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快樂康泰的心情(1 / 3)

《一個人》reference_book_ids\":[6906750805001374734]}],\"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8,\"start_container_index\":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3},\"quote_content\":\"《平安夜》reference_book_ids\":[7217762734270581772]}],\"3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3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9},\"quote_content\":\"《沉思錄》reference_book_ids\":[7005775567534427143,7257088431979760694,6959124353212484644,7025502886977096741,6924194114292501511]}],\"1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6,\"start_container_index\":1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78},\"quote_content\":\"《科學管理原理》reference_book_ids\":[69042073577445161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記住,快樂不在於你是誰,或者你有什麼,它隻在於你想的是什麼。因此每天開始時,便想著一切你必須感激的事。(卡耐基語錄)

快樂存在於各人的喜好當中,而不在於事情的本身。擁有我們自己所喜歡的,我們便快樂,而不是擁有別人所喜愛的。(卡耐基語錄)

希望和樂觀,是生命的力量。它使我們的生活圓滿而甜蜜,脫離苦況而減輕重負,它是促進生機的油,能揩拭一切可憂可悲可恨可厭的汙跡。(卡耐基語錄)

青春並不是生命中一段時光,它是心靈上一種狀況。它是一種沉靜的意誌,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輪。(卡耐基語錄)

第一節 施恩不求回報

我痛恨人們的忘恩,比之痛恨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是其他存在於脆弱的人心中的陷入的惡德還要厲害。(卡耐基語錄)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卡耐基語錄)

卡耐基語錄:我們總是責怪別人不知感恩,這能怪誰呢?人性就是如此,也許是我們忽視了它。我們從此後不要再期望別人感恩。

最近,我遇到一位一直為知恩不報而感到十分懊惱、憤懣不平的人。他非常氣憤地告訴我,那事發生在11個月以前,他為34位員工共發出了一萬美元聖誕節 獎金,每人大約分得300元,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至今沒有一人為此感謝他。於是,他一直耿耿於懷,總是抱怨說:“我真懊悔,唉,我真不該發給他們獎金!”

我很同情這位先生,為所感到惋惜。他已有60歲了,按保險公司統計的人均80歲的壽命來算,假如他運氣好,還可活十四五年的時間。但是,不幸的是,他卻將他那所剩不多年歲裏的一整年時間浪費在憤恨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實在令人可悲、可歎!

他實在不必總是悔恨和自憐,他應該反省:為何別人不感謝他,是否因為給他們的待遇太低、工時太長或是他們以為這節 日獎金是自己應,的一部分。或許他本人就是一個苛責、計較而不知感激的人,所以別人不用也不想感謝他哩……

反過來,再看員工們,或許真的是無情,又不懂禮貌。或許是這樣,或是那樣。總之,不管是怎樣,但我知道約翰生博士說過:“感恩是有教養的體現,你很難從一般人那兒得到”。

在此,我要指明的是:他期望別人感恩,這是一種一般性的過錯,他很不了解人性。

假如你救了一個人的命,你會希望他感恩嗎?你也許會。但有一位名叫列勃維治的刑事律師,他曾把78名罪犯從電椅上挽救下來。你能猜得出會有多少人上門致謝或寄張聖誕賀卡?想必你猜中了:沒有一人。

即使那麼偉大的耶穌在一天下午讓10個癱瘓病人站幄行走,但你知道有幾位回來感激他呢?僅有一位。於是,耶穌基督環顧信徒而問:“還有九位呢?”他們連一聲感謝的話都沒有,早跑得沒了蹤影!試問,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給了別人一點小恩小惠,憑什麼就奢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呢?

