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效演講應遵循的基本原則(3 / 3)

C.鼓舞自己

除非懷抱某種遠大的目標,並覺得自己在為此而奉獻生命,否則任何一位演講者都會有懷疑自己題材的時刻。他會問自己,題目是否適合,聽眾是否會感興趣等。他很可能一氣之下便把題目改了。遇到這種時候,當消極思想極有可能完全摧毀你的自信時,你就該為自己做一番精神激勵。用簡明、平直的言詞跟自己說,你的演講是很適合你的,因為它來自你的經驗,來自你對生命的看法。跟自己說,你比聽眾中任何一位都更有資格來做這番特別的演講,並且,你將全力以赴,把這個問題述說清楚。這種老式的方法難道管用嗎?可能。不過,現代實驗心理學家都認為,由自我啟發而產生動機,即使是佯裝的,也是導致快速學習最有力的刺激之一。

4.表現得信心十足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寫道:

行動似乎顯得是緊隨於感覺之後的,但事實上行動與感覺是並行的;行動受到意念的直接控製。同樣,通過製約行動,我們可以間接製約感覺,而它是不受意誌直接控製的。

因此,假若我們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歡樂,那麼通往歡樂的最佳的方法便是快快樂樂地坐起、說話,表現得一如歡樂就在那裏。如果這樣的舉動不能讓你感到快樂,那就別無良方了。

所以,如果你令人感覺很勇敢,那你就表現得好像真的很勇敢。運用一切意誌去達成那個目標,勇氣就很可能會取代恐懼感。

接受詹姆斯教授的勸告吧!為了培養勇氣,當你麵對觀眾時,不妨表現得就像真的很有勇氣一般。當然除非你早有準備,否則再怎麼表演也是無用的。如果你對自己所講的東西了如指掌的話,那就輕鬆道出就好了,如果在講話之前做一次深呼吸會效果更好。事實上,麵對聽眾之前,應深呼吸30秒,增加氧氣供應可以提神,給你勇氣。傑出的男高音佳恩?雷斯基常說,如果你氣充胸臆,可以“席氣而坐”,緊張感便自然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身體站直,看到聽眾的眼睛裏,然後開始信心十足地講話,好似他們每個人都欠你的錢似的。假想他們欠你的債,假想他們聚在那裏要求你寬限還債的時間。這種心理作用對你大有幫助。

如果你懷疑這種理論沒有道理,你可以找一位參加過我的訓練班的學員問一問,他們早就接納了本書的意見。隻消幾分鍾,他們就能令你改變想法。不如就相信一個美國人的話吧!他常被視為勇氣的象征。但實際上他一度膽小異常,後來花了一段時間訓練自己的自我信賴,最終居然成了勇者之最。他便是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在自傳中寫道:

由於自己曾是一個病歪歪而又笨拙的孩子,年輕時,我曾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我不得不艱苦而辛勞地訓練自己,這種訓練不隻是身體,而且還有靈魂和精神。

孩提時期,我在馬利奧特的一本書裏讀到一段話,印象極為深刻,並時時刻刻將之銘記在心。在這段話裏,一艘小型英國軍艦的艦長向主角解說如何保持無畏無懼。他說,起初,臨到有所行動時,人人都會害怕,不過他應依循一個法則——駕馭自己,使自己表現得好像無所畏懼。隻要這樣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裝就會變成事實,而他隻不過是通過練習一種無畏的精神而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無懼的勇士。

這便是我據以訓練自己的理論。剛開始,我害怕的事情真多,從大灰熊、野馬到槍手,無一不怕,可是我總是表現得好似不怕的樣子,漸漸地我便停止了害怕。其實,每個人要是願意,也能像我一樣。

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對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極大的潛移默化的功效。那些接受挑戰的人會發現自己人品俱佳,會發現自己一旦戰勝自己當眾說話的恐懼,便使他們脫胎換骨,實現一種更豐富、更圓滿的人生。

有個推銷員如此寫道:

在班上站起來幾次之後,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應付了。一天早上我走到一家特別凶悍的買主麵前,他還沒來得及說“不”,我已經把樣品都攤開在他的桌上了。結果他給了我一份最大的訂單。

一位家庭主婦告訴我們的一位代表:

我不敢請鄰居到家裏來,恐怕自己無法使賓主談笑盡歡。但是上過幾次課,並站起來講過話之後,我毅然開了第一次宴會,而且可以說圓滿成功。我往來於賓客之間,使他們談天論地,氣氛輕鬆愉快。

