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演講活動的說服妙法(1 / 3)

演講是一種社會性的綜合活動。它需要演講者言辭清晰,話中有邏輯,還需要有較高的思想水平和各方麵的知識、能力。

想要成為一個高明的演講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這就需要演講者會不斷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這也是穩步走向成功、積累財富的捷徑。

演講必須遵循的原則

演說家不是天生的,隻要你遵循下麵這些雖然簡單卻至關重要的規則,你就會毫不費力地成為一名成功的演說家。美國成功學家戴爾·卡耐基從1912年開始教當眾說話的課程,其後,已經有五十多萬人畢業於這種課程。

每一期課程開始之前,卡耐基總是要求學員談談他們來上課的原因。令人詫異的是,絕大多數人的中心願望與基本需要竟然非常相似。

“當人們要我起來講話時,我覺得非常害怕,不能清晰地思考,原來想說的話全忘得一幹二淨了。我希望通過訓練獲得自信,能當眾站起在商場或社交人士的麵前侃侃而談,明晰且又服人。”

這種話聽來很耳熟吧?難道你沒有過類似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受嗎?假如你能麵對麵地和卡耐基說話,你一定會問: “但是,卡耐基先生,你真覺得我能培養出自信,可以麵對人群連貫而流暢地對他們講話嗎?”

卡耐基為你提供的下麵4條原則,你隻要能熟練運用,就可以當眾侃侃而談。

第一條原則是借別人的經驗鼓起勇氣。沒有哪個人是天生的演說家。曆史上有些時期裏,當眾演講是一門精湛的藝術,必須謹遵修辭法與優雅的演說方式。

因此,要想做個優秀的演說家是難上加難。現在我們則把當眾演說看成一種擴大的交談,以前唱做俱佳的方式、如雷貫耳的聲音已經成為曆史。我們與人共進晚餐、在教堂中做禮拜、看電視或聽收音機時,願意聽到的是率真的言語,誠摯地與我們談論問題,而不是對著我們大放厥詞。

演講不是一種教條、封閉的藝術,它其實並不像教科書中說的那樣,一定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理論學習才能有所成績。卡耐基的教學生涯差不多全用於向人們證明,當眾說話其實輕而易舉,隻要遵循一些簡單而重要的規則就可以了。

1912年,卡耐基在紐約市125街的青年基督協會開始教授學生時,竟然把商界中的大人物當成大學新生來教。後來卡耐基發現以韋伯斯特、柏克匹特及歐康內爾等著名演說家為例,一味效仿,毫無裨益。

卡耐基班上學生所需要的,是在下回的商務會議裏能有足夠的勇氣站起身來,做一番明晰、連貫的報告。於是卡耐基把教科書一股腦兒全拋掉,和那些難兄難弟們埋頭苦幹,直到他們的報告詞達意盡、深獲人心為止。這一招確實奏效,所以以後他們一再回來,還想學到更多的東西。

多年以前,美國布魯克林的一位醫生,這裏我們稱他為勞克斯大夫,前往佛羅裏達州度寒假。他的度假地點,恰好距離巨人隊的訓練場地不遠。他本人是個熱心的棒球迷,因此經常去看他們練球。不久,他就和球員們成為好朋友,並被邀請參加一次為球隊舉行的宴會。

在沒有任何事先通知的前提下,他聽到宴會主持人宣布說:“今晚我特別請勞克斯大夫上台來向我們談談棒球隊員的健康問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他是否能夠說得條理清晰,詳細而周密呢?他研究衛生保健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能夠坐在椅子上向坐在兩旁的人侃侃談論這個問題,能談上一整夜。

但是,讓他站起來就同樣的問題談論,而且對象隻是眼前的這一小群人,那便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他心跳加快了一倍,他腦海中的思緒仿佛長了翅膀都飛走了。

宴會上的人都在鼓掌,歡迎他演講的呼聲越來越大,也更堅持。他處在極為悲哀的情緒中,一句話也沒說,轉身悄聲地走了出去。因此,他一回到布魯克林,第一件事就是報名參加卡耐基的演講訓練課程。

像他這樣的學生,是老師最願意碰到的,因為他有極為迫切地需要。在上過最初的幾節課後,他緊張的情緒漸漸消失了,信心愈來愈強。兩個月後,他已經成為班上的明星演講家了。不久就開始接受邀請,前往各地演講。

其實能夠充滿自信、勇氣,並保持冷靜,思路清晰地當眾發表談話,並不像平常人想象的那麼難,連十分之一的難度都沒有。這並不是上帝賜給多數人的禮物,這就像是你打高爾夫球的能力一樣,任何人都能發揮出他潛在的能力,隻要他有想要這樣做的欲望就行。

