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要我怎樣》reference_book_ids\":[6633758174790814724]}],\"1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start_container_index\":19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剛剛好》reference_book_ids\":[7135702846359473166]}],\"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0,\"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5},\"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信息厭倦”會令社交幣“通貨膨脹”
你有沒有好奇過,一天之內你收到過多少種信息?想要統計這件事困難很大,有些網頁上的信息在你眼前一閃而過,有些閑聊裏的信息你左耳聽右耳忘,這些信息就像公交車外的廣告牌,還沒有看清其模樣就消失了,但是這不代表你完全沒有印象。據《瘋傳》的作者不完全統計,人們平均每天要傳播16000個詞的消息,每小時要共享1億段關於品牌的宣傳語。
有沒有感到驚訝?你真的說過那麼多話嗎?你真的看了那麼多廣告嗎?半點也不假。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日常生活,不然,我們又怎麼會如此強調社交幣的重要性呢?如此多的信息是好事嗎?恐怕不然。大多數信息都是我們並不需要的垃圾信息,人們每天接收和處理垃圾信息的時間也在增多,這就造成了普遍的“信息厭倦”。
這種厭倦直接關係到社交幣的含金量。每一天,互聯網上都會有大量社交幣擁堵著我們的信息渠道,大量信息造成了社交幣影響力的下降。社交幣雖然不是真實貨幣,但它一樣會遇到通貨膨脹。在現實中,社會流通中的貨幣超過了實際的需要,就會導致物價飛漲,令貨幣的實際價值下降。社交幣也會這樣。
那麼,社交幣通貨膨脹的最直接現象是什麼呢?就是你說的話有無數人在說,所以沒有幾個人願意聽你說;你做的事有無數人在做,你並不是首創者,首創者的熱度也已被分流;作為信息發布者,你越來越難以產生影響力,你一炮而紅的夢想越來越不切實際;作為信息接收者,你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越發感到厭倦,感受能力越發下降,很難再找到激動的感覺。
例子隨處可見。若幹年前,“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一項多麼令人向往的榮譽啊,要是擁有這個頭銜,足以名噪一時。後來,世界各地都盯上了這個紀錄,中國國內的人也不例外。於是,你經常會看到某地做了一個麵積多大多大的餅,要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某地做了多少多少噸蛋炒飯,要開創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某地堆了多高多高的蛋糕,要打破原有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類活動為了博世人眼球,反複打出“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口號。且不說吉尼斯官方會不會理睬,就其形式和活動效果而言,也隻讓人覺得無聊,何況那麼多的麵、米、雞蛋,真的吃得完嗎?造成如此大量的浪費,很可能會得不償失。但是,類似的活動至今仍有人不斷地在搞,全然不知它早已在“通脹”之中,已經變得毫無價值。
再說說一係列的網上跟風活動。在第三章裏,我們講到了從眾心理,還建議大家不妨也湊湊熱鬧,跟隨全民娛樂的步伐秀出自己。現在,就來說說這種心理的反麵:湊熱鬧隻是一時參與,過分跟風就再也熱鬧不起來了,甚至會麵臨冷清尷尬的境地。
例子很多。例如夏日將至,又到了美女們秀身材的季節,有人在這個時候發起了“A4腰”的話題。什麼是A4腰?也就是說腰比豎放的A4紙還要窄,也就是腰寬小於21厘米。於是,從明星到網紅,從校花到“西施”,從××姐姐到××妹妹,美女們紛紛拿起了一張A4白紙放在了自己的腰間進行拍照,狂秀自己的好身材,從而令宅男們都大飽了眼福。
