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借力使力,讓別人為自己做嫁衣(2 / 3)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用人上,都可謂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注意兼收並蓄。一方麵是用人無國界。例如,蹇叔本是宋人,但最後卻做了秦國的大臣,伍子胥也不是吳國人卻做了吳國的大將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另一方麵是各國都注意招納不同層次的人才,隻要有一技之長,全都納於門下。當時各國諸侯納士成風,比較著名的有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和齊國的孟嚐君。他們誠心求賢,一時賓客盈門,其中既有曠世奇才,也有“雞鳴狗盜”之徒。人才不可以說不雜,但在危險之時他們都各顯神通。

唐太宗用人也遵循這一原則,他提出選擇人才要“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成盡其才”。他在即位前後都很注重人才的選拔,注意搜羅天下各方麵的人才,而對其他方麵則不加計較。他先後重用了秦瓊、程咬金等異己集團的人才。特別是大臣魏征,在唐太宗即位前,他幫助太子李建成策劃爭取皇位。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還是重用了魏征,魏征後來也以強諫而出名。

到了近代,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出“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一方麵聘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如陳獨秀、李大釗等擔任教授;同時又聘請辜鴻銘等一批守舊的文人講學。蔡元培的這一方針實質是要讓新舊思想相互競爭,最後適者生存。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而且繁榮了學術,也推動了北京大學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才更是沒有了統一的衡量標準。

要想找到能夠為我所用的人才,更要打破世俗觀念的約束,對人才兼容並包,不拘一格地對待人才,做到唯才是舉。

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公司董事長本田宗一郎在他創業25年後,即他60歲時,自感需要讓賢。經過耐心考察,最後,他將董事長的位置傳給了當年才45歲的河島喜好。10年後,河島又把接力棒傳給51歲的久未是誌。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正是他們幾位賢能的領導人奠定了本田四輪汽車事業的基礎,使本田成為了僅次於豐田、日產的日本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本田宗一郎對於當時為何不讓自己兒子接班的疑問,是這樣回答的:“家庭歸家庭,事業歸事業。”

在本田宗一郎的眼裏,能夠接替自己的職位,隻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是否能夠勝任,否則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而且為了讓賢,他甚至用眼淚去勸說任該公司常務董事的弟弟一起退休。然而,也正是本田宗一郎這種無私的用人策略,才使本田公司跨入了日本頂尖汽車公司的行列。

古往今來的事例足以說明,領導者在選擇人才時,應該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而不是在一些無關因素上糾纏,這樣才能達到如龔自珍所說的“善相馬者天下無棄馬;善相士者天下無棄才”之用人境界。

【做事金言】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對於人才,應該做到以“不拘一格、兼容並包”的心態去對待。

3.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

一位將軍說過:“永遠不要忽視小人物的作用,有時候曆史就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改變的。”對於小人物同樣要去認真對待,要知道,很多大人物都曾經曆過“小人物”的階段。能夠慧眼識珠,能夠在那些極具潛力的小人物身上下賭注的人,才能掌控未來。

【梟雄做事之道】

曹操在用人時,還有一條不是標準的標準,那就是對人才不看出身、地位、專業技能、品質,隻要有才,有“治國用兵之術”,“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皆可用之。意思是隻要有才能,哪怕是市井小人、雞鳴狗盜之徒也可以重用。所以曹操帳下,有出身高貴的,也不乏地位低賤的。

據史書記載,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文武並施”。

由此可以看出,在曹操最負盛名的五個將軍中,於禁、樂進是選拔於“行陣之間”(行陣,是指軍隊行列的意思),張遼、徐晃則取於“亡虜之內”

(亡虜,即逃亡的罪人),而“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意思是,其餘出身低微而被拜為郡守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跟曹操學做事】

市井小人有時本事並不小,而且其中往往藏有大才,隻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將他們挖掘出來為我所用。在對市井小人的使用上,和曹操一樣獨具心得的要數漢高祖劉邦了。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上(劉邦)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不容否認,劉邦在用人方麵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的確,在謀略方麵,他比不上張良、陳平;在統兵打仗方麵,他比不上韓信、彭越;在治理國家上,他也不及蕭何。然而,劉邦卻能夠“將將”,當然這隻是劉邦“馭人術”的一個表現。

而在另一個方麵,劉邦對市井小人的重用上,與曹操可以說有得一比。因為在劉邦的隊伍裏麵什麼樣的市井小人都有,其中陳平是遊士,樊噲是屠夫,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原來不過是項羽的一個執戟郎,還曾受過胯下之辱,以世人來看是很丟麵子,很沒出息的。然而,這些在尋常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底層人士,卻在劉邦手裏發揮出了無與倫比的力量。

《戰國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中山國君宴請都城裏的軍士,有個大夫司馬子期在座,但是他卻未分得羊羹。於是,感到被怠慢的司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

在楚軍的威逼下,中山君被迫逃走,他發現,在逃亡時隻有兩個人在寸步不離地保護著他。

中山君不解,便問道:“別人都跑了,你們為何不逃跑呢?”

