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自己的行動去帶動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越軌行為的無聲批評,其效果是正麵批評無法代替的。
身為領導,其實也是全體員工的表率,一舉一動不僅直接影響自己的形象,而且會影響下屬的士氣,並進而直接影響到組織的氣氛乃至成敗。如果身先士卒,必然會感染到無數下屬,所帶領的部門也必然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和活力;反之,如果畏縮不前,整個組織裏也必然會彌漫著失敗的情緒,因而導致士氣低落、缺乏戰鬥力。
1945年,巴頓率第3集團軍突擊德軍。他在1月29日的日記中寫道:“戰爭期間,我們比美國曆史上、或許是世界曆史上的任何集團軍都前進得更遠、速度更快,並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了更多的兵力。隻有如此出類拔萃的美國軍官、士兵和裝備才可能取得這樣的戰績。沒有一個國家能與這樣的軍隊相抗衡。”
而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承認,第3集團軍之所以擁有如此的戰鬥力,首先源於巴頓能夠以身作則來激勵士氣。在漫天大雪中,渾身沾滿了泥漿和雪花的巴頓來到舉步維艱的士兵中,用煽動性很強的話語鼓舞他們。於是,美國大兵們咬著牙,頂著凜冽的寒風繼續前進。
如果領導不能以身作則,反而拿放大鏡去苛求下屬,那麼下屬亦必定會反過來拿放大鏡來要求主管。寬於律己、苛以待人的領導是下屬最厭惡的上司,也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衝突,它會致使下屬產生“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或者“上行下效”,模仿上司也無所作為。
不僅對於管理者,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每個個體來說,嚴於律己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做事之道,隻有處處以“高標準,嚴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才能抵製各種誘惑,戰勝自己的各種缺點,心無旁騖地前行。
【做事金言】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製。”嚴格要求自己,必須要有非凡的自製力。
4.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蘇洵《心術》:“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此處蘇洵對將領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處變不驚,臨危不亂,不為眼前利益所動。
普通人處事之道也是同樣的道理,麵對危局時的態度,才是檢驗一個人水準的最佳試金石。
【梟雄做事之道】
《魏書》記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紹等人聯合出兵討伐董卓。曹操也在丹陽招募兵丁四千餘人參戰。
當部隊行進到龍亢時卻發生了兵變,並且突然有叛逆的士兵前去火燒曹操的帳篷。麵對此危局及倉皇失措的衛士,曹操沉毅冷靜,敏銳決斷,手持利刃連殺數十人,終於鎮住了局麵,穩定了局勢。
官渡之戰是曹袁之爭的關鍵之戰,曹操力排眾議親率精兵奔襲烏巢。然而正值劫營戰鬥激烈進行之時,袁紹的援兵突然趕到,形勢突變,勝敗隻在一念之間。曹操的部下開始慌亂,急忙建議分兵抵擋。不料曹操卻厲言喝道:“賊在背後,乃白!”其意思是敵人到了背後再說。由於主帥意誌堅定,身先士卒。破釜沉舟的信念立即點燃了部下的不畏死之心,全軍拚死相搏,以一當十,終將烏巢攻破,殺死敵方主將淳於瓊,為最後消滅袁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跟曹操學做事】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在沒有巨大外部壓力時,通常能夠做出正確的決斷。
但是,生活永遠不會一直一帆風順,中間會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乃至危局。在突然而至的變故麵前,有很多人會失去方寸,六神無主,進而做出錯誤的決斷。所以,在危機麵前,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還是心神大亂、衝動行事,這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一流人物的重要標準。
尋常人麵對棘手的問題時很容易方寸大亂,而曹操之類的一流人物則具備臨危不亂、從容不迫、泰然處之的本領,常常能在艱難困頓的局麵下化險為夷。這種“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剛毅氣質使他們能夠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
三國時期,諸葛亮由於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率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武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下25 0 0名士兵在城裏。所以當眾人聽到司馬懿前來攻擊的消息時都大驚失色,不知所措。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卻臨危不亂,鎮定自如。他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隨後,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然後又讓士兵將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本人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很快,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形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麵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書童,手裏拿著拂塵。城門裏外,有不少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下令撤退。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城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裏麵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空城計”,敢於如此去做的也隻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諸葛亮之類的傑出人物了。後人更是據此編了一條歇後語:諸葛亮彈琴退仲達——臨危不亂。
我們說那些傑出人物,都是麵對困難臨危不亂並能夠保持正確思考的操縱者。因此,即使在形勢岌岌可危時,隻要有臨危不亂、力挽狂瀾的信心與勇氣,隻要能夠不受外界幹擾地正確思考,抱定必勝必成的信念,就能激發出自身內在的潛力來攻克難關,進而使看似不可收拾的事態變得盡在自己掌控之中。
2009年2月2日,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精彩演講受到廣大劍橋師生的熱烈歡迎,也在英國引起強烈反響。然而,溫總理當時的演講卻受到了突然幹擾,出現了一個令人憤怒的“插曲”。
原來,當溫總理在演講時,禮堂後方一名西方男子突然起身叫嚷,並極不禮貌地向講台上投擲鞋子。該男子的行徑當即就引起全場聽眾的強烈憤慨,大家齊聲高喊“可恥”、“滾出去”。隨後,此人在一片斥責聲中被安保人員帶離現場。
然而尤其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麵對這種突發性事件,溫總理始終處變不驚,絲毫沒受此等小人的幹擾影響,依然淡定從容,繼續進行演講。對於此事,溫總理說:“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了的。”溫總理從容的神態和堅定的語氣贏得了全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顯然,溫總理的風度折服了在場的劍橋學子,也通過現場直播感動了無數電視觀眾和互聯網友。
事實上,處變不驚、淡定自如向來是溫總理的處事風範。無論在他擔任副總理,出任抗洪總指揮,在一線指揮1998年那場驚心動魄抗洪的戰場上,還是在擔任總理時指揮抗擊非典、禽流感的特殊戰鬥中,或者是在2008年指揮雪凍救災上,還有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日日夜夜,溫總理始終堅韌不拔,以沉著勇敢的精神組織幹部群眾戰勝災害,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溫總理的大家風範早已永刻於億萬人民心中。
是的,但凡那些能夠麵對困境臨危不亂並做出正確決斷的人,大都是肯於將人生中那些看似錯誤或痛苦的經驗視為最寶貴的人生財富的一流人物。他們堅信:成大事源於正確的決策,正確的決策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源於平時的處事經驗,而經驗就來自日常實踐。成大事者之所以會有不菲的成就,就在於他們的智慧與膽識使他們能夠排除錯誤之見。正確的判斷是需要經常訓練的素養。沒有正確的判斷,就會麵臨很多的失敗和無數的危急關頭。在決定成敗的危急關頭,保持冷靜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遭遇危急的情況時,一定要臨危不亂,果斷處事,要敢於承擔風險。如果在關鍵時刻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反而會前功盡棄。
【做事金言】
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風波的緊要關頭,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製定了“冷靜觀察、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這完全可以成為我們為人處事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