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小A還有一些附加的技能,也可以為自己加分。例如,倘若小A會寫文章,那她就是位美才女,值得一炒;倘若小A會攝影、愛旅行,她可以做個像風一樣的女子留下美的傳說;倘若小A是個學霸,她可以參加“一站到底”之類的節目,或者甩甩自己的學曆證書,締造一個學霸美女的輝煌傳說;倘若小A能把飯做得花樣百出,她可以為自己弄一個“最值得擁有的女朋友”頭銜……或者最大眾的,美女設計服裝,開創自己的服裝品牌,讓粉絲一起分享美麗。可惜,這些小A都不怎麼精通。
小A還可以考慮簽一家公司。如今這類公司也正在興起,提供包裝推廣等一係列服務,免得你陷入“單打獨鬥”的境地。公司會一步步指點小A該如何定位自己,例如,應該拍什麼樣的照片,發照片的頻率該怎樣,應該盡量使用哪些奢侈品牌,應該如何引導粉絲接受自己的形象,也會適當地安排走秀和現場活動,進一步擴大小A的人氣。但公司都不太正規,有時隻管簽不管培養,小A不太敢信任。
某一天,小A福至心靈,她發現網友們最愛誇的是她那兩條大長腿,她平日最自豪的也是那兩條又直又細又有曲線的腿,她決定抓住這個重點做文章——別誤會,她不是要賣減肥藥,而是開始聊運動、健身、護膚類話題,含蓄地引導網友們“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美腿”。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美照、聊天和飲食運動分享的多管齊下之下,小A的粉絲越來越多,人們稱她為“美腿姐姐”,把她當作都市健康女性的代言人。
代言人的形象店籌備了一年,火爆開張。包括運動服、運動內衣和簡單運動用具的小店設計得很體貼,還有滿100包郵和滿200贈送定製形象毛巾活動,小A還找了專門的畫師,設計了美腿Q小A形象,印在運動毛巾和運動水杯上,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粉絲,薄利多銷。最近,她還接了幾個運動品牌的代理。
以上就是網紅小A的經營之道。
讓我們總結一下小A的經驗。可以肯定,網紅經濟的重點是形象,形象社交幣的持有者賣的就是自身形象。分享基於形象,這個形象必須有特點,而且要製造賣點,讓粉絲有可以說的,還有可以買的。
當然,網紅經濟有個軟肋,就是社交幣價值過分依賴於個人形象,從而造成了“成也形象,敗也形象”。一旦形象上有瑕疵,例如,倡導瘦身的變胖了,倡導純愛的劈腿了,倡導真心真意做微商的出了質量問題,掉粉也是分分鍾的事。
還是那句話,社交幣本位代表了一種社交製度,這個本位有時可以由你個人選擇,一旦選擇就要遵守它的默認規則,例如粉絲對你的苛刻要求和嚴厲指責。當你想拿個人形象創造財富時,就必須有隨便他人指指點點的自覺,以及接受維護形象的基本義務。
另外,網紅的道路看似風光,實則競爭慘烈。請細算這樣一筆賬:把同樣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你需要麵對的是公司裏十幾個或幾十個競爭者;把精力放在網絡上,你需要麵對的是上千萬個競爭者,哪個勝算大?所以,如果精力有限,請盡量把網紅當成副業。
概念本位:要打造就打造出一個名牌來
想必你聽過這樣一句話:“最高級的商人賣的是概念。”什麼是概念呢?不要以為概念隻是對某一事物的定義,它的外延非常寬廣,內涵更是豐富。舉個簡單的例子:“香奈兒”僅僅是一個牌子嗎?不,它不僅代表了一個概念,更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女性生存方式,包括美麗、優雅、平等、奢華等內涵。無論是香奈兒的香水,還是香奈兒的提包,或是香奈兒的服裝,都能讓女性感覺到自身魅力的提升。隻需要一個簡單的logo,就能由裏到外提高一位女性的品位,這就是概念。
概念能讓事物的價格成倍上漲。同樣一件衣服,打上名牌logo和打上小品牌商標,價格就會天差地別。當然,這裏並不是鼓勵大家山寨高仿品去賣假貨,而是請大家擦亮眼睛看清現實:概念就是這麼牛!我們不妨學一學高層次技術,要打造就打造一個名牌概念出來。
