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一門學問,有些時候,我們心裏很不樂意,本想一口拒絕,但卻礙於情麵,違心地點頭應允,最後卻給自己留下長久的不快。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擁有一定的邏輯說服力,這樣我們在拒絕時,才能夠巧妙地說“不”而不得罪人。
我們應該要清楚地認識到,拒絕是一種權利,我們應該正確地運用這個權利,瀟瀟灑灑做人,快快樂樂處世。
拒絕他人,你並沒有錯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每天要麵對很多人,有時候,我們要請人幫忙,有時候,也有人求我們幫忙,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麵對有些人無休無止的糾纏。他們總是要求我們去辦一些自己難以辦到或者不願意辦的事。
第一,不會拒絕是對自己的傷害。但是,礙於情麵,我們又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我們害怕傷害了別人。下麵來看我兩個朋友的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叫劉曉,今年28歲,和我同一個學校畢業,在北京一家外資企業裏任職。很多人都覺得,劉曉的生活很順暢,從一個小城市出來,在北京站穩腳跟,還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所以,劉曉是很多朋友的榜樣。
不過,劉曉卻並不這麼看。有一次,他和我吃飯時透露:“我其實經常感覺自己特別窩囊。和同學或很多朋友有時候有分歧,還沒說兩句,我就煩了,不再說話。你別看我文質彬彬,其實我的心裏一點也不好過!和女朋友也是一樣,每次都是我讓著她。我越是客氣,其實就越是痛苦,但是我沒法發泄!”
我很驚訝,問他為何不進行爭論,拒絕他們呢?劉曉懊惱地說:“因為我害怕傷害他們,害怕傷害到我們的友誼。你說,即便我據理力爭,到頭來是我對了,可是又能怎麼樣呢?背地裏,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太過咄咄逼人?”
再看我的另一個朋友:
我還有一個朋友,名叫邊守國。這個年輕人,也因為一件事而無比糾結。有一次,他在酒後和我們一群朋友說: “我現在根本不願意回家,因為我女朋友天天和我逼婚。我覺得,自己還在上升期,等工作真正穩定下來,再好好舉辦婚禮。可是,哎,她天天纏著我問我是不是可以結婚了,我看著她的樣子,根本就不敢說稍等兩年。你們根本不知道,我這種痛苦!”
其中一個朋友無奈地說:“可是,你也沒必要為完全不傷害對方情感,就這麼委屈自己啊。還是有辦法解決……”
邊守國打斷了他:“根本沒有,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我現在在外麵天天喝酒,就是為了喝個爛醉,回家就可以直接睡了!”
現實中,如劉曉和邊守國這樣的人,絲毫不在少數。這些人有一個明顯特點,那就是:不作出拒絕的決定,並非因為理性的分析,而是出於害怕傷害別人。
所以,為了保證他人不受傷害,他們就呈現出一種似乎什麼都可以接受的姿態。潛意識裏,他們會幻想這樣的畫麵:一旦說出了“不”,那麼對方定會變得暴怒不已。正因為如此,他們隻好選擇委曲求全,選擇了答應,就將痛苦留給自己承受。
一次兩次如此,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生活於世,誰沒有受過一點委屈?如劉曉和邊守國這樣,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帶著膽戰心驚的心態去生活,那麼會導致怎樣的問題?
輕則,變得毫無自主能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依賴他人;重則,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出現抑鬱、躁狂等精神類疾病。結果到頭來,傷害的隻有自己。
相信沒有人願意走上這樣的條路。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會變得如此?一方麵來說,這是從小的習慣造成的。小時候,因為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做主,所以我們習慣了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在青春期階段得到糾正,那麼走進成年期後,就會發展成為一種心理障礙,從而呈現出一種懦弱的性格。
是的,你總是擔心拒絕會傷害別人,這正是一種懦弱的體現,一種心理不成熟的體現。
而從另一方麵來看,則是因為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拒絕。試想,你一開口,就是“不對,你說的都是錯的!”“不可以!你這麼做就是自找苦吃!”這樣的回答,怎麼可能不傷害對方呢?
所以說,想要改變自己不敢說“不”的情形,一方麵,要從習慣入手。另一方麵,要從拒絕的方式入手。
第二,嚐試著換一種說法去拒絕。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一種較為緩和的語氣進行拒絕,這樣對方就能感受到被尊重。例如,當想要否定朋友的某個看法之時,不妨這樣說:“的確,你說的是有道理。可是這中間有一個小細節,是咱們都忽略了的……”
這樣一來,你不僅回絕了對方,還用“咱們”這樣的字眼兒將彼此聯係在一起,這就會讓對方感受不到你的敵意。這時候,你再去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道理,對方就會很容易接受。
同樣,對於婚姻之事,倘若案例中的邊守國可以這麼說,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親愛的,我很理解你的心理。但是,現在我們都還在初級上升階段,並沒有完全穩定下來,這個時候如果大辦婚事,必然開銷不小,不是咱們可以承受的。當然,我不會辜負你的,要不然我們先領證,暫時不大辦婚禮,然後等好一點了再給你風風光光地補上,親愛的,你看怎麼樣?這樣,我就永遠屬於你了!”
