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學學德國人的“斤斤計較”
德國人處處搞“親兄弟明算賬”的斤斤計較,早已是見怪不怪了。
有一位中國朋友住在一戶德國人家裏。這家人有自己小(洋)樓,有自家遊泳池。朋友在這家裏打電話每次都認真記錄話費,然後交房東結算。房東和朋友剛結算了當月電話費。不一會兒,房東又上樓敲門,說電話費少算了幾個單位,朋友還得補交60芬尼。房東跟這位中國朋友說明:算賬必須清清楚楚。但是在平時,房東對朋友十分大方,晚上聊天時啤酒隨便喝,還邀請他第二天共進午餐。但是卻對這幾十芬尼這麼在乎!這就是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在德國,朋友結婚了,同事生日了,誰誰誰搬家了,某某某生小孩了,也會送禮表示祝賀。經常是大家一起湊份子買禮物,不過三五馬克,頂多十馬克。剛到德國的同胞,往往覺得:每月掙好幾千馬克的德國人,送禮最不舍得掏腰包。而且,那份不大的禮物,還漂漂亮亮包裝,弄得神秘秘玄乎乎的。你看,我們中國的親朋好友結婚,送紅包低於一百元都拿不出手,我們一個月才掙多少錢!最讓人吃驚的是,如果交德國男友,出去吃飯啊坐車啊,有時女士還得掏腰包,付自己那份錢。你看看,德國男人就這麼不瀟灑。
其實,德國人斤斤計較的背後,有很多表麵上不易覺察的東西,一些可以稱得上好品德、導致好風氣的東西。
德國人賬單精確到一分一厘,反映了德國人處處講求準確的民族特性。德國人的“精確徹底”對裏對外都一樣,即屬於自己的少一分都不行,不屬於自己的是多一厘也不要。比如,某人剛到德國不久,研究所舉辦一次中國人聚餐,要到亞洲店買一大堆東西,德國同事為自己買了很小一瓶醬油。在付款時候,德國同事悄悄地把自己東西和公家東西分開,單獨付款。德國人不占公家一點點便宜,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德國,一個人對錢含含糊糊,會被看成不負責的人,是不可以委以重任的。德國各部門管理財務的人,大都有德國房東“賬單必須準確清楚”的斤斤計較態度。所以,一般說來,在德國很少行賄受賄,相對很少貪汙腐敗。德國人的理財邏輯,即“如果小錢都管不好,怎能管好大錢呢”,我認為有一定道理。
德國人雖斤斤計較,但有時候讓中國人看來,又不夠“精明”。比如,有中國人在德國街頭兜售磁帶,那些磁帶都是中國人的家庭製造,兩馬克成本,售二十馬克。他說,那些德國人來買磁帶,不但從不還價,而且還同時買兩盤三盤的,說是送朋友。同胞就想,德國人怎麼沒想到,買回一盤,自己翻錄,不就人手一盤了嗎,那多省錢。可德國人不。同樣,在國內買音樂唱盤,我的德國朋友從不要盜版,說一方麵盜版質量下乘,另一方麵,也是更重要的,不能助長盜版這種偷竊行為。
德國人這種清清爽爽的財產概念,延至及“個人的”和“單位的”,乃至“個人的”和“國家的”,就是:屬於單位的國家的就不是我個人的。德國人這種觀念從小就培養,比如,是妹妹的玩具,姐姐要玩的話,就得問妹妹是不是可以;孩子的東西,家長也不可以隨便做主給張三李四。家長不能包辦孩子的東西,盡管這些東西都是家長買的。
如果大家明明確確地分清楚“你的”和“我的”,做到有所不讓的話,不就沒有那麼多“順手牽羊”、用公款請客不心疼的事情了嗎?歸根到底,樹立好的社會風氣,應該是:你我大家做起,做到有所不讓,斤斤計較一點又何妨?
都說德國人算賬特清楚,精確到一分一厘,可謂斤斤計較,從某個層麵來講這對於一個國家是件好事!