全民娛樂風狂刮的時候,你又怎麼可以不參與?有身材的秀身材,讓親朋好友看一看你的健身成果,對你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你有超級有效的運動瘦腰法,趕快發出來分享,保證你會深得那些“五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的女粉絲們的心;想要畫圖做視頻的人也要快一點動手,這是多麼好的話題啊,正適合發揮你們的創意;賣健康食品和代餐食品的人又怎能落後呢?現在正是這類人做廣告的好時機;服裝店更是要趕快搭配出“最能展示A4腰的連衣裙”、“神奇遮掩效果媲美A4腰的百搭款”來迎合顧客……總之,跟上了潮流,甚至引領了潮流,你就是信息時代的大贏家。
但是,熱點來得快冷下來也快,潮流轉瞬即逝。不過三五天,最多一個星期,A4腰就成了明日黃花。待熱點一過,這時的你再秀也好、賣也罷,宣傳得再賣力,也不會有幾個人理你,有些人甚至還會拿看土老帽的眼光看你,說你跟風,說你沒創意,說你out了。為什麼?市場飽和了,社交幣升不動了,話題貶值了,此路行不通了。
不但A4腰受了冷落,隨之而起的那些鎖骨養魚、酒窩夾筆蓋、一元硬幣手……甚至還沒有A4的腰熱度,更沒有A4腰的輝煌。這些都是社交幣“通貨膨脹”的體現。為什麼會產生通貨膨脹?要麼是東西少了,要麼是貨幣多了。這類信息不再受關注,就是因為“貨幣多了”。人人都有,人人都玩,熱鬧一過就成了廉價品,相似的信息太多了,讓人吃不消,結果隻能是——社交幣“貶值”。
這種現象也可以看作是過分尋找爆點的延伸。爆點有了,接下來就是信息轟炸。在大量的信息波中,人們容易得到刺激,容易奉獻大量社交幣,但也容易厭倦,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就像人的感情,轟轟烈烈的常常留不下什麼,細水長流的雖然平淡卻長久。爆炸性的東西給人們帶來的快慰畢竟是一時的,想要保持社交幣的價值,僅靠爆點是不夠的。
那麼,社交幣保值的關鍵在哪裏呢?仍然在於核心價值的確立和維護。風潮來了又走,風格不易動搖。為風潮關注你的人會隨風潮而走,為風格關注你的人卻始終好奇你有什麼樣的新動向。
不過,倘若你一成不變,也會漸漸失去魅力;倘若你因為想要保持活躍度而盲目跟風,你的周圍就會多了吵鬧,少了活力,你的自媒體將岌岌可危。沒辦法,社交幣就是這麼一個需要費心費力費頭腦的東西。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任何人的社交幣都有可能遭遇通貨膨脹,都可能會遇到“過氣”的困擾,所以必須引起你的警惕。當你發現與你相似的自媒體太多,當你發現自己的話題已經不新鮮,當你發現你的平台活動量變少,當你發現你的粉絲已經產生了低迷情緒時,你的“通脹危機”已經到來。
不過不要緊張,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即使身在真正的經濟危機裏,依然有大把的人能夠轉危為安。你需要做的其實是認清現實,拋棄抱殘守缺的落後想法,積極創新,勇敢進取,找出一條新路來。
拿什麼拯救大眾的審美疲勞與審美折舊
在探討突破通脹新道路之前,我們先把“舊道路為何堵塞”等曆史遺留問題研究清楚,隻有清算錯誤才能拓展頭腦,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通脹的成因和社交幣貶值的原委。本節我們先來探討這個問題:跟風到底是不是一件劃算的事?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有人做了一個充滿創意的吐槽視頻,就有人不問自取地拿到自己的平台上去,以增加點擊率;或有人會迅速做出另一款題材相似的視頻;或有人根據該視頻延伸出一些漫畫和段子……總之,一個火爆的話題可以引發“搭順風車”的高潮,令不少人借此“蹭人氣”、吸粉絲,撿到一遝遝社交幣。
跟風算是一種聰明的選擇,社交幣需要娛樂性,而事情有了娛樂性,就更容易被大家談論,而跟著熱點走自然少不了娛樂性。跟風等於在別人的熱點中分了一杯羹,有點占便宜的意思。因為這一便宜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占的人始終很多。
可是,如果你一直隻會跟風、看熱鬧、占便宜的話,你的社交幣就很可能會持續性貶值,因為你的原創性太差了,隻是一個中轉站;更可怕的是,很可能會變成垃圾回收站。同樣的時間,人們更願意關注那些新鮮創意製造者的平台,而不是你。跟風注定了你很容易被他人取代,人們能夠發現你就能夠發現比你更有關注點的人,這時,你就是那個被拋棄的選項。
人們為什麼要關注你的信息?其實質是一種審美上的取向,不論這個“美”是來自你的外貌、觀點、商品還是才學,都是你身上具有獨特的美的價值,人們才願意關注你,也才願意讓你成為他們的社交幣。這個過程看似單向,實則雙向:你從中取得了社交幣,你也必須繼續為他們提供社交幣。
是的,正是審美取向把你們聯係在了一起。一旦關注者的審美口味變了,你會不會被他們移出關注列表呢?未必。如果你身上還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審美點,他們同樣會繼續關注你。但如果你除了跟風、轉發、抖機靈外一無所有,誰還會願意花費時間對你關注下去?
