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幣的根本:提供有價值的內容(2 / 3)

我們每個人都有展示自己形象的需要,但展示形象不能直接發朋友圈說:“大家好,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經常飛往美國。”或者說:“我是一個聰明人。”這樣說,未免會讓人覺得自己有點神經。

那麼,如何優雅大方又不失謙虛地向別人展示自己呢?我們上麵所說的各種“曬”,以及那些間接性的展示,都是較好的方法。這是“展示性”社交幣,它總能悄悄地幫助我們展示自己的形象。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展示性”社交幣了。在社交網絡中,我們利用“展示性”社交幣展示自己,別人也在利用“展示性”社交幣展示自己。這便會出現一種傳播——假如我們創造的信息能讓很多人覺得可以以此展示自己,那麼這些信息豈非價值很大?確實如此!如果運用得當,“展示性”社交信息會是一種能量無窮、價值巨大的社交幣。

2016年初,朋友圈裏開始刮起一陣“曬結婚證”風。結婚曬證,本來沒什麼好奇怪的,可問題是,很多原本前兩天還單著的人,突然間也都開始曬起結婚證來。這是怎麼回事?難道“閃婚”已經蔚然成風?自然不是。這是一款H5創意案例,商家抓住情人節“單身狗”容易“受傷”的心理,給了他們一個“曬”的機會。沒女(男)朋友不要緊,沒結婚也沒啥,自動生成一個“結婚證”,在朋友圈裏秀秀恩愛也不錯。

這個H5創意案例火了,原因是它給單身狗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展示什麼呢?那張結婚證自動生成器生成的“結婚證”雖然是假的,但發在朋友圈裏卻可以為單身狗們代言:我想結婚了。

這個H5創意案例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就是因為它成功地展示出大多數“單身狗”的心理。這就是“展示性”社交幣的奇妙所在,當我們創作的信息內容能夠成功地展示出某個群體想要卻又難以表達的東西時,這樣的信息就能迅速傳播。

有些人轉發我們創作的內容,可能並不是真正支持我們,或者說並不是我們的粉絲,他們隻是借用我們的內容塑造自己的形象。沒關係!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想要傳播的信息融入這些能讓別人借用的內容之中,讓他們來傳播。

例如,在朋友圈裏,很多人沒有加自己媽媽的微信,卻喜歡在母親節不斷分享有關母親節的信息。原因很簡單,愛可以幫助他們展示自己的形象,轉發可以讓別人知道他們是關心母親的人,所以即使母親從來看不到這個,也還是要轉發。這也是為什麼一到母親節或父親節,很多公司的市場部都要做一些活動的原因。活動做好了,自然轉者如雲,這將能起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還有些時候,我們想要做一些炫耀性的展示。例如,一個美女想要發朋友圈展示自己迷人的小腹。可是,這個要怎樣展示?直接發照片亮出小腹?那豈非成了赤裸裸的炫耀?這多不好意思!別著急,辦法有很多。這不,有公司很快設計出了一個反手摸肚臍的活動,宣稱如果誰能反手摸到肚臍,那就說明她或他有一副好身材。

對於那些想展示自己迷人小腹的美女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機會,而且是一個別人無法詬病的好機會。有人問起,她可以大方地告訴別人,自己是受邀請參加這個活動,拍照也是為了參加活動而拍照,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身材。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終於為自己展示身材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大量轉發就出現了。

如果留心,我們會發現,很多俊男美女朋友圈曬照片,從來不會直接曬,而是借助一些活動展示自己的形象。這樣既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又達到了展示自己形象的目的,可謂一舉數得。這些活動就是“展示性”社交幣,它的價值不容小覷。合理有效地利用“展示性”社交幣,我們往往能收獲巨大的傳播效果。

如果我們創作的信息內容能夠讓人在朋友圈含蓄地曬胸卻不會遭人白眼、優雅地曬小腹卻不會被人恥笑、盡情地曬舞姿卻不會被人嘲笑,那麼這些信息就是價值巨大的“展示性”社交幣。在“展示性”社交幣之後,往往緊跟著波濤洶湧的傳播潮流。

“表述性”社交幣:“私密信”令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說服別人,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例如在家裏,父母想要說服叛逆的孩子,讓其明白依照家長安排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孩子也想要說服父母,讓他們明白自己有自己的選擇。又如,在公司裏,領導想要告訴下屬,他寫的報告不走心、不接地氣,完全過不了關;下屬也想要告訴領導,他對自己的指導才是不走心、不接地氣,完全過不了關。無論父母和孩子,還是領導和下屬,他們都想說服對方,讓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

但是,大多時候這種願望並不容易實現。父母堅持自己的想法;孩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領導認為下屬工作不用心;下屬覺得領導指導不夠……在這種情形下,雙方雖然有交流,但說了等於沒說。這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表述性”社交幣了。所謂“表述性”社交幣,即想辦法表述自己的想法,並以此去說服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再回到上麵的例子,仔細想想父母和孩子、領導和下屬,他們應該怎樣用“表述性”社交幣向對方表述自己的想法。

