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局術 ——話裏有話,局裏有局(1 / 3)

在話語裏巧“布局”

口才,既然是一種藝術,那麼也是有技巧可言的。比如,在話語裏設下圈套。要讓對方順從你的建議,就要巧妙地設下說話的“圈套”,這是一個擁有高明口才的人善用的一招。

諸葛亮就是此中高手。

當魯肅奉周瑜的命令來探聽諸葛亮的動靜時,諸葛亮早已猜到了魯肅的來意。

魯肅說:“這幾天一直忙於軍務,沒能去你那裏聆聽你的教誨。”諸葛亮說:“我也沒有向周都督道喜啊!”魯肅問道:“都督有什麼喜事值得你來道賀?”諸葛亮說:“周瑜派你來我這裏打聽我知道不知道(蔣幹中計)這件事,就是這件事值得道賀。”一句話說得魯肅臉色都變了,連忙問道:“先生你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諸葛亮答道:“周都督的這條計隻可以糊弄蔣幹這樣的蠢人。曹操雖然大意會被暫時蒙蔽一陣子,但過不了多長時間他必然會發覺(自己上當),但是在表麵上不好意思認錯而已。現在蔡瑁、張允兩個能幹的人已經死了,江東就不用再擔心曹操的水軍了,(這樣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向都督道賀呢?我聽說曹操已經另外讓毛玠、於禁兩個人接替了水軍都督,在這兩個不懂水軍的人手裏,早晚會斷送了曹操的整個水軍。”魯肅聽了這番話以後,無法開口再行詢問,隻得和諸葛亮說了一會兒不相幹的話,向諸葛亮告辭(回去向周瑜交差)。諸葛亮叮囑他道:“你可千萬不要告訴周瑜(能不告訴周瑜嗎?諸葛亮明知故問,話裏設局,把老實巴交的魯肅哄得暈頭轉向),我害怕周瑜因為我的精明能幹而妒忌我的才能,日後又要尋找別的借口來害我。”

老實巴交的魯肅在諸葛亮的麵前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一舉一動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偏偏魯肅背後又有一個自作聰明的周瑜,定要與諸葛亮一較高下,於是,魯肅便成了周瑜的傳話筒。諸葛亮早已料到魯肅的來意,便先行一步,拿話堵住魯肅的嘴,使魯肅意識到,周都督和自己的算盤早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然後借魯肅的口去轉告周瑜:還是盡量不要打諸葛亮的主意。可惜,周瑜偏偏不聽,最終,還是斷送了自己的小命。

跟諸葛亮學說話

通常,在話語裏設的“圈套”有以下幾種:(1)限定選擇,逼人就範

小徐是一個孝順的女孩。有一段時間,小徐的父親生病了,食欲不振,看上去臉色也不大好。小徐非常擔心,幾次要帶父親上醫院瞧瞧,可是老人非常固執,說什麼都不願意去,說是害怕沒病給瞧出病來。這可把孝順的小徐急壞了,怎樣才能勸服父親呢?

一天,吃完早飯,小徐冷不丁地劈頭問老人:“爸爸,我今天不上班,準備帶您去查查身體。您說是去人民醫院好還是去公立醫院好呢?”

沒等父親回答,小徐又緊接著補充道:“都說公立醫院環境好、設施先進,門診上又都是老大夫,對老人的態度很和氣。您老人家決定,咱們去哪家醫院呢?”

“要這麼說,咱們就去公立醫院看看吧。”諱疾忌醫的老人,竟不知不覺地順從了女兒的建議,做出了去醫院就診的決定。

這裏,小徐所用的就是“限定選擇,逼人就範”的勸服技巧。對方對於你所希望他去做的事,難以定奪是做還是不做,而處於猶豫不決的心態時,這一招往往能立即見效。你需要做的就是將“要不要做”這個較難選擇的問題擱在一邊,而是直接通過發問讓對方考慮“這件事該怎麼做”,並向對方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案讓其選擇。這種技巧的奧妙在於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使之產生錯覺,以為“要不要做”的問題已不存在,要解決的隻是“怎麼去做”的問題了。一旦他選擇了你所提供的方案中的一個,你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2)給對方提供更好的選擇

小淩的女朋友被上司欺侮了,小淩非常憤怒,買了一把鋒利的彈簧刀,來到好友小李的家裏,要求小李跟他一起去教訓那個上司。小李心裏很明白,那個上司固然應該好好教訓一番,但如果這樣衝動行事,是會觸犯法律的。可是,麵對怒氣衝衝的小淩,怎樣才能說服他呢?

