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交幣的“債務危機”:打造核心價值才是王道(3 / 3)

1.官方不發布“最”言論

宣傳有引導性,有溢美性,有傾向性,這是宣傳的目的決定的。應該讓關注者留意產品價值,而不是刻意強調此產品比彼產品更好,更不應出現過分自誇的“最字頭”。關注品質,把評論權留給消費者,這才是長久之道。

2.提高共感度,增加宣傳黏性

有人情味的廣告最容易深入人心,打親情牌、友情牌、愛情牌都是屢試不爽的招數,這種宣傳的好處是能夠引發信息接收者的共鳴,進而把“感情”和“品牌”在潛意識裏聯係在一起,增加了宣傳的黏性,不易被遺忘。不過,感情牌廣告太多,如果別人打“你是我的優樂美”,你就打“你是我的×××”,難免俗氣,容易成為雞肋。

3.用戶立場,增進互動

什麼樣的品牌最得人心?那些懂得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思考、事事為消費者考慮的品牌。在互聯網時代,為消費者考慮,不但要在生產時事事設想周全,還要及時傾聽反饋、調整方向、修正錯誤。互動式的溝通可以增進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度,培養歸屬感,這也是所有保險措施中最保險的一招。

4.良好的教養和風度

最高級的宣傳不講產品,講概念,講品牌,講形象。一種形象能夠深入人心,它的產品便能輕易地被人接受。所以,任何時候都要重視自己的形象。在品牌擬人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代言人也好,代言形象也好,都是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的“角色”,這個角色不需要十全十美,但一定要有教養和風度,這關係到品牌的價值和生命。

警惕!盡量不做這10種令人厭惡的共享行為

1.刷屏

無論是在微信朋友圈裏、百度貼吧裏,還是別的什麼論壇裏,最讓人討厭的行為莫過於刷屏。當你拿起手機想看一看微信朋友圈,結果一連好幾條十幾條甚至幾十條全部來自同一個人所發,此人可能是在發自拍,可能是在曬娃,可能是在轉雞湯,可能是在發牢騷,也可能是把上述行為輪番做了一遍。你翻啊翻,翻啊翻,一直往下翻,屏幕信息上依然是這個人所發的內容。試問,這個人的這種行為,你討不討厭?

刷屏的人給人的印象是什麼?無聊加情商低。隻有沒事可做的人才會整天發微信朋友圈,隻有情商低的人才會感覺不到刷屏這種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困擾。如果你也是一個刷屏黨,你一定會發現你的帖子的轉發會越來越少,被點讚會越來越少,因為你已經被拉進了不少人的黑名單裏了,即使你發布了什麼引人注目的信息,很多人也已經看不到。

2.無限製廣告

微商的名聲不好,但還沒到天怒人怨的程度。畢竟,隻要你本分賣貨,人們對朋友的東西仍有一定的信任,甚至有些人還願意幫忙轉發某位朋友的小本生意的信息。可是,一旦你一天無數次地在朋友圈裏發廣告,或者一連數天隻發廣告,發了無數的廣告,你就和樓下叫賣的小攤販不再有實質區別。

廣告分兩種:一種有技術含量,或藝術或哲理或逗樂;另一種無技術含量,通篇減價優惠快來買。前者需要思考和製作時間,後者隻需要一次次發送。如果你的信息平台過多地發送後者,人們自然無法相信你有創意的能力;相反,如果你適當地發一發前者,人們不但欣賞你的營銷水平,還會期待你的商品上架,這就是恰到好處和過猶不及的區別。

3.永遠負能量

有些人戾氣十足,經常不肯以正麵心態看待事情。這類人的心情經常是沉鬱的,在他們心目中,老板是狡猾陰險的,同事是相互利用的,愛情是自私自利的,友情是斤斤計較的,人生是暗無天日的。然後,他們就把這些感想毫無保留地發送到微信朋友圈裏和大家分享。