假如他們使用了“表述性”社交幣,我們在朋友圈裏或許可以找到。父母的朋友圈裏可能會有這樣的內容:“怎樣做一個聽話的孩子”、“父母想對孩子說的話”等,他們會認為此類文章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轉發。孩子的朋友圈裏可能會有另外一類文章:“請給我信心”、“我長大了”等,他們認為這些文章中有自己心裏的聲音。

老板的朋友圈裏有什麼呢?他們可能會經常轉發一些如“全力完成任務才是好員工”、“細節決定成敗”、“員工最讓老板感動的八個細節”之類文章,因為這些文章說出了他們既想表達又不好意思直接對員工說的話,轉發到朋友圈員工就能看到。而員工的朋友圈可能會是另外一番光景:“70%的優秀員工都被中層管理者逼走”、“過度加班會影響工作效率”、“如何做一個關心員工的好老板”等。這類文章很能表達出員工們的想法,他們當然會希望老板能看到。

我們可以把“表述性”社交幣看成是貼好郵票的私密信,可以隨時將其郵寄到任何一個我們想讓它到達的地方。不用親自開口,它就能代替我們傳遞聲音。

善於運用“表述性”社交幣傳遞聲音,很多難題將會迎刃而解。我們來看一看下麵這兩個案例。

一、夏天到了,由於沒有午休時間,辦公室裏的人經常昏昏欲睡。於是,大家私下商量,想要向老板提一提意見,爭取一個合理的午休時間。可是,這件事怎麼跟老板提呢?直接對老板說,為了提高下午工作效率,我們中午想休息一會兒。這好像很難說得出口,而且說出來老板也未必會同意。

怎麼辦呢?大家討論再三,決定策劃一個“讓我午休”活動,通過朋友圈轉發來間接對話老板。果然,這個以“員工精神不好導致工作頻頻出錯”為主題的“讓我午休”活動成功引起了老板的注意,辦公室員工也如願地拿到了午休時間。

二、陌陌曾發過一組非常有名的文案策劃,內容是“就這樣活著,不要追求改變,一成不變最好,就這樣最好;不要冒險,不要探索新世界,就這樣活著”。這組文案火了,大量用戶轉發,一時間陌陌風頭無兩。

為什麼大量用戶會轉發這樣的文案?它能幫助用戶表述什麼?其實,這則文案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能幫助用戶代言,使他們擺脫一種尷尬局麵。

眾所周知,陌陌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移動交通工具,用戶可以通過其認識周圍任意範圍內的陌生人。簡單來說,陌陌其實是一款聊天交友軟件。可是,很多陌陌用戶不願意承認這一點,覺得這很俗。那怎麼向別人解釋自己手機裏裝有陌陌APP這一事實呢?陌陌洞悉用戶這一心理,及時創造出這樣一組文案,讓用戶可以對外宣稱:我用陌陌不是為了聊天交友,而是為了改變與冒險,為了探索新世界,為了嚐試新生活。瞧,這理由多高大上,逼格一下子就上來了,而這正是陌陌用戶所需要的,轉發量自然很大。

在這兩個案例中,文案內容幫助用戶說出了他們想說卻難以說出來的話,又符合大量用戶需求而廣為傳播,可以說像金錢一樣有價值。所以我們說,在社交媒體爆棚的今天,“表述性”社交幣擁有無可比擬的傳播價值。

既然“表述性”社交幣蘊含著巨大的傳播能量,我們自然要高效地利用起來。怎樣創作“表述性”社交幣來實現有價值的傳播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

“表述性”社交幣的重點是能夠巧妙地替用戶表述想法。所以,我們在創作信息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去分析用戶的需求。我們要不停地問自己,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們創作的信息到底能不能幫得上他們?

這樣想的時候,我們除了要考慮他們日常生活中想要表達的東西,還要去想他們到底有哪些表達障礙。通常來說,這些表達障礙是他們最頭痛的事。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巧妙地通過障礙,就將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和轉發。

例如,我們都有發朋友圈的習慣,每隔幾天總要發發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可是某一天,我們想發朋友圈了,卻忽然發現,自己沒有東西可發。發張照片嗎?那些無聊的照片發出來也沒意思。寫一段文字發嗎?如果寫不好,那多不符合自己的形象。思前想後,我們最後還是發現,真沒什麼東西可發。

分析一下:這個時候,我們想到他們需要表達什麼了嗎?是的,展示自己。他們需要刷存在感,在朋友圈裏展現自己出彩的一麵。那麼,他們的表達障礙是什麼呢?沒有素材可發,同時又怕勉強找到的素材不能展現自己的形象。