其中一人回答說:“我們是兄弟,當初我們的父親快要餓死之際,是你拿食物救活了他。我父親臨終時囑咐我們:‘中山君如果有難,你們一定要盡死力報效他。’所以我們決心以死來保護你。”

中山君聽後,仰天而歎:“給予,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正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逃亡國外,也因一碗飯而得到兩個願意為自己效力的勇士。”

所以說,小人物並不小,有時候他們能發揮出比大人物還要重要的作用。

而且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小人物”不會甘於永遠充當“小角色”,或許有一天也會變成“厲害的大人物”。不忽略小人物,這是恰當用人的一個重要表現。

在現實社會中,“重視大人物,輕視小人物”幾乎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潛規則。事實上,小人物並不“小”,他們很可能隻是暫時沒有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一旦被放在了適當的位置上,遇到了合適的機緣,他們同樣能夠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也不再隻是個小人物。

在近期熱播的諜戰劇《密戰》中,境外的間諜組織不僅善於對核心重點人物進行滲透,而且也非常重視對小人物的突破與利用。例如,在試圖竊取我國機密的“星訊六號”衛星數據行動中,他們先後通過各種或明或暗或威逼或利誘的手段,爭取收買了衛星研究院招待所的服務員、衛星總裝廠倉庫管理員、保安隊長,甚至是航天係統內部印刷廠的普通員工。這些人和那些親自從事衛星研發工作的工程師、科學家相比,顯然隻是微不足道的外圍小人物。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卻在一些特殊環節、關鍵方麵上幫了間諜組織的大忙。

而且,若不是為了照顧廣大電視觀眾的感情,以及為了迎合一些慣用的劇情套路,若是在真實生活中,那麼,最終間諜組織的陰謀很可能就會在那些小人物的幫助下得逞。

事實正是如此,小人物隻是被放錯了位置,而且誰也難保他們今後會不會成為大人物。那些精於人脈之道的人深諳此理,非常善於處理和小人物的關係。更何況,有時候對小人物的判斷,很可能隻是一種人為的偏見與誤解,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小人物。

一個雨天的下午,一位老婦人走進費城一家百貨公司。大多數服務員都沒有在意這位平凡的老婦人,因為她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有錢人,隻有一位年輕的服務員很熱情地上前詢問,以便為她做點什麼。當老婦人回答說隻是進來避避雨時,那位服務員並沒有表現出失望,而是為她搬來了椅子,讓她坐下休息。雨停後,老婦人向服務員道謝,並要了一張名片。

沒想到,幾個月後,那位年輕的服務員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他以合夥人的身份前往蘇格蘭簽署裝潢一整座城堡的合同。這封信正是當初那位老婦人寫的,而她的真實身份是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母親。那位服務員由此拿到了上千萬美元的訂單,並一舉成為百萬富翁和裝潢業內的名流。

被其他人當成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成了年輕服務員的貴人。對此,那些錯過機會的服務員也沒必要羨慕別人,悔恨不已。這一切都是命運,誰讓你目不識丁,沒有“慧眼識珠”的本領呢。話說回來,年輕服務員的所作所為也並不是建立在對顧客身份判斷基礎之上的,他不會像某些勢利之徒那樣,隻對看起來像是“有錢人”的顧客熱情,而輕視那些所謂的小人物。“一視同仁”是他具備的一種內在的優秀品質,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被機會青睞。

“吞舟之魚,不遊細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道理,在與人交往中,既不要放過每一個大人物,但也同樣不要輕視、忽略每一個小人物。這樣,才能將所有的潛在人才、人脈一網打盡。

【做事金言】

俗話說:“永遠不要忽視小人物,小人物也能壞掉大事情。”所以,對於小人物即使不能夠拿來為我所用,也不要輕易去得罪他們,說不定哪一天,你心目中的“小人物”會在某個關鍵時刻成為影響你的前程和命運的“大人物”。

4.跳出小圈子,結識圈外人

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會生活在各種各樣的圈子當中。當然,圈子並不是拉幫結派的意思,現實中,圈子可以是各種論壇、俱樂部、沙龍、球賽、慶典、宴會等。但我們在加入各種圈子的同時,也不要被圈子限製住了,要不斷跳出小圈子,才能到達更廣闊的天地。

【梟雄做事之道】

與曹操同時期的袁紹在北方取得霸權後,在用人上,開始搞起了家族小圈子。他派長子袁譚出任青州都督。對於袁紹的這一項任命,當時極富遠見的謀士沮授曾勸諫袁紹道:“這一定會成為禍亂的開始。”但是,袁紹卻不以為然,一意孤行。他反而說:“我要讓我的兩個兒子各據一州,這樣我就放心了。”

隨後,袁紹果然又讓兒子袁熙出任幽州太守,讓外甥高幹出任並州太守。

看到這種情形,沮授又勸說袁紹,建議他應該讓更有才能的人去做官,而不是任人唯親,隻搞自己的袁氏小圈子。聽不進去勸說的袁紹這次反倒打算讓自己的四個兒子各自占據一個州,希望以此來檢驗他們的才能。沮授這次痛心地說:“禍患已經開始了。”果然,由於袁紹隻重用自家人,大搞小圈子,而寒了外姓將士的心,很多謀臣武將紛紛離他而去。後來袁紹的兒子之間自相殘殺,終於走向了衰落、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