古今中外之曆史而莫或例外者也。吾人敢正告國人曰:“團結談判希望不大,內戰似難避免。即勉強妥協,其為時也亦必至暫。斯言雖苦,卻將成為曆史真理!”

10月24日

針對全國泛濫著和平的聲浪,彌漫著和平的空氣,一般人都有瞬息可以重睹太平景象的樂觀傾向,以為和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指出,吾人對於團結問題固具有極迫切和極熱烈的願望,但就政治經驗與曆史常識而論,此一談判固必成功,惟吾人對對於此一談判之結果萬不可過存奢望,過於幻想,否則,必將陷於不可寬恕的錯誤。因為討論國家的政治問題,絲毫不應當從什麼“忍讓”、“誠意”、“容忍”等等道德觀念出發,應該完全從社會的階級關係和實際利害出發。

12月31日

《九死一生記》(45),至此日共連載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