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說會道好求人(3 / 3)

3.說話要誠實

向別人借東西要說實話,不能為借得容易而編假話騙人。比如你借錢時明明近日還不了,為了使人家樂意借,就說:“過幾天就還。”或說:“明天就還。”結果不能如期歸還,人家就會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難了。而且借東西時不要隨便改嘴,開始說借20元錢,等人家答應了又說借50元,這會使借主感到為難的。

4.借不到時,不要說氣話

向人借東西,總有不能如願的時候,不能因為人家不借給你,你就說出不禮貌的話。比如你向人家借自行車,人家說:“對不起,自行車不能借你用,等會兒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說:“怎麼這麼巧,偏我來借時你要用”之類的話。否則,就會大傷和氣。你在借錢不成時,如能對人家說:“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綽,我再到別人家看看。”這話讓人覺得你能體諒人。

5.運用求借語要因人而異

關係好的不妨隨便一些;知心朋友更應當直截了當,以免讓對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關係平常,不妨來個“曲線求借”,先試探一下,然後根據對方情況隨機應變。比如借錢吧,老朋友之間就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意圖:“喂,這兩天手頭緊借點錢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這樣說:“唉,這幾天花錢真多,買這樣又買那樣的,到月底還有十多天,這日子過得真緊!”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動提出幫助你,那你再說借款數目;若對方也跟你一樣,大談錢如何如何不夠用之類的話,請你免開尊口。因為,對方的意思很明顯:他不想借或真的不借。

借東西是你在求人家,要記住你始終是“弱勢”,掌握求借的語言技巧,定能讓對方心甘情願地借你東西。

12.適時讚美,辦事更易

恭維和讚美絕不同於巴結討好、阿諛奉承。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恭維和讚美是為了協調人際關係,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尊重,增進了解和友誼,更重要的是交上朋友好辦事。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每個都對別人有一份期待,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應有的地位和榮譽得到肯定和鞏固,這就需要得到別人恰如其分的恭維和讚美。

讚美一種成人成己的手段。有句老話說:“休要長他人誌氣,滅自己的威風。”讚美人,的確在長他人誌氣,但絕不是滅自己的威風。讚美朋友間互相長誌氣,這有什麼不好呢?

讚美,也叫作互相標榜,自古有之,但不是吹。吹的東西往往不切實際,刻意誇大,而讚美則是有根有據,隻要你能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眼光,多看看朋友的長處,少找缺點,則讚美的素材非常多。

幾個朋友聚在一起,酒席上觥籌交錯。一人扯起話題:“張兄,近來可有新作?”不待姓張的回答,另一位說:“李兄,這還要問嗎?張兄才思敏捷,文采過人,又勤於詩書,怎會無大作出來。”張兄聽了,心裏十分高興,口上卻說:“孫兄言重了,幾篇文章算什麼,百行孝為先,孫兄的美名,已遠播百裏……”

讚美就是這樣,你讚美別人,別人也會讚美你。誇你的話從別人嘴裏聽來,不僅自己的心中舒服,而且會給別的聽眾以好感,讓大家對你另眼相看,這種成人成己的事,何樂不為?

但讚美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得當,不但達不到求人的目的,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1.讚美的話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長處

讚美的首要條件,要有一份誠摯的心意及認真的態度。言辭會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因而輕率的說話態度,會讓對方產生不快的感覺。讚美也不要讚美太離譜,這樣別人會覺得你太虛偽。

初次見麵,適當地恭維人家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不僅可以獲人好感,而且還可以和對方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靠攏,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1987年4月底,歐陽奮強到香港參加電視劇《紅樓夢》首映式。他是飾演賈寶玉的演員,他一踏進機場休息室,亞州電視台名演員方國姍就擠到他身邊,熱情地說:“你是歐陽奮強嗎?我叫方國姍。他們都說我長得像你。”“方小姐比我長得漂亮多了。”歐陽奮強說。藝員領班高先生風趣地說:“方小姐可是香港的賈寶玉呀。”

