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規蹈矩的人固然不容易犯大錯誤,但是也難於成就大事業。人們常說要有個性、發揚個性,其實真正個性就是善於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不被生活與學習中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思想真正迸發出卓越的光彩。
敢於挑戰錯誤的權威
在知識的夜空中,有無數顆星星熠熠生輝。他們是知識界的泰鬥、學術中的權威,他們是人們學習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權威們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在這個技術日益發展的時代,大家是不是也應該換個角度看待權威?的確,人們尊重權威、需要權威,但更需要擁有向權威挑戰的勇氣!
伯特蘭·羅素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也是西方頗具影響力的學者。有一次,羅素去講學,聽講的大多是研究部門的學者。羅素一登上講台,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問題:“2+2=?”接著,羅素開始征求聽眾的答案。
會場變得異常寂靜,每個人心裏暗暗琢磨:黑板上寫的不可能是簡單的算術題,大數學家可能發現了鮮為人知的新觀點。盡管羅素一再強調希望有人將答案告訴他,但是聽眾中沒有一個人敢貿然作答。最後羅素笑著說:“二加二就等於四啊!”眾人恍然大悟。
羅素的這一逸聞饒有趣味,這位崇尚創新的大學者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幽默地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過於崇拜權威會使人陷於迷信,會束縛人的思想,扼殺人的智慧——在權威麵前連簡單的事實也不敢承認,難道還敢質疑權威,開拓創新嗎?
世上少不了權威,因為人們需要導師、顧問。尊重各個領域的權威是理所當然的,但迷信權威不可取,因為這種心態會扼殺創新精神。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當一位傑出的老科學家說什麼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麼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
開爾文是一位極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學家,但他晚年卻宣稱:“X射線將會被證明是一種欺騙……無線電沒有前途。”發明家愛迪生,曾強烈反對使用交流電,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竭力反對玻爾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學統計解釋,他也曾斷言“幾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能從原子中獲得能量”。
“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盧瑟福也曾說過:“誰企圖研究從原子轉換中獲得能量,那他是在幹一件荒唐的事。”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權威也會犯錯誤。所有的事實都不是絕對的,它總是有相對情況而言的。所以,說出“絕對”二字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就已經錯了。
可見,權威也會犯錯誤,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權威束縛了頭腦,創新往往就是從懷疑權威開始的。
挑戰權威不僅是懷疑一些權威人物的說法,還要敢於懷疑書本,質疑老師。正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是全對的。
迷信權威、迷信知識會使人們的思維變得懶惰而遲鈍。創新思維的一大特點就是對一切現成的概念、所謂的權威說法都打上一個問號。勇敢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堅持己見,認同自己
對創新者來說,有獨立見解、提出獨創性見解是最為根本的品質。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次實驗:他找來七名大學生坐在一起,請他們判斷兩張卡片上的線段長度。
第一張卡片上畫著一條“標準線段”,其餘的每張卡片上畫著三條線段,其中隻有一條線段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心理學家要求大學生們找出其餘卡片上與“標準線段”長度相等的線段,並且按照座位順序說出自己的答案。
其實,那七位大學生中,隻有倒數第二位是蒙在鼓裏的受試者,其餘六位大學生事先已經溝通好了,他們的答案保持一致,但2\/3都是錯誤的。
這項實驗的目的是測試那位受試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圍人的影響,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實驗的結果是,有33%的受試者由於屈服於群體的壓力而說出了錯誤的答案。
其實,在生活和學習中,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會受到他人一定的影響,常常會跟著別人的思路走,沒有自己的思想與見解,這就是從眾的心理。
從眾的心理雖然能夠求得一時的安全和心理慰藉,但是如果一味地從眾,這不但扼殺了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還容易使自己失去很多十分寶貴的機遇。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會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但如果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最後被煮死了。
然而,青蛙真的有那麼愚蠢嗎?有一位生物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做了一次這樣的實驗:同學們兩三位一組,分配一個容器和一隻青蛙,文火加熱,使水溫緩緩升高,以符合“溫水煮青蛙”的基本條件。
同學們激動而焦急地看著顯示水溫的溫度計和容器中的青蛙。當溫度緩步升到60攝氏度時,開始有青蛙跳出。水溫到65攝氏度的時候,所有容器中的青蛙全部跳出來了。
生物老師說:“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攝氏度後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為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可能是錯的。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踐、調查、思考,不要人雲亦雲。
要創新,就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從別人的定論中,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才能夠產生自己的新觀點。一個人要成大事,就要習慣遇事問一個“為什麼”,要經過自己的頭腦和思考,絕對不可以盲目地聽從別人的意見,即使別人對自己的做法有所非議,但隻要自己認為是對的,還是要堅持下去。
有人說:“如果做事說話怕別人提出反對意見,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那你就失去了你自己。”
可見,一個人最大的危險就是有依賴別人的思想。因此,要克服這種“從眾心理”就要有自信,要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不要因為害怕與眾不同而埋沒了自己的創意。很多實踐也表明,人們提出一個新觀點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受到來自各方麵的非議和懷疑,但是如果能堅持自己的獨創精神,那麼,他的勇氣將得到回報。隻有把自己時刻置於“正在懷疑”的狀態中,這樣的思維才是真正有利於創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