在一個畢業班上,一名店員說:

我很害怕顧客,我給他們一種印象,好像我總是戰戰兢兢的。在班上演講過幾次後,我覺得說起話來有自信了,也開始從容了。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出不同的意見。在我對班上演講後第一個月裏,我的銷售業績便上升了45%。

他們覺察到,自己能夠輕易克服掉恐懼和焦慮,並且從前可能會失敗的事情,現在卻變得成功了。他們也能夠從當眾說話中找到信心,從而滿懷把握地麵對每一天的到來。你將能以麵目一新的勝利感迎擊生活中的難題和困擾,那些曾經讓你連綿難解的困境,也可以變成使你在生活中增添情趣的愉快挑戰。

有效說話的簡單方法

我白天很少看電視,但有個朋友要我看一個專為家庭主婦開設的欄目。這個欄目的收視率很高。這位朋友非得讓我看,因為他認為參與該節目的觀眾一定會引起我的興趣。事實的確如此!我收看了幾次,這個節目就打動了我,並且我很欣賞主持人的一種做法:他能夠請觀眾發表談話。他們說話的方式也頗能引起我的注意。這些人顯然都不是職業演講家,他們從未接受有關溝通藝術的訓練,其中有些人文法很差,可是他們都很有趣。他們開始說話時,似乎都沒有上鏡頭時的恐懼,而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我當然知曉其中的緣由,而且我在自己的訓練班裏采取這種技巧已經多年。這些單純而平常的人們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他們談論的是自己:自己的那些難為情的時刻,最美好的回憶,或是如何遇見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他們壓根兒沒想到什麼緒論、正文和結論,他們也不關心什麼遣詞用句或語法結構等。但是他們卻能獲得觀眾的欣賞,因為他們完全傾注於他們所要說的事情。我以為,學習當眾說話有三個法則,那就是:說自己經曆或研究過的事情;對自己的題材確有熱忱;激起聽眾對演講產生共鳴。

1.說自己經曆或研究過的事

前麵說到的那些人談論自身的故事,使得那個電視節目如此有趣。因為他們是在談論自己親身的經驗,他們談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

若幹年前,訓練班的教師們在芝加哥的希爾頓飯店開會。會上,一位學員這樣開頭:“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是人類字典中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自由,生命便無法存活。試想,如果人的行動自由處處受到限製,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一說到這兒,他的老師便明智地請他停止,並問他何以相信自己所言。老師問他是否有什麼證明或親身遭遇可以支持他剛才所說的內容。於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撼人心弦的故事。

他曾是一名法國的地下鬥士。他告訴我們他與家人在納粹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他以鮮明、生動的詞語描述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逃過秘密警察並最後來到美國的。他是這樣結束自己的講話的:

“今天,我走下密歇根街來到這家飯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經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也並不注意我。我走進飯店,也無須出示身份證。等會議結束後,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前往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請相信,自由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奮鬥。”

他獲得了全場觀眾起立的熱烈鼓掌。

A.講述生命對自己的啟示

訴說生命啟示的演講者,絕不會吸引不到聽眾。我從經驗中得知,很多演講者不接受這個觀點——他們避免使用個人經驗,以為這樣太瑣碎、太有局限性。他們寧願上天下地去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學原理。可悲的是,那裏空氣稀薄,凡夫俗子無法呼吸。人們都會關注生命,關注自我,因此當你去訴說生命對你的啟示時,他人自然會成為你的忠實聽眾。

據說,愛默生非常喜歡傾聽人們說話——不論對方身份多麼卑微,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從任何人身上學到東西。恐怕我所聽過的成人談話,比起任何人來都要多。坦白地說,在一個演講者敘述生命給他的教導時,不管其教訓是多瑣細、微不足道,我從不感覺枯燥乏味。

現在且就這點來說明一下。

數年前,我們一位教師替紐約市立銀行一些資深的主管們開設了當眾說話的課程。自然這種團體裏的人總是忙得分不開身,常常感到要充分準備,或做他們心目中以為很困難的準備。他們畢生所想的都是根據自己個人的思想、個人自身的信念,並從自己特定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他們都已經積存了40年的談話素材,但是他們當中有些人就是不懂得這點。

一個星期五,一位與上述銀行有關的先生,輪到他作演講了,這裏姑且稱他為傑克遜先生,發現到場的有45人,而他要說的是什麼呢?來此之前,他走出辦公室,在報攤上買了一份《弗貝雜誌》。在前往上課所在的聯邦儲備銀行的地下火車上,他開始讀一篇題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他讀它,倒不是因為對它特別感興趣,而是他必須說點東西來填補他分內的時間空當。

1小時後,他站起身,準備就這篇文章的內容說得逸趣橫飛,讓人讚同不已。

結果,那不可避免的結果會是怎麼樣的呢?