這番相互讚美的話十分自然貼切,使迎接的氣氛十分熱情而和諧,兩個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2.背後吹捧效果更好

吹捧人最要不得的一種是,隻當著甲的麵來捧甲,他可能不吃這一套。假如你當著大家的麵來捧他,為他作一次義務宣傳,他一定很高興,隻要你捧得不過火,大家也不會覺得你是在有意吹捧他。

最好的方式是在背後捧他。一傳十,十傳百,總有一天會傳到他耳朵裏,不由得他不感激你。時機一到,他也會捧你一通,他是不會忘記使他美名遠揚的朋友的。

美國羅斯福總統有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如何讚美有一些有益的見解:背後吹捧人,比當麵吹捧更有效。

這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後稱讚他,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許多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悅耳呢?因為那是讚語。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屬員,便有計劃地在別人麵前讚揚和吹捧這個屬員。他所說的話最後傳到那個敵視他的屬員的耳朵裏,後來兩人成為無話不說的政治盟友。

這是一種巧妙的馭人術。在背後吹捧人,會使人感到更真實,如果傳話的人再誇張一些,那就更悅人,更能產生奇效。

現在的年輕人尤不喜捧人,不外乎這幾種原因:一是不屑於捧,認為捧是趨炎附勢有損人格;二是眼光太高,看不起別人,沒人值得捧;三是以為捧了別人,自己會地位下降,相形見絀;四是不好意思捧,怕被別人笑話。其實,捧人不是吹人,有根有據,而非捕風捉影,更關鍵的是,適當的捧對搞好朋友之間的關係有很大幫助,當然對辦事也有實實在在的好處。

3.把對方捧上天,不幫你辦事會有損他的自尊心

在現代社會活動中,人們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求於人”的情況。怎樣才能求得他替你辦事,而不至於被對方拒絕呢?這就需要你巧妙地吹捧他,將對方引入你設定的情景,然後提出你的要求,這樣會使你的要求成功地得到滿足。

吹捧、恭維對方,是一種高妙的“綿裏藏針”的方法,能極大地滿足對方的虛榮心,當對方飄飄然時,突然提出自己的要求,並在話裏話外,使對方感到你在懷疑他的能力和權威,一旦感到權威受到了挑戰,他就必須盡全力證明給你看。如果辦不到你所求的事,就會有損自己的自尊心,這時他隻有想方設法硬著頭皮為你辦事了。

4.把對方美化成道德上的“完人”

讚美可以有必多方麵的讚美,但是如果你把對方說成是道得上的完人比稱讚他的衣飾得體更有效果。

例如,有一位母親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談起自己的兒子。

她的兒子有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要求,想求母親為他買一條牛仔褲,但兒子怕遭到母親的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了。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是不可能滿足他所有的要求的。於是兒子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苦苦哀求或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你見沒見過一個孩子,他隻有一條牛仔褲。”

這頗為天真而略帶計謀的問話,一下子打動了母親。此時,這位母親談起這事,說出了自己當時的感受:“兒子的話讓我覺得若不答應他的要求,簡直有點對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點,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一個小孩子,以一句話就說服了母親,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他從母子道義上刺激母親,讓母親覺得兒子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過分的。

這種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還很多很多,也許當事人自己都沒有感覺到什麼特殊之處,但又確實達到了辦事的目的。這時,人的自尊、名聲、榮譽、能力……等等,都可以成為你求人辦事的武器。

5.把對方標榜為能力上的“超人”

如果一個人在另一個人的眼中無所不能,相求辦事時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美國黑人富豪約翰遜要修建一座辦公樓,但在資金上還有300萬美元的空缺,他出入多家銀行都沒有貸到這筆款。

建造開工後到所剩的錢僅夠再花一個星期的時候,約翰遜約一家銀行的主管一起吃飯,席間,銀行主管對約翰遜說:“在這兒我們不便談,明天到我的辦公室來談吧。”

第二天,當約翰遜斷定該銀行很有希望給他抵押借款時,他說:“好極了,惟一的問題是今天我就要拿到貸款。”

“你一定在開玩笑,我們從來沒有一天之內就能辦妥這樣的事的先例。”銀行主管說。

約翰遜把椅子拉近說:“你是這個部門的主管。也許你應該試試看你有無足夠的權力把這件事在一天之內辦妥?”