這樣的語言,既透出了一絲甜蜜,又說明了現實情況,還能夠拒絕另一半的逼婚,怎會傷害對方?
第三,明白拒絕並非有錯的道理。其實,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有時候即便你的拒絕很合理,對方依舊生氣,但這並不是你的錯。麵對這樣的情形,我們不要產生內疚之情,因為有的人就是如此蠻不講理,例如一些帶有“公主病”的女孩,或是那些從小被嬌生慣養的男孩子。麵對這種人,拒絕雖然讓他們感到受傷害,但這是他自己造成的,並不是我們的錯。
對於他們,即便拒絕讓其不高興,我們也應該毫不猶豫。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們學著開始長大和成熟之時,再回想曾經做過的種種舉動,對你的怨言就會煙消雲散。
第四,拒絕是一種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需要拒絕的人或事,麵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不合適的要求和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我們需要大聲說“不”,不要忍受欺負,不要總是對別人言聽計從。
雖然,拒絕是必然的,一旦拒絕的方式卻是需要考量的,直接地拒絕將意味著對他人意願或行為的一種否定,無形中會打擊對方的自信心,甚至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那麼,如何保全雙方的麵子,又巧妙地達到拒絕的目的呢?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來向對方暗示“拒絕”,拒絕也是一種藝術,這樣既能達到巧妙拒絕的目的,又不至於讓對方心裏產生不快的情緒,這才是最高明的拒絕。
某些時候,我們不得不拒絕,當然,拒絕並不是以傷害他人為目的,而是以和為貴,所以盡量要在保全雙方麵子的前提之下進行。
一位男青年被女播音員優美動聽的聲音吸引,來信希望見一見播音員本人,對此,播音員回信說:“這位聽眾朋友,首先,我了解你的心情,感謝你的好意。你聽過‘知人知麵不知心’這句格言吧,看來,交朋友最難的是交心。那麼,還是讓我們做知心的朋友吧!”
通過語言暗示“拒絕”,而且拒絕方式極其婉轉,回應了男青年提出的無理要求。
拒絕的話一向都不好說,說得不好很容易掃了對方麵子,或者讓自己陷入尷尬境地。所以,我們在拒絕他人時,需要講究策略,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用含蓄委婉的語言來傳達“拒絕”的心意。
在拒絕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到對方的麵子,而幽默的拒絕恰好可以巧妙地體現這一點,用幽默的方式來拒絕對方,讓對方在毫無準備的大笑中“失望”。
比如麵對同事相約去釣魚的要求,“妻管嚴”丈夫回答“其實我是個釣魚迷,很想去的,可結婚以後,周末就經常被沒收了”,同事哈哈大笑,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意大利音樂家羅西尼生於1792年2月29日,因為每4年才有一個閏年,所以在他過第18個生日的時候,他已經72歲了。在他過生日的前一天,一些朋友告訴他,他們湊集了兩三法郎,要為他立一座紀念碑。他聽了以後說:“浪費錢財!給我這筆錢,我自己站在那裏就好了!”
