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生修煉四:人生不要過於執著(3 / 3)

所以,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相當重要的。許多研究心理健康的專家一致認為,適應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行為麵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麵對挫折與挑戰其實並非易事。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不少人,他們或因工作、事業中的挫折而苦惱抱怨,或因家庭、婚姻關係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擊而產生輕生念頭,生命似乎是那麼脆弱。

有這樣一個故事:住在樓下的人被樓上一隻掉在地板上的鞋子所驚動,那種聲音雖然攪得他煩躁不安,可是真正令他焦慮的卻是不知道另一隻鞋什麼時候會掉下來。為了那隻遲遲沒有落下來的鞋子,他惶恐地等待了一整夜。

在實際生活中也常常這樣,往往是懸在半空中的鞭子才給人以更大的壓力,真正打在身上也不過如此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等著挨打的心情是消極的,那種等待的過程與被打的結果都是令人沮喪的。一個人在心理狀況最糟糕的狀態下,不是走向崩潰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些人之所以有著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個人主觀意識在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選擇了逃避。如果我們能夠善待自己、接納自己,並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陷,克服逃避心理,那麼我們就能擁有完美的人生。

超越自卑才能完善自我

天空為棋就看你敢不敢下,藍天為紙就看你敢不敢畫,其實藍天就像一塊棉花糖,塌下來沒什麼大不了,克服自卑,戰勝自己,你就離成功還有一步之遙!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強中還有強中手,相互比較,難免會產生自卑感。自信者往往能勇敢麵對挑戰,而有自卑感的人,隻能遺憾地把自己放在“觀眾”的位置上。

如果我們的生命中隻剩下了一個檸檬,自卑的人說,我垮了,我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讓自己在自憐自艾之中。自信的人說,我至少還有一顆檸檬,我怎麼才能改善我的狀況,我能否把這顆檸檬做成檸檬汁呢?我能從這個不幸的事件中學到什麼呢?

所以,成功的人拒絕自卑,因為他們知道,自輕自卑,會把自己拖垮。一個人若被自卑所控製,其心靈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創造力也會因此而枯萎。

有這樣一則寓言:

上帝想和人類玩個捉迷藏的遊戲。

上帝想把一種叫做“自卑”的東西藏在人身上,於是他和天使們商量:“你們給我出個主意,我該把它放在人的哪個部位最為隱秘。”

有的天使回答說,藏在人的眼睛裏;有的說,藏在人們的牙縫裏,有的說藏在人們的腋窩上。

但一個聰明的天使笑著說:“上麵這些地方,人們都很容易找到。他們馬上會把自卑還給上帝。您最好把它藏在人們的心裏,那裏是他們最後才能想到的地方。”

有自卑感的人總是習慣於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結果越比越覺得不如別人,形成自卑心理。內心的自卑,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是最要命的,因而,如果你發現自己自卑,就要用理性的態度把它鏟除掉。

如果你想完善自我,找尋快樂,就要戰勝自卑。自卑緣自於自我評價過低,緣自於沒能正確地定位自己的人生。戰勝自卑,首先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自卑者要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努力發現自己的可愛之處,強化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克服自卑,還要學會科學的比較,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確定合理的比較對象。如果以已之不足和他人之長相對照,肯定隻會長他人誌氣,滅自己的威風,最終落進自卑的泥潭,失去前進的動力。當然,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老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這樣容易惟我獨尊,總覺得你比別人高出一籌,產生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心理。

此外,戰勝自卑,還應著力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發展。大凡在事業上做出突出成績的人,在這方麵都是做得很好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天資聰穎,但中學時患有口吃的毛病,給他帶來巨大的苦惱,他因此變得自卑、羞怯和孤僻。有一次上課,他的同桌搗亂,教師誤以為是田中幹的,當田中站起來辯解時,竟麵紅耳赤說不清楚,老師更加認定是他做錯了又不承認,別的同學也嘲笑起來。這件事對田中刺激很大,他回家後,分析自己口吃的原因主要還是源於個人的自卑。從此,他時時鼓勵自己在公共場合發言,主動要求參加話劇演出,並經常練習,終於克服了口吃的毛病,為他走上職業政治家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正確全麵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充分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就能消滅自卑,找回自信,贏得完美人生。

成功的人生隻有變通一條道

天下的事,沒有一定的方法;天下的道理,卻殊途同歸,一理通則百理通。成功之道,隻有變通一條,除此之外別無通道。

事情不一定要做出來才知道結果,聰明人早在行動之前就對結果心中有數。人生不一定走到盡頭才知道命運好歹,聰明人早在創業之初就瞄準了目標,他們的成功,就像神槍手射中靶心,並不是出於意外。

為什麼呢?因為聰明人知道成敗得失的要點,並懂得因勢利導,使事情向好的方麵變化。

古人說:“遇事知道成敗得失的要點,進而推測事情的最後結局,那麼,創業不會遭致失敗,謀事不會徒勞無功。”

成敗得失的要點是什麼呢?是人情世態的變化。人情世態的變化決定了時勢的流向,聰明人將自身潛能與時勢融為一體,就能借大勢而行,扶搖直上。這正是古今智者駕馭大事的根本方法。

古人說:“事情變了,時勢就有差異,社會風氣也隨之改變。一個人,行為合於時宜就會發達,違背時宜就會遭殃。”

什麼叫“合於時宜”呢?這就是說,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行變通之道。時勢是由兩種東西促成的,一是物質資源的多寡,二是人們的心理趨向。這兩者又相輔相成。物質資源豐富,人心就趨於浮躁;物質資源貧乏,人心就趨於變動。天下沒有一百年的平安,因為人心總是在浮躁與變動中搖擺。這使因循守舊者感到很不習慣,卻給銳意進取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隨時而動,隨機應變,利用一個又一個機會,架起通天之梯,將命運導向輝煌。

成功者沒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他們根據事情的需要采用變通的方法,使自己的行為“合於時宜”,而不是逆曆史潮流而動。這個道理,就像行船一樣,逆水行舟,不如順風揚帆,又輕巧,又快捷。

古人說:“天下的道理沒有永久正確的,以前所用的,現在或許要丟棄;現在拋棄的,將來或許要用它,關鍵在於投合時宜。如果一成不變,即便像孔丘那樣博學,像呂尚那樣善謀,也要落得個窮困潦倒的下場。所以,聰明人做事,先觀察土地,然後決定使用什麼工具;先觀察民情,然後決定事業目標;先綜合大家的意見,然後製訂具體措施。”

能夠根據所處的環境確定對策,根據民心確定努力目標,根據大家的意見確定處事方法,已可謂懂得變通之道了。

變通,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此達成人生夢想。

許多人具備很高的智商、很好的學問和很優越的條件,終生努力卻無所成就,其根源隻有一個:不知變通。

至於那些才具中等,沒有什麼背景的人,若是不知變通,隻能永遠沉淪於貧賤之中,難有出頭之日。

相反,如果具備變通的智慧,哪怕沒學曆、沒背景、無財又無貌,也能事業有成,乃至創下豐功偉業。無論古今中外,無論政界商界,頂尖人士都不是智商最高、學問最好的人,其他方麵的條件也並不比一般人優越。他們唯一優於他人的,是懂得如何根據時勢行變通之法。

所以,古人說:“五行妙用,難逃一理之中;進退存亡,要識變通之道。”

天下的事,沒有一定的方法;天下的道理,卻殊途同歸,一理通則百理通。成功之道,隻有變通一條,除此之外別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