對方微笑著說:“你這是逼我上梁山,不過,還是讓我試一試看。”

這個銀行主管試過以後,本來他說辦不到的事終於辦到了,約翰遜也在錢花光之前拿到了這筆貸款。

這類似一種激將法,因為誰都不願意被人看扁,你用讚美的方式把對方看成是全能的,他自然想方設法去維護自己這個“全能”的形象。

6.唯捧對方那些你特別需要的能力

當一個人很有興趣地談到他的專長,或他所取得的成績,或他所開展某項業務的輝煌時,你適時地提出與之相關的要求,在這樣的時刻,他拒絕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滿足的成功率最大,這是經過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實驗所證明的。當你有求於人時,就去讚美他,吹捧他,營造一個合適的氛圍。使你的需求最大可能和最大程度地得到滿足。

宋義是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和妻子兩地分居10多年了,錢花了很多,禮也送了不少,可妻子就是調不過來。

這事搞得宋義精疲力盡,但又無可奈何。此時,在他妻子調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某局又換局長了,新上任的局長是從外地來的朱局長,宋義聽說這位朱局長能急人之急,為群眾辦真事、實事,他先了解了幾個受朱局長幫助的例子,然後登門拜訪。

他一開始沒談自己此行的目的,先是捧朱局長,說他做的比較突出的政績,是真正為人民做實事的公仆。朱局長也很謙虛,說;“哪裏,哪裏,他們的確有困難,有的已經分居好幾年了,就是調不到一起,我隻做了我應該做的事。”

到了這個關口,宋義就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朱局長,我也有點小事,需要麻煩您,我和妻子已經兩地分居10多年了,一直沒有解決,本來不打算找了,聽大家都在說您的政績,心中仰慕,來請您幫幫忙。”接著宋義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朱局長讓他回去靜候佳音。果然,一紙調令到手,宋義全家團聚。

在這個事例中,宋義是有求於人的,他所求的正是這位局長的分內之事,並且這位局長也因之名聲遠揚。宋義首先對局長進行吹捧,使局長在興頭上輕鬆地解決了自己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像有些人,隻知道自己訴苦,讓別人幫忙,激發別人的同情心,還是不夠的。

求人辦事,讚美對方的能力和權威,如果他幫你辦不了事,他就會在自尊心上受不了,臉上無光。隻要你讚美得當,抓住對方的弱點,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13.知己知彼說話有方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孫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話求人,不能不看對象,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求人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的麵子。反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世說新語》有這麼一則故事: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虎賁衛士去抓他。

許允的妻子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舉薦人才是因為人才確有可舉薦之處,也合皇帝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來選擇說話的絕好例子了。

求人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敏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諸葛亮在“見鬼說鬼話,見人說人話”這方麵的功夫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

在《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說:“主公先別說,讓我來激激他。”

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大叫而入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何出此言,小瞧於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了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戰勝他。”

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在葭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二百二十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被諸葛亮施計說服而歸順劉備。

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輕敵思想。

諸葛亮對關羽,則采取“推崇法”,如馬超歸順劉備之後,關羽提出要與馬超比武。為了避免二虎相鬥,必有一傷,諸葛亮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我聽說關將軍想與馬超比武比高下。依我看來,馬超雖然英勇過人,但隻能與翼德並驅爭先,怎麼能與你“美髯公”相提並論呢?再說將軍擔當鎮守荊州的征途,如果你離開了造成損失,罪過有多大啊!