假如跟錢相關,那就更別奢望了!施瓦伯有次對我說,他曾幫助一位挪用銀行基金去炒股而致虧損的銀行出納員,施瓦伯幫他補足金額使他免遭牢獄之災。最後,這個出納員感謝他了嗎?是的,先感謝了一段時間,後來就與施瓦伯對著幹,把這位曾搭救過他的人視為仇人。

假如你有錢送給你親戚一百萬美元,我想他定會很感謝你。是不是這樣呢?安德魯?卡耐基曾送給他親戚一百萬美元,不過假若他重活過來,他定會吃驚地發現,他的這個親戚正在狠毒地咒罵他哩!這是為什麼?因為卡耐基為慈善基金遺留了三億多美元,而隻留給他一百萬美元。世事就是如此,人性難以改變。你何不坦然麵對呢?我們何不像那位睿智的羅馬皇帝馬科斯?奧芮列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我今天會遇到多話的、自私自利的、忘恩負義的、心胸狹窄的卑鄙小人。我也不必大驚小怪或為之煩擾,因為我目前還找不到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說得極是。我們總是責怪別人不知感恩,這能怪誰呢?人性就是如此,也許是我們忽視了它。我們從此後不要再期望別人感恩。假若我們有時得到別人的感謝,也不必大喜過望,假若沒有,也不必懊悔、憂傷。

在此,我著重強調一點:不會感恩是人的本性,假如我們總是指望別人感恩,那完全是在自尋煩惱。

在紐約,我認識一個婦人,整天都在抱怨自己太寂寞了,抱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經常來看望她。如果你去看望她,她反會嘮嘮叨叨地跟你談上幾個小時,說她的侄兒們在小的時候是如何蒙她照顧的;當他們得百日咳、麻疹、腮腺炎時,她又是怎麼照看的;他們在她那住了好多年,她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職業學校,他們都住在她家裏,直到她將要結婚時。

後來,這些侄兒都回來看過她嗎?是的,有時!全是為了盡義務似的。他們都害怕去看她,因為一想到要坐好幾個小時聽她喋喋不休地老調重彈,就感到害怕。當她覺得再無法使她的侄兒們回來看她後,她便使出最後一損招——得了心髒病。

這病是裝出來的嗎?不是,醫生說她的心髒波動很大,經常是心律不齊或心動過速。這搞得醫生也無從著手,因為她的病症是由情緒引起的。

她或許要的是關注,但我認為她要的則是“感恩”。這位婦人也許永遠得不到她侄兒們的感恩了,因為她認為這是她應該得到的,她要向別人索要這些東西。

可惜,這世上不少人都和她一樣,因為別人的知恩不報,或是寂寞,或是由於被人忽視而生病。他們渴求被人關愛,然而,在這世間真正能得到關愛的惟一方法就是:施恩不求回報。

這聽起來好像不切實際,過於理想化了!事實上,這是追求快樂人生的一種最佳方法。就拿我家來說吧,我家雖然很窮,總是欠別人的債,可我父母每年總要擠出一點錢寄給孤兒院。他們一直沒到那家孤兒院去看看,也許收到過回信,也從未有人感謝過他們,但他們已得到報償,因為他們享受了幫助那些可憐的孤兒們的快樂,從不奢求回報。

我離家到外麵工作後,每到聖誕節 ,總會給父母寄張支票,請他們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買了些東西。當我回家過節 時,我父母告訴我,他們買了一些煤和日用品送給了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窮苦寡婦。施恩而不求回報的快樂是他們得到的最大快樂。

正如亞裏士多德所說:“理想之人會享受施恩的快樂!”而我的父母正是這樣快樂的理想之人。

在這一節 中我要強調的另一重點是:你隻有拋開別人是否會感恩的想法,才能追求到這種真正的快樂,才能享受這種奉獻的快樂。

許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兒子們不知感恩。就像莎士比亞劇中的李爾王所喊的:“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噬咬更令人痛心。”

但是,假若我們不能很好地教育他們,那麼,那些為子女者怎麼會知道“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呢?忘恩本是天性,就像到處生長的雜草,報恩則像精心栽培的玫瑰。

因此,假如子女們不知感恩,那隻能怪我們自己沒能教育好他們,使他們沒有養成那種遇恩要向別人表示感謝的良好品德。那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會來感謝我們呢?