他還沒有消化,還未將“想要說”的東西吸收。“想要說”形容得很恰當,他隻是“想要”而已。他試著要宣泄自己,而其中並沒有什麼內涵,他的整個儀態和音調明顯地顯露出這一點。如此這般,他又怎能期望聽眾比他自己更加感動呢?他不斷地提到那篇文章,說作者如何如何去說。在他演講的整個過程之中,《弗貝雜誌》讓我們印象深刻,遺憾的是傑克遜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太少了。

他演講完畢,老師說:“傑克遜先生,我們對寫那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感興趣,他不在我們眼前,我們也見不著他。可是,我們卻對你和你的意見很有興趣。告訴我們,你個人想的是什麼,不要談論別人說的是什麼。要把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在演講裏,下星期請再講講同樣的話題好嗎?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問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如果是,以你自己的觀察經驗來陳述你所同意的東西。如果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請告訴我們為什麼。將這篇文章作為一個起點,以此展開你自己的演講。”

傑克遜先生把這篇文章重讀以後,認為自己一點也不同意其中的觀點。他從記憶裏搜索例證來證明自己不同的觀點,他以自己身為銀行主管的經驗來詳盡推演、擴展自己的意念。下星期他回來時所做的演講就充滿了根據他自身背景所得的信念。他給我們的不再是重新加熱的雜誌文章,而是自己礦場裏的礦石,自己鑄幣廠裏鑄製的錢幣。我且讓你自己去想,哪一場演講能給班上同學更強烈的衝擊?

B.從自己的背景中找題目

有一次,有人請我們的教師在小紙條上寫下他們認為初學演講者所碰到的最大問題。經過統計之後發現,“引導初學者選擇適當的題目演講”,這是我們上課初期最常碰到的問題。

什麼才是適當的題目呢?假使你曾經擁有這種生活經曆和體驗,經由經驗和深思而使之成為你的思想,你便可以確定某個題目是否適合於你。怎樣去尋找題目呢?深入自己的記憶裏,從自己的背景中去搜尋生命中那些有意義並給你留下鮮明印象的事情。數年前,我們根據能夠吸引聽眾注意的題目做了一番調查,發現聽眾最欣賞的題目都與某些特定的個人背景有關,例如:

a.早年成長的曆程。與家庭、童年回憶、學校生活有關的題目,一定會吸引他人的注意。因為別人在成長的環境裏如何麵對並克服阻礙的經過,最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不論何時,隻要有可能,就把自己早年的實例穿插在演講中。你還可以運用一些膾炙人口的戲劇、電影和故事,公眾人物早年遭遇的挑戰等。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確定別人會對自己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呢?有個辦法可以測試。多年之後,如果某件事情依舊鮮明地印在腦海中,呼之欲出,那幾乎便可保證會令聽眾感興趣了。

b.早期欲求出人頭地的奮鬥。這是一種洋溢著人情味的經曆。例如,重敘自己早期為尋求發跡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聽眾的注意。你是如何從事某種特別的工作或行業的?是什麼樣的盤根錯節的各種情況造就了你的事業?告訴我們,在這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為了創建事業,你所遭遇的挫折、你的希望以及你的成功。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一個人的生活是最保險的題材。

c.你的嗜好和娛樂。這方麵的題目依各人喜好而定,因此也是能引人注目的題材。說一件因自己喜歡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會出差錯的。你對某一特別嗜好發自內心的熱忱,能使你把這個題目清楚地交代給聽眾。

d.特殊的知識領域。在某一領域工作多年,你一定可以成為這方麵的專家。即使根據多年的經驗或研究來討論有關自己工作或職業方麵的事情,也可以獲得聽眾的注意與尊敬。

e.不尋常的經曆。你曾見過一些大人物嗎?曾在戰爭的炮火下冒著生命的危險嗎?你一生中可曾經曆過精神頹喪的危機?這些經驗都可以成為最佳的演講資料。

f.信仰與信念。或許你曾經花費許多時間和努力,去思考對今日世界麵臨的重大情勢所應持的態度。倘若你曾花上許多時間傾力研究一些重大問題,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談論它們。隻是這樣做時,一定要舉例說明自己的信念。聽眾可不愛聽那些滿是陳腔泛論的演講。千萬不可以隨意讀些報章雜誌來準備你所談論的題目。對某項題材,如果自己所知道的不比聽眾多多少,則少說為妙。可是,反過來說,如果曾花費多年時間研究的某項題材,那毫無疑問,它便是你演講的選擇題目。

