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交幣的增值:尋找社交財富的“引爆點”(1 / 3)

找到社交幣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性節點

社交網絡發展至今,已開始顯露出其驚人的力量,它不僅拉近了人際交往的距離,更帶來了新的財富增長點。你難道真的以為那些埋頭苦“刷”(刷朋友圈、刷微博)的低頭族們,隻是在沉迷於聊天之中?當然不全是,他們在進行社交活動的同時,也極有可能正在賺錢!

2013年朋友圈剛紅火起來時,很多“圈迷”們熱衷於發圈看圈,但有心人卻開始利用朋友圈賺錢。盧柒柒被網友稱為“做佛牌的姑娘”,她在微信上做泰國佛牌生意,銷售一些佛牌、古曼童,甚至降頭油(屍油)等宗教產品。她的主要產品是古曼童,那是一種來自東南亞的“佛童子”,經過高僧或法師加持,供信善人士供養以保平安。

商品有特色,加上盧柒柒善於經營,這使得她的微信生意越來越好。生意好的時候,她聘用了十幾名員工,每人運營一個微信賬號,月銷售量達到100萬元人民幣左右。

看完個人通過朋友圈實現財富創收的案例,我們再來看一看商家是如何通過社交網絡賺錢的。杜蕾絲每年生產約10億隻避孕套,在150多個國家銷售,並在40多個市場中占據領導地位。

然而,杜蕾絲令人矚目的成績還遠不止這些。在互聯網時代,它還巧妙地利用新媒體來賺錢。據統計,杜蕾絲的新浪官方微博粉絲超過110萬,是同類品牌微博粉絲數的幾十倍;其騰訊微博粉絲也超了過50萬。這使得杜蕾絲官方微博在一個月內的曝光人次可達1.3億。這個龐大的數據,給杜蕾絲的銷售額帶來了瘋狂增長。

無數例子告訴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社交也能帶來財富。我們一直在用社交幣進行社交活動,卻可能會忽略社交幣也能帶來真正的財富。很多時候,社交幣可以等價於人民幣,甚至比人民幣更值錢。

但還有很多時候,我們的社交幣並不值錢。我們說的話沒有人願意聽,我們寫的微博沒有人願意看,我們發的朋友圈沒有人願意分享……我們的社交幣沒有流通,它還能產生財富嗎?顯然不能!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一直困惑的地方——他們也想通過社交獲取財富,也一直在用心打造社交幣,希望它能夠價值不菲,可是卻總不能如願。原因究竟在哪兒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微不足道的原點開始的,然後積累成丘,漸變成山。社交活動的原點是聊天、圖片、文案、視頻,這些元素經過分享傳播,逐漸圈起了一個龐大的社交網絡,然後財富便產生了。我們之所以無法通過社交創造財富,是因為不能讓原點漸變成山,在關鍵節點上,量變無法產生質變。

我們想通過社交活動創造財富,就必須找到量變產生質變的關鍵性節點。

社交活動開始,先從量的積累做起。我們一直在談社交活動,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微信有多少好友?微博有多少粉絲?如果微信好友隻有100來個,微博粉絲也隻是寥寥無幾,那毫無疑問,我們是社交網絡中的弱勢群體。

弱勢不要緊,我們可以想辦法積累用戶,將弱勢變為強勢。事實上,每一位想從社交網絡中獲取財富的朋友都知道,積累用戶是最為關鍵的。微信加好友,微博求關注,他們把量的增長工作做到了極致。

可是問題來了: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們的微信好友越來越多,微信公眾號、微博的粉絲也越來越多,但高關注度轉化來的財富量卻極為有限。這是為什麼?很簡單,量變並沒有轉化為質變。你的微信好友是目標群體嗎?你的微博粉絲活躍嗎?假如你有一塊田,上麵種了小麥,但是也有很多雜草,那麼為了獲得高產,你應該怎樣做?你應該把雜草除去,讓每一株小麥都能為高產而努力。

我們的社交網絡要有量——有數量還得有質量。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在哪兒?我們總結了一下,大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首先,我們要給社交幣一個定位。換言之,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是出於什麼目的而推出信息的。例如,我們做了一個微信公眾平台,想為互聯網從業者或感興趣的人帶來經驗分享,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這就是目的。我們一定要把定位考慮清楚,因為它關係到我們客戶的精準程度。

其次,我們要認真考慮用戶需求。不同的用戶,需求肯定不一樣。我們的用戶需要什麼?想看到什麼?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才能圍繞需要做內容。例如,情人節到了,而我們的用戶大多是年輕人,那麼就有必要圍繞甜蜜愛情發送一些內容。

最後,我們要把好內容關。我們所做的內容要具備可讀性、接地氣的特點,少發一些自以為是的東西。很多東西,我們覺得喜歡,可用戶不喜歡。所以考慮內容的時候,我們要多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看。當然,最好是多發一些能夠幫助到用戶或者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東西,如好玩搞笑的東西,讓他們從心裏喜歡。另外,內容的獨特性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總之,如果社交網絡是一塊良田,那麼我們就是農夫。隻要我們勤加播種,適時鋤草施肥,精心照顧好每一株農作物,那麼獲得財富將不是難事。