他們總擺出一副“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架勢,看似犀利地剖析一切,其實不過是在吐苦水發牢騷求安慰罷了。誰願意一直當他們的心靈垃圾桶呢?何況,這樣的東西看得多了,自己也會受影響。於是人們對這種人逐漸敬而遠之,這種人則繼續感歎人心的冷漠——沒錯,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不願意改正自己的心態,所以隻能與負能量為伍。

4.傳播謠言

分享為了什麼?為了和朋友取得情感上的溝通,也為了凸顯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希望製造話題,希望得到關注,於是總想發一些令人震驚的內容,或總想散播一些“內幕”或“絕密”,以顯示自己的無所不知。可他們轉發的東西常常是謠言。

謠言種類很多,某某名人的隱私八卦,某某專家的絕密試驗,某某快餐養了八條腿的雞……還有最無聊的“轉發這條微博三日內便可轉運,不轉就倒黴”。這些內容顯得轉發者特別沒智商。常言道,謠言止於智者,對於那些明顯嘩眾取寵的內容,還是不要放到自己的平台上為好,不然我們會被別人看成是低智商的人。

5.過分炫耀

我們很難擺脫“曬”的欲望,有什麼好東西就想曬出來讓大家羨慕一下,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虛榮心作怪,無可厚非。但有些人曬得過了頭,隻要有機會,就一定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個富裕的家、有套寬敞的房、有輛豪華的車、有個大品牌的包包、有八塊腹肌、有人魚線、有娃、有才、有情懷……天天在朋友圈裏看著這各種“曬”,你會不會煩?

無病呻吟也是一種炫耀,包括體重不過百的人整天說“我快肥死了”,月薪數萬的人整天說“窮死了窮死了”,花樣年華的姑娘整天傷春悲秋,工作生活正常的小夥子整天說自己懷才不遇……這樣的“曬”也很煩人,而且煩人煩到了一定境界。

最令人討厭的是沒有還要曬,不行還要炫,朋友圈內大家知根知底,背地裏一定會嘲笑“看她那照片P得她爸媽都不認識”;網絡平台上大家隔著距離,一時沒人知道你的根底,但時間一長,謊話一定會露餡,到時候你的信用值就再也無法建立。所以,一定要警惕虛榮這個魔鬼。

6.滿屏髒話

大街上有個男人突然破口大罵,公車上有個女人突然撒潑罵人,我們都會皺起眉偷偷說一句:“沒素質!”可是,有人能夠注意在公共場合保持禮貌,卻在公共網絡上把罵人當作個性、當作直爽。在網上,有些人經常開罵,不是妙語連珠的罵,而是包括生殖器和問候對方家人的國罵。

修養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更體現在網絡上。憤青也好,年少無知也好,氣急敗壞也好,一旦你罵髒話,你的素質就被自己拉到一個新的低穀,不要指望別人會打從心底裏覺得你罵得好,即使你有理,人們也會覺得你的語言欠妥;如果你沒理還要罵,那就是活生生的沒素質,大家就會和你保持距離,以免被當作與你一樣低素質。

7.冒充行家

每個人刷存在感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些人專門喜歡“生活在高處”,總是充當專家指點一切,經常轉發個消息發表幾句議論,言談裏的優越感爆棚。當他們對自己了解或不了解的一切指手畫腳時,隻不過是想讓人們知道:“我懂的真多!我無所不知!”