在芝加哥,我有位朋友。他在一家木箱製造廠工作,每星期賺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並被她說服向別人借了許多錢去供她前夫的兩個孩子上大學。每天的食物、房租、水電費、服裝等生活開支使他像苦役一樣苦幹了4年,但他毫無怨言。

最後,有人感謝他嗎?從來沒有,他妻子認為這是他該做的,那兩個兒子也同樣認為這位繼父是該養他們的,因此,他們全都連一聲感謝的話也沒有。

這能怪誰呢?是繼子嗎?或許是!然而,更應該怪的則是這位母親。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兒子不應有這種感恩的義務,她更不想要她的兒子自己去借債上學。所以她也從來不對兩個兒子說:“你們的繼父是多麼好的人啊!他用借債來資助你們上大學!”她一貫的想法則是:“哦!這是他應該做的事。”

她以為這是在為兒子著想,使他們沒有任何負擔,但事實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錯覺,感到別人有義務使他們生活下去。後來,果然不錯。她有一個兒子因向老板“借錢”而鋃鐺入獄。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教育好孩子是多麼重要。就拿我姨媽來說,她對子女們不知感恩的行為從不抱怨。

在我孩提時,姨媽把她母親接到自家裏供養,同時也供養她丈夫的母親。這兩位老人坐在壁爐前烤火的情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她一人要照顧兩位老人。這不是很麻煩和疲憊嗎?當然是的。可是你從她的表情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很耐心地不斷向她們噓寒問暖,她真心地敬愛她們,讓她們感覺到家庭的親切和溫暖。而她本身還有六個孩子需要照看,然而她從未感到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這對她來說,隻不過是她心甘情願做的本分事情。

我姨媽已守寡二十多年,她的5個已成年的孩子都希望她到他們家去一起住,她的孩子們非常愛她,從不覺得厭煩、這是出於“感激”嗎?不是的,這是出於愛,一種真正的愛!他們的兒童時代生活在充滿慈愛、溫暖的家庭中。如今需要照顧的是他們那慈祥的媽媽,他們要以真心的愛來回報她。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讓我們記住,若想有會感恩的孩子,自己必先是會感恩的人。我們的言行在孩子麵前極為重要,切勿當麵指責別人的善意。比如:“你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肯定是她自己做的,連一角錢也不願花!”等等這一類的話可千萬別說。我們應該這麼說:“你看表妹花了好多精力為你做了一件多麼精美的聖誕禮物!她多好!我們得感謝她。”於是,我們的子女就會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形成感恩的習慣。

因此,消除別人不知感恩的憤懣,遵循如下原則:

1.與其憤恨別人不知感恩.還不如不指望他。你想想連耶穌基督救治好十個癱瘓病人,卻隻有一人對他表示感謝。我們又怎能奢望比他得到更多的感恩呢?

2.切記,隻有施恩不求回報,才能享受施恩的快樂。

3.切記,感恩是一種精心培養的良好品德,若想使子女成為會感恩的人,那我們就要精心教他們養成感恩的習慣。

第二節 將歡樂送給別人

善的極端就是美,一個人的真正財富,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對其同伴及朋友們所作的好事。(卡耐基語錄)

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裏,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卡耐基語錄)

當我們給別人帶來快樂時,我們就不會有時間老想到自己,而產生憂鬱、苦悶和恐懼的主要原因就是光想自己。(卡耐基語錄)

當我著手寫這本書時,我曾為征集真實感人的故事而特設兩百美元獎金。

這項活動的評委有三位:東方航空公司董事長雷肯貝克,林肯大學校長麥克倫和廣播新聞評論家卡騰博。但在我們收到的所有故事中,有兩篇佳作難分高低。於是,我們決定將獎金一分為二。在此將其中一個C?D?波頓的故事摘錄如下:

在我9歲時,母親離家出走,12歲時,喪失父親。我父親是意外喪命,但母親在離家後,再也沒回來。從此,我與兩個小妹妹再也沒見過麵。在母親離家7年後才給我寄來第一封信。我父親在我母親出走三年後,死於一次意外事故。在密蘇裏州的一個小鎮上,我父親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家咖啡廳。一天,那位合夥人趁我父親出差時,將咖啡廳賣掉攜款而逃。我父親的一位朋友急忙拍電報通知他,叫他立刻趕回,慌忙中,他在堪薩斯州的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我有兩位病弱、窮困的姑媽,她們隻能收留下我們家三個小孩,僅剩下小弟和我沒人要,好在有位可憐我們的鎮上人將我們收留。我們心懷恐懼,特別害怕別人把我們當孤兒看待。我在那位好心的窮人家住了一段時間,那家主人失業了,再也無力多養一個。多虧洛夫丁夫婦收留了我,把我接到離鎮11英裏的農莊上。洛夫丁先生長年臥病在床,已有70歲高齡。他對我約法三章 :一不準說謊,二不能偷竊,三要聽話。隻有做到這些,才能長期和他們住在一起。對這三條紀律我絕對遵守。後來。我開始上學了,但第一個星期情況太糟了。別的小孩子都譏笑我的大鼻子,罵我是小笨蛋,叫我是沒有人要的小孤兒。我傷心極了,真想和他們打一架。然而,洛夫丁先生對我說道:“你要永遠記住!真正的男子漢是不會隨便跟人打架的。”從此,我總不和他們打架,但是,有一天,一個小壞蛋抓起一把雞屎扔到我的臉上,於是,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旁邊的小孩們說他活該,該揍,這樣我還交了幾個朋友。

有一天,洛夫丁夫人為我買了一頂新帽子,我非常高興。可有一次,一個大女孩從我頭上將它搶去,用它裝水並弄壞了。她還有理地說把帽子裝水可以清洗我的木腦袋,好清醒清醒。在學校我從不哭泣,可是,回到家裏就不由自主了。

一天,洛夫丁夫人給了我一個建議如何化敵為友。她說道:“波頓,假如你先對他們感興趣,看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們,他們就會對你有好感,絕不會再逗弄你了。”於是,我記住了,我下苦功讀書,在班上成績是拔尖的,但沒人妒忌我,因為我樂意幫助別人。

我教他們寫作文,作數學。其中有一男孩還怕別人知道我在幫他,他對他媽媽謊說自己去捉動物去,然後偷跑到洛夫丁夫人家來,找我為他補習功課。

那時,村莊裏發生了幾樁不幸的事,有兩位老農去世了,還有一位也因故成了遺孀。我是這兒惟一的男孩,兩年來我一直幫這幾位寡婦,在放學期間,我會幫她們砍柴、擠牛奶、喂牲畜。現在,人們都很喜歡我、讚揚我,我成了大眾朋友。

當我從部隊退伍回來時,他們對我由衷地表現出喜愛和感激之情。我剛到家的那一天,有200多位鄰人來看我,其中還有人特意從80英裏外開車趕來看我,他們是那麼真誠地關心我。這13年來,再也沒有人嘲笑我,說我是沒人要的孤兒了。我感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啊!

祝福你,波頓先生。你懂得怎樣結交朋友,你也知道怎樣排除憂慮和享受生活每一天!

已癱瘓23年的呂普博士也是這樣。在西雅圖《明星報》的惠豪斯曾對我說:“我對呂普博士采訪過許多次,這世上我已找不到還有誰比他更無私、更會善用人生的了。”

這位癱瘓者是如何善用人生的呢?他是憤恨、抱怨嗎?還是惟我獨尊、一味自憐呢?不,都不是。那是因為他遵從威爾斯王子的誓言:“我為眾人服務。”他收集許多重病纏身的患者的姓名地址,然後,寫信開導、鼓勵他們,並且還組建了一個病友信函俱樂部,麵向各地患者寫信,最後,他組辦了一個全國性的組織。

他躺在病床上,年均要寫1400封信,給成千上萬的病友送去快樂。

呂普博士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有崇高的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感。他深深體會到那種比自身生命更為貴重的奉獻精神,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歡樂。就像蕭伯納說的:“惟我獨尊的人總在怨恨這個世界不能給他帶來快樂。”