準備演講並不隻是機械地將文字寫在紙上,或者背誦一連串的字句,也也不是從匆匆讀過的報章雜誌裏抽取第二手的意見。它是在自己的腦海及心靈裏深掘,並將生命貯藏在那裏的重要信念提取出來。不必懷疑材料是否在那裏,它當然在那裏,積存豐富,等你去發掘。不要因為這樣的題材太私人化、太輕微,聽眾不會喜歡聽而不屑一顧。其實這樣的演講才能使聽眾快樂,使他們感動,比他們聽過的許多職業演講家的演講更讓他們快樂,也更讓我感動。

唯有談談自己熟悉的事情,利用自己熱衷的題材,才能快速、輕易地學會當眾說話。

2.對選擇的題材充滿熱忱

並非所有你我有資格談論的題目才會激起我們的興趣。例如,我是“自己動手”型的人,我確實夠格談談如何去洗盤子。可是不知怎麼搞的,我就是對這個題目熱衷不起來,而且事實上,我根本想不願去想這些事。可是,我卻聽過家庭主婦們——也就是家庭主管們,把這個題目說得棒極了。她們心裏或者對永遠洗不完的盤子有股怒火,或者發現了新的方法可以處理這一惱人的家務。不管怎樣,她們對這個題材來勁極了。因此她們可以就洗盤子的話題說得頭頭是道。

這裏有個問題,即你以為合適的題目,是否適合當眾討論。假設有人站起來直言反對你的觀點,你是否會信心十足、熱烈激昂地為自己辯護?如果你會,你的題目就對了。

1926年,我曾到瑞士的日內瓦參觀國際聯盟第七次大會的會場,事後做下了筆記。最近,我無意間又看到這些筆記。以下是其中一段:

在三四個死氣沉沉的演講者讀過自己的手稿之後,加拿大的喬治?費斯特爵士上台發言。我注意到他並未攜帶任何紙張或字條,不禁大為欣賞。他常常做些手勢,心無雜念,全心放在所要說的事情上。有些東西他非常想要讓聽眾了解。他熱切地想要將自己心中所固有的某些信念傳達給聽眾,這種情形澄明可見,一如窗外的日內瓦湖。我在教學上一直倡議的那些法則,在那番演講裏完美地展示無遺。

我常會想起喬治爵士的演講,他真誠、熱心。唯有對所選的題目是真心所感、真心所想時,這種誠意才會完全顯露。費希爾?卜辛主教是美國最具震撼力的演講家,他從早年生活中學到了這一課。

他在《此生不虛》一書裏寫道:

我被選出參加學院裏的辯論隊。在聖母瑪麗亞辯論的前一晚,我們的辯論教授把我喊到辦公室裏責罵。

“你真是飯桶!本院有史以來還沒有一個演講者比你更差勁!”

“那,”我說,想替自己辯解,“我既然是這樣一個飯桶,幹嗎還挑我參加辯論隊?”

“因為,”他答道,“你會思想,而不是你會講。到那個角落裏去,從講辭中抽出一段把它講出來。”我把一段話反反複複地說了一個鍾頭,最後,他說:“看出其中的錯誤了吧?”“沒有。”於是再來一個半鍾頭,兩個鍾頭,兩個半鍾頭了。最後,我精疲力竭。他說,“還看不出錯在哪裏嗎?”

由於天生反應快,過了這兩個半鍾頭,我懂了。我說:“看出來了,我沒有誠意。我根本心不在焉.我說得沒有真情真意。”

就這樣,卜辛主教學得了永誌不忘的一課:把自己融入演講中。因此他開始使自己對自己的題材熱心起來。直到這時,博學的教授才說:“現在你可以講了!”