首先可以肯定,名牌本身就是社交幣。你把最新上市的蘋果手機放在桌子上,大家都會多看幾眼,問問你價格、功能、使用感受等,以作為自己是否購買的參考。這隻是社交幣的最淺層次用途,也說明在諸多話題選項中,最能引起廣泛興趣,最不容易被冷落,最有市場也最受歡迎的就是“牌子”。
換句話說,如果你持有的社交幣有某種“牌子”效果,你就擁有了個人概念,這讓你看起來比他人更高端、更有內涵、更有檔次、更值得一看一轉一讚甚至一買。而且,“牌子”帶有某種固定性,讓他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談論更加持久,傳播也就更為廣泛。
這是“牌子”的顯著優勢。人們談論的大多數事情都具有臨時性,他們會說起今天吃過飯的餐廳,今天看到的電影或視頻,今天聽到的娛樂新聞。而這些隻帶來一時間的傳播效果,“這個很有趣”,於是在一天之內傳遍你的朋友圈。可是,過了十天半個月,誰還記得這件事呢?但人們不會忘記你使用的某個“牌子”,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口碑。
如何製造個人牌子?首先是要有新穎的概念。概念不是文字遊戲,但卻少不了文字上的刻意修飾。“綿綿冰”這個名字顯然比“冰激淩”更讓人印象深刻;“居家格調”比“家裏的擺設”更讓人有好感;“尊享套餐”比“套餐1”更讓人有成就感……總之,名字忌土、忌俗、忌大眾、忌長得沒特點,所以,一定要給你的概念起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字。
說一個著名到眾所周知的例子。網絡上美女紮堆,今天一位西施,明天一位天仙,後天一位校花,大後天一位X千年美女,諸如此類的新聞從來沒有斷過,但我們對哪位美女的印象最深刻呢?無疑是笑容清純的奶茶妹妹。她能夠一直領跑各路美女,關鍵就是最初的照片上,她手中捧了一杯奶茶,以及由此而來的綽號“奶茶妹妹”。
這是典型的概念製造。美女校花太多了,以至於人們看看便忘,很少對她們的臉留下特別的印象。為小美女加上一個特別而平易近人的形象定語,既大眾化又符合她的氣質,於是人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名字。是啊!我們經常喝奶茶,這位小美女看著漂亮又有氣質,還很有溫暖的內涵,又甜又暖可不就像是一杯奶茶嗎?不得不說,這個概念造得真是很妙。
然後就是營銷環節。請好友轉發,買水軍宣傳,或者請營銷公司當策劃,這些都取決於你的經濟條件。炒作也要有重點,先炒概念再炒產品,概念廣為人知,產品不愁銷路。不過,可要注意你的“產品質量”,群眾可不是傻子,他們接受了你的概念,拿到產品卻發現貨不對版,你和你的概念就全部會淪為笑話。
說個過度賣弄概念的反例。若幹年前,“納米”這一度量單位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一納米就是十億分之一米,別說肉眼,普通的放大鏡都不可見。
然而,這個詞飛速被大量商家使用,化妝品工廠吹噓他們的產品“使用最先進的納米滲透技術,百分百滲透至您的皮膚”;塑料廠打出廣告說“此水杯由納米技術製成,安全無菌”;鞋墊商人說“此鞋墊使用納米級竹炭纖維,防濕效果顯著”……廠家和顧客其實都不太理解什麼是納米技術,但這個概念卻馬上令平淡無奇的產品的形象高大起來。
可是,時至今日,你聽說過有什麼樣的納米產品成了真正的口碑產品嗎?一個也沒有。概念不是想賣就能賣的,若是名不符實,很快就會被淘汰。名牌製造也和所有商業成功一樣,不能好高騖遠,應該踏實一點,這樣積累起了足夠的口碑,你才能展翅高飛。
群組本位:先小規模定位,後大規模擴散
“把蛋糕做大”曾經是一個相當流行的理論,由此還衍生了如何分蛋糕、如何切蛋糕、如何推銷蛋糕等一係列相關理論。國家想要做大市場,企業也不例外,個人也是如此,可惜多數人眼光太高,不看腳下,最後不但蛋糕沒做成,還賠了雞蛋和麵粉。這就是市場給人們的慘痛教訓:不懂定位,一味好高騖遠,肯定隻會栽跟頭。
網絡時代也是如此。誰能一下子成為轉載以百萬人次計的大V?誰能各個方麵都插上一腳、露上一手、樣樣走紅?就算社交幣滿天飛,你也隻有兩隻手,若是漫無目的地亂抓,又能抓到多少呢?所以,想要得到社交幣,就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發布信息的傳播人群,隻有確定了受眾和人群,才能有的放矢,讓社交幣在明確的小範圍內迅速積累。