更令我驚歎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常對憂鬱患者說:“按這個良方,保證你在兩周內憂鬱症痊愈。每天想到一個人,你要設法使他快樂。”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將阿德勒博士所寫的《人生的意義》一書中的幾段摘錄如下:

憂鬱症是一種對人長時間憤恨的情緒,它的目的雖然是想獲得別人的同情、關愛和讚同,但患者依舊對本身的罪惡感而憂傷。憂鬱患者常回想起的第一件事是:“我很想躺在我哥哥已坐著的沙發上,可是他不讓,於是,我一直哭到他起來讓我坐。”

憂鬱患者往往以自殺來處罰自己,所以,醫生首先要做的是,不給他任何自殺的借口。我治療的方法,首先讓他們放鬆,我會說:“你千萬不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我確信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假若患者做他想做的事,那他又能怪誰?又如何向自己報複?我會提醒他們:“假如你想去電影院或是休假,你盡管去做。假如你走了一半的路又不想去了,那你就別去了。”這是最佳狀態,因為他的自重感得到了滿足。他像天神一樣來去自由。但是,這還不完全符合他的個性。他本想支配別人、責怪別人,假如大家都讚同他,他便不好支配了。這便是我對想自殺的病人的特效方法,至今,我的病人還沒有一個自殺的事例。

當病人說:“沒有一件是我喜歡做的事。”我早有準備地說:“那你就別做任何不喜歡做的事。”偶爾他會說:“我想一整天躺在床上。”我明白隻要我認可,他就不會這麼做;而假如我反對,就會即刻爆發戰爭。所以。我定會明智地選擇同意。

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另一種則更為直接,我向他們建議:“隻要按這個良方,保證你在兩周內痊愈,那就是每天設法使別人快樂。”看他們感覺怎樣。他們的大腦已被自己占滿了,他們會想:“我憑什麼去關心別人?”而另有一些人則會說:“使別人快樂,這對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實際上他們肯定沒做過。我催他們多想想看,他們誰都懶得去想它。我又向他們建議:“你試試看,當你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再去想你能讓誰開心,這會對你的身心大有好處。”第二天,我詢問:“你昨晚照我的建議去做了嗎?”他們通常會這樣回答:“昨晚一上床我就睡著了。”這都是在一種友善、柔和的氣氛下嚐試的,不能表現出一點優越感。

另有些人會說:“我心太煩了,我做不到!”我說:“沒關係,繼續煩,但你隻要同時想一下別人就行了。”我有意想把他們的注意力向別人身上轉移。

許多人會說:“為何要我去讓別人開心?那別人為什麼不來讓我開心呢?”我回答說:“你要想到你身體的健康,到後來別人會吃苦頭的。”我似乎從沒遇到一個病人會說:“我按你的建議想過了。”我努力要達到的目的.隻是要他們對別人多幹點興趣。我知道他們的病因在於難和別人愉快相處,我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他什麼時候將別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了,那時他的病就徹底痊愈了。在十誡中最難做到的一條是“喜愛你的鄰人”,不關心別人的人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困擾,還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損害。人類所有的失敗都由他們引發……我們對別人的期望及給予最高的稱讚是:他是一位好人、好友以及好伴侶。

阿德勒博士建議我們每天做一件好事,何為好事呢?先知穆罕默德說:“好事就是給別人帶來喜悅的行為。”

這樣做會對我們有多大的助益呢?很大,當我們給別人帶來快樂時,我們就不會有時間老想到自己,而產生憂鬱、苦悶和恐懼的主要原因就是光想自己。蒙斯夫人說:

在五年前的12月裏,我沉溺於自憐和哀傷之中——度過了幾年幸福的婚姻生活後,我失去了丈夫。臨近聖誕節 ,我的哀傷日益加重,我從沒有孤身一人度過聖誕節 ,我害怕它的來臨。朋友們都來邀請我與他們歡度聖誕佳節 ,可我毫無心情,隻得謝絕他們的好意。在聖誕節 前夕,我幾乎深陷入自憐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的確,我還有很多值得感謝的事可做,這是人人都有的。在聖誕節 那天下午3點,我離開辦公室到大街上散心,希望能驅除心中的憂傷和自憐。望著滿街的歡樂的人們,不禁使我想起從前的歡樂時光。我難以想像獨自回到那空蕩孤寂的房子裏的情景。我茫然不知所以,眼淚也忍不住掉了下來。一個多小時後,我發現自己已走到公車站前,這使我想起我和我丈夫曾坐公交車去探險旅行,於是,毫不猶豫就上了第一輛車。當赫德遜河過去一段時間後,售票員說:“終點站到了,太太。”我隨後下了車,來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平靜的地方。我便隨意逛一下這小鎮的街道。我路過一個教堂,被裏麵傳來的悠揚的《平安夜》的樂曲聲吸引進去,教堂裏空無一人,隻有一位風琴手在悠然彈奏。我靜坐下來,看著那目眩神迷的奇彩聖誕樹,耳聞輕柔的音樂,疲憊的我緩緩進入了夢鄉。

當我醒來時,全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時,有兩個進來看聖誕樹的小孩,其中一個小女孩用小手指著我說:“她是聖誕老人帶來的嗎?”我睜開眼時把他們驚嚇了一下,接著我對他們說:“別害怕,我不會傷害你們的。”他們穿著很破舊的衣服,於是我問:“你們的父母呢?”他們回答:“我們沒有父母。”我聽後,很覺慚愧,他們是比我更加可憐的小孤兒。我覺得我應該為他倆做些什麼。我領他們觀賞聖誕樹,帶他們到小商店裏買糖果、食品和小禮物。我頓覺孤獨感一下消失不見了。這兩個孤兒使我數月來第一次感到快樂無憂。我和他們交談,越發感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我慶幸自己小時候有父母的關愛,每個聖誕節 過得是那麼歡快,為此我由衷地感謝天主!這兩個孤兒給我的遠比我帶給他們的要多得多。這次的切身經曆使我深信,我若要使自己快樂,必先使別人快樂。我發覺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從施予中得到,從幫助別人中消除一切憂慮、自憐,獲得快樂的重生!

有人也許會說:“對別人感興趣,這多無聊啊,我對自己都關心不夠,還去管別人的閑事,我隻想自己賺得更多的錢就行了。”

當然,這是你的權利,你完全可以按你的想法去做,但是,假如你是對的話,那麼像耶穌、孔子、釋迦牟尼、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聖賢們不就都錯了嗎?或許你討厭宗教聖人,那麼,請看一些無神論者的觀點,先讓我們看一下劍橋大學的胡斯曼教授是怎麼說的,他是當代最傑出的學者。1936年,他在劍橋作一場關於《詩的形式與本質》的演講中曾說道:“基督耶穌說,‘凡是為我喪失生命者,必得永生’。”

胡斯曼教授是個無神論者,同時還是個悲觀主義者,他仍然認為,假如一個人隻想到自己,那他的人生絕對不會有意義,實際上,他會活得苦惱不堪。隻有忘我地為別人服務,才能享受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假如這還不能使你的想法有所改變,那我們再來看一看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西奧多?德萊塞。德萊塞將所有的宗教視為神話傳說,不當一回事,但他卻信奉耶穌的一句教誨:為別人服務。德萊塞曾說過:“假若你想從人生中得到快樂,那就不能隻想到自己,而必須想到別人,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從施予別人中得來。”

假如我們像德萊塞說的,幫助別人會使我們得到快樂的生活,那我們還等什麼?快,立即實行。“這條路對我來說隻能路過一次,假如我能行善事,那就讓我現在就做,別讓我延誤,因為我再也不能走這條路。”

第三節 信仰的力量

危困可以考驗一個人的精神。當命運的鐵掌擊中要害時,隻有大智大勇的人方能處之泰然。(卡耐基語錄)

所謂的命運,全是人類的意圖所造成,基於這個緣故,人類可能一直走向沒落之途……。(卡耐基語錄)