比審美口味改變更可怕的是審美疲勞。如果你長年累月隻做一件事,就像每天都要重複三點一線的工作,誰還有心情體味其中的美?而跟風者所做的恰恰就是這樣一件事。盡管他們今天喜歡這個電影,明天喜歡那首歌,但人們最終會發現,他們不是喜歡,隻是喜歡跟著別人的喜歡。當個性消失時,他們的魅力就再也不存在了。
所以,跟風而來的社交幣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價值很低,太容易貶值。它帶來的審美疲勞會令人越來越不喜歡,甚至想要取消關注、粉轉黑、去吐槽諷刺。而長久沒有改變的信息傳播帶來的是另一種疲勞,叫作“審美折舊”。當刺激性持續下降,興奮點逐漸消失,存在感逐日減淡,“審美折舊”帶來的並不是關注的減少,而是傳播範圍的逐漸萎縮。
審美疲勞和審美折舊也是社交幣“通貨膨脹”的一大元凶,埋怨信息接收者喜新厭舊、胃口刁鑽或評論苛刻沒有任何意義。一切矛頭最終都會指向信息提供者。
技術性平台的沒落,除了一部分外力作用外,大多是因為自身不再能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服務,因此被用戶放棄。
流行形象的沒落,是因為受眾口味的變化,也因為自身沒有足夠迷人的內容去吸引更多的關注。
熱點分享的降溫,是因為時效性已過,那些信息持有者卻沒能利用最佳的時機去推出替換的內容。
熱門商品會過季,是因為設計中缺少具有廣泛性的審美價值,缺少深刻的內涵,因此生命力短暫。
現象級話題會沒落,是因為未能揭示其內涵,更未能乘勝追擊,把現象變為某種形象或文化,因此隻能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自媒體喪失吸引力,始作俑者仍然是自己。那些過分誘導性的廣告,把觀眾當成了傻瓜;過分自信的內容,並沒有學到最新的潮流;過分套路的話題,卻激不起人們的參與意識……這些都是令自媒體喪失吸引力的主因。
所有的審美沒落都和生命力缺失有關。功利性的營銷帶來了規模,卻沒能帶來靈感;跟風當“搬運工”轉發別人的內容帶來了熱鬧,卻帶不來長久的欣賞與關注;轉發抽獎活動帶來了新關注,卻帶不來新粉絲。信息分享的生命力隻與真實和創造有關,認不清這一點,永遠沒有出路。
當你發現舊道路正在堵塞或已經堵塞,就不要留戀你的老形象、老粉絲、老規模了。留戀隻會阻礙你前進的步伐,並加快它們的貶值。你需要轉變思路,做一些不同的事。例如,去充電,去思考,去旅行,去向別人取經。
總之,不要因為害怕人氣下滑,就拚命重複那些老話題,轉發所有人都能轉的段子。這些明顯的手段隻會讓你的被關注度下滑得更厲害。如果新事物的孕育還需要時間,不妨迅速積累,努力尋找新創意、製造新熱點,以使自己在粉絲們的期待中來個一鳴驚人。
好聲音?好故事?好累!——社交幣的疲軟
這幾年最火爆的選秀類節目莫過於“中國好聲音”,當它第一次亮相屏幕時,著實令人耳目一新。有水準的歌手、導師們不知會不會轉的椅子、充滿懸念的戰隊……就連說話快得讓人聽不清的主持人,都顯示出了這個節目的不一般。果然,《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節節攀高,連那一年的入圍選手都成了熱門話題。
這是一檔很成功的節目,這更是一座社交幣的製造工廠。無論導師、選手還是電視台,都收獲了滿滿的名氣和人氣,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夏天的熱議話題。浙江衛視迅速躋身為國內一線電視台,導師和選手收獲了大量粉絲,廣告商們蜂擁而至,觀眾們的電腦和手機裏塞進了各種各樣的好聲音……這是一次成功的節目策劃,這是一次標準的“眾贏”。
但是,沒過幾期,非議也隨之而來。議論的焦點是節目中的選手自述環節,幾乎每個選手都有一個非同尋常的故事,想聽好聲音的觀眾不得不聽到各種精心安排的故事,這些故事未必虛假,卻帶著濃濃的宣傳和煽情的味道。這很快令有些觀眾反感,甚至“粉轉黑”。節目組太過追求故事效果,難免有誇張之處,也被搜索能力強勁的網友一一指出漏洞,於是選手的形象變得負麵,節目效果也大打折扣。
其實“中國好聲音”並不是第一個講故事的節目,選秀類節目講故事的傳統源遠流長,節目組想要找賣點和炒作點,選手希望加強評委和觀眾的印象,於是常常一拍即合;就算選手不樂意宣揚自己的經曆,為了節目效果也隻能配合導演的要求。“中國好聲音”則把講故事這一傳統發揮到了極致,每位選手都有故事,後來,“中國好聲音”被網友們幹脆戲稱為“中國好故事”。
這些故事泛濫到什麼程度呢?看一看曾在微博上熱傳的一個調查:“一句話證明你看過歌唱選秀節目。”轉發的人張口就來:“我是為了我的家人才來這裏唱歌的”,“為了我的女朋友我一定要加油”,“如果我不唱歌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我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舞台”……可見選手的自我介紹已經成了套路,觀眾聽到第一句就能猜到結局,這時候觀眾可能都想問一句:“還能不能好好唱歌了?”
