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借力使力,讓別人為自己做嫁衣(1 / 3)

《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戰國策》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9849992,713054012443307520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9,\"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美國自由黨領袖大衛·史提爾說:“合作是一切團隊繁榮的根本。”具備合作精神,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善於借助團隊力量的人,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實現偉大的目標。

【梟雄做事之道】

建安十五年,曹操出任丞相後,為了發掘人才,發布了《求賢令》:“自古以來,秉承王命、立業開國的君主和振興國家、大治天下的君主,無一不是依靠賢才輔佐朝政的。而賢才君子就出自民間,關鍵問題是在上位之人不去尋求,僅靠偶然是不能夠得到的。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這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論語》雲:‘如果讓孟公綽做晉國公卿趙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餘裕的。但讓他做當滕、薛這類小國的大夫卻是不勝任的。’假如首先必須是廉潔之士,然後才可以任用,那麼齊桓公又依靠誰來稱霸天下!當今世上該不會沒有薑太公之類外表樸素而內懷英才、垂釣於渭水邊的人吧?該不會沒有陳平那類被人認為與嫂有奸情且受賄而未逢魏無知的人吧?你們要輔助我,就要在各地發現人才,唯才是舉,隻要是人才,我定會加以任用。”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曹操再次下令道:“品行端莊之士未必能積極進取,積極進取之士未必品行端莊。陳平豈是重視品行之人?蘇秦豈是飽受信任之人?但是陳平奠定了漢家基業,蘇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國。由此而言,即使士人品行有缺失、短處,又豈能廢棄不用!有關官員如能清楚這個道理,那麼,有才能的人就不會有所遺漏,為官的人就不會荒廢其職了。”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第三次頒布《求賢令》,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

在曹操的三令五申下,各級官員認真引薦,很快在曹操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通曉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的人才。在曹操的高級團隊中,有從老兵中提拔的於禁、樂進、典韋等將領,有從敵方投降過來的張遼、徐晃、張邰、陳琳、賈詡等人,有從地方豪強中起用的李典、李通、許褚、藏霸等,有從東漢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的荀彧、荀攸、王郎等,也有從普通士人中起用的郭嘉、程昱、劉曄等……這些人都成為了曹操爭奪天下的堅實砥柱。

【跟曹操學做事】

曹操對人才的重視顯然並未僅止於口頭與書麵上,他始終將網羅各種人才當做一項長期綱領。在現實中,每當得到一位出色的人才,他都會喜形於色。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官渡之戰時,袁紹的謀士許攸前來投靠,曹操聽說後,高興得連鞋子都沒有來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

曹操深知“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也需綠葉扶持”的道理。一個人不管有多麼優秀,但他都絕不可能具備完成人生目標所需的所有能力與經驗,而借助別人的力量,集眾人之力,才有可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將曹操的目標視為“創大業,打天下”,那麼曹操網羅人才的行為,用一句很時髦的話來形容就是打造自己的“創業團隊”。因為創業需要合作夥伴與團隊的傾力協作,僅靠一己之力難以取得成功。

1999年,李彥宏確定了自己的商業計劃,即向中國門戶網站出售搜索引擎技術。當時他認為:“不管搜索引擎有沒有商業模式,搜索依然很重要,每個人都很需要,我的商業模式再不濟,也能掙一些小錢。”然而當李彥宏拋出這一計劃書之後,很快便有風險投資商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李彥宏在美國經過對比,最終選擇了半島基金和Integrity Partners,他們各投了60萬美元,共120萬美元。

1999年的聖誕節,李彥宏懷揣著120萬美元的風險資金回國了。有了錢,李彥宏就已經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麻煩。但同時,他更明白自己將要麵對的是一條充滿希望而又荊棘遍地的創業道路,這顯然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他必須首先找到合適的創業夥伴,並建立自己的團隊。

李彥宏首先想到了一個人,即國內第一款搜索引擎——北大天網的研發者劉建國,當時他是國內唯一懂搜索引擎的人。還是在1998年的時候,李彥宏在清華講座時就發現了天網,並發現了劉建國。

於是李彥宏給劉建國發了一封郵件,詢問劉建國是否對發展搜索引擎感興趣,並試探著邀請劉建國加入即將成立的百度公司。兩人素未謀麵,但是已經相互來往了多封電子郵件。最終,當劉建國仔細地考察了李彥宏之後,毅然從北京大學辭職,加入了百度,成為百度除去創始人李彥宏和徐勇之外的“第一名員工”。

隨後,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裏,百度又招到了包括後來成為百度搜索引擎主要設計者的雷鳴、崔珊珊、王嘯、郭眈等人,他們當時都拿到了數量不等的期權。

此後,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李彥宏陸續招聘了更多的員工。在上市之前,又有如今已是百度首席運營官的朱洪波、首席財務官的王湛生,以及剛剛離職不久的前副總裁梁冬加盟。

