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拒絕他人的說服技巧(3 / 3)

著名實業家王光英來到香港後,滿懷激情,計劃在香港大展拳腳。在他下飛機後,遇到很多記者前來接機采訪,其中一位記者問道:“王先生,據說你這次來香港要新開一家公司,那麼能問下您這次帶了多少資金過來呢?”

王光英認真地看了一下提問的記者,對方是一位女士,他猶豫了一會兒,接著,笑著對女記者說:“男人的錢財正如女人的年齡,都是非常私密的問題,不可以輕易透露,你覺得呢?”聽到這樣的答複,這位女記者才明白自己剛才說的話考慮不周,無言以對。

王光英對女記者的答複非常簡潔而又幽默,堅定有力地回絕了女記者對隱私的提問,這要比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掩飾效果強烈一百倍。

從表麵上看,拒絕別人的人好像處在一種主動的地位,然而,很多人為了可以一次性徹底拒絕別人的請求,以免對方百般糾纏,往往會采取一種直截了當的方法。

這樣做也許會傷害到對方,失去朋友,甚至把朋友變成敵人,讓自己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越來越被動。因此,有時候,在拒絕別人時采取以退為進的遷回戰術,未嚐不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有一天,一位父親在家中請客,讓孩子出去買瓶酒。孩子到附近的小商店很快買了回來,他看了發現是假的,於是把酒藏在懷裏去找老板理論。

到了那家小店,他沒有直接和店主爭論,而是裝作顧客前來買酒,老板拿來一瓶。他拿著老板剛拿出的酒仔細查看了半天,邊看邊喃喃自語:“這年頭,假貨太多了,什麼都有假的,連這酒都有假的。”

老板聽了趕緊上前辯解:“在我這裏買東西,你一百個放心,絕無假貨。”他還是一個勁兒地歎息:“晚了,上周我已經買了瓶假酒,還是在市中心買的呢,當時店老板指著燈發誓酒絕對是真的,結果我拿回家一喝,發現原來是假酒啊!”他無奈地笑笑說:“這酒都買了好多天了,昨天才發現是假的,人家還會認嗎?”

老板歎息道:“你發現得太晚了,要是當時就發現,他還敢賴賬嗎?”聽了老板的話,他心裏暗喜,馬上問道: “就算當時發現,那老板來個死不認賬,咋辦?”

老板解釋說:“自有治他的辦法,你可以去工商局投訴,拿著那瓶假酒,有憑有據的,他肯定害怕!”

眼看時機成熟,他把躲在旁邊的孩子叫到老板麵前,同時掏出藏在懷中的假酒,笑著對老板說:“那您看,這怎麼辦?”老板看看他手中的那瓶酒,接著仔細瞅了瞅剛進來的孩子,一下子全明白了,羞愧地說:“這個……對不……真是不好意思,我立馬退錢!退錢!”

上麵故事中的這位父親非常聰明,也非常冷靜,雖然自己被騙,買到了假酒,但是他不衝動,沒有直接找上門理論,而是巧妙設局,步步為營,讓店家自投羅網,再無還擊之力。

總而言之,拒絕是一種能力。要想學會拒絕,一定要杜絕以下三種現象。

第一,草率。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過於草率,輕易地拒絕別人,並因此得罪了朋友或者是失去了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正常情況下,除非是迫不得已,誰都不喜歡開口求人,因此,大多數人的請求都不是無理取鬧的。即使我們真的無能為力,最起碼要送上我們的關懷,讓陷入困境的對方在無助、失落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哪怕絲毫的溫暖。

第二,動怒。在別人有求於你的時候,能幫就盡力去幫,即使不能幫,也千萬別動怒,別人隻是請求,並不是在強求你做任何事情,即使你不願意,或者無能為力,最起碼不要傷害對方的尊嚴和感情,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毫無憐愛之心的人。在憤怒的心情下拒絕他人,既傷人又害己,我們要堅決拋棄這種方式,抱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別人。

第三,傲慢。傲慢之人往往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輕視身邊的人,他的高高在上讓人覺得很難親近,當然這種人所擁有的朋友也很少。沒有人喜歡被人輕視,用一種不平等的方式交往,傲慢的態度使得你拒人於千裏之外。

因此,當有人請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應該以傲慢的態度和口氣去拒絕他人,這樣做是極不尊敬他人的表現。別人求你幫忙,並不意味著和你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你沒有資格傲慢,別人也沒有理由去忍受你的傲慢。

拒絕別人要掌握好策略

拒絕,是與各種不良現象做鬥爭的武器,要想達到目的,就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語言藝術。有時候,一句巧妙的言辭真的可以超過許多平淡乏味的說教。

有一個城市要舉辦一場大型的歌唱比賽,那個城市的一個民營企業家找到大賽主持人說:“我讚助5萬元,你能安排我當個評委嗎?”