當新鮮感退去,當賽製已然固定,當觀眾們漸漸厭倦了故事,“好聲音”的社交幣便開始出現貶值危機。當選手們要開口講故事時,人們寧可去聽主持人機關槍一樣的廣告詞,這至少聽著有趣。而“好聲音”的疲軟,讓觀眾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歌唱類節目,從而令“好聲音”的優勢逐漸變為劣勢。
當然,“好聲音”無疑是一檔王牌節目,畢竟除了故事,它還有舞台與機會,有導師和選手的激情,有不錯的歌曲和聲音,它的生命期遠遠沒有結束。但如果一直遵循原本的模式,缺少新的創意,它也會像其他原本火爆的選秀類節目那樣,漸漸失去生命力,不得不落得個慘淡的收場。
從“好聲音”的教訓裏,我們應該能夠得到這樣的結論:過分重複一定會帶來社交幣疲軟。當你發現自己發布的消息有太多的重複,甚至成了一種機械式任務時,不用懷疑,接收消息的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並把你當成了一個沒有創意的人,於是你也就成了一個可被替代的ID。
切記,“反接受者”並不都是無情的,他們是會因為長情或惰性而繼續選擇你的,你需要提供的是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而不是重複毫無新意的傳統。
“僵屍粉”到底有沒有必要使用
你一定聽過“僵屍粉”,它們和你的ID一樣頂著頭像,頂著名字,甚至還有個人簡介,它們負責點讚,轉發,刷屏,灌水,給你的粉絲數多添一個或幾個“0”。因為活動機械,麵目模糊,發言永遠是那麼幾句,人們形象地將它們起名為“僵屍”。有時,網站係統會自動給你免費派送若幹僵屍粉,恐怕你還曾納悶:這些奇怪的人是從哪兒來的?
有需要才有市場。有些網站的排名靠的是人氣熱度,例如,統計點擊數量,統計關注數量,統計轉發數量,根據點擊量或轉發量進行推薦。這時,僵屍粉的力量就會顯現,它們一齊發力,就可以把一個平淡無奇的帖子頂上熱門。而且,粉絲是個位數,熱度是個位數的日子不好過,花十塊二十塊買個熱鬧,人們也不反對。這就是僵屍粉誕生的土壤。
後來,人們漸漸了解了僵屍們的底細,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厭惡這些不請自來、隨意行走的僵屍了。為此,僵屍粉商家與時俱進,開發出了新一代僵屍,這些僵屍做得越來越逼真,不但名字更有活力,頭像更有內涵,在轉發裏還加上了關於你的關鍵詞,還可以和你或你的粉絲聊上幾句。當然,僵屍們經過設計的萬用句式還是不能被仔細推敲,隻要仔細分辨,仍能看出端倪。
僵屍粉到底有沒有必要?這件事需要從兩方麵看。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小明星來說,粉絲太少容易被大家小看,這時候經紀公司會準備大量僵屍粉,靠轉發、評論、點讚數來充一充門麵。或者給買一些熱搜,買一些話題,買一點廣告等。這些其實都是僵屍粉戰略的延伸,為的是以虛假的繁榮帶來真實的熱度。
效果怎麼樣呢?起初,這一招著實奏效。當熱搜榜裏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名字時,當一條微博被大量瘋轉時,人們很自然會想了解一下這個人到底是誰,這條微博究竟有什麼稀奇之處。於是,大規模的傳播開始了。就這樣,經紀公司達到了目的,人們也(暫時)記住了新人的名字。
很快,僵屍粉策略就顯示出了它與生俱來的弊端:假。當人們發現被宣揚的“最美校花”其實並沒有那麼美、“最驚奇的絕技”其實並沒有那麼驚奇、被瘋轉的段子其實都是陳年舊貨時,他們立刻就產生了被愚弄的憤怒。連帶著,大家對僵屍們的主人也留下了很差的第一印象,並且還會憤怒地留言道:“沒本事就別炒!”
