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哈佛校訓 §第四章 以勤奮為行動綱領(2 / 3)

憑著她鍥而不舍的精神吧,趙小蘭從一個不認識abc的小女孩到哈佛碩士最後成為美國曆史上的首位華裔內閣成員、勞工部長。熟悉趙小蘭的人說,她最令人佩服的品質就是刻苦。

勤奮工作隻所以能使人到達成功的彼岸,是因為其中包含著堅韌與頑 強,也意味著自信與勇氣。這其實都是很普通的道理,但若把它們組合起來, 並付諸實踐,通向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就被找到了。

法蘭西斯·利斯,1914 年 9 月 4 日生於美國的依阿華州首府第蒙市。1936 年畢業於德雷克大學。珍珠港事件後從軍並加入桑頓的統計管理處,遂進入 哈佛學習。他的毅力和執著使他無與倫比,無可阻擋,他的魄力和野心使他 一路向上。進入福特後,被派去法國拯救法國福特公司,獲法國政府頒贈的 勳章。載譽歸國後被任命為公司副總裁。

利斯之所以成功, 跟他的“工作狂”行為有很深的關係。還是在統計管理處時,利斯就經常熬夜,埋首於數字之間。有一次,因工作過度他精神崩潰,但他仍不肯請假休息,隻是請醫生幫他開了些藥,以 便讓他可以繼續工作。在利斯主持開發“大道巡弋”的過程中,他幾乎是投入了全部的生命: 每天早上 7 點鍾到設計中心,不停地看上幾百件設計草圖,跟設計人員一起 討論草圖,午飯也在設計室吃,邊吃邊討論,晚上到 11 點還不下班,周末加 班

在統計管製處的瘋狂工作,使他深得上司賞識,獲得榮譽勳章。在研製 “大道巡弋”時,利斯的瘋狂工作使得車子如期產出,比平常情況下提前了 好幾個月。在效率這一點上,利斯的勤奮工作仍然是成功的。

“你想成功嗎,那麼,勤奮地工作吧!”哈佛的這則格言,曾激勵過利 斯,我們不妨地拿它來激勵自己。因為我們也想成功。

哈佛啟示錄

成功源於勤奮,成功不會破空而來,任何偉大的構想,都必須通過踏實而勤奮的工作才能成為現實。

★勤奮是成功的鋪路石

勤奮,是成功的秘訣,也是成功的鋪路石。勤奮好學可以使我們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提升素養,把未知變為已知,由入門到專業頂尖人物。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勤奮付出的結果。

美國總統羅斯福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小時候是一個脆弱膽小的學生,在學校課堂裏總顯露一種驚懼的表情。他呼吸就好像喘大氣一樣。如果被喊起來背誦,立即會雙腿發抖,嘴唇也顫動不已,回答起來,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後頹然地坐下來。由於牙齒的暴露,難堪的境地使他更沒有一個好的麵孔。

像他這樣一個小孩,自我的感覺一定很敏感,常會回避同學間的任何活動,不喜歡交朋友,成為一個隻知自憐的人!然而,羅斯福雖然有這方麵的缺陷,但卻有著奮鬥的精神——一種任何人都可具有的奮鬥精神。事實上,缺陷促使他更加努力奮鬥。他沒有因為同伴對他的嘲笑而減低勇氣。他喘氣的習慣變成了一種堅定的嘶聲。他用堅強的意誌,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而克服他的懼怕。 沒有一個人能比羅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自己身體上的種種缺陷。他從來不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是勇敢、強壯或好看的。他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礙而得到成功。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點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過演講,他學會了如何利用一種假聲,掩飾他那無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樁工人的姿態。雖然他的演講中並不具有任何驚人之處,但他不因自己的聲音和姿態而遭失敗。他沒有洪亮的聲音或是威重的姿態,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樣具有驚人的辭令,然而在當時,他卻是最有力量的演說家之一。

由於羅斯福沒有在缺陷麵前退縮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麵地認識自己,在意識到自我缺陷的同時,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在頑強之中抗爭。不因缺憾而氣餒,甚至將它加以利用,變為資本,變為扶梯而登上名譽巔峰。在晚年,已經很少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憾。

唐納德·托馬斯·裏甘,美國馬薩諸塞州人。他曾在美國股票市場上興風作浪,在華爾街翻雲覆雨。在下屬眼中,他是一位畏而遠之的“暴君”;在全融界裏,他是一個財雄勢大的人物。他從華爾街大亨變為美國財政部長,政治上的成功又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然而裏甘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要不是憑借他自身的才學獲得了獎學金,也就不會有去哈佛深造的機會。他自小便身處逆境,但他知道如何在逆境中抗爭,如何不屈從命運的安排。他發憤圖強,自勵自勉,排除了人生的一切障礙,白手起家,終於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很多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有天分,但他們一定比別人更勤奮,更有恒心和毅力。正是因為他們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他們才能不斷地獲得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毅力,更執著於夢想和目標。失敗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愚蠢,但是他們往往優柔寡斷、不思進取,缺少信心和毅力,正是因為這些壞習慣,阻礙了他們邁向成功和幸福的腳步。