這樣的事情,在卡耐基班上恐怕不止數千起。卡耐基親眼見到男男女女的命運由於這項訓練而改變,其中有許多人還獲得了遠超過預想之外的擢升,或在商業上、事業上和社會上達到顯赫的地位。

聽著真像個奇跡,對吧?它的確是20世紀克服恐懼的奇跡。第二條原則是時刻記著目標。卡耐基訓練班上的根特先生提到,他學會的當眾說話的技巧給了他很大的快樂,他的確是遵循卡耐基的指引,毫不偷懶地做卡耐基布置的功課。

不過,他做這些,是因為他自己要做;而他之所以要做,則是因為他預知自己會成為成功的演說者。他將自己投入未來的形象中,然後盡力使其成真。這就是你必須應該做到的。

集中全力、念念不忘自信與口角生風的說話能力對你相當重要,想想因此而結交的朋友、在社交上對你的重要性,想想自己為人們、社會、教堂服務的能力將可以大增,想想它在你事業上所帶來的影響。總之,它給你未來的卓爾不凡鋪平了道路。

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曾寫下6句話,這6句話,很可能對你的一生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這6句話是:

幾乎不論任何課程,隻要你對它滿懷熱忱,就能確保學好。假如你對某項結果盡心盡力,你就一定會達成。如果你希望做好,你就會做好。假若你希望致富,你便會致富。若是你想博學,你就可以博學。隻有那樣,你才會真正地期盼這些事情,一心盼想,而不會費許多心思再去胡思亂想許多虛無縹緲的雜事。

事實上,學習訓練當眾有效地講話,不僅對有需要的人益處多,對那些沒有機會或者不需要正式公開演說的人,其好處也是多方麵的。

舉例來說,當眾演說的訓練,是通往建立自信的道路,因為你一旦發現自己能夠起立,伶牙俐齒、頭頭是道地對人群說話,你在與人個別交談時,必然就更有信心和勇氣。

許多男士和女士來上卡耐基的“有效說話”課程,主要是因為在社交場合感到害羞而不自在。當他們發現自己能夠站著對同事講話天也不至於塌下來,他們就會覺得不自在是多麼可笑。他們新培養出的泰然風度,令別人、家人、朋友、事業夥伴和顧客都刮目相看。卡耐基的許多學生,全是因周圍的人個性發生非凡的改變,才驅使他們來上課的。

這種形態的訓練,也會對個性有所影響,不過並非即時鮮明可見。卡耐基曾問大西洋城的外科醫師兼美國醫藥學會的前會長大衛·奧門博士,“就心理和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你認為當眾演說訓練的益處怎樣?”

他微笑著說,回答這個問題,他最好是開個處方,這個處方是“藥房裏抓不到的藥,個人得自己配藥;他要認為自己不行,他就錯了”。

奧門博士開具的處方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盡力培養出一種能力,讓別人能夠看透你的腦海和心靈。學著在個人麵前、在人群當中、在大眾之前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在你這樣努力去做而不斷地進步時,你就會發覺:你,真正的自我,正在人們心目中塑造一種前所未有的形象,產生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這份處方的功效有二:你學著對別人講話時,你的自信心就會隨之增強,而你整個人的性格也會越來越溫和,越來越美好。這是一種暢快、美妙的感覺,沒有任何藥物能給予你這樣的感受。

第三條原則是立下必成的決心。有一次卡耐基去做一期廣播節目,主持人要他用3句話來說明他曾經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卡耐基這麼說:“我所學過的最大教訓是,我們的所思所想都非常重要。我如果能知道你的思想,就能了解你這個人,因為你的思想造就了你的人。借著改變自己的思想,我們也能改變自己的一生。”

目前,你的目標已經鎖定增強自信心和做有效交談這兩點。接下來,你的任務就是從此時刻起,一定要積極地想著自己的這番努力終會成功;你一定要對自己在眾人麵前說話的努力成果保持樂觀的看法;你一定要把決心印記在每個詞句、每項行動上,傾注全力培養這種能力。任何人如果想迎接語言挑戰,就都必須具備斷然的決心。

政府的經濟顧問克萊倫斯·B·藍道爾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自由的信念》,其中提到了當眾演講——“我想我了解聽眾要聽的是什麼,以及他們希望它被怎樣講出來。對於擔當事業重任的人而言,這其中的竅門就是:隻要他願意去學,沒有什麼學不會的。”

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欲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以及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當裘留斯·愷撒由高盧而來航行在海峽之上,最後和他的軍團登陸現今的英格蘭時,他是怎樣確保軍隊成功的呢?