其中,朱洪波是在2002年春天加入百度的,他之前曾經是用友公司副總裁、一家小軟件公司的創始人、漢普谘詢公司的資深經理人,稱得上懂管理、懂技術、懂營銷,還懂中國。

而普華永道的亞洲區合夥人王湛生的加入,則為百度帶來了更多國際化的味道。2004年6月,作為普華永道的亞洲區合夥人,王湛生一聽到有獵頭公司來挖他,便不耐煩地拒絕了。但是,當他聽說是一家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時還是動心了,答應談談看。在當時,Google已經開始起飛,並且準備上市。出於對中國企業和互聯網的好感,王湛生在同李彥宏談過之後,決定加入百度擔任首席財務官。

鳳凰衛視的著名節目主持人梁冬,也同樣是被李彥宏“挖”過來的。在此之前,梁冬曾從事過一些廣告案例的策劃。李彥宏希望梁冬來百度之後主管公關和品牌,為百度的品牌推廣做出貢獻。

到了2005年年初,符合海外上市條件的管理層終於穩定下來了。對於李彥宏來說,打造這個團隊,整整花了5年時間,但是這支團隊在百度的上市以及上市之後的各方衝突中,都有著不俗的表現。當然,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穩定而且具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是成功的重要保證,也是風險投資商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麵。

看了李彥宏尋找創業夥伴及團隊成員的經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清醒與冷靜。當時李彥宏不僅擁有上百萬美元的風險資金,他本人當時在搜索技術方麵世界排名也在前三之列,而且當時百度的商業模式及市場前景更是無可挑剔的。在具備這麼多優勢的前提下,李彥宏仍然沒有自我膨脹到認為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將百度玩轉的地步,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創業征程需要夥伴與團隊的配合。

要想吸引人才、打造自己的幕僚團隊,就要具備合作精神,這在當今社會是一項被推崇備至的能力。在中央電視台詠樂彙節目中,潘石屹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沒有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都會凍死、餓死。”

每個人都要謹記,這個世界上沒有無所不能的全才。生活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彼此需要、相互合作的關係,你需要別人,別人也需要你。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那些具備強烈團隊合作意識的人才能更符合當今社會的要求。

【做事金言】

雷鋒同誌說:“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是的,一個人,隻有充分融入到人群中、團隊中,其潛能和才幹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釋放。

2.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清代詩人龔自珍麵對“萬馬齊喑”的局麵,曾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詩人的這句話,對於當今的領導者來說仍有著現實啟迪。

【梟雄做事之道】

曹操所處的東漢時代,當時察舉是以舉孝廉、秀才兩種為主,尤以舉孝廉為重,當時舉孝廉是注重操行的。然而,到了東漢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官場極為黑暗,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現象。

在這動蕩不安的時代,曹操一反前例,提倡“才”先於“德”,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這一大膽的主張打破了傳統的世家豪族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任人方法,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勢力,並從社會底層選拔了一大批有才幹的人。這種“皆當以事,不得依名”的對官吏考核的方法,使曹魏的吏治比較清明,從而“大大改善了在戚、宦幹政下,用人唯親,政治黑暗的局麵”。

而且,曹操在擇才上從不念舊惡,始終以寬宏大量的胸懷來包容、愛惜各種人才。例如,徐歙、毛暉等人曾經在曹操麾下為將,兗州叛亂時,二人背叛了曹操。後來他們又被曹軍所俘,曹操不念舊惡,仍委任他們為郡守。陳琳曾為袁紹作榜文攻擊曹操,降曹後,曹操還是對他委以重任,後來,軍國榜文多出自陳琳之手。關羽無奈降曹後,曹操仰慕關羽的忠義,更出於對人才的愛惜,始終對關羽客氣相待,但最終還是阻擋不住關羽回歸劉備之心,在如此情況下,曹操也沒有抱著“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的心態去殺死關羽,而是送路費、贈錦袍,並笑曰:“雲長天下義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

如此善用人才、會用人才,如果不是慧眼識英才的曹操,心胸狹窄者是無法做到的。也正由於曹操的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所以,四麵八方的仁人誌士才紛紛前來歸附。

【跟曹操學做事】

人才永遠都會向更開放、更具包容的地方流動,會向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領導者處靠攏。曹操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也就找到了天下人才歸心的秘訣。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實質就是,對人才要取其所長而容其所短。擇才是為用人做準備,用人最講究要“用人如器”。“世代有賢”,但賢有大賢與小賢之分,大賢大用,小賢小用。其實每個人都是人才,能否起到應有的作用,關鍵是要看領導怎麼擇才而用了。領導者要用好人就必須具有兼收並蓄的意識,既要選擇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也要用些在某方麵有專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