可是有人相信嗎?大凡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謙虛的美德,不會整天說三道四。你說得越多,越會暴露你的底細,最後,所有人都隻當你是在吹牛。所以,千萬不要企圖將自己包裝成一個你根本不適合的形象,一定會露餡的,露餡後你的形象會更差。

8.生活直播24小時

有些人把表現欲直接上升為一種病態的表演欲。別人偶爾曬個生活場景,他們卻恨不得將自己的生活搬上網絡,24小時為大家直播自己的生活狀態,包括遲到早退、穿了什麼、吃了什麼、和什麼人吵架、與什麼人恩愛等,企圖把自己的生活透明化,讓大家能夠百分之百地了解他們。

這和網絡上的直播節目不一樣,有些人的確會直播睡覺、直播吃飯給粉絲看,但那都是經過設計的行為,相當於戲劇現場。而你這沒有粉絲關注的獨角戲是準備唱給誰看呢?你做的事其實大家每天也在做,你把別人厭倦了的生活搬到網絡上,時間一久,隻會令大家討厭你。

9.整天感歎人生

有些人感情特別豐富,也不知是真的還是裝的。無論多小的事,他們都能上升到人生意義的高度,或悲或歎。他們不會忘記每一個節日,還會號召你“今天是××節,請不要忘記××××,這是每一個有心人的義務”。他們展示著自己多愁善感的人生,分析社會,分析情感,分析他人,最多的是分析自己。

自己有一份怎樣細膩的個性,自己有怎樣脆弱的心理,或隱晦或直白地誇獎自己有著怎樣高尚的情操,讓你忍不住懷疑他們是不是每天都在攬鏡自照、自怨自艾而不用工作、不用吃飯、不用睡覺。有人對這類人的評價是:“××就是矯情。”

10.點讚機器

也許是性格含蓄,也許是不知如何表達,也許是熱情參與,也許是沒事閑的,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基本不發言,像個機器人一樣為別人的每一次發言點讚,或轉發加個表情。他們的存在感不低,你總能看到他們的頭像,可是你聽不到他們的言語,看不到他們的個性,他們像免費的僵屍粉。

這種感覺並不好,有個人時時刻刻關注你,了解你的每一個動向,用點讚告訴你他的存在,簡直像背後多了雙眼睛,讓人頭皮發麻。那些想要靠點讚獲得參與感的人你們看到了嗎?你們的行為讓人難受。而且,別人發“感冒了”、“失業了”、“分手了”這類消息,你點什麼讚?看都不看一眼就點讚,怎麼能不讓人厭惡?

以上10種行為,你占了幾種?請相信,隨便嚐試其中幾種,或者把其中一種堅持到底,你的社交形象都會徹底破產!

你的形象不能無限製地發散

假設你是一位眼科醫生,你緊跟時代步伐,加入了網絡大軍,在網上開設了一個谘詢微博。因為實名,同時還亮出了你自己的從醫履曆,於是很快就有人來找你谘詢。這時,你會麵臨一些心理上的誘惑:能不能讓自己更紅?想紅,就要有熱度、有話題,讓更多的人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如果發展順利,你的名氣將大大增加,成為網上名醫,並招徠更多現實中的患者。

想在網上出名,就要有一定的策略。有什麼好的策略呢?

策略A:到處解答患者疑問。雖然是眼科醫生,但醫生學的東西多,平時總是接觸醫生,也接觸各類患者,小病的治療和大病的指導,都能說出個一二三。所以不但能解答眼科問題,頭痛腦熱,抽筋扭傷,胃腸不適,手麻腳麻……這些都能說出治療的有效方法。然後,你悄悄地把自己的簡介由“眼科醫生”改為“醫生”。當然,隻說那些看得出來的小病,大病不敢亂說。

點評A:大範圍培植粉絲的想法是好的,也的確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但是,一個眼科醫生跨界點評,會讓人覺得不夠規範、不夠專業,並產生信任危機。何況,什麼都懂的神醫和包治百病的藥丸一樣,都隻是心理安慰而已。此策略一時熱鬧,無法長久。

策略B:做一個眼科科普者。除了解答別人的問題,還會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問題總結出來供更多人參考;也會把日常工作中的醫療例子與大家分享,並從他人的病情中分析易患眼病的原因、各種眼睛保健常識等,以此提高自己的信用度。

點評B:非常有頭腦的策略。不但能夠真正給人知識,還體現出高度專業性,而且有總結性質的東西,避免了反複回答,節省了自己和他人的精力。此策略走的是持久道路,能夠一直保持社交幣的價值。而且,醫生越老越值錢,網上醫生也是如此,隻要你夠專業,年頭久了非但不會掉粉,反而粉絲會越聚越多,讓你成為越來越著名的眼科醫生。

策略C:走一條人性化道路,讓大家不但看到一個醫生的專業,還看到一個醫生的真實性格。不但能解答粉絲的問題,還能拍拍雪、拍拍月亮、談談詩詞歌賦人生哲學,甚至賣個萌。做一個個性醫生,開辟出自己的網上行醫道路,耶!