製造話題:探析“papi醬”一夜成名的爆點

2016年初,一個叫“papi醬”的女子在互聯網上火了。我們來看看她陡然躥紅的曆程:

2015年8月,“papi醬”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係列秒拍視頻,包括嘴對嘴小咖秀、台灣腔加東北話等。其中,她發布的短視頻《男性生存法則第一彈》在微博上小爆發,獲得2萬多轉發、3萬多點讚。而後,她又推出了一係列秒拍視頻,均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2015年10月,她開始利用變音器發布原創短視頻內容。她以一個大齡女青年形象出現在公眾麵前,憑借張揚的個性、犀利的吐槽功夫,在各大內容平台的人氣一路高漲。2016年初,她的微博粉絲突破200萬;3月,其微博粉絲已經突破760萬;4月21日,她的貼片廣告拍賣會在北京舉行,最後以電商公司麗人麗妝出價2200萬元而結束了本場拍賣。

“papi醬”很紅,她以火箭般的速度,在短短幾個月內積累了幾百萬粉絲,攀上了超級網紅的寶座。她為什麼能獲得成功?在內容紅利式微的今天,為何她能夠逆勢上揚?她的社交幣有什麼獨特魅力?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網紅的爆紅必然始於內容的創造。那些因顏值一時爆紅的網紅,如果背後沒有網紅孵化器的運作,必然會淪為曇花一現的笑料。在互聯網時代,網紅不是靠錐子臉、大眼睛、白肌膚的光鮮靚麗外表引人注目,而是要靠才華獲得粉絲的寵信和賞識。我們知道,才華往往能轉化為精彩的內容。而好的內容,才是社交幣流通的關鍵。

“papi醬”之所以能夠快速走紅,是因為她在內容打造方麵充分結合了自己的影視專業知識,選題設計十分出眾,從生活到娛樂到兩性關係都有覆蓋涉及,準確切中了當下網絡社交空間中大多數人的痛點。以接地氣的草根敘事方式,同時結合時事熱點,她用簡短、精悍的吐槽倡導個體自由,而這也是年青一代所共同追求的東西。她的視頻能夠獲得廣泛共鳴,原因便在於此。

可能有些朋友會想:我也知道信息內容要新穎、獨特、有趣,要能引起目標群體共鳴,可是為什麼難以做到?

做不到,是因為沒有找到爆點。現在,我們還是以“papi醬”為例,來深入探討社交幣快速蔓延的引爆點。

首先,“papi醬”極端粗暴的內容徹底打破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好奇心日報》曾做過一個調查:“你對什麼感覺審美疲勞?”“濾鏡”、“網紅臉”、“傻白甜”等成重度吐槽詞彙。另外,雞湯、反雞湯、看起來很美很文藝的東西,也很難吊得起人們的胃口。看起來,那些大眾化的“美”已經使人們出現了審美疲勞,很難再引起他們的興趣。

那麼,“papi醬”的社交幣的引爆點在哪兒呢?她徹底打破了人們有關“網紅”的想象。我們來看:明明有顏值,她在視頻裏卻素顏、衣著家常;明明音清體柔,她在視頻裏卻偏偏使用變音器、對髒話口型。

這種強烈的視覺反差,自然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另外,“papi醬”以極其接地氣的草根氣質敘事,在幾分鍾的視頻內布置了諸多貼近年輕用戶的槽點,以“逗比”和“草根精神”活躍於熒屏。而這些正是年輕群體願意看到的。

在當下的內容環境生態裏,真正有趣的內容並不多。“papi醬”通過別具一格的選題方式、生動鮮明的表現形式,活靈活現地演繹了最普遍的社會現象,直抵人心。她能讓觀眾在捧腹大笑之餘,更加深刻地感悟生活。在她這裏,審美疲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滿足感。

其次,在對的時間段,選擇了對的表現方式。2015年,儼然是微信公眾號的火爆期。好的微信公眾號太多,看多了我們難免會視覺疲勞。而在圖文內容對用戶的吸引和凝聚越發艱難時,視頻內容卻爆發出一往無前的潛力。我們知道,長視頻拍攝需要很大的門檻,而短視頻卻是一個最佳的內容呈現類型。“papi醬”恰巧在2016年短視頻爆發的年代發力,一夜成名似乎也不難理解了。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與圖文內容相比,視頻內容的變現空間更大。例如,YouTube上的美妝達人Michelle Phan,她從開始3分鍾的美妝教程到後來建立了自己的化妝視頻聚合平台Ipsy、推出EM Machelle Phan化妝品係列、建立FAWM女性電視頻道……又如,早在2015年,國內著名的“一條”電商平台,月銷售額已突破千萬級。