小李問了句:“你愛你的女朋友嗎?”

“愛,當然愛!不然我就不會這麼恨那個狗上司了。”小淩回答說。

“那你就不能這樣害她!”

“我怎麼害她了?我要為她報仇!”

“那就好,愛一個人不容易,真正愛上一個人,不管她遇到多大的不幸,都不會動搖愛的決心,相反,還會不遺餘力地幫助對方從不幸中擺脫出來。可是,如果你感情用事,就不是在幫她而是在害她。你犯法了,要受到懲罰的,你讓她怎麼辦?剛受了欺侮又要看到你被追究,誰去陪她?她會恨你的。壞人總會受到懲處,但這要靠法律。她上司的行為是犯法的。這樣吧,我幫你和你女朋友,我們一起用法律的手段去懲處他吧。”

聽了小李的一番話,小淩打消了報仇的念頭,聽從了小李的意見,最後利用法律懲處了那位惡上司。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是因為他們處於非正常狀態的衝動中,說服他們的技巧就在於通過講道理,分析其中的利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選擇,慢慢把理智還給他們,讓他們自己放棄不理智的選擇。

(3)用幽默的話輕鬆說服

1946年5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以東條英機為首的28名甲級戰犯。中國法官理應安排在庭長左邊的第二把交椅,可由於當時中國國力不強而被各強權國所鄙視。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出庭的中國法官梅汝傲與其他與會者進行了一場機智的舌戰。首先,他從正麵闡述了排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這是唯一正確的原則立場。接著他微微一笑說:“當然,如果各位不讚成這個辦法,我們不妨找個體重計來,然後依體重排座,重者居中,輕者居旁。”

各國法官全都忍俊不禁。庭長笑著說:“你這個建議很好,但它隻適合用於拳擊比賽。”

梅法官接著說:“若不以受降國簽字順序排座,就依體重排痤。這樣縱使我被排在末位也心安理得,可以對我的國家有所交代,一旦他們認為我不該坐在這個角落裏,可以另派一名比我胖的人來換我。”

這個回答引得各國法官們哈哈大笑起來,剛才還劍拔弩張的氣氛緩和了下來,在平和的氣氛中大家接受了梅法官的建議。

梅法官是用一個不可思議的笑話,嘲諷了帝國主義依恃強權,任意踐踏國際公理的心態,達到了輕鬆說服別人,以爭取自己合法權益的目的。這樣說的效果比一本正經地據理力爭要好得多。

用口才做局看似困難,但是隻要你學會上述的技巧,你就可以掌握這項特別而高明的技術,在談判中出奇製勝。

使對方感到自己是“贏家”

談判的最高境界是使談判雙方取得雙贏。

就像兩個人分享一個蘋果,怎樣才能做到令雙方都滿意呢?方法就是:一個人切蘋果,另一個人優先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獲得了一種優先權,而且最終的結果也會相對公平。這就是雙贏。

這樣的事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而且有時由於利益的明顯對立,談判的結果隻能讓雙方都覺得自己不是輸家。如果能讓雙方都覺得自己是贏,那就必然需要一方具備高超的口才術。

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以後,周瑜請諸葛亮赴宴。席間,周瑜問諸葛亮道:“昨天我的主公孫權派遣人來催促我讓我發兵去攻打曹操,然而我卻沒有想出什麼好的計策,請先生你教我一個計策。”諸葛亮說:“(和你相比)我隻是一個普通人罷了,哪裏有什麼妙計?”周瑜說:“我昨天去查探曹操的水寨,發現布置得極為嚴密,甚得其法,一般的部隊是攻不進去的。苦思冥想得到了一個計策,不知道可行不可行,請先生你替我判斷一下。”諸葛亮說:“都督你先不要說,我們兩個都寫在掌心中,然後互相看一下是不是想得是一樣的。”周瑜很高興地同意了。於是拿筆墨來,各自暗地裏寫了,然後坐到一起互相觀看對方寫的是不是和自己寫的一樣。結果兩個掌中寫的都是一個“火”字。周瑜說道:“既然你我二人所見相同,那我就沒有什麼顧慮了。隻是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諸葛亮說:“這是公事,怎麼能夠隨便泄露。我想曹操三番五次經我驚嚇,不會再有那麼嚴密的防備,現在都督你盡管去施行這條計策。”

