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先勸說劉備稱帝,劉備堅決不答應,這時,諸葛亮沒有再堅持,因為他知道,如果再堅持,恐怕劉備發怒,把事情搞僵。於是根據劉備的喜好(不願意出太大的風頭),退了一步,勸說劉備稱王,為以後稱帝打下基礎。劉備雖然表麵上不願意,但在眾人的堅持下,再加上不稱王的話,始終是名不正言不順,有諸多不便,於是便答應下來。這裏顯示了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一看原先的意見通不過,馬上退一步,欲揚先抑,同時他還深知劉備的心思,稍動心機,便換來了劉備的同意。
跟諸葛亮學說話
論辯是參辯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這種抗衡往往針鋒相對,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辯論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順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捕捉突破的戰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下麵就介紹“投其所好”術在論辯中的運用。
(1)捕捉戰機
律師喬特斯為有殺妻嫌疑的拉裏辯護,這時對方律師麥納斯提出了對拉裏十分不利的證據:拉裏曾向麥納斯提出過,要麥納斯幫助他與妻子離婚,並由此推論拉裏在無法達到離婚目的時,會采取極端措施。喬特斯知道要直接反駁“要求離婚就有殺人動機”是極其困難的,於是他就采取了“投其所好”的策略。
喬特斯一邊向麥納斯承認,自己對離婚是外行,一邊恭敬地問對方是不是很忙。麥納斯躊躇滿誌地回答:“要我處理的案子要多少有多少。”後來又補充說,每年至少有200件。喬特斯讚歎說:“呀!一年200件,您真是離婚案的專家,光是寫文件就夠您忙的了。”麥納斯的聲音猶豫起來,感到說得太多人們難以置信,就隻好承認說:“可是……其中有些人……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破綻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進一步誘導道:“啊!您是說有重新和好的可能,那大概有10%的人不想把離婚付諸行動吧?”麥納斯說:“百分比還要高一些。”“高多少?11%,20%?”“接近40%。”喬特斯用驚奇的眼光盯著他說:“麥納斯先生,您是說去找您的人中有近一半最後決定不離婚?”“是的。”麥納斯這時有些感覺到上當了,但退路已經沒有了。“嗯,我想這不會是因為他們對您的能力缺乏信任吧?”“當然不是!”麥納斯急忙自我辯解,“他們常常一時衝動,就跑來找我。可是一旦真的要離婚,便改變了主意……”他突然止住,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謝謝,”喬特斯說,“你真幫了我大忙。”
在這場法庭辯論中,喬特斯正麵承認反駁難度較大,就采用了“投其所好”術,從側麵進攻。他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離婚案是外行,恭維對方很忙,當對方得意忘形、鼓吹自己處理離婚案件的數目時,他又進一步恭維對方是離婚案專家。當對方感到吹過了頭,說有些人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改變了主意時,戰機出現了。喬特斯抓住這一點誘使對方說出了自己否定自己的話。可見,在論辯中如果正麵說理難以奏效,就可以采用“投其所好”術,與對方巧妙周旋,讓對方對抗心理弱化,疏於防範,就有可能暴露出一些破綻,己方乘隙而入,一舉製勝。
(2)請君入甕
一天,一位麵容嬌美的女青年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有一個“摩登”男青年在後麵緊追不舍,怎麼辦呢?她忽然有了主意。她回過頭來對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男青年說:“您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您,讓我們交個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說:“謝謝您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男青年非常高興,馬上回過頭去,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女青年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又去追趕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
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製服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設計誘之。對方不知是計,便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青年順勢反擊,讓對方自暴其醜,無地自容,達到了目的。從這個實例可見,論辯中的“投其所好”術,其實也是一種“誘敵”戰術,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當對方進入伏擊圈後,己方就可以猛烈出擊,戰勝對方。
(3)巧布疑陣
一位顧客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當滿杯賣給他。他喝完第二杯後,轉身問店主:“你們這兒一星期能賣多少桶酒?”“35桶。”店主得意揚揚地回答。“那麼,”顧客說,“我倒想出了一個讓你每星期賣掉70桶酒的辦法。”店主很驚訝,忙問:“什麼辦法?”“這很簡單,你隻要將每個杯子裏的酒裝滿就可以了。”
聰明的顧客利用店主唯利是圖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設圈套,待其落入,再奮力一擊,揭露了店主以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惡劣行徑。此種說法比起一般的斥責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可見“投其所好”術又是辯論中的疑兵之計,可以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某種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入陷阱,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4)欲揚先抑