被痛苦消耗得精疲力盡的人們,他們大多數都學會了借助神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在硝煙彌漫的最前線沒有人不相信神”的原因。(卡耐基語錄)

我的出生地是位於密蘇裏州的一處農場,那個時代的農民同我父母一樣非常貧窮。我媽媽曾供職於一所小學,我父親在農莊工作,每月的收入不超過12美元,母親不僅要教書,還要麵對繁重的家務。

我們全家近乎一文不名,最讓我們興奮的是一年一度的將豬賣掉,換回全家所需的麵粉、糖及咖啡飲料。我還清晰地記得12歲那年,一年下來讓我支配的零花錢不過0.5美元,還有一回去觀禮國慶的時候,父親將他身上的1毛錢給了我,我當時是多麼的愜意,仿佛我是世界上最有錢的大亨。

有那麼一年,上帝關照我們,使我們種下的玉米獲得有史以來的大麵積豐收,這樣我們有飼料可以養牛了。即使這樣,比以前的洪災也強不到哪裏去,這是由於大豐收以後,供大於求,所以牛的價格直線下滑,當初我們看好牛的價格,如今事與願違隻多賣區區30美元,與我們的付出太不成比例了!

甚至有點鬼使神差,不論我們經營什麼都隻有虧本的命,那年我父親飼養了幾匹小騾子,就這樣,養了3至4年,並請人運到了田納西州的一個鎮上,這幾匹大騾子的價錢比我父親當年買它們的價錢還要低。

在那刻骨銘心的歲月裏,母親自始至終是個樂觀派,她的煩惱隻對天主說,並在臨睡之前,要朗誦一段聖文,在這之中,有最為溫暖人心的話:“在我父的聖殿裏,有許多屋宇,並為他們安頓好……你們必須到達這個地方。”我們就在那貧窮的密蘇裏農場家中禱告,求神庇護。

詹姆斯博士在哈佛大學曾有這麼一句名言:“要使煩惱和憂愁都能治愈,那就得虔誠地信仰宗教。”即使我沒念過哈佛大學,可我母親在農場的經曆中找到了這種哲理。世界上再大的災難也摧毀不了她那堅定的心,我時常聽她唱道:

祥和呀祥和,溫煦的祥和,

讓上帝賜福於我們祥和。

在漫無邊際的海洋中讓愛自由遊蕩,

讓我們的心靈長久地受到神的愛撫!

母親的願望是讓我獻身傳教的事業,我在這方麵也有過打算,由於在大學的求學期間我接觸到了生物、哲學這類學科,使我感到科學比宗教更有說服力,我對以前所接觸的事物逐漸起了疑心,使我徘徊於一個十字路口。我到底該相信誰呢?在激烈的思考後,使我擯棄了宗教,多年來的禱告習慣沒有了,深信天下沒有什麼神的存在,並相信人類總有那麼一天同恐龍一樣會走向盡頭的,在科學的推斷中,太陽會越來越冷,假如它的溫度隻降10%,地球上的生命將消失殆盡,我還覺得天主以其自身形象來塑造人類這種說法太可笑了,我相信科學,堅信在地球的以外太空還存在別的生命,由於天體的運作才產生了黑夜、陽光、一年四季,而不是天主創造出來的,它隻不過是自然形成的!

針對以上的疑團,其實根本沒有人能完完全全解釋宇宙和生命之間的奧秘。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弄不明白的事情多極了,比如對身體的奧秘你了解多少?你家裏電燈能發光的奧秘是什麼?牆下生長出的奇花異草有什麼特別?通用公司的奇才查爾斯?凱特林曾一年自出3萬美元研究草為什麼是綠的。他認為我們如果解開潦草是怎樣將陽光、水分和二氧化碳變成糖分的話,人類將大大加速文明的進程。