95 “難得糊塗”
在整個二次大戰期間,斯大林在軍事上最倚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軍事天才朱可夫,一個則是蘇軍總參謀長華西裏耶夫斯基。
作為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斯大林,由於受反常的“自我尊嚴”的驅使,變得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唯我獨尊”的個性使他不能允許別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衛戰前夕,大本營總參謀長朱可夫將軍曾建議“放棄基輔城”,以免遭德軍的“合圍”。這本來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建議,但斯大林聽不進去,當麵罵朱可夫“胡說八道”,並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趕出大本營。不久,基輔果然遭德軍合圍,守城的紅軍精銳部隊全軍覆沒。等到斯大林對朱可夫說“你是對的”時,已經是馬後炮了。但是,一度當了蘇軍大本營總參謀長的華西裏耶夫斯基,卻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覺中采納他的正確作戰計劃,從而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辦公室,每當斯大林與華西裏耶夫斯基談天說地的“閑聊”時,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不經意”地“順便”說說軍事問題,既不鄭重其事,也不頭頭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後,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個好計劃。過不了多久,斯大林就會在軍事會議上陳述這個計劃。大家都驚訝斯大林的深謀遠慮,紛紛稱讚。斯大林自然十分高興。再看看華西裏耶夫斯基本人,也與大家一樣顯得驚異並且與眾人一道表示讚歎折服。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想到這是華西裏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這樣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統帥部實施的畢竟還是華西裏耶夫斯基的計劃。
華西裏耶夫斯基也在軍事會議上進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講三條正確的意見,但口齒不清,用詞不當,前後重複,沒有條理,聲音含混,因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隻要使斯大林一個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著他又畫蛇添足地講兩條錯誤的意見。這會兒,他來了精神,條理清楚,聲音洪亮,振振有詞,必須使這兩條錯誤意見的全部荒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罷休。這往往使在場的人心驚膽戰。
等到斯大林定奪時,自然首先批判華西裏耶夫斯基那兩條錯誤意見。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暢。接著,斯大林逐條逐句,清晰明白地闡述他的決策。他當然完全不像華西裏耶夫斯基那樣詞不達意,含混不清。但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明白,斯大林正在闡述他剛剛表達的那幾點意見,當然是經過加工、潤色了的,不過,這時誰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見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一來,華西裏耶夫斯基的意見也就因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裏,變成斯大林的東西,而付諸實施。事後,曾有人嘲諷華西裏耶夫斯基神經有毛病,是個“受虐狂”,每次不讓斯大林罵一頓心裏就不好受。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隻是有一次,他對過分嘲諷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樣聰明,一樣正常,一樣期望受到最高統帥的當麵讚賞,那我的意見也就會像你的意見一樣,被丟到茅坑裏去了。我隻想我的進言被采納,我隻想前線將士少流血,我隻想我軍打勝仗,我以為這比討斯大林當麵讚賞重要得多。”
因此,麵對“唯我獨尊”,難以接受其他人意見的領導,當個“傻瓜”似乎是最好的辦法,使領導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你建議的“俘虜”。
當“傻瓜”在現實中就是“糊塗學”中的“裝糊塗”,實際上是真聰明。
在官場上或者是在職場上,當環境氛圍不利你表現的時候,如果你不會當“傻瓜”,不會看風使舵,改變航向,就會檣傾楫摧,而此時改當個“傻瓜”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主動隱身有兩種原因,一是為了在幕後策劃,更強地掌握事情的發展走向;另一個便是為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上司在采納的同時不致對你產生嫉恨,從而間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96 “糊塗”藝術
前幾年,中央電視台曾播出一個特別節目——首屆外國人漢語知識大賽,有位美國朋友在用漢語講一件含有漢語知識的完整事件時,這樣說:“有天,我去拜訪一位中國朋友,他留我吃小飯。我說,做飯很麻煩。他說,又不是請客,做頓便飯,不麻煩。我說,那你就做頓小便飯吃,不要做大便飯了,大便飯也夠麻煩的。”聽完他的敘述,台下的觀眾笑得前仰後合,直不起腰來。