現在我們請出剛當上媽媽的幸福的C太太來為我們示範應該如何實現群組定位,以及在群組本位的策動下,自己應該怎樣走上規模化、普及化、高端化的康莊大道。
兩年前,C太太被公司裁員,成了一名待業主婦。她自己算了一筆賬,與其找薪水不高的新工作,不如做代購。她住的城市去香港很方便,她還有不少久居外國的朋友,所以她要是做代購,條件是允許的。於是C太太開始張羅自己的小店,她的夢想是遠大的:幫都市女性打造高端生活品質。女裝、包包、女鞋、飾品這些東西不在話下,她還要吸納國內有個性的設計,給小店增光添彩。
但現實是殘酷的。每一位都市女性的收藏夾裏的代購店不知有多少呢,C太太根本沒有什麼優勢,在經曆了賠錢等一係列打擊後,C太太決定暫時當一名全職太太,專心顧家生孩子——她懷孕了。懷孕的她暫時關了網店,天天泡在一堆寶媽群裏研究哪個口服液好,哪個牌子的鞋子舒適,哪種奶瓶最安全。聽說C太太代購方便,所以經常有孕婦請她幫忙代購。
C太太在一群關心下一代健康的孕婦中找到了商機!她意識到,與其做一個定位不明、什麼都賣的女士精品店,不如隻瞄準一小部分人群。於是她很快開了自己的微店,專門和寶媽們共享奶粉、尿布、玩具、兒童車之類的信息,並分享她的孕期日記。靠著良好的口碑和親身帶動的作用,找她代購、向她谘詢、直接找她訂貨的人越來越多。
由此可見,群組意識是尋找潛在客戶的學問,把人群分類、定位,確定他們的主要需要,或者根據服務類別定位人群,專門針對他們定製廣告,這些都需要你對自己、對他人、對市場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群組分類代表定位的準確,好的定位是成功的一半。
群組定位告訴我們,隻有從小處著眼,把小規模做好,才能開展大規模。對於一個小超市來說,它不應該考慮如何讓自己的商品走入千家萬戶,而是應考慮如何擊敗社區的其他超市和便利店,成為本社區居民的頭號考慮。這時,它可以利用網絡,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在半小時之內在家門口看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包括調料、衛生紙、燈泡、充電器、零食、大米、塑料盆……這才是網絡時代開展業務的新思路。
每個人都應該有群組意識,認清你所在的大環境、小環境,才能真正尋找到商機。有人覺得當一個“寵物保姆”,專門幫那些外出的人照顧寵物,讓寵物們不必忍受寵物醫院和寄養店裏擁擠的環境,讓主人安心——這是個不錯的思路。可是,你確定你所在的街道有那麼多寵物嗎?如果你不是住在一個密集的大型社區,你能接到多少訂單?
想獲得群組意識,還必須摒棄異想天開的發財夢。不要幻想著一步登天,即使網絡上經常出現突然走紅的例子,但那也隻是幾億甚至幾百億分之一的概率,你確定你能碰到這麼小的概率?
群組意識則能大大提高你的命中率。一個團體的目標大於四處遊走的散戶。有個現成的例子可以讓你警覺:凡客誠品在輝煌時代曾經涵蓋男裝、女裝、童裝、鞋、家居、配飾、化妝品等種類,終因規模太大而後續無力,CEO陳年及時止損,開始專注於做襯衫,終於保住了一線生機。切記,你的立足地往往隻是一個小小的群組。
知識本位:變革表達方式,讓知識生動
知識是什麼?知識是人生進步的台階,是素養,是財富,是創意的來源,是職場晉升的根本。文盲沒有出路,有知識才有前途,這是幾百代人的共識。所以,如果你的社交幣的根本價值在於知識——注意,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那些五迷三道的雞湯和真假難辨的偽科普,更不是供人一笑而已的段子——你就擁有了一筆“硬貨幣”,很難縮水。
可是,你以為“硬貨幣”就一定能輕易脫手?你在中國的路邊攤掏出一張一美元的紙幣買一瓶礦泉水試試?恐怕沒有人會賣給你。
既然是貨幣,就有一定的流通市場和流通規則,社交幣也一樣。知識性社交幣有市場,卻未必暢通無阻,決定其流通性的是它的形式。換言之,如果你這位持有者製造的知識幣不符合大眾的閱讀口味,它就隻能在小範圍內流通,甚至完全不流通!你也許會喊冤道,這可是貨真價實堪比真金白銀的知識啊,怎麼會不流通呢?