關羽看了信以後,笑著說:“還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將書信給賓客們傳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頭。

同樣,在聯孫抗曹的問題上,諸葛亮也是利用了孫權的身份與性格。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孤,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它計。

這麼重大的使命若交給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主公出兵相援不勝感激雲雲。劉備身邊能勝此任的惟有諸葛孔明,他自薦過江,求取吳國出兵抗曹,早是胸有成竹。他後來終於說動孫權,成功地完成了聯吳抗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後來三國鼎立之勢。諸葛亮求人之妙,竟改變了曆史。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先說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氣概,對他是無可奈何的。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幹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麵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裏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與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了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

孫權終於自己道破了所擔心的事,他也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聽,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說:“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竟跑了三百裏,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孔明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的弱點,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後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斷下決心,聯軍抗曹,以至後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雖然被求者情狀各異,如興趣、愛好、長處、弱點、情緒、思想觀點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內容,但身份與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情況”,不得不優先注意。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辦法:“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卑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上麵兩段話大意就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須用切身的利益說服他。

你求人之前,先把握一切機會了解這個人,越詳細越好。知道了他的性情就知道說什麼樣的話最能打動他,不必要費什麼周折。

14.用對方最關心的事打動對方

拿破侖的妻子約瑟芬是前博阿爾內子爵夫人,一向水性楊花,生活放蕩。當拿破侖在意大利和埃及戰場浴血搏鬥時,新婚不久的她卻與一個叫夏爾的中尉偷情私通,對拿破侖毫無忠貞可言。她原以為拿破侖會戰死在沙漠中,已經不再等待他回來,而要像沒有拿破侖一樣安排後事。

1799年10月,拿破侖從埃及回到法國並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消息傳到巴黎後,約瑟芬驚呆了。拿破侖成了歐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國的救星,前程無量。她欺騙了拿破侖,並想拋棄他,這時又後悔了。她必須想辦法使拿破侖回心轉憶。

於是她不辭辛苦,坐著馬車,長途跋涉,去法國南部的裏昂迎接拿破侖。她想在拿破侖與家人見麵前見到他,並趁著他的興奮蒙騙住他,不使自己的醜事暴露。

她好不容易到達裏昂,可是拿破侖從另一條路走了,並與家人會合。拿破侖對妻子的不貞早有所耳聞,隻是不怎麼相信,當他確信約瑟芬對他不忠時,他暴跳如雷,下定決心與其離婚。

約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趕回巴黎。

拿破侖吩咐仆人不讓她走進家門。她勉強進了門,隻覺心跳氣急,不知怎樣來應付與丈夫見麵的場麵。片刻之後,她靜下神來,決定壯著膽子去見丈夫。

約瑟芬來到拿破侖的臥室門前,輕輕敲門,沒有回答。轉動門把,無濟於事。

她再次敲門,並溫柔而哀惋地呼喚,拿破侖沒有理睬。

她失聲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侖無動於衷。

她哭著,用雙手捶打著門,請求他原諒,承認自己一時的輕率、幼稚而犯下了錯誤,並提起他們以前的海誓山盟……說如果他不能寬恕,她就隻有一死。這仍然打動不了拿破侖。

約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們,眼晴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

她知道,拿破侖愛她的兩個孩子奧當絲和歐仁,尤其喜歡歐仁,這是打動拿破侖心腸的好辦法。倘若孩子們求他,他可能會改變主意的。

孩子們來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著說:“不要拋棄我們的母親,她會死的!……還有我們,我們怎麼辦呢?”

約瑟芬借孩子之口說出了自己的話,最終打動了拿破侖。拿破侖雖然懷疑約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聲在他的腦海裏泛起他們相愛時的美好回憶。奧當絲和歐仁的哀求聲衝破他心中設下的防線,他已熱淚盈眶。

於是,房門打開了,拿破侖與約瑟芬重歸於好了。後來拿破侖登基時,約瑟芬成了皇後,榮耀之至。

女人說話求人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優勢,眼淚戰術,對人哀哀以求,動之以情,這種求人術,古往今來,似乎沒有失敗過。