表麵看來,這位美國朋友不懂得“便飯”這個名詞按漢語構詞習慣不能和形容詞“小”與“大”搭配的道理。其實,這位朋友並非真的不懂,他隻是明知故犯,有意違反漢語的構詞習慣,曲解詞意,製造歧義,違反邏輯事理,荒謬地把“便飯”同“小便(飯)”“大便(飯)”聯係起來,製造笑料罷了。
一個人如果過分認真,那麼必將一事無成。在待人處世中,許多時候裝得遲鈍一點、傻一點、糊塗一點,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小羅奇福特領導的一個小組,中途島之戰前成功地破譯了日本人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作戰準備。誰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嗅覺靈敏的美國一新聞記者得到了這一絕密情報,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給捅了出來。這樣一來,隨時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發生了如此嚴重泄露國家戰時情報的事件,作為美國戰時總統的羅斯福卻對此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得一概不知的糊塗樣子。結果事情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根本沒有引起日本情報部門的重視。在中途島戰役中,美軍靠“糊塗”占到了大便宜。
有時麵對一個錯誤的推理或結論,從正麵反駁可能無濟於事,這時不妨用另外一個類似的,並且明顯是錯誤的推理,來達到批駁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這種錯誤的推理具有很強的荒誕性,含不盡之意於言外,會使人在含笑中明確是非,從而達到裝糊塗的真正目的。
宋高宗時,有一次宮廷廚師煮的餛飩沒有熟,皇帝發怒了,把那個廚師下了大獄。沒過多久,在一次演節目時,兩個演員扮作讀書人的模樣,互相詢問對方的生日時辰。一個說“甲子生”,另一個說“丙子生”。這時又有一個演員馬上來到皇帝麵前控告說:“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獄。”皇帝覺得蹊蹺,問是什麼原因。這個演員說:“甲子,餅子都是生的,不是與那個餛飩沒煮熟的人同罪嗎?”皇帝一聽大笑起來,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個煮生餛飩的廚師。
鄭板橋說:“難得糊塗”。這話自有它的道理,做事情有時真的沒有必要那麼認真,裝裝糊塗本身就是在示弱,把麵子和機會讓給別人,從而使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
糊塗用好了,本身就是一種讓的藝術。
有些時候就不妨使自己糊塗一些,你裝裝糊塗,耍耍滑頭,凡事不那麼較真,反而會有利於做事,同時也能使場麵圓滿。
97 跳出圈子重新思考
有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即將退休,他要物色一位才智過人的接班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物色和觀察,最後他挑出了兩位人選。
因他們皆善於騎馬,所以董事長想出了一個用賽馬的方法來選人的辦法。一天,老董事長邀請兩位候選人張先生和李先生到他的馬場。當張先生和李先生來到馬場時,老董事長牽著兩匹同樣好的馬走出來,說:“我知道你們都精於騎術,這裏有兩匹同樣的好馬,我要你們比賽一下,勝利的將會成為我的接班人。”
“張先生,我把這匹棕馬交給你;李先生,你騎這匹黑馬。”兩個候選人接過馬後,各自打量馬的素質,查看馬鞍等用具,十分的仔細,生怕有什麼疏忽。
李先生想:“幸好我一向都持續練習,這次董事長之位非我莫屬”想到這裏,不禁沾沾自喜。
這時,董事長宣布了他的令人大吃一驚的比賽規則:“我要你們從這裏騎馬跑到馬場那一邊,再跑回來。誰的馬‘慢’到,誰就是下一屆的董事長!”
李先生從自己的美夢中醒過來,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張先生也以為自己聽錯,呆立著不知如何是好。
兩人心裏奇怪:“騎馬比賽都是比速度,誰快誰就贏,怎麼會比慢的呢?”
董事長見兩人都張著嘴巴沒說話,以為沒聽清楚:“我再重複一次,這次比賽是比‘慢’,不是比‘快’的。下麵,請各到自己的位置上,我數三下便開始。”
“一、二、三,開始!”
三聲過後,張先生和李先生仍然站在原地,不知該怎樣做。過了好一會兒,張先生突然靈機一動,迅速跳上李先生的黑馬,然後快馬加鞭地向著另一邊跑去,把自己的馬留在後麵。
李先生看著張先生的舉動,覺得很奇怪:“張先生怎麼騎了我的馬?”
當李先生想通怎麼一回事時,已經太遲了。他自己的黑馬已經遙遙領先,張先生的棕馬還留在原點,任他怎樣追也追不上自己的馬。結果,李先生的馬最先到達終點,李先生輸了!
“恭喜!恭喜!”董事長高興地對張先生說,“你可以想出有效創新的辦法,這證明你有足夠才智繼承我的位置。”
“我現在宣布,張先生便是公司下一屆的董事長!”
這位老董事長的選人辦法很奇特,本身就帶有新意,如果張、李二位先生按慣例比賽,場麵一定很滑稽。因為誰都會裹足不前,這肯定不是老董事長所希望看到的。張先生的成功之處,在於隨機應變,又能利用法則,因為老董事長要求的是“馬”慢到,而不是“人”慢到。張先生善於應變的策略也正是所有在社會中做事,特別是在職場中做事的人,尤其是決策人所必須具備的,隻有具備這樣的思維頭腦,才能保證自己的公司或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陷入僵局之後,聰明的人智高一籌在於他能跳出圈子,換位思考,這就是一種變通的藝術。
98 釣魚的藝術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我們先來領悟一下釣大魚的藝術:善於放長線、釣大魚的人,看到大魚上鉤之後,總是不急著收線揚竿,把魚甩到岸上。他會按捺下心頭的喜悅,不慌不忙地收幾下線,慢慢把魚拉近岸邊;一旦大魚掙紮,便又放鬆釣線,讓魚遊竄幾下,再又慢慢收釣。如此一收一放,待到大魚精疲力盡,無力掙紮,才將它拉近岸邊,用提網兜拽上岸。求人辦事也是一樣,如果追得太緊,別人反而會一口回絕你的請求,隻有耐心等待,才會有成功的喜訊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