點評C:想法很好,難度非常高。也可以說定位不準確。絕大多數關注醫生微博的人為的是求醫問藥,本就被病痛煎熬,哪裏有心情欣賞醫生與眾不同的個性?想要欣賞個性,網上自有大把個性達人整天出產作品,醫生能嗎?倘若他能,那他還有什麼時間鑽研醫術?總體來說,人們認知裏的醫生是忙碌的,不是悠閑的,你的小動作太多,隻會讓人質疑你的專業水平。當然,也有極少數有個性魅力又能把握患者心理的人,可以做到靠個性走紅,但那種人太稀有了。所以,此策略基本行不通。

策略D:當明星醫生,出書開講座。利用自己的名氣出書賺錢,還可以開個網上講座,也可以在線下搞活動,用打造明星的方法打造自己,建立核心價值,得到更多關注。名利雙收,怎麼樣?

點評D:算得上是一條成功之路,但這不是社交幣擴展,而是轉行,是利用網絡平台,將自己由一位醫生變為保健作家。人們信任醫生,卻不太信任保健作家,一時的名氣過後,有可能帶來質疑。在醫生和作家之間找好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會極大地考驗你的智慧。總的來說,這是一條難度很大的策略。

策略E:賣廣告。這恐怕是最快的變現手法,靠著自己得到的名氣和粉絲們的信任,推薦一些常用藥、保健品、理療儀,或者推薦某些醫院、醫師、醫書,既方便了粉絲,又順便讓自己賺到廣告費。

點評E:非常糟糕的策略,直接讓你從醫生淪為廣告狗,網民對廣告狗有天生的不信任和人人喊打的習慣,過多的廣告會直接影響醫生的名譽。如果某個產品出了問題被反饋到網上,不論這問題究竟出在哪裏,你的形象都會一落千丈。基於醫生這個行業的特殊性,你很難再一次建立形象。所以,這是一條必須慎重的道路。

以上幾種策略和點評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形象合理發散,能帶來關注和好感度;形象過度發散,容易帶來信任危機和粉絲們對你的厭惡。

在網絡上,要記住你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更不是超人。你隻能基於自己的實力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過分地追求高大上。一旦事情完全超出了你的能力,你的形象就難以修補,“債務”無法償還,等待你的隻有“破產”一途。

從ID到IP,商業化觀念正在蔓延

如今,IP大潮已然形成。什麼是IP呢?IP,不是網址代稱,而是指那些有內容、有一定知名度並有一定粉絲群的文化產品及其周邊產品。IP熱是網絡經濟升溫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如今已經形成浪潮。越來越多的網絡作品急速商業化,電視、影視、遊戲、周邊商品不斷開發,為一直在網絡平台耕耘的人們打開了一條新道路。

為什麼IP大潮來得如此凶猛?關鍵在於粉絲的購買力。就拿網絡上的熱門小說來說,過去,除了極其大熱的小說外,沒有人肯為網絡上的東西投資,擔心這類作品難登大雅之堂。隨著一些電視劇和電影的試水,人們突然發現,把熱門小說直接拍成電影,能夠一舉解決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宣傳和票房。

熱門IP自帶宣傳,粉絲們看到熱愛的作品即將影視化,不必號召就會想盡辦法宣傳。何況,這些作品往往找當紅明星來拍,也就是雙倍IP碰撞,作品粉和明星粉都來充當宣傳水軍,而且一定會貢獻票房。這一發現讓網絡作品改編潮火速興起,一些影視公司到處購買作品版權。隻要得到熱門IP,就幾乎等於得到了現成的鈔票。