當周瑜謙虛地向諸葛亮請教妙計時,諸葛亮已料到周瑜心中所想,於是先恭維周瑜比自己聰明,然後並沒有獻計,因為他知道周瑜已經想到了。他讓周瑜和自己都暗自寫了,然後對照一下,結果自然早已料到。本來直接說出來就可以了,然而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他選擇了一個時機,給周瑜送上了一個台階,很明顯,他讓周瑜感到自己想在了諸葛亮的前麵,於是周瑜十分得意,感到自己很聰明。這也是諸葛亮所想要的結果。

跟諸葛亮學說話

著名的談判專家羅傑?道森說:“有能力的談判家會使對方感覺到是贏家,而糟糕的談判者會讓對方感覺到輸了談判。”

高明的推銷員都懂得使用收回承諾的策略,這種策略可以使客戶心甘情願接受他原本不同意的價格。

假如有位銷售人員出售一批小商品,開始時他給客戶的報價是每個1.80元,客戶討價還價為1.60元。這樣反反複複談了很長時間,最後銷售人員表示:1.72元,不能再低了。

可是客戶卻想:從1.80元降到1.72元,要是我繼續堅持的話,壓到1.71元也完全沒問題。於是,他就會對銷售人員說:“不用說,你也知道,現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同樣的商品到處都是,你們做生意也不容易,我也不能貪得無厭。這樣吧,每個1.71元,咱們就別再消磨時間了。有這時間你可以再做成幾筆生意了。怎麼樣?我可是真心實意的,就看你的誠意了。”

有經驗的銷售人員知道如果答應對方的價格,很可能又會引來下一輪談判——誰敢保證客戶不是在進行試探?

如果銷售人員是個新手,他有可能被老練的客戶所難住,從而答應對方的要求;但如果是個老手,他不但不會做出讓步,還會運用“讓對方覺得自己是贏家”的策略,就能夠使客戶做出自己都感到驚訝的舉動:為1.72元的單價據理力爭!

“您說的這個價,我不能確定是否可行,但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我一定會答應您的,我去問問我們經理。”銷售人員說完,就會去“問”他們的經理。

很快他就會回來,而且還露出一副為難的表情:“剛才我犯了個錯誤,這種商品由於采用了新工藝,我說的1.72元那是采用之前的價格,如今的單價最低也要1.73元。實在抱歉,你看由於我的疏忽,犯了這麼大的錯誤。”

“說什麼哪你?你也別道歉,浪費了我這麼長時間,你必須給我個交代呀。我不懂什麼新工藝舊工藝,總之就按你剛才說的價錢,我也不跟你多說了,以後咱們合作的機會多著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客戶滿臉不悅地說道。

銷售人員假裝很犯難地答應了客戶的要求。客戶自認為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不動聲色地離去了。然而真實的情形隻有銷售人員知道:那批小商品采用了新工藝沒錯,但這指的是生產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合格率提高了,跟商品的性能沒有多大關係,跟商品的價格更是沒有任何關係。

這種“使對方認為自己是贏家”的談判策略應用到談判桌上是最為有利的。因為,在談判中不讓對方感覺他輸了談判,才是一名談判高手的傑出表現。

的確是這樣,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贏家,這才是談判家高超能力的表現。在使對方感到是贏家的同時,自己當然也是贏家。

有的人總是在談判中時刻不忘表現自己的高明,讓對方覺得自己吃了虧,當談判結束時,對方就會懊悔,覺得吃了虧。因此對方不外乎要采取兩手準備:一是想著下次尋找機會報複;二是合作到此為止。