主持人知道這個人在社會上的聲譽不太好,而且他根本不懂藝術,所以,他就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說:“老兄,你錢多得沒地方花了嗎?這5萬元扔到這個比賽上,還不如扔進河裏,說不定還能看到個水花呢。”

當對方提出要求後,可以像這樣機智地以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的話語避開重點問題的回答,這樣做可以巧妙地拒絕對方提出的要求。

有一位年輕畫家就近找到一處住房,在搬家之前對他的好友說:“我想把房間的牆壁很好地粉刷一下,然後在牆上畫一些畫。”

深知這位年輕畫家水平的好友勸他說:“你最好是先在牆壁上畫畫,然後再粉刷牆壁。”這位好友運用含蓄的方法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年輕的畫家自然也會深思該如何把自己的畫畫好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應該真誠地對待朋友和同學,積極地幫助他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平時幫人,拒人才不難”。對於那些可能引起誤解的事情,也應該明確自己的態度,否則會“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艾森豪威爾將軍一個有關軍事機密的問題,艾森豪威爾將軍做耳語狀說:“這是一個機密問題,你能替我保密嗎?”那個人連忙說:“我一定能!”艾森豪威爾將軍則回答道:“那我同樣也能!”

有很多問題,我們也可以巧妙地把對方設置在同樣的場景之中,從而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處境或意思,以達到巧妙拒絕對方的目的。

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行進,特別是當人處於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式的手段,其製止效果可想而知。碰到以上這些突發事件時,隻有巧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拒絕藝術能有效地使人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必須注意“牽”得要自然,“連”得要巧妙,不能牽強附會,否則會弄巧成拙。

有一個教師剛走上講台,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令他感到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學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

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裏。當時場麵有些尷尬,突然間,這位教師煞有介事地對學生們說:“老師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趕著來上課才會不小心扣錯。不過,這也沒什麼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作業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

這位教師先是用話為自己解圍,緊接著順勢把這件事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連了起來,借此作比,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類似錯誤,既顯得自然,又表達得具體。這種順勢牽連,借風行舟的方式運用得恰到好處。

曾經有一次,這位教師走進教室,正準備上課的時候,卻發現學生正在喋喋不休地討論昨天晚上的女排比賽,麵對這樣的情況,他沒有讓學生們馬上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並且還談了自己的感想。幾分鍾後,當學生們都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轉入正題。

“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贏得了榮譽,我們一定要有中國女排這種奮鬥的精神,在科學和經濟建設方麵都要努力,迎頭趕上那些發達國家。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一定好好抓緊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認真去學好每一堂課。”

他及時地“借”學生的這種強烈愛國熱情的“東風”,巧妙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把學生們的熱情“牽連”到了學習這條“船”上,不但很快恢複了課堂的秩序,還以此激勵了學生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從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試想一下,假如這位教師運用命令式的語言來表達,盡管也會達到停止議論、保持課堂安靜的目的,然而卻無法很好地讓學生們的思維從女排比賽中轉移開來。

每個人都有為拒絕設定的心理界限到底是拒絕還是接受,我們所有人心裏都有一個評判的標準,假如我們麵臨的問題遠遠超越了我們拒絕的底線,我們的確無法承受,毫無疑問,拒絕就是你最好的選擇。如果想要果斷地拒絕,我們一定要為拒絕假定一個標準,劃出一個界限。

有這樣一個故事,聽著荒誕離奇,但是卻發人深省,並且是真實的。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

一個女人帶著孩子出門,在她所在的車廂認識了一個老婆婆,這個老婆婆要去旅遊,身邊還帶著自己的小孫子。老婆婆非常熱情,主動和這個女人交談,家長裏短的,女人也就不拘束了。

老婆婆問題很多,一會兒問孩子各方麵的情況,生日、名字、年齡、喜歡吃什麼零食,等等,一會兒又問女人丈夫和家裏的情況,什麼職業,收入怎樣,家住哪裏?