羅西尼本來就不同意朋友的做法,但他並沒有正麵拒絕,反而提出一個不合理的想法,含蓄地指出朋友的做法太奢侈了,點明了這種做法的不合理性。
拒絕是需要講究技巧的,尤其是語言上的訣竅之處,隻有掌握了這些技巧,才既不得罪人,又能讓別人欣然接受。
拒絕是我們的權利
英國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說《啼笑皆非》中有個故事讓人感觸頗深,甚至會讓我們產生類似於書名的感受。
有一個經常被人忽略的小人物,平時沒人關心他,更沒什麼人樂意與他交往,以前的朋友也與他關係疏遠。然而,否極泰來,這個小人物突然有一天出名了,大街小巷沒有人不知道他,因此,上門道賀的人絡繹不絕,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都自稱是他的朋友。
這時候,他過去的一位老朋友也和別人一樣前來道喜。到底要不要見一見這位老友呢?他心裏很矛盾。這麼久沒有聯係了,見麵了,很難找到任何共同的話題,強顏歡笑也不過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然而,人家也是一番善意,專程來拜訪自己,自己躲著不見人,難免顯得小氣。萬般糾結下,他還是選擇接受老朋友的拜訪。
簡短的交談後,這位朋友向他發出邀請,請他到家中吃飯,本這次見麵就讓他很勉強,馬上還要再次見麵,而且還要在對方家裏就餐,實在讓他為難。但是對方熱情邀請,他很難把拒絕說出口,他還是假裝很開心地接受了。
在朋友家吃飯時,為避免飯桌上冷場的尷尬,他刻意製造話題,但是氣氛還是無法活躍,這飯吃得實在煎熬。
人們都講究禮尚往來,兩次見麵令小人物都很痛苦,但是他得講究禮節,朋友請他用餐,他也得回請人家,所以在飯後與朋友告別時,他又邀請了朋友來吃飯。
自己現在怎麼說也是個名人,做事得有麵兒,於是他開始苦思冥想:帶朋友去哪裏吃飯才妥當呢?既不失自己的身份也讓朋友能夠開心。去太高檔的地方,擔心朋友會多想,覺得自己出名了在朋友麵前臭顯擺,會傷了朋友的麵子。去普通飯店吧,又怕朋友覺得自己小氣,怠慢了朋友,思來想去,越想越煩……小說中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多少有點兒誇張,但是藝術源於生活,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很多事情,本來一開始就該直截了當地拒絕,和對方講清楚,說明白,就不會有以後連串的麻煩事兒,但是我們往往會受“不好意思”心理的影響,最後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決定,答應對方的請求,最後搞得雙方都很尷尬、窘迫,自己也疲憊不堪。
帶著這種想法去做事,自以為考慮到了所有人的感受,但是對方未必是這麼想的,可能你的好意對方根本沒感受到,或者你的想法根本與對方的不一致,對方自然也就不會接受你的好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你無法令每個人都對你滿意。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現實,不是你的所有付出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所以,你自以為考慮全麵,做到盡善盡美,每個人都應該對你很滿意,更不會損害某個人的利益,公事私事都處理得當,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所擁有的那個權利——拒絕,要適時運用這個上帝的禮物。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難題:做事力不從心,別人送的禮物不合自己的心意,某人的行為違背了我們的做人原則,朋友求助,自己被瑣事纏身無法幫忙,等等。當被這些難題所困擾時,要記得運用我們的拒絕權利,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堅守自己的立場,勇敢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
漫漫人生路,我們需要拒絕的時候很多很多,因為我們在同一個時間隻能做出一個選擇,我們就不得不拒絕其他所有的可能。在我們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時刻存在著拒絕,如果我們想要坐著,就隻能拒絕與站、躺、跑、跳等一係列其他動作相關的活動。
如果我們選擇周末在家讀書,就得拒絕出去遊玩、和朋友聚會等其他活動;如果我們選擇在鄉村過安靜、簡單、淳樸的生活,就必然要拒絕大都市的燈火輝煌、繁花似錦、車水馬龍;如果我們選定一人廝守終身,就必須要拒絕別人的深情厚誼。
拒絕就像努力活著一樣,是我們的權利,是我們活著主動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權利,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在獲獎後非常高興,開玩笑說自己也要買個大房子住,而且在北京買,用他的獎金。某慈善家聽聞後,主動提出送一套房子給莫言,自己的兩套別墅讓莫言隨便選一套,選好隨時入住。
莫言的父親聽了這話,直接就給拒絕了,說他們家是種田的,他兒子出身農民家庭,不需要什麼別墅;流汗出力種田,收獲糧食時,心裏那是真的踏實,這個不是勞動換來的,他家莫言不要。
拒絕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權利,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運用這項權利,因為我們要經常麵臨拒絕的時候。我們不是聖人更不是超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維護所有人的利益,考慮到所有人的感受,這時就要順應自己的心聲,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我們不想要、不需要的人和事,唯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陽光普照。
拒絕本來就是我們的權利,我們要勇敢地拒絕;假如你仍然不敢拒絕,逃避拒絕,那說明你還是沒有真正痛徹心扉。
生活就是如此,我們很多時候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然而,我們有選擇拒絕痛苦的權利。所以,我們要珍惜這項權利,用這項權利堅守自己的信念,在麵臨選擇和誘惑的時候,要敢於拒絕,更要敢於為拒絕所帶來的後果承擔責任。
拒絕別人的基本原則
拒絕他人對我們很重要,這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時也具有相當的藝術性。但你如果濫用你的權利,或過分地發揮你的藝術天分,結果則會弄巧成拙,給他人造成傷害,把事情搞得十分的尷尬。因此我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利的同時要遵守拒絕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