正因為變現空間大,所以網紅視頻得到了品牌營銷大軍的喜愛,這也使得內容平台更喜歡推出原創視頻。視頻內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papi醬”又是視頻內容中的佼佼者,自然要紅紅火火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用心。“papi醬”的成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因素我們已然明了,必然因素很簡單,隻有兩個字——用心。她充分結合自己影視專業知識,從選題設計到平台分發都十分用心。

別看“papi醬”的內容五花八門,什麼日本馬桶蓋、爛片點評、兩性關係、娛樂八卦等無一不缺,看似很雜,實際上,“papi醬”的每一次推送,都結合了時事熱點。例如,“雙11”前後,“papi醬”推出《單身節前夕送給單身的你幾句暖心話》《你的愛豆脫單了嗎?》《喜迎雙十一》;1月10日晚,《2016微信公開課PRO版》刷爆朋友圈,憑借這個熱點,“papi醬”很快推出一個關於微信的吐槽視頻《微信有時真讓我崩潰》,瞬間引起觀眾共鳴。

仔細觀看“papi醬”的視頻,我們就能發現,那些看似漫不經心、插科打諢的搞笑段子背後,實際上卻蘊含著無數心機。這當然是她和她的團隊用心的結果。

美國短視頻平台Vine上的紅人馬科斯和科迪也說,他們在視頻構思和製作方麵花費了不少心血。他們經常會驅車到各地選景和購買道具,以豐富視頻內容。據說一段6秒鍾的視頻,他們整個團隊往往要花費超過4個小時製作才能完成,而且還會改動很多次。“papi醬”視頻製作的精細程度絲毫不亞於Vine,這是其爆紅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能獲得一個啟示:製造話題,是尋找爆點的第一個方法。

透過“papi醬”事件,你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示呢?在社交網絡爆炸的今天,通過信息傳播獲取財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關鍵是,你找到那個引爆點了嗎?

製造熱點:把人們隱藏的心理爆點一網打盡的冰桶挑戰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無法把“慈善”和“爆點”聯係在一起。做慈善應該是莊重的、謙遜的、低調的,那些大張旗鼓做慈善的人總會令人側目,倘若一個人過於熱情地宣傳自己的慈善行為,人們都會懷疑他做的其實是宣傳,甚至會有人認為他是偽善。

但慈善又離不開宣傳。當今社會,想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就需要製造話題和關注點,慈善業也不例外。如何更好地宣傳慈善?大張旗鼓地打廣告顯然不妥當,常規性的介紹和呼籲又不能大麵積地引發人們的興趣,那些小規模的慈善組織的工作更加困難。

冰桶挑戰打破了人們對慈善宣傳的認識,這個風靡全球的運動引發了追捧狂潮,讓人們迅速地了解了“肌萎縮側索硬化”這種疾病,“漸凍人”走入了人們的慈善視野,更多病人得到了他們急需的捐款,而那些參與其中的捐款者,從中得到了趣味、名氣、稱讚等一係列社交幣,使他們的形象更上一層樓。真可謂人人都是贏家,個個都很nice。

冰桶挑戰是由美國波士頓學院的前著名棒球運動員皮特·弗雷茨發起的,參加者都會拿一大桶冰水當頭淋下,在那一瞬間體會肌萎縮側索硬化病人的感覺,並把這個過程拍成視頻上傳到網絡。然後,TA就可以指名3個人參加這個活動。被點名者必須在24小時之內完成冰桶挑戰並上傳視頻,拒絕挑戰就要為漸凍病人捐出100美元。

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活動隱藏的獨特思維和心理爆點。

冰桶,無疑是個巧妙的設計,既能讓人在冰凍中體會到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病人的切身痛苦,又有抓人眼球的趣味性——大夏天給自己澆一身冰水,爽,好玩,刺激!

不隻是好玩,這個活動還滿足了人們多方位的心理需求:

慈善。每個人都可以在金錢充足的條件下做慈善,如果這種慈善能夠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善良形象,那簡直是一舉兩得!

表現機會。無疑,人人都渴望有更多的社交幣,通過一項公眾運動表現自己的隨和、獨特、愛心……並保證會得到關注,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嗎?

名氣。看看誰在參加這個比賽吧,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臉書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蘋果的現任CEO蒂姆·庫克、穀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還有無數世界著名的運動員、影視明星、歌手等,真稱得上是星光璀璨。參加這樣的活動,無疑能給自己迅速增加名氣。

有這樣一項比賽,不但好玩,還能讓你提高名氣,展現形象,顯得善良有愛心、健康有活力,有什麼理由不參加?這個創意簡直把人們的心理爆點一網打盡!

於是,挑戰賽以美國為中心如火如荼地展開,美國籃球隊全體隊員對著鏡頭舉起了冰桶,各大公司門口聚滿了看總裁們表演的人群,粉絲們更是熱切期待著自己的偶像能加入其中……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接到了挑戰,想必考慮到總統的身份和健康,他選擇了捐款而不是澆冰水,這掃了大家的興,引來了一些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