短期使用僵屍粉大多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長期使用僵屍粉更是災難。一個賬號主人孤零零地發表信息,轉發的隻有僵屍,點讚的隻有僵屍,評論的還是僵屍,你能相信這個人有什麼真才實學嗎?即使有,人們也會被他的虛榮嚇跑。畢竟,我們國家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發光”,人們喜歡自己找巷子、挖金子,不想接受僵屍帶來的禮物。
過多僵屍粉容易導致你產生信任危機,直接危及你的形象,讓你的社交幣迅速“通脹”。人們首先感到觀感上的不適,好好的頁麵被一堆僵屍“走來走去”,看著心煩;然後質疑你的人品:虛榮心也太強了吧?買這麼多僵屍號花了多少錢啊?再然後是懷疑你的能力:有能力的人用得著買僵屍粉嗎?最後是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透著一股僵屍味,毫無創意,對你取消關注了事。虛假繁榮的結局往往是一無所有。
社交網絡上有許多令人生厭的行為,使用僵屍粉是最嚴重的一種。你有缺點,人們可以理解,因為人無完人,更加關注你的優點;你鬧了醜聞,人們樂意看個熱鬧,好心的還會安慰你一番;你瘋狂地刷屏、不停地自拍,至少也付出了個人的勞動……但僵屍粉算什麼?它們隻負責把別人厭惡的虛假行為重複了N次,自然得不到人們的認可。
人們追求活生生的真實,而不是“死屍”。如果你為了一時的虛榮而用僵屍粉來製造虛假繁榮,就要做好日後無人理會、無人理解、無人同情的準備。
當然,也不排除你是一個能做到天衣無縫、不為人知的天才,隻等待一個瘋傳的機會就能讓世人認識到你的可貴之處——如果真是這樣,不妨大膽地使用一次僵屍粉。隻要你名副其實,它們很快就會被真正的粉絲衝得無影無蹤。除此之外,絕大多數時候,僵屍粉毫無必要。
“王室社交幣”:英國王室的與時俱進,求新求變
想要在信息社會裏生存,任何人都需要社交幣,遠在大不列顛群島上的英國女王也不例外。讓我們把鏡頭拉遠,去海外走走,看看“王室社交幣”會有怎樣的市場。
在一個世紀以前,英國王室對媒體還有著很強的控製力,那時候的消息傳播渠道也不廣,人們往往通過報紙去了解王室成員的近況,通過看他們的照片去猜測他們豪華而傳奇的生活。這讓王室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從而激起了人們心理上的向往。
英國王室的傳統宣傳路線很簡單:“王室人物參加活動——媒體拍照錄像——傳播給公眾”;國王每年聖誕節在電台發表一次全國講話,總結一年來的國家大事和王室活動;國王一家每逢節慶或國家大事時,都會親自主持活動或者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向大家揮手。
人們看到的永遠是王室光輝的一麵,包括設計好的充滿鏡頭感的照片,修辭節製的挑不出任何差錯的發言。王室戴著光環,國王、女王、王子、公主一直都是童話裏的形象。
然而,隨著傳媒業的不斷發展,王室越來越無可遁形。報紙雜誌尤其是小報的記者們無孔不入的拍照,讓人們逐漸看到了王室的另一麵。於是,官方報紙上有經過設計的完美的王室成員照,小報上卻充滿了他們的緋聞。小報上的各種緋聞消息更受歡迎——人們更願意看高高在上的王子、公主們鬧緋聞,於是,王室形象開始蒙塵。
在一段時間內,王室甚至受到廣泛的批評,人們不但指責他們鬧出的那些不像話的緋聞,還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諸多負麵的猜測。
如何在新時代樹立起王室的新形象呢?英國王室痛定思痛,決定改變往日一味神秘的路線,開始走“親民路線”,逐漸開始接近民眾。他們請電視台的攝像師和記者走進白金漢宮,讓人們可以在屏幕上看到女王的生活,看到查爾斯王子和弟弟們的玩耍,看到王宮裏的景物和王室成員們的愛好。這是一次成功的嚐試,讓王室成員走下了神壇,變得親切、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