15.情理交融的話更有說服性

在與人進行交談並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常常應以理服人,寓理於情。

趙惠文王崩逝,由孝成王繼位。孝成王當時還年幼,就由他的母親趙太後攝政。

秦國趁機大舉攻趙。趙太後轉而向齊國求援。

齊國提出了嚴厲的條件。條件是:“一定要以長安君為人質,否則就不出兵。”

長安君是孝成王最小的弟弟,趙太後最小的兒子。狹隘的母愛,使趙太後變成了鐵心石腸。

趙太後堅決拒絕齊國要求,無論重臣們如何竭力勸諫都不答應:“如果再有人要我把長安君送去當人質,我就將口水吐到他的臉上。”然而,左師觸龍卻以迂回誘導的辦法,寓理於情,說服了趙太後。

左師觸龍裝作若無其事地慢慢走了進去,首先抱歉地說:“我的腳有點毛病,行走困難,所以許久未向您請安,但又擔心太後的健康狀況,所以前來竭見……”

“我都是以車代步。”

“……那飲食方麵呢?”

“都是吃粥。”

“我最近也是食欲不振,所以我每天要固定地散散步,以增加些食欲,也可以使身體健康些。”

“我可不能像你那樣。”

至此,趙太後的表情才稍稍緩和了下來。

觸龍又說:“我有個小兒子,名叫舒祺,非常不成材,真叫我感到困憂,我的年紀也大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向太後請求,給他個王宮衛士的差事,這是我一生的願望啊!”

“可以,他今年幾歲了?”

“15歲,或許太年輕了,但我希望能在生前將他的事情安排好……”

“看來父親也是疼愛小兒子的。”

“是啊,而且超過了做母親的。”

“不,母親才是特別疼愛小兒子的。”

觸龍以為小兒子舒祺謀事做借口,終於引出了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的話題了:“是嗎?我覺得太後比較疼愛長安君嫁到燕國的姐姐。”

“不,我最疼愛的是長安君。”

觸龍說:“如果疼愛孩子,一定會為他考慮到將來的事。當長安君的姐姐出嫁時,你因不忍離別而哭泣,之後又常常掛心她的安危而掉淚,每當有祭拜時,你一定祈求她‘不要失寵而回趙國’,而且希望她的子孫都能顯貴,繼承王位。”

“是啊,是這樣的。”

“那麼請您仔細想想看,至今為止有哪位封侯的地位能持續三代而不墜的?”

“沒有。”

“不止是趙國,其他的諸侯怎麼樣呢?

“也沒有聽過這回事。”

“為什麼呢?所謂禍害近可及身,遠可殃及子孫,王族的子孫並非全是不肖者。但是他們沒有功績而居高位,沒有功勞而得到眾多的俸祿,其最終結果就是誤了自己。現在您賜給長安君崇高的地位、豐沃的封地,卻不給他建立功績的機會,萬一您將來出了什麼意外,長安君的地位能保得住嗎?所以我認為你並沒有考慮到長安君的將來,你所疼愛的是長安君的姐姐。”

趙太後被觸龍的情理說服了:“好吧!一切照你的意思去做。”

老謀深算的觸龍采用迂回誘導的方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第一步是以情動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謁見趙太後時,首先談的是生活起居,把關懷之情送進趙太後心中,造成了同病相憐的心理共容氛圍,這種做法與其年齡、身份相稱。因而使趙太後倍感親切;第二步是就事論理,以自己對小兒子的關心,引出趙太後對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關心的話題,順勢將趙太後對燕後與長安君的態度作一比較,說明真正的母愛是以對子女作長遠打算為標準的;第三步是順題立論,即通過趙國及其他諸侯國取得封侯地位不能持續三世的事實,說明了無功受祿的危害,在更高意義上揭示了真正的母愛的重要性。在這曲盡其妙的誘導下,趙太後能不怦然心動,幡然醒悟嗎?

觸龍的求人語言策略——動之以情,就事論理,順題立論,也就一步一步推進並實現了說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