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理論是孫中山為當時中國設計的政治路線圖,這一理論盡管存有很大爭議,而且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但卻是孫中山先生根據中國當時國情提出的一種合理的政治遠景圖,其中有一個思想尤其值得借鑒,那就是在國家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要實施不同的管理方式與治理策略。
對於領導者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風格,要想在固有的管理方式之外,糅合進其他的領導理念,是一種挑戰,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完成這種轉變。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其撰寫的《鷹之重生》中寫道:“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此時的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李東生所說的“鷹之重生”與人們常說的“鳳凰涅槃”是同一個意思。
所謂“鳳凰涅槃”,是指鳳凰在火中重生並得到永生,涅槃就是佛語中的死而複生。對於領導者來說,領導風格的因階段、因情勢而改變,也正如鷹、如鳳凰、如涅槃一樣的蛻變過程。完成蛻變之後,就能讓自己的領導境界攀升至一個新層麵。
【做事金言】
江澤民同誌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同樣,創新也是一個領導者永葆領導活力的源泉所在。隻有時刻具備創新意識,才能更靈活地調整管理方式。
4.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在用人上有句古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時,俗話又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曹操的防人之心太強了,所以會被認為是在用人上太多疑。其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種理智的用人態度。
【梟雄做事之道】
曹操之所以會被人稱為奸雄,與其生性多疑、奸詐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他的這種多疑奸詐也淋漓盡致地反映到了他的用人風格上,那就是——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曹操的多疑是眾所周知的,他不僅對自己的部下多有防範,而且對身邊人乃至親友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懷疑,感覺稍有不慎,便欲除之而後快。
在董卓禍亂朝綱之時,曹操企圖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發覺,隻得倉皇出逃,後又被中牟縣縣令陳宮捉住。經過一番接觸,陳宮覺得曹操絕非池中之物,便毅然決定棄官不做,與曹操一同出逃。
他們逃到成皋時天色已晚,這時曹操想起了此地有他父親的一個結義兄弟,名叫呂伯奢,便決定前往借宿。他們說明來意後,呂伯奢熱情地說:“你們就放心住在我家裏吧。”說完,進到裏屋好長時間才出來,又對他們二人說:“我家沒有好酒,待我出去打回一些來款待你們。”說完就出去了。
曹操與陳宮等了好久,忽然隱約之中聽到外麵有磨刀之聲。
曹操生了疑心:“呂伯奢不是我的至親,這次去了好久也沒回來,莫非其中有詐?”於是二人悄悄走到屋外的草堂前,隻聽到裏麵有人說:“綁了以後再殺,怎麼樣?”
曹操聽後大驚失色,急忙衝進屋中,舉劍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搜到廚下,卻發現綁著一口待殺的豬。陳宮道:“你多心了,誤殺好人了!”二人隻得趕忙騎馬出莊,誰知正好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一見二人,他便問道:“我已經命家人殺豬款待二位了,你們為何不留宿一夜呢?”曹操心中有鬼,哪裏肯回去,推辭一番就繼續趕路,誰知他剛走了沒幾步,又返回拔劍將呂伯奢殺死。
陳宮大驚, 他問道: “ 剛才你殺人, 是由於誤會, 現在殺人又是為何呀?”曹操答道:“他回家就會發現家人被殺,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帶人追殺我們,不如先下手為強。”
陳宮說:“這樣做,太不仗義了。”曹操不以為然道:“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陳宮無言以對。
好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為了自保,甚至隻是消除一些莫須有的隱患,曹操居然毫不遲疑地將父親的結義兄弟殺死。
但是,懷疑歸懷疑,曹操同時也深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人才即使有不足之處,甚至有疑點也無妨,隻要他們有可供重用的亮點,隻要還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那麼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跟曹操學做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傳統用人觀,也曾發揮了不小的積極作用。其實這種管理方式是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的,它是誕生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代社會。當時,由於信息閉塞、溝通不便,大將外出打仗,要和朝廷進行一次有效的信息交流,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戰場上的戰機卻是稍縱即逝。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也隻有采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領導方式與用人方式。從這一角度來說,曹操在用人上可以說是頗有先見之明,是值得現代人學習借鑒的。