一位知識測驗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據說您是足球方麵的行家,是嗎?”“那當然。”應考者回答道。“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一愣,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知識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了?”“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辯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讓每一個議員提一個難題,保塞尼亞斯隻用了一句話就回答了。你知道是一句什麼話嗎?”“麵對這樣的難題,他隻能說‘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我問你,足球球門上的網有多少個孔?”“啊,嗯……”
主持人無言以對。
如果你發覺上了對方的當以後,聰明的人往往都不會聲張,而是讓對方繼續得意忘形,甚至誘導對方繼續按照他的思維去想象你的對策,然後在他最得意的時候,突然反戈一擊,讓對方無從招架,敗下陣去。這就是所謂完美的反擊術,你不妨在自己遭遇到尷尬的時候用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巧妙地誘導對方
誘導是口才術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運用得當,你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想要的結果;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誘導過了頭,那也會給自己惹來麻煩。這裏麵的分寸把握自然是一個難點。
周瑜調兵遣將以防備曹操,分撥完畢以後,派人請諸葛亮去商議大事。周瑜告訴他:“過去曹操兵少,袁紹兵多,最終曹操之所以反敗為勝、戰勝了袁紹就是因為他采納了許攸的計策,搶先燒毀了袁紹在烏巢的糧草。現在曹操帶領83萬大軍,而我們的部隊隻有五六萬人,怎麼能夠抗拒他呢?也需要搶先毀掉他的糧草,然後才能打敗他。我已經派人探聽明白,曹操大軍的糧草,全部囤積在聚鐵山。先生你一直都居住在那裏,對地形非常熟悉,就麻煩先生你帶領關羽、張飛、趙雲等——我也派給你千餘兵幫助你——連夜前往聚鐵山截斷曹操的糧草通道。你我都是為了打贏這場仗,希望你不要推辭。”諸葛亮暗想:“這肯定是因為勸降我不成,設計來加害於我。我如果推托,必然被他笑話。不如暫且答應他,然後再想辦法。”於是很痛快地答應了。後來,魯肅不忍心看諸葛亮喪命,拿話點撥他:“先生你這一次去能夠成功嗎?”諸葛亮說:“我水戰、馬戰、步戰、車戰,樣樣精通,(有這樣的才能)怎麼會愁事情辦不成功呢?並不像江東的周公隻有一種能耐罷了。”魯肅問道:“我與都督有哪一種能耐?”諸葛亮:“我聽說江南的小孩子都經常唱歌說: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像你就隻能在陸地上把守關隘;而周瑜則隻能水戰,不能在陸地上作戰。”
魯肅把這話原原本本告訴了周瑜,周瑜大怒:“為什麼說我不會在陸地上作戰呢?不需要他去斷曹操的糧草通道,我自己帶領一萬部隊,去聚鐵山截斷曹操的糧草通道。”
……
在這裏,麵對周瑜的刁難,諸葛亮並沒有推辭,周瑜以為諸葛亮已經上當。其實周瑜的計策哪裏瞞得過諸葛亮?諸葛亮心中早有對策。隻是一句話,便誘使周瑜自己沉不住氣,把危險的任務搶了過去。雖然最後諸葛亮又讓魯肅勸周瑜不要去冒這樣的風險,但是僅僅一句話,便誘使對方上當,把最大的風險輕鬆地退回給了對方,足見諸葛亮的嘴上功夫。
跟諸葛亮學說話
勸說別人有多種形式,而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誘導。誘導的過程是說服對方的過程,也是對方的思想逐漸轉變的過程。所以,誘導便成為說服別人的一個重要環節。
(1)一語破的式的誘導
一位父親得知兒子染上了賭博的惡習,便給他寫了一首戒賭詩,以詩說理規勸。詩曰:貝者是人不是人,隻因今貝起禍根。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了貝戎人。兒子看後,不解其意。
父親解釋道:“貝者是賭,今貝是貪,分貝是貧,貝戎是賊。‘賭、貪、貧、賊’是每個賭徒的必由之路。”
兒子聽了,幡然醒悟,棄賭從良,自食其力。
這位父親勸子戒賭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詩勸子,方法新穎,讓兒子去思考其中的含義;第二,當兒子百思不解時,一語道破詩意,指出“賭博必定貧窮,強盜出於賭博”的道理,使兒子恍然大悟。這種一語破的的誘導方法往往能收到較好的勸說效果。
(2)在說話之前心中要有個完整的謀劃打算每一步怎樣誘導、怎樣發問,談話前都應經過深思熟慮。這樣,環環緊扣、步步深入,才能誘使對方在無法解決的矛盾麵前自我否定。
例如,某飯店服務員劉小姐拾到顧客遺失在店內的手機,想悄悄據為己有,被領班張大姐發現了,讓她上交。
可劉小姐說:“手機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搶的,不上交也不犯法。”
張大姐說:“小劉,你知道什麼叫不勞而獲嗎?”
“不知道!”劉小姐生氣地回答道。
張大姐說:“不勞而獲是不經過勞動而占有勞動果實。”
“您怎麼也學會咬文嚼字了?”劉小姐有點不耐煩了。
張大姐耐心地問:“你說,搶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是的。”
“偷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當然也是。”
“那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不是不勞而獲呢?”
“這,這……當然……”劉小姐語塞了。
張大姐順勢教育道:“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和偷、搶得來的東西,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除了國家法律,我們還應有一定的社會公德,再說店裏也有工作守則,拾到顧客遺失的物品要交還,你可不能犯糊塗啊!”