如果你在談判中時刻不忘要讓對方感覺是贏家,對方就會認為跟你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從而為你們日後的繼續合作、實現雙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引“蛇”出洞,誘其上鉤

在與陌生人交談時,人們總是不自覺地保持一種戒備狀態。而如何解除這種戒備,是與人交往的第一步。我國有句古語,叫作“引蛇出洞”,說的就是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攻心術。這裏“引”是手段,“出”是目的,對方將自己防範得緊緊的,你又怎能引誘出來呢?隻有麻痹對方,鬆懈其意誌,使其敞開心胸,這才能談得上引“蛇”出“洞”,實現其目的。這是引“蛇”出“洞”法的一個基本特點。當“蛇”出洞後,其戒備基本消除,我們就可以手到擒來了。

赤壁之戰前,形勢非常危急,諸葛亮急需要去東吳勸說孫權共同抗敵。然而,卻沒有合適的舉薦人。這時,東吳的魯肅來了,諸葛亮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大好時機。

諸葛亮說:“曹操的奸計,我已全部知曉,隻不過因為實力不如曹操,所以隻能暫且避開他的鋒芒。”魯肅問道:“皇叔(劉備)難道就準備停留在這個小小的地方嗎?”諸葛亮說道:“主公過去與蒼梧太守有一些交情,打算前去投奔他。”魯肅說:“吳國的臣子(蒼梧太守)糧草缺乏,兵力弱小,連自身都尚且難保,又怎麼能夠去容納別人?”諸葛亮說道:“雖然不能夠長久地在吳國的臣子那裏停留,現在隻是暫時依附在他身邊,我還有其他的好計劃。”魯肅說:“孫將軍(孫權)像老虎一樣占據著六個郡,兵員精良,糧草充足,並且敬重賢人禮遇能者,江表一帶的英雄(能人賢士)大部分都歸附他。現在為你的主公打算,不如派遣一個心腹之人去當使者說服孫將軍與你們聯合。”諸葛亮說道:“劉使君(劉備)和孫將軍一向都沒有什麼交情,恐怕派人前去也隻是徒勞無功。況且劉使君並沒有幾個心腹之人可以派遣。”魯肅說:“你的兄長(諸葛瑾)現在就在江東任參謀(就是謀士,並無實職),每天都盼望與你相見。魯肅雖然沒有什麼本事,但願意與你一同去見孫將軍,協助你一同(與孫將軍)商議國家大事。”劉備假裝不允許(諸葛亮出使東吳)。諸葛亮說道:“形勢急迫,請求你同意派我出使東吳。”劉備這才答應這件事。

諸葛亮並沒有直接說我打算出使東吳,勸說孫權一同抗敵。如果這樣說了,魯肅也許還會懷疑他的真實意圖,而不會那麼痛快地答應諸葛亮替他舉薦。諸葛亮巧妙地把話題扯到了一邊,談起劉備的朋友來,同時用話語引誘魯肅自己說出來。果然,魯肅要求諸葛亮出使東吳,去勸說他的主公孫權。魯肅這樣的一個老實人,怎麼會是諸葛亮的對手。很容易地就說出了那樣的話,然後諸葛亮順水推舟,答應了下來。這裏體現了諸葛亮高明的口才。

跟諸葛亮學說話

鬼穀子是先秦時縱橫學派的一大宗師,同時,也是兵家的一代祖師。相傳他在青溪山上向龐涓、孫臏傳授謀略與兵法的時候,有心想測試一下兩位弟子這一陣子學得怎麼樣,便坐在一個山洞裏向兩人問道:“你們誰有本事騙我走出洞外?”龐涓便搶先一步連哄帶嚇,甚至揚言要放火燒洞,不論他如何威嚇,鬼穀子都安然不動,因為他知道龐涓的目的是要把他弄出洞去,所以防範得很緊。孫臏卻反其道而行之,承認自己愚笨,說無論如何是無法將老師騙出洞外的。不過,他接著說:“如果老師是在洞外,我倒有辦法騙老師走進洞來。”鬼穀子聽後當然不信,便信步朝洞外走去,誰知他的腳剛一踏出洞外,孫臏便在背後高興地拍手叫道:“老師,我這不是把您請出洞外了嗎?”