雖然被一個陌生人刨根問底兒,女人開始覺得很不好,但是因為不好意思,也不懂得適時拒絕,她還是一一回答了老婆婆的問題。很快,悲劇發生了。

火車到站時,老婆婆在眾目睽睽之下抱起女人的孩子就走,女人極力阻攔,引來很多人圍觀。但是老婆婆對女人孩子的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並說給圍觀的人聽,以至於所有人都相信孩子就是老婆婆的,而認為那個女人是個騙子,女人欲哭無淚。

故事中的這個女人,之所以沒有拒絕回答老婆婆的所有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礙於情麵,更重要的是她根本沒有清晰的拒絕界限,以至於不能夠堅定自己的立場,適時拒絕老婆婆的盤問,保護自己和孩子的隱私。

我們一定要在內心設定一個清晰的拒絕界限,這樣我們就能知道什麼事該拒絕,什麼時候該拒絕,以免變得像那個女人一樣。

要有拒絕底線,先得分清是非,做到公私分明。如今,社會大力倡導關愛他人、樂於奉獻、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理念,這些精神是對我們個人和整個國家發展有積極影響的。

我們是社會人,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在一定的組織、一定的圈子裏工作和學習的,我們必然要與這樣那樣的人交往,這就是公。在集體中,我們要嚴格遵守集體的製度規定,接受社交圈中的各種規則,而且要善於交際……但是,接受集體的同時不要忘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求,讓自己活得開心,因為我們自己活得好,就會為我們在公共生活中提供源源不斷的激情和活力。

關於怎麼對待自己,即對“私”,我們要學習一下美國勵誌導師奧裏森·馬登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主見,他在任何人麵前、任何場合都能夠慷慨陳詞,表明自己的想法,捍衛自己的利益。相信自己,堅定立場,堅持主張,你不但會讓自己活得舒心而且也不會丟掉你的工作。

如果你做事毫無主見,你在生活中就會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活得不自在,很憋屈。如果沒有主見,你往往也會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不敢果斷行事,因循守舊,在工作中很難有創新和突破。所以,缺乏主見的人在生活中常吃虧,在事業上難成功。”

堅持立場,有自己的主見,勇敢拒絕,這就是我們所學習的拒絕中的對“私”的闡述。

違反原則的事情,違法亂紀的事情,還有超出能力範圍內的事情,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會幹擾到自己的私事,我們就該直截了當地拒絕,然而,這些隻是從很大的幾個方麵來講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私事,比如我們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人生觀、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小情感、自己的小秘密……假如觸犯了這些方麵的底線,我們一定要堅決地拒絕。奧裏森·馬登在他的話語中清楚地告訴了我們該怎樣設定拒絕物界限。

簡單地說,就是當你在集體中的時候,譬如,當你在某個組織,在你的社交圈子裏的時候,你要和很多人產生關係,這個時候你必須要有主見,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因為你堅守的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它體現了你的心聲,你的願望,因此值得你勇敢去追求。

“公事”“私事”對我們都特別重要,生活在這樣種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我們必須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公”與“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有了二者的平衡,我們在做拒絕或者接受的選擇的時候,才會更加輕鬆和自由,因為我們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還體現了對身邊人的關心,兩全其美,這才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即公私利益全部都要維護。

生活中有特別多這樣的例子,譬如,有人拒絕說:“我本來是該陪你一起去那裏的,但是我也沒去過那裏,萬一迷路了,還要連累了你,還是打車去比較靠譜,我可以給你找個熟悉那裏的師傅帶你去。”

有人來應聘,麵試主管告訴他:“你畫裏包含的主題太深奧,非常慚愧,我看不懂,還勞煩你再畫點簡單地畫再給我看看吧。”

售貨員滿懷熱情地推銷自己的商品,顧客客氣地對他說: “也不知道我的愛人是否喜歡這個款式。”

一個女孩很高興地對男生說:“朋友,為我歡呼吧,為我祝福吧,我終於結束單身了。”這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一樣的情境下說的話,都委婉地說出了拒絕的意思,然而,拒絕得讓人舒服,讓被拒絕的一方特別容易接受,這樣公私平衡,對大家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