如果我們班上有學員說:“我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我過著一種平凡單調的生活。”我們受過訓練的老師便會問他,閑暇時他都做些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去看電影,有人去打保齡球,有人則種植玫瑰花。還有一位學員告訴老師說,他收集有關火柴的書籍。當老師繼續問關於他的不尋常的嗜好時,他漸漸開始打起精神了。一會兒,他便指手畫腳地描述起自己儲存、收藏的小房間來。他告訴老師,他幾乎收藏有世界各國的火柴書籍。等他對自己最喜愛的話題興奮起來後,老師打斷他:“為什麼不對我們說說這個題目呢?我覺得挺有意思的。”他說,他從來沒想到還會有人對這件事感興趣!這個人窮其多年的精力追求一項嗜好,幾乎已成了一種狂熱,而他卻否定它的價值,認為不值一談。老師懇切地告訴他,測試一項題材的趣味價值,唯一的方法,是問自己對它多感興趣。於是,他以收藏家的姿態大談了一個晚上。後來我聽說,他還前往各種午餐俱樂部去演講有關收集火柴書籍的情形,並因此獲得了地方人士的推崇。

欲想迅速而輕易地學會當眾說話,上例正好說明了第二條原則。

3.激發聽眾與你產生共鳴

凡是演講情況皆由三個要素構成:演講者、演講詞(內容)以及聽眾。本章的前兩條法則都是討論演講人和演講詞之間的相互關係,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真正談到演講時的情形。唯有演講者使自己的演講與活生生的聽眾發生關聯之後,演講的情況才真正形成。演講也許準備周詳,也許是關於演講者所熱衷的話題,然而要完全成功,還有另一個因素要考慮:他必須使聽者覺得他所要說的很重要;他不隻是要對自己的話題充滿熱情,還得把這種熱情傳遞給聽眾。曆史上著名的雄辯家都具有這樣的老王賣瓜之術,或者是福音傳播術——你愛怎麼叫就怎麼叫,絕對錯不了。高明的演講者熱切地希望聽眾能夠感覺到他所感覺的東西,同意他的觀點,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憂苦。他應以聽眾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講的成敗不是由他來決定——而要由聽眾的腦袋和心靈去決定。

在推行節儉運動期間,我為美國銀行學會紐約分會訓練了一批人,其中有一個人特別無法和聽眾溝通。為了幫助他,我們采取的第一步是使他的腦子和心思對自己的話題燃起熱火。我告訴他,自己到一邊去把題目再三思考,一定要使自己產生出熱情來。我要他牢記:紐約的“遺囑認證法庭紀錄”顯示,85%的人過世時,身後都未留下分文,有3.3%的人留下1萬美元或更多的錢財。他要時常想著,他不是求人施恩,或是求人做些經濟無法負擔的事,他要這般對自己說:“我是替這些人準備,使他們老年得以衣食無缺,舒適無憂,並留給妻兒安全的保障”。我要他記住,他是出去從事一項了不起的社會服務。

他思前想後,把這些事實考慮以後,終於使它們在腦海裏燃燒起來。他喚起了自己的興趣,激發了自己的熱情,並感到自己確實身負重大使命。於是他開始外出演講,那傳遞他的信念的詞句贏來了一陣陣回響,他將節儉的利益與聽眾一起分享,因為他渴望幫助人。他不再隻是個腦子裏裝著一些事實的演講者,他成了一名傳教士,努力使人們信奉具有價值的信仰。

在我的教學生涯裏,曾一度對訓練教程中有關當眾說話的原則頗費心思。這些教程隻是反映出老師們長年累月所灌輸的一些經驗和知識,而他們並未從空洞浮誇的演講術中有所突破。

我永遠忘不了自己所上的第一堂演講課。老師教我將兩臂輕垂於身體兩側,手掌朝後,手指曲起一半,大拇指則輕觸大腿。他又訓練我,把手臂舉起,畫出優美的弧線,讓手腕優雅地轉動,接著再將食指張開,然後是中指,最後是小指。整套似乎合乎美學標準的動作完成之後,手臂要回到開始時的弧線,再度停放於雙腿的兩側。整個表演顯得既無生氣,又有些裝模作樣,既不合理,也缺乏真誠。

我的老師並未教我將自己的個性融入演講之中,也未嚐試讓我像個正常的人一樣,生氣勃勃地與聽眾天南地北地交談。

請將這種機械化的演講訓練方式,與我們討論的三項主要原則對比一下。這三項原則,是我的有效說話訓練全套方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