我們一旦把這些弄清楚,接下來就好辦了。我們可以策劃一些活動,讓他們“有料”可發;或者像錘子科技搞海報、自己做海報生成器一樣,讓他們可以自己模仿海報發內容。如此一來,他們既能高逼格地展示自己,又不用費盡心思到處找素材,當然會樂於接受,然後很主動地轉發。

“比較性”社交幣:激發用戶好勝心,用戶就主動為你推廣

對於下列情況,我們一定不會陌生:

小時候,看到隔壁小孩有一個漂亮玩具,我回家對爸爸說想要一個更漂亮的玩具;

中學時,同桌成績很優秀,我暗下決心,下次考試一定要超過他;

大學時,大多數同學都在用蘋果6,我四處打零工做兼職賺錢,打算也買一台。

……

從這些,你看到了什麼?很容易看到它們背後隱藏著的共同的兩個字:比較。是的,人與人之間有相互比較的需求,而比較之後,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小朋友為什麼想要更漂亮的玩具,中學生為什麼想要成績超過同桌,大學生為什麼四處打工賺錢買蘋果6?這些行為全都源於和“他”比較的結果。大多數時候,比較不是壞事,它能使我們更有動力。而在社交活動中,人們習慣比較的社會行為,帶來了“比較性”社交幣。

通過一個例子,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比較性”社交幣。前一段時間,“微信運動”幾乎牢牢霸占了我們的朋友圈。很多朋友戴著智能手環跑步,時不時地展示自己的“步行記錄”,有些人甚至為了衝榜而格外努力。這周沒有在朋友圈排到好名次?沒關係!下周繼續“微信運動”,爭取排一個好名次。這種比較的社會行為,不僅勾起了大家的興趣,更帶來了繼續參與的動力,一時間參與人群迅速擴散。

其實,這個“微信運動”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帶來了社交價值。所謂“比較性”社交幣,就是利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的心理,加速信息的傳播和流通,帶來相應的傳播價值。簡單來說,如果我們能夠想辦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比較,那麼他們就可能會參加我們的活動,可能會積極閱讀或轉發我們的信息。如果我們在信息中加入一些活動,給用戶設置最佳體驗,那麼他們可能就會瘋狂地使用我們的產品。

媒體上曾報道,有一個50多歲的大媽參加了“微信運動”後,在微信好友中總是排名第一。這很奇怪,一位50多歲的大媽,怎麼可能打敗很多年輕人,排名第一呢?後來,記者對此事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媽為了朋友圈排名更高,直接把自己的智能手環係在小狗身上,這就是大媽排名“第一”的奧秘。這說明了什麼呢?讓用戶比較,給他們設置最佳體驗,真的能讓他們瘋狂起來,而瘋狂則會加速傳播,創造價值。

因此,如果我們想利用人們的“比較性”社交行為傳播信息,帶來價值,就一定要想方設法讓用戶之間形成對比競爭。我們要明白,這種競爭是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需要的,我們隻不過給他們提供了一種便利化的競爭方式,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參加活動。這就好比用戶想要選秀比美,我們不僅免費提供舞台,還免費召集參賽者和觀眾,這樣肯定會令應者如雲。而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很多商家都懂得巧妙地利用“比較性”社交幣來創造價值。

支付寶曾策劃過一個10周年活動。用戶更新最新版支付寶,會發現上麵可以顯示自己在過去10年中一共花去了多少錢,收入是多少錢。這個收入支出明細還可以發在朋友圈裏,形成對比。很多用戶原本不想轉發朋友圈,但卻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想知道自己在朋友圈裏排多少名,於是也參加了。當然,他們還不僅自己參加,為了看看朋友的排名,他們也會邀請朋友共同參與。於是,這個活動再次成功宣傳推廣了支付寶。

美國某航空公司推出過一個活動,聲稱旅客乘飛機累計飛行10萬公裏,可以兌換免費機票。對於一些經常乘坐飛機出行的人來說,這個活動可是實打實的優惠,因此很多人報名參與。可是一段時間後,大家卻發現,兌換免費機票的旅客並沒有預期中那麼多。甚至,很多旅客積累的裏程數完全可以兌換免費機票,但最後卻沒有兌換。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家航空公司推出的這個活動,除了可以讓旅客免費兌換機票外,還可以讓他們在朋友圈裏相互競爭。有些旅客明明已經飛了15萬公裏,卻不想兌換免費機票,因為兌換一張機票後飛機裏程就要下降到5萬公裏,而朋友圈裏朋友曬出的飛行裏程是12萬公裏。他們想要跟別人對比,這種比較欲望甚至超過了金錢的誘惑。因為巧妙地利用了“比較性”社會心理,這家航空公司不僅通過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客戶來參與,省去了一大筆廣告費用,還省去了不少“免費機票”的費用,一舉數得。可見,“比較性”社交幣能夠帶來極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