經過張大姐的教育,劉小姐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手機交了出來。
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應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讓對方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你所說的話。從理論上講,這種說服技巧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從實踐結果來看,隻要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說服效果。
(3)有預料地誘導
在去說服別人之前,我們也可以進行一下預測。對方會怎樣講,講些什麼,我們應如何回答,都要考慮到。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勸說獲得成功。
例如:方方同學的作業字跡十分潦草。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字跡工整的作業遞給他說:“你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寫得怎麼樣?”
方方看了一眼,沒說什麼。
老師又拿出一本字跡潦草、錯誤較多的作業給他看:“這本呢?”
方方說:“跟我的差不多。”
“你再看看這兩個作業本上的名字。”老師溫和地說。
這一回方方就疑惑了:“都是李林的。”
老師抓住時機,誠懇地說:“差的一本是李林去年的作業,這一本是他現在的作業。你和李林去年的情況差不多,但李林經過半年的努力,能寫出工整漂亮的作業,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像李林那樣的。”
老師這段談話,言此意彼,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達到了鼓勵他進步的目的。其實,這位老師已經預測出學生的每一個回答,然後他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勸導,起到了較好的說服效果。
(4)側麵誘導
在日常生活中,說服的事情幾乎隨處可見。母親病了不肯到醫院去動手術,要靠說服;癡情女失戀痛不欲生,要靠說服;年輕人不求上進傷風浮躁,要靠說服。
進行有效說服的一個較好的策略是采取從側麵入手的戰術,因為直接說服容易讓對方產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從側麵打開缺口。
俄國偉大的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了。當時,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叫嚷,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但都無濟於事。
列寧得知此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麵對那些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很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
農民們一聽這話,便知列寧並不反對他們燒,於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要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
遷怒於物往往是情感樸直、思維簡單化的一種表現,這時關鍵在於疏導。麵對激憤的群眾,列寧的五句循循善誘的問話,理清了群眾思路,保住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他采取的步驟是,首先理解和讚同群眾的觀點,這樣可以爭取到引導群眾的時間和機會;其次,正本清源,使農民們懂得,皇宮原來是給沙皇統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卻是人民群眾,如今從沙皇手中奪過來回歸人民群眾,就應該讓人民代表住,這個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農民們點了頭;最後一問,是強化迂回誘導的結果,讓群眾明確表態“皇宮不燒了”,從而完全達到了目的。
(5)以退為進式的誘導
所謂“以退為進”,就是先讚同對方的觀點,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說服對方。
孟子有一次去拜見齊宣王。
宣王問他:“什麼樣的國王才能統一天下?”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
宣王又問他:“我算不算呢?”
孟子答:“算。”
宣王就問:“為什麼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說有個人牽了一頭牛和一隻羊經過您麵前時,您問他:‘幹什麼去?’那人說:‘去做祭品。’於是您叫住了那人,說隻要用那頭牛就夠了。不知是否有這回事。”
宣王說:“有。”
宣王說:“我不忍心看著羊被殺死時那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孟子這時就說:“由此可見,您是有仁德之心的人。對一隻動物尚能如此富於慈悲,何況於普天下的老百姓呢?那一定是要減免賦稅休養生息了!這樣的國王,怎能不一統天下呢?再說,也隻有這樣的國王,才能一統天下!”
宣王聽後,沉思不語,深感羞愧。
原來孟子設下了一個大圈套,表麵上看他是讚揚宣王,可是在他先讚揚了宣王之仁德之後,再指出他實際上的不仁德,並指出仁德的好處,說服他要仁德。這樣規勸巧妙而不露痕跡,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勸說抱有成見的人,需要掌握進退的分寸。當前進可能受阻的時候,就要先暫時退讓一下。退讓之間便顯示了你對他的尊重,從而贏得對方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滿足,這時再亮出你的觀點來說服他,就容易多了。
我們常見到有些人在說服他人時,一上來就攻勢淩厲、咄咄逼人,拿出一種壓倒一切的氣概。這樣,對方一般不會買賬,即使口頭上說“服”,心裏還是不服氣,所以,你不妨用一下以退為進的辦法。
巧解話中隱語,及時識破迷局
有些時候,聽話不能隻聽表麵,還要聽話裏麵所包含的真實意思。有些話是很具有迷惑性的,是對手專門為了迷惑你而有意在話中套話,讓你很容易判斷錯誤,從而上了對手的當。這是很常見的一種迷惑方式。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應對,那麼你就會眼看著是一個陷阱,卻一步步地踏進去。
怎麼才能對付這種人呢?那就要求你必須能聽懂話裏話,如果要求再高一點,那就是你也要會說話裏話,先設個圈套把對方套進去,然後再闡述自己的意圖。
這也是諸葛亮常用的招數之一。
諸葛亮南征,到達益州之後,遭遇高定與朱褒。當魏延擒下高定部將鄂煥見諸葛亮時,諸葛亮問:“你是誰的部下?”鄂煥說:“我是高定的部下。”諸葛亮說:“我知道高定是尊崇忠義的人,現在隻不過是被別人迷惑,才會抵抗大軍。我現在放你回去,你回去告訴高太守早點投降,免遭大禍。”鄂煥拜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