哈佛啟示錄

成功的人,未必都很完美,也未必都很快樂,但他們有項特質是常人多沒有的,就是專心致誌,就是勤奮。正像奧裏森·馬登所說的:如果你有才能,勤奮可以錦上添花;如果你沒有才能,勤奮可以彌補不足。”

★把勤奮培養出習慣

勤奮是到達成功彼岸的最近通道,蘊含著堅定信心和堅強意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永遠不可能到達成功彼岸,虎頭蛇尾的勤奮也是徒勞

在哈佛,學生們時刻在提醒自己,奮鬥之心的第一個敵人是懈怠。所以,他們也不會讓自己止步,而是時刻提醒自己去不斷地奮進。在他們的頭腦中存有這樣的想法:隻有滿足於眼前成就的人才會停止不前,而奮鬥者總是感到不足。

哈佛經理學院的院長約翰·麥克阿瑟曾對學生說:哈佛學院的成功不是因為學生在學校裏學到了什麼,而是因為學生畢業後有多作為;哈佛畢業生成功的原因,不在於來學校鍍金,而在於他們自己的勤奮努力。學生來哈佛之前就已經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造就他們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生自己。

懶漢們常常抱怨,自己竟然沒有能力讓自己和家人衣食無憂;勤奮的人會說:“我也許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但我能夠拚命幹活以掙取麵包。”他們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擁有勤奮的習慣。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埋怨自己的命不好,別人總是容易成功,而自己卻一點成就都沒有。其實,他們不知道,失敗的原因正是他們自己。比如他們不肯在工作上付出全部心思和智力;比如做起事來,比如他們沒有使全身的力量集中起來,彙聚到一點集中爆發。

一位可憐的失業者,他為人忠厚,他渴望工作,卻總是被拋棄在工作的門外。盡管他曾經努力地去嚐試,但結果依然是失敗。如此看來,他為何這樣呢?

回顧以前的工作經曆他才發現,盡管他曾經做過許多事情,但總是覺得負擔太重而逃避,無法形成勤奮的習慣。他渴望過上一種安逸的生活,將無所事事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年輕的時候沒有珍惜機會,現在他終於如願以償、夢想成真,可以無所事事地生活了,但是這個他原本渴望的美好生活,現在卻變成了一枚苦果。

勤奮如同耕種一片貧瘠的土地,最初必然是費力多而收獲少,但隻有付出汗水,才有好收成。很多人心裏都明白這一道理,然而行動上卻總是放鬆自己,他們一心想成就大業,卻因為不能克服懶惰的習慣,缺乏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因而逐漸喪失了發展機會,注定失敗一生。而那些從小養成勤奮努力、積極行動的人,最終會走向成功。

貪圖安逸使人墮落,萎靡不振令人退化,隻有勤奮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樂趣。所以我們必須養成勤奮的習慣,積極行動起來,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更高,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更完美的體現。

懶惰像磨盤似的把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中幻想所賦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的音調和刺鼻的塵煙,使人死氣沉沉,懶懶散散,很難煥發激情、鼓起幹勁。

有位年輕人曾經說:“我要寫出一篇可以轟動社會的小說來。”當時,他的確有一股火熱的激情,於是沉醉於斯,一氣便寫了五萬多字,頗為自信地拿給朋友看。朋友覺得他的文字語言技巧很好,但是故事構架平平淡淡,情節也有些不倫不類,不但不能產生轟動效應,甚至連一般的雜誌也難以接受。但朋友仍以極大的熱情鼓勵他,希望他打亂現有結構,重新設計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他卻好似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癟了,不想重新構思。他把這篇小說投了兩家雜誌均被退回。從此,他對寫小說不再有強烈的興趣,自信心也消失了。自那以後雖然也有過幾次衝動,開過幾篇小說的頭,但至今沒有結果。後來,他便放棄了文學之路。

這位年輕人以他的文學基礎及他的創造條件而論,完全有才能在文學創作上有所成就,但可悲之處在於缺乏耐性,缺乏堅韌的意誌,鬆懈情緒窒息了他的創造才能。

勤奮的努力又如同一杯濃茶,比成功的美酒更於人有益。一個人,如果畢生能堅持勤奮努力,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功,它使一個人精神上煥發出來的光彩,絕非胸前的一些獎章所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