有力氣喊,倒不如了解一下當代人的閱讀口味,去重新組織一下知識傳播語言呢。
現代人的閱讀口味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大多數現代人都很忙,忙完工作還要忙加班,忙完加班還要忙生活,所以在個人的時間分配裏,閱讀比重在不斷下降。不過,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閱讀,相反,他們希望通過閱讀來舒緩一下緊張的神經,放鬆一下焦慮的情緒,找一點年幼時的溫暖和年輕時的感動。這也決定了多數人希望看到的是輕鬆一點、不用費太多腦細胞就能看得懂的讀物。
這不代表他們不挑剔!他們也會罵腦殘小說,也會挑誠意作者,他們也有閱讀要求。他們希望讀物的內容不幼稚,最好有點高深成分,換言之,作者寫的文章、出版的書,內容最好能直接成為他們的社交幣,讓他們即時應用到生活中,給個人魅力增光添彩。最起碼也要讓自己多懂點知識吧?但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啃教科書,他們希望作者把知識由教科書轉化為故事書、圖畫本,甚至笑話書,讓他們輕輕鬆鬆地記下大量的知識。有難度?當然!這年頭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動腦筋。
於是,“新型教科書”正在成為主流,此類書籍以高端的內容與淺顯的文字,平易近人地展示了各種知識,它的核心是擺脫單一和刻板,讓知識變得生動。這也是每一位想要製造知識社交幣的人應該具備的技能。
現在,讓我們走進圖書市場,看看那些堪稱樣板的成功的知識社交幣的走紅之路。
某一天,你突然對明朝曆史產生了極大興趣,從朱元璋到朱由檢,200多年的曆史留下了多少故事,值得我們回味。但是,你願意看一看這套332卷的《明史》嗎?此書記述完善、語言簡潔,是後人評價頗高的一部著名曆史著作,也是研究明朝曆史的第一手材料……什麼?你說你沒有這個時間?
好吧,想必你適合看這套書:風靡了近10年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以史料為基礎,以小說的筆法去寫明史中的大事要人和大大小小人物的生活,而且作者語言幽默、且說且評,還摻雜了不少曆史知識。現在,你是不是覺得讀明史簡單了、有趣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成功,正說明了當下人們的閱讀口味。人們渴望知識,又渴望捷徑,還渴望趣味和分享價值,所以,知識也需要有一個適合的形式,才能廣為傳播。不是說傳統知識沒有市場——傳統知識永遠不會退場——而是大眾更喜歡、更歡迎平易近人的知識。
知識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樣。除了語言淺顯的各類科普書外,還有與幽默漫畫相結合的書,與紙質模型相配套的童書,與光碟一起出版的課堂類書籍……當然,知識的傳播不隻靠書籍,你能想象到的一切場合,都有知識幣的出現,你的微信、微博、郵箱、視頻網站裏,各種各樣的知識在供你選擇。你會選擇什麼?當然是那些最豐富、最有趣的!
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變為社交幣,你需要做好兩件事:
1.為知識選擇一個最好的形式。可以是文章、圖片、漫畫、小說、閑聊、歌曲、視頻等一切形式,關鍵在於新穎直接,讓人能夠輕鬆接受;
2.切忌嘩眾取寵。沒有人喜歡拿到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拆開一看卻是過期餅幹。如果你要講述常識,請盡量多收集、多比較;如果你要講述冷門,請盡量詳盡準確;如果你要普及某個觀點,請盡量有理有據。
總之,知識社交幣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分量、避免其硬傷,才能順利地流通。
粉絲本位:擁有一千鐵杆粉絲,就能過上安穩生活
美國《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在他的《技術元素》一書中說:“我並不知道養活自己所需的實際鐵杆粉絲數量,但我認為,一位專注的藝術家能夠培養1000名鐵杆粉絲,並且通過新技術獲得粉絲的直接支持,從而過上安穩的生活。”在互聯網背景下,這句話經常被簡化為:“擁有一千鐵粉,就能過上安穩生活。”
1000這個數字究竟誇不誇張?其實它真的剛剛好。如果有1000個人對你的自媒體平台持續關注,並願意直接“打賞”金錢,那麼隻需要每人每年給你100元,你就擁有每年10萬元的固定收入,肯定能夠保障你的基本生活了。若在二、三線城市,這甚至可稱得上是小康了。而且,1000這個基數看著小,卻有著不容小覷的傳播力,1000個人倘若每個人有10個朋友,你就擁有了潛在的1萬點的傳播貨幣,再加上朋友的朋友——隻要內容得當,你甚至可以靠這1000個人實現信息瘋傳。
粉絲經濟早就已經起步。在粉絲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重視粉絲喜好,根據粉絲要求調整形象和發布內容,也成了保證人氣的不二法門。如果你完全按照粉絲的喜好來設計自己的出路,你很快就會發現無路可走。一部分粉絲喜歡你的幽默,一部分粉絲希望你更加嚴肅,一部分粉絲希望你隻寫段子,一部分粉絲希望你別打廣告……粉絲的基數越大,越有眾口難調的無力感。
更可怕的是,一旦你按照某些粉絲或市場的要求包裝了自己,你未必能一帆風順地走紅,你會發現網絡上有無數個同種型號的“類產品”,按照大眾口味包裝,盡量說粉絲想聽的話,按照粉絲的喜好表態,甚至經常讓粉絲投票決定自己的走向……這樣能夠留住粉絲嗎?在一定時間內,確實可以提高粉絲的忠誠度。但你一旦出現了空檔期,粉絲就會外流——可以替代你的人太多了,他們隨時都可以粉另一個,而把你遺忘。你為了粉絲的喜好,拋棄了自己的核心價值,最後終會被他們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