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的傳說
200年前的一個盛夏,人們一直在盛傳,漳河的水怪又開始吃人了。不聽勸阻在河中洗澡的人們,洗著洗著就突然被什麼東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麵上就會浮現一條胳膊或者半個腦袋。人們驚恐萬分地注視著水麵,發現河底接近懸崖的地方有個黑影在不停地晃動,村民們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水怪,就再沒有人敢接近這條河了。
當地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為了探個究竟,他趁枯水時節把河流上遊的水截住了。可是當河水落下去之後,卻沒發現什麼怪物。不過在山崖底部,發現了一個很深的洞,這個洞的四周架著一排水輪轉刀,把刀撤下來,走進這個洞,看到一個石碑,石碑的上麵清楚地寫著:曹孟德之墓。打開墓室,裏麵奇珍異寶無數……這是蒲鬆齡《聊齋誌異》中的一個故事。《聊齋誌異》講的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民間傳奇,而關於曹操墓這個故事,卻並不完全是捕風捉影。
關於曹操墓的故事有很多,流傳最廣的是:曹操生性多疑,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他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殯的那一天,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4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然而究竟哪個棺槨,哪座墓地是真正的曹操墓,卻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於是尋找真正的曹操墓,成為考古學家一直在探究的一個課題。
尋找曹操墓
著名相聲演員李嘉存認為:“曹操的陰宅一定會非常豪華,因為古人對陰宅是非常重視的,孔夫子講過‘唯送死者以當大事爺,就是說送死人是一檔子大事。墳地的位置、布局關係著子孫後代是否興旺。由此可以推論曹操對於墓地的安排一定不會馬虎。
而事實上,曹操一生節儉,甚至連隨葬衣物都打著補丁。在曹操所做的《詔令》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他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同時他也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曆史上提倡薄葬的王侯之一。而後人分析,他囑咐薄葬的用意:第一是為了節約國家開支,安定軍民之心,免遭怨恨,為自己留下個好名聲;第二是為後代及其他大臣樹立一個榜樣;第三是免得叫那些盜墓者大發橫財;第四,據傳曹操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他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麵,因此也為防止自己死後出現這種慘狀而為之。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第五,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喪葬從簡,可不興師動眾,各地駐軍仍能堅守崗位,嚴防吳、蜀兩國趁機入侵。
於是還有人猜測,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花錢,所以他死後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因為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連盜墓賊都懶得光顧。
事情果真像後人推論的這樣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曆史上越是有爭議的帝王,他的陵墓好像就越撲朔迷離。曹操的墓太多了,讓人分辨不出真假。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元朝所有帝王的陵墓都下落不明。而武則天的墓,你即便找到了,也不好挖。看來曆史上的疑塚還真不少。
著名史學家、北大曆史係的劉華祝教授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元朝,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蒙古族的貴族們死後,因怕被盜墓者打擾,他們采取這樣一個方法:讓後人牽著成群的馬匹把這個突出的墳頭全部踏平,一場大雨過後,新土上會長出很多野草,使人無法辨認出哪兒是草哪兒是墓地。這種下葬方式就叫做“馬踏青塚”。
《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成吉思汗的遺體在運往安葬目的地的時候,為了防止別人知道他的陵墓位置,護送人員將沿途看到的所有人和動物全部殺掉,作為殉葬品。但是,他們唯獨留下了一頭待產的母駱駝。為什麼要留下它不殺呢?是因為他們憐憫它腹中的小駱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