然而,當今社會早已不再是那個信息溝通不暢的時代,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種觀念是小農經濟的思想產物,是對市場經濟的反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是導致幹部放縱自己的理論溫床。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說過:“權力會滋生腐敗,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同樣,在用人上如果太過絕對,絕對地用屬下是否“可疑”來作為是否可用的衡量標準,那麼效果也隻會適得其反。對於領導者來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隻是初級階段。敢用疑人,會用疑人,才是技高一籌的用人之道。
對於“用人也疑,疑人也用”這一觀點,原貝塔斯曼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吉涵斌深表讚同,他認為:
就治理國家來說,倒是信奉嚴刑峻法的商鞅、諸葛亮等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現代管理理論中關於人性也有X理論和Y理論之說,對人性本身提出了不同看法。事實上,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成功的企業對員工都有嚴格的監控考核體係。所以對於人才,就要既大膽使用又要嚴密監控,否則,“我覺得任何管理製度的出發點都是對人的懷疑。中國自古以來,關於人性,就存在性善說與性惡說之爭。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看出:簡單地相信人性本善很可能會把信任變成放任,最終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反過來講,既然每個人都是懷疑的對象,那麼‘疑人也用’就成為必然了。否則,人才極容易被埋沒,這對人才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負責的。雖然有疑但也要用,在使用中給予了解、觀察和考核。劉邦雖擔心韓信力不能勝任,但依然任命其為大將軍;李世民更是直接提拔對手陣營中的魏征;尼克鬆在擔任總統後,馬上把在對手陣營中的基辛格攬至麾下,這些任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用人者應該相信,在實踐中人才的本性、知識、能力和對企業的忠誠度都會顯山露水的。退一步來說,即使所疑真有其事,但隻要不是道德層麵的,隻要真的有才華,也要大膽使用。
“我記得,墨菲定律中有一條是說:凡是可能出錯的地方,如果不加防範,則必將出錯。在具體實踐中,管理者如何把握信任和懷疑的關係,是技術更是藝術。運乎之妙,存乎一心,二者的關係,有待每一位管理者精心把握。”
所以,為了適應現實社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方式應當根據情況進行一些靈活變通了,否則,就很可能出現一些讓人追悔莫及的後果。
1995年,尼克·裏森曾因為一個人“整垮”了英國巴林銀行而名聲大噪。
原來此人曾在1995年擔任巴林銀行駐新加坡交易員,由於英國巴林銀行總部對位於新加坡的裏森“用人不疑”,結果導致裏森權力過大。他未經銀行批準購買了大量期貨,並在長達三年的時間內一直做假賬欺瞞總部,結果巴林銀行造成的實際虧損額高達8.27億英鎊,最終,這家曾擁有200多年曆史的老牌銀行不得不宣布破產。
所以說,過於“用人不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缺乏監督製約機製,這顯然是極其危險的。在用人上,如果沒有“用人也疑”式的監督製約機製,那麼就等於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用人不疑”也就建立在極其盲目無序的基礎之上,最後難免要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是像巴林銀行那樣的滅頂之災。
但是,“疑人也用”需要“用人也疑”這一前提來做保證,當然此處所指的“疑”是一種穩定大局、防微杜漸的手段,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盯梢、暗查、跟蹤之舉措,是針對人才的不同情況,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針鋒相對地製定出一些能夠約束監督他們的規章製度,讓每個人都時刻意識到在他們不僅享有權力,同時在背後也有規章製度在製約他們。
【做事金言】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是一種求實負責的用人態度,即在用人時采取“疑”的態度全麵了解和把握人才的品格與能力。要“疑”在心中、“疑”在事前、“疑”在明處,“疑”得公平、“疑”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