孫臏哪裏愚笨,他是布下了圈套讓老師鑽——鬼穀子果然上當受騙。為什麼呢?因為孫臏先不說自己愚笨,哪裏騙得過老師?這就使鬼穀子放鬆了警惕,疏於防範。這一典故雖似笑料,但卻是引“蛇”出洞的最好例證。

許多人時常保持一分警戒之心,可惜一旦放棄警戒,就幾乎喪失了抵抗力。如果你被對方侵入了警戒防線,警戒心反而於無意識之中減弱了,一些狡猾的詐騙犯通常就是利用人的這種心理弱點,施放狡猾的攻心煙霧,使一些善良的人們不知不覺地屢屢上當。

人的心理障礙通常是有準備的,遇到相關情景即表現出來,這種心中的準備為“心理組織”。通常,“不”的心理組織不可能突然變為“是”的心理組織,必須巧妙地朝“是”的方向誘導,才會逐漸造成“是”的答案。而這個過程是多變的,難以定型的,需要你隨機應變。

習慣於頑固拒絕他人說服的人,經常都處於“不”的心理組織狀態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僵硬的表情和姿勢。對付這種人,如果一開始就提出主題,絕不可能打破他“不”的心理組織。所以首先應該盡量讓他輕鬆化,並提出不勉強的問題,使對方條件反射地給出“是”的答案。然後,循序漸進,加以引導,就會將對方逐漸引至你所期望的答案。

具體說來,運用這一方法有以下幾個技巧:(1)誘“敵”深入

在對方攻擊自己準備得最充分、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時,暫時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造成本方防守空虛、理屈詞窮的假象,引誘對方放心大膽地繼續前來進攻;一旦時機成熟,突然拋出最有力的論據,使對方措手不及,瞬間擊破對方的攻勢。這種戰術還會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之明明占據優勢的論點也不敢貿然出擊。

(2)巧布局

好的防守者不是當敵人進攻時才披掛上馬,匆匆應戰,也不會去修築一條大而無用的馬其諾防線。他們像精明的獵人,尋蹤覓跡,在獵物的必經之途上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們是智謀過人的統帥,不屑於疲於奔命地尋找戰機,而是在自己選擇的戰場上與敵人作戰。

投其所好,欲揚先抑

說話要說到對方心裏麵,對方才會愛聽,這是一個口才原則。你想要讓對方同意你的建議,那就要投其所好,讓對方產生興趣,你才有機會陳述你的建議,否則,對方根本就不願意聽,那你怎麼會有機會向對方進言呢?

這方麵,我們得向口才高手諸葛亮學習。

當劉備攻下漢中以後,安撫百姓,大賞眾將。於是,眾將都有擁立劉備為王的念頭,於是來找諸葛亮,讓他出麵去勸說劉備。

諸葛亮說:“現在曹操竊取了皇帝的權力,老百姓沒有一個主公;而主公你的仁義聞名於天下,現在又得到了兩川之地,可以上承天意、順應民心,立即稱帝,從而名正言順地去討伐國賊。事不宜遲,請主公你趕快選擇吉日。”劉備大驚道:“軍師你的話不對。劉備既然是漢室後裔,就是漢朝的臣子;如果做了(稱帝)這種事,那就是對漢朝的叛變。”諸葛亮說:“事實不是這樣。現在天下四分五裂,豪傑們都起來爭奪天下,各霸一方;而四海之內有才能的人,都想跟隨一位真正的英雄出生入死,以圖最終能夠建立功勳,得到封賞。現在主公你隻為了避嫌和守護忠義(不願稱帝),這樣的話就會失去眾人的忠心的。希望主公你再好好想想。”……諸葛亮說:“主公平生以忠義作為自己的做人原則,想必不願意輕易稱帝。現在既然已經擁有了荊襄、兩川之地,那麼可以退一步,暫且做個漢中王。”劉備說:“你們雖然想擁戴我為王,但是沒有天子的命令,那就是越禮。”諸葛亮說:“現在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不應該拘泥於常理。可以先稱王,然後上表奏明天子,那時也不晚。”劉備再三推辭不過,隻得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