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浮雕的另一個主要角色——“羽毛蛇”,它描繪的是一條身上長翎毛或羽毛的大蛇。羽毛蛇是奎劄科特爾的象征,曆史十分悠久,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奧梅克人也膜拜(或至少接納)這位神祇。一般學者對這種詮釋並無異議。學術界的共同看法是:中美洲人民對奎劄科特爾的膜拜,起源於史前時期;爾後,在各朝各代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它都有大量信徒。
這幅浮雕所描繪的羽毛蛇卻具有一種獨特的氣質。現在看來,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象征,它那僵硬、嚴謹的姿態使它看起來幾乎更像一架機器。
“奧梅克”雕像
奧梅克人頭雕像是詩人卡瑪拉從拉文達廢墟搶救出來的。它呈現出一個老人的臉龐,鼻子寬闊平扁,嘴唇肥厚,露出兩排堅實、整齊的牙齒。老人臉上的神情顯示出一種古老而深沉的智慧。兩隻眼眸凝視著永恒,無畏無懼,一如蹲伏在埃及基沙的那隻獅身人麵巨獸。
它是用一整塊玄武岩雕鑿而成的,圓周6.6米,高幾至2.4米,重達19.8噸,整張臉孔鮮明地呈現出“具體真實的種族特征”。這尊人頭像顯露的五官特征,毫無疑問是屬於黑人的。
奧梅克人頭雕像呈現出一個“真實的”黑人,在五官的描繪上極為精確。
這些體格健壯、相貌堂堂的非洲男子為何出現在3000年前的中美洲,學者至今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我們也無從判斷,這些人頭像究竟是不是在3000年前雕刻的。在同一個坑洞中,考古學家也發現了木炭屑。通過碳—14鑒定,他們隻能測出木炭屑的年代。而要推算雕像的真正曆史,過程複雜得多。
懷抱著這樣的思緒,漫步在拉文達廢墟奇妙的雕像間,它們仿佛在悄聲傾訴遠古的秘密——蜷縮在機器中的那個男子的秘密、黑人人頭雕像的秘密……最重要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傳奇所蘊含的秘密。奎劄科特爾這位傳說中的神祗,說不定是活生生的真實人物,因為,在拉文達廢墟出土的雕像中,除了五官具有黑人特征的那些雕像外,還有一些雕像呈現出白種人特有的容貌:高鼻深目,身材頎長,滿臉胡須,身穿長袍……1940年,美國考古學家馬休·史特林在拉文達廢墟進行挖掘,發現了一些極為珍貴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塊雕刻著“蓄胡男子”肖像的石碑。
前麵提到,位於拉文達的古代奧梅克文化遺址,是沿著一條指向正北偏西8毅的軸道設計和配置的。這條軸道的南端,矗立著一座30米高、塔身有凹槽的圓錐形大金字塔。塔旁地麵上有一道類似路肩的邊欄,約摸0.3米高,圍繞著一個長方形的場地,大小相當於一般街廊的1/4。考古學家挖掘這道邊欄時,出乎意料地發現,它其實是一排圓柱的上半截。覆蓋在上麵的好幾層泥土被清除後,這些高達3米的圓柱立刻顯露出來,總共有600多根,緊密地排成一列,形成一道堅固無比的柵欄。這些柱子全都用整塊玄武岩雕鑿而成,從96千米以外的采石場運送到拉文達。每一根柱子重達2噸。
幹嗎要費那麼大的氣力呢?辛辛苦苦建立這道石柵欄,究竟要保護什麼呢?
即使在開挖以前,一塊巨石的頂端就已經凸出地麵,位於圍場中央,比周圍的“路肩”高出大約1.2米,陡峭地向前傾斜。石塊上麵雕刻著密密麻麻的圖像。這些圖像向下延伸,消失在層層疊疊、厚達2.7米、將這道古代柵欄掩埋起來的泥土中。
史特林率領的考古隊花了兩天工夫才挖出這塊巨石。原來它是一塊龐大的石碑,高4.2米,寬2.1米,厚幾至0.9米。石碑上的雕像顯示兩個人相遇的情景。這兩名男子身材都很高大,穿著華麗的長袍和精美的鞋子,趾端微微翹起。其中一個人物麵貌模糊,四肢斷裂,原因可能是泥沙的侵蝕,也可能是遭人蓄意破壞(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奧梅克雕像上)。另一個人物則完整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