他的目的很明確,他把軍隊止於多佛海峽的白堊懸崖之上,向下望是60多米高的海浪。他們看到赤紅的火舌正吞噬運載他們渡過來的每艘船隻。

置身敵國,和大陸的最後聯係已經失去,最後的撤退工具也已焚毀,留下來唯一能做的事隻有前進、征服。他們也正是這麼做的。這就是不朽的愷撒精神。

第四條原則是抓住一切機會練習。不去實踐,任何一個人也學不會在大庭廣眾前演講,就好像一個人不下水,就學不會遊泳一樣。你可以把有關當眾演講的書籍都讀一遍,包括最權威的那本書,但卻依舊開不了口。書本隻是詳盡地指引,你得將它的建議付諸實施才行。

實踐機會隨處都有,不妨參加一些組織,自願從事需要你講話的職務。在公眾聚會裏站起身,讓自己出個頭,即使隻是附議也好。開部務會議時,千萬別去當聽眾。

說話吧!去試著演講吧!或做個童子軍領隊,或加入一些團體,讓自己可以有機會活躍在聚會中。你隻要往自己周圍望望就會發現,沒有哪一種商業、社交、政治、事業,甚至社區裏的活動是你不用開口說話的。隻有說話,多說,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程度,否則你會一無所知。

當一個年輕的商務主管有一次對卡耐基說,不敢麵對學習的艱難考驗時,卡耐基告訴他這需要有一種正確的、征服性的精神,就是冒險精神。

同樣,在你閱讀此文並且將其中原則付諸實施的時候,你也是在進行冒險。你會發現,在這項冒險中,你的自我引導的力量與敏銳的觀察力會給你莫大的支持,你會發現在這項冒險活動中,你的整個人,外在和內在都發生了改變,一種美好的改變。

演講應具備的三大特點

演講者必須要具備“生命力、活力及熱情”的素質,才能完全左右現場成千上萬聽眾的情緒。

演講者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旺盛的體力能夠吸引每一個人。我在雇用演說班的演說者和指導老師時,首先要注意他們是否擁有活力、活潑、熱誠這些優點。人們總喜歡聚集在精力旺盛的演說者身旁,就像大雁總喜歡聚集在秋天的麥田裏一樣。

卡耐基一直把“生命力、活力及熱情”這三大特點,視為演講者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人們聚集在生龍活虎的演講者周圍,就會感受到一種昂揚的生機和一種奮發的激情。

那麼,如何達到這種境界,使你的演講既能生龍活虎,又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呢?卡耐基有3條經驗可供參考:

第一,選擇自己熱衷的話題。我們在前麵曾講到,對自己的題目要有深切的感受,這一點非常重要。除非對自己所選擇的題目懷著特別偏愛的情感,否則就別企望聽眾會相信你那一套鬼話。道理非常明顯,假如你對你所選擇的題目有實際接觸和經驗,對它充滿熱誠,如某種嗜好或消遣的追求等;或者你對該題目曾有過深深的關切。比方說,你認為在自己社區裏有必要設立一所好的學校,因而會使你滿懷熱情,那就不發愁演講時沒有激情了。

演講前,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選擇的題目是否會提起聽眾的興趣。請注意,隻有一個方法能保證讓聽眾感興趣:點燃自己對題目的狂熱,你就會所向披靡。

雄辯的最大吸引力,都出於一個人深切的信念和感覺。真誠建立在信仰之上,而信仰則出於對自己所要說的事情的真摯情感,出於腦子對於所要說的內容的豐富見識和銳利思考。

第二,重現自己對題目的感覺。人們去欣賞話劇、電影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想見到、聽到感情的表露。我們非常害怕自己會當眾流露感情,因此去看藝術表演,以滿足這種感情流露。

演講時,你應該按著自己的熱心程度而表現出自己的熱誠與興趣。不要壓抑自己真摯的情感,也不要在自己真實感人的熱情上麵加個閉氣閘。讓聽眾看看,你對談論自己的題目有多麼熱誠,這樣,他們就會被你的意誌所左右,被你的真誠所打動。

第三,表現熱烈。你走向演講台時,應該是滿心期盼的神態,而不是像個要上絞刑架的人。輕快跳躍的腳步也許大部分是裝出來的,可是卻會為你創造奇跡,並會使聽眾覺得你有自己非常熱切想要談論的事情。