是的,我們無法解釋自身及其電力、發電機的疑團,可這並不能阻止我們去開發和利用它的欲望。退一萬步說,我們無法認同祈禱和宗教的詮釋,可這並不能成為讓我們去分享宗教帶給我們精神快樂的障礙,我同時對美學家桑塔耶那的觀點是很認同的:“人對人生的了解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是如何去體驗人生。”可以說,我又皈依了宗教,但對於怎樣去理解宗教我是沒有什麼興趣的,我特別有興趣的是:“宗教能給予我什麼樂趣?”就像電力和美味佳肴所帶來的好處一樣。食物和生活中的其他物質享受固然重要,可宗教在精神上也能帶來無窮無盡的樂趣,它也是我很需要的,就像詹姆斯博士所言:“你在最大的限度內獲得人生的最大滿足。”宗教給予我的是有意誌、精神、希望和勇氣上的完美結合,並使心中的憂愁、、煩惱、恐怖感消失殆盡,在人的生活過程中也帶來極大的啟發,使我們更具方向感,正是因為宗教的存在,讓我“在黑暗和荒漠中找到了一塊綠色的桃花源”,並極大地充實自身的力量。

英國現代哲學之父培根在三百年前就說過:“粗淺的哲學將人們引至無神論這條路上,深湛的哲學則將人們指引到宗教。”

以前,人們以為宗教和科學是水火不相容的,可是如何呢?現在最為引人注目的學科——心理學,還不是沿用了耶穌起初用過的老方法,怎麼回事呢?正是由於祈禱和熱忱的信仰對人類的煩惱及憂慮的根治行之有效,所以宗教才這麼受歡迎。正如心理學祖師布裏爾所言:“對宗教和信仰認同的人,精神上絕對沒有毛病。”

假如全盤否定了宗教,人們將失去精神上的寄托,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在亨利?福特去世的前幾年,我登門造訪了他。在我的預想中,這位頂級大亨必定是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歲月無情地摧殘了他的軀體,可當我見到他時,才發現這種幼稚的想法是多麼的可笑呀,78歲的他,有著沉著的性格和剛毅的信念,身子骨硬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問他這一生難道沒有一點憂傷嗎,他說:“從來沒有,因為我將它們交給了主,我的一切都聽從主的引導和安排,主也不需要我的建議,它的存在使一切按部就班,你隻要虔誠地恭敬它,你將沿著美好事物發展,我又怎麼會去胡思亂想呢?”

如今的心理病專家們,也可說成是一種新宗教的布道者。

他們不斷敦促人們來信仰宗教,不是為了來世,而是去享受更美好的現世生活,以此來使所有的病症如胃病、心胸狹隘、失眠症、歇斯底裏來得到徹底的根治,而永不成為患病者,並真正成為一名信仰宗教的人。

基督教的確在人們的健康和精神上起到了最為積極和向上的作用,耶穌說:“我的到來是為了讓你們生活得更美好、更快樂。”當時的基督教被老的教義攻擊為沒有生命力的隻不過是形式上的教條罷了。當耶穌在遊說其新教義,並試圖推翻舊的宗教的時候,被殘酷地釘死在十字架上。他解釋道,宗教是為全人類的利益而誕生的,並不為著自身而存在。基督認為,錯誤的恐懼其實就是一種罪惡,即是對健康的一種摧殘,違反耶穌極力認同的更豐富、更幸福的人生享樂的一項罪惡。愛默生自誇是“快樂學”博士,可耶穌卻自命為“快樂學”教師。他對他的教徒們說:“為了生命歡樂而盡情地載歌載舞。”

耶穌公布了兩大教義:全身心地擁戴上帝;像愛自己一樣愛你身邊的朋友。如果按上麵兩條做了,那你確實可以成為一位信仰宗教的人。我的嶽父普萊斯的確做到了以上兩點。盡管他從不去教堂,並時常稱自己是位從不信神的人,可他信仰的是對精神和生命能帶來益處的基督信條,他從不做小人做的事情。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徹底的基督徒呢?就讓我們聽聽權威的解釋吧——著名神學教授貝爾這麼說:“就一個完整基督徒來說,並不是能夠承諾基督教義上的儀式或者按照上麵的規則去做那麼簡單,而是要擁有一種意誌和對人生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