這一現象也激發了各種問題,為了有更多粉絲做保障,製作公司往往會花大價錢去請當紅明星來演,即使對編劇、導演甚至道具都馬馬虎虎,拍出來的作品招致一片罵聲,卻也不影響票房和人氣。這種浮躁的作風還在繼續蔓延。不但各大公司紛紛網羅熱門IP,一些小成本公司也靠IP打翻身仗,IP的產業化道路更加廣泛。

IP潮代表了粉絲經濟的進一步加深,也讓人更加意識到社交幣的作用。有社交幣,就是有影響力,有粉絲,隻要有賣點,誰都可以在這波浪潮中得到機會。多少人摩拳擦掌,調動所有能想到的宣傳手法,花錢花力,為的就是要將自己打造為超級IP。IP幾乎已經是網絡作品商業化的代名詞。

可是,我們真的能如願以償打造出超級IP嗎?我們又對IP了解多少?興衝衝地想要吸引粉絲,粉絲就那麼容易被吸引、那麼喜歡掏錢嗎?大潮下人心難免浮躁,如果一心想著出名吸粉,往往誤入歧途,讓形象大跌,還沒成為熱門IP,就已經被浪潮拍死。

先來想想那些熱門IP都有哪些素質吧。仍然說說那些當紅IP改編的影視作品,比如電視版和電影版幾乎同期上映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集合了當紅小生小花,未播先熱,每天都有人在官博下討論演員的顏值演技。原著是有多年粉絲基礎的大紅小說,人們對小說人物情節張口就來,這樣的作品怎能不熱?可見一個熱門IP必須有實際內容和真實群眾基礎,也就是說,任憑你有再多廣告水軍花錢買熱搜,也代替不了真實的作品內涵。這是熱門IP的第一要素:有質量。至於有些作品的質量是不是能經受得住時間的檢驗,那是以後的事了,至少此刻它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質量是重要的,善於分析、迎合市場同樣重要。例如聞名一時的遊戲《古劍奇譚》,這款遊戲集合了上古神話、中國風、帥哥美女、複仇、狐仙誌怪、江湖武俠、多重情感糾葛等元素,可以說無一不熱門。要故事,它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有江湖義氣、有前世糾葛等故事;要人物,它有熱血、有呆萌、有純情、有豔麗、有冷血的人物;要趣味,它設置了各種支線劇情;要視覺,先不說極具中國風的美麗背景,就連幾個主人公的形象,都融合了多種朝代元素,還不乏現代感……這就注定了它適合出續集、適合拍電視劇、適合玩COS、適合做手辦、適合出小說、適合賣周邊。由一個作品衍生出了如此這般的多種可能,這就是熱門IP的第二要素:延伸性。如果你幹巴巴的隻有一個故事、一種元素,那它隻是一個商業孤本,無法產生更大的規模。

IP商業化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商品推廣,影視也好遊戲也好周邊也好,沒有銷路就沒有出路。因此,粉絲的喜好、投資商的要求、市場分析等多重因素需要考慮,這就導致作品必須按照綜合考慮的結果一改再改、一變再變,最後成品與原IP相去甚遠。IP擁有者為了商業不得不妥協,以商業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這就是熱門IP的第三要素:商業性。這種商業上的“靈活”常常被人詬病,更有人直言“過分商業的IP不再是好作品”。

未來,IP的道路說如何走?顯而易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IP所有者應有版權意識和形象意識,不要過分急功近利,隻顧著用IP掘金,把商業化當作一切。重營銷而輕內容,把力氣都花費在流通過程中,卻忽略了源頭,是很多熱門IP最終衰落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在基本質量上下功夫,一味追求商業化,不但不會有IP,就連最初的ID都會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