在開講前,做一個深呼吸,不要靠著講桌。頭抬高,下頜仰起。你就要告訴聽眾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因此你全身每一部分都應該清楚無誤地讓他們知道這點。

現在你是大權在握,像威廉·詹姆斯所說的,要表現得好像是如此。若能設法將聲音傳到大廳的後方,這樣的音效會讓你更有所把握。演講時,若能伴以有力的手勢,更能使氣氛達到高潮。隻要會場的氣氛熱烈,你自己和聽眾都會感到振奮。

演講應克服恐懼心理

20世紀80年代,美國曾進行過一次有趣的測驗,其題目是:“你最害怕的是什麼?”測驗的結果竟然是“死亡”名列第二,而“當眾演講”卻赫然名列榜首。可見,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當眾演講是件令人害怕的事。

我們將當著眾人說話時所產生的恐懼心理稱之為“怯場”。怯場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幾乎每一位演講者都需要逾越這一道演講障礙。怯場心理會帶來相應的生理變化。輕者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顏麵赤熱,稍重者會手腳發軟、肌肉顫抖、小便頻繁,嚴重者會當場昏倒。

例如,1969年兩位從事演講學研究的教授在紐約開會,當他們向大會報告論文時,因為怯場而暈倒。這種事件的發生簡直是對教授本人的一種嘲弄,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無意識的幽默。

對怯場心理的產生原因眾說紛紜。而美國演講學家提出的“自我形象受威脅論”則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理性的、社會的、性別的、職業的自我形象。當人們進行演講時,其自我形象就會暴露於公眾麵前。由於擔心自我形象會在演講時遭到破壞,因而產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場心理。

“自我形象受威脅論”解釋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兩位教授因自己的職業自我形象毫無掩飾地暴露在諸多同行麵前,因而產生了一種急劇的焦慮和恐懼,當這種恐懼發展到一種極端時,導致了兩位心理學家的失態。由此可見,在演講中增強自信是必不可少的,這種自信建立在演講水平的基礎之上,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調控能力。

在“戴爾·卡耐基課程”開課之前,卡耐基曾做過一個調查,即讓人們說說來上課的原因,以及希望從這種口才演講訓練課中獲得什麼。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大多數人的中心願望與基本需要都是基本一樣的,他們是這樣回答的:“當人們要我站起來講話時,我覺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

所以,我想獲得自信,能泰然自若,當眾站起並能隨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邏輯次序歸納自己的思想,在公共場所或社交人士的麵前侃侃而談,富有哲理且又讓人信服。”

看來,害怕當眾說話並不是少數人的心理,大多數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這種心理,因此,這也可以說是相當一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特點。

根據卡耐基的調查,在大學裏,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學生在開始上台演講時都有一定的恐懼感;而在卡耐基成人演講口才訓練班裏,課程開始時懼怕上台演講的比例幾乎是百分之百。

其實,由於你要當眾說話,某種程度的恐懼是自然的現象,同時你應該學會憑借某種限度之內的登台恐懼,來使你說得更好。即使登台的恐懼一發而不可收,造成心靈的滯塞、言辭的不暢、肌肉過度痙攣而無法控製,因而嚴重減低了你說話的效力,你也無須絕望。這些症狀在初學者中並非不常見。

卡耐基認為,某種程度的登台恐懼感對人們練習演講反而是有益的,人類天生就具有一種應付環境中不尋常挑戰的能力,輕度的怯場能使演講者對外來的刺激保持某種警覺性,於是臨場的反應能力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敏捷,說話也會更加流暢。

他這樣提醒人們,當你注意到自己的脈搏和呼吸加快時,千萬不要過於緊張,而要保持冷靜,因為你的身體一向對外來的刺激保持著警覺,這種警覺表明它已準備采取行動,以應付環境的挑戰。假使這種心理上的預備是在某種限度之下進行的,當事者會因此而想得更快,說得更流暢,並且一般說來,會比在普通狀況下說得更為精辟有力。

一般來說,即使是職業演說者,也從來不會完全克服登台的恐懼,例如前麵提到的那兩位教授,他們就被自己的恐懼完全達到了。任何人,包括職業演說家在開始演講時也或多或少地幾乎總是有些怯意,並且,這種怯意在開頭的幾句話裏會表現出來,隻不過,他們能很快地克服這種怯意,進入鎮靜的狀態。

對於大多數初登講台的演講者來說,當眾說話是一個未知數,他們並不了解當眾演講是怎樣一回事,就不免心裏感到焦慮和恐懼。讓他們當眾演講,就像是德普先生掉進了水中,是一連串複雜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學打網球或學開汽車恐怖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