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養成寬容他人的美德。作為全軍統帥,批評士兵的事經常發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氣淩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顧士兵的情緒。士兵往往對他的批評欣然接受,而且充滿了對他的熱愛與感激之情,這大大增強了他的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成為歐洲大陸一支勁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戰鬥中,士兵們都很辛苦。拿破侖夜間巡崗查哨。在巡崗過程中,他發現一名巡崗士兵倚著大樹睡著了。他沒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槍替他站起了崗,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哨兵從沉睡中醒來,他認出了自己的最高統帥,十分惶恐。
拿破侖卻不惱怒,他和藹地對他說:“朋友,這是你的槍,你們艱苦作戰,又走了那麼長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諒解和寬容的,但是目前,一時的疏忽就可能斷送全軍。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會,下次一定小心。”
拿破侖沒有破口大罵,沒有大聲訓斥士兵,沒有擺出元帥的架子,而是語重心長、和風細雨地批評士兵的錯誤。有這樣大度的元帥,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戰呢?如果拿破侖不寬容士兵,那後果隻能是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識,喪失了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寬容是一種藝術,寬容別人,不是懦弱,更不是無奈的舉措。在短暫的生命裏中學會寬容別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許多快樂,使人生更有意義。正因為有了寬容,我們的胸懷才能比天空還寬闊,才能盡容天下難容之事。
還有另外一則故事:
傑克和湯姆曾經是好朋友,有一次他們合夥做賣米的生意。
在他們居住的那條街上分布著許多米店,大多數店主把米放在外麵,晚上找人看守。他們也和那些店主一樣把米堆在商店外麵。
可是有一天早上他們起來後發現米少了許多。傑克記得晚上湯姆起了好幾次,他懷疑很可能是湯姆把米轉移到其他地方,想獨吞,因此心中大為不悅。而湯姆說他沒有看見那些米,傑克不相信,兩人吵了起來。湯姆忍無可忍,動手打了傑克,傑克毫不示弱也狠狠還擊,打得湯姆鼻青臉腫。從此他們成為仇人,不再往來。
第三天傑克要到附近的一個小鎮去做生意,一大早推開門發現門口放著一個陶罐,罐裏裝著幾根骨頭。按照當地風俗這是不吉利的象征,很晦氣。傑克想肯定是湯姆詛咒他生意落敗故意放在他家門口的,他非常生氣地將陶罐扔到花園裏,就出門了。結果那天他的生意很不好,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不少本。回到家中他給院子裏的花鬆土施肥時,無意中看到那個陶罐,想把它砸碎出氣,又覺得很可惜,就順便移了幾株快死的花進去。
過了幾天他從外邊做生意回來,賺了不少錢。他很高興地伺弄花草時驚喜地發現,陶罐裏開滿了鮮花。這讓他很高興,沒想到用來出氣的陶罐竟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歡樂。看著這些鮮花,他開始為自己狹隘的心胸感到臉紅,覺得自己當初不應該遷怒於湯姆,應該心平氣和地向他解釋。他決定主動向湯姆道歉。
在去湯姆家的路上遇到他的鄰居,鄰居問他說,前一段時間自家的小孩夜裏在外麵玩,把一個準備泡藥的陶罐和一副獸骨藥給弄丟了,不知傑克看見了沒有。傑克回家找到陶罐和扔在院子裏的獸骨還給了鄰居。奇怪的是當他把東西還給鄰居時,鄰居反而給了他幾袋米。
原來就在傑克和湯姆把米放在外麵的那天夜裏,有人要買傑克鄰居家的米,黑暗中鄰居錯把傑克和湯姆的米賣了,等第二天發現時,買主已不知去向。鄰居找傑克時傑克己到外地去了,後來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傑克覺得自己錯怪了湯姆,他帶上從陶罐裏采摘的鮮花到湯姆家表示真誠的道歉。
後來他們重新成為了朋友,感情比以前好多了。
人與人之間避免不了因互相誤解而導致仇恨。最好的方式是以寬容的心態將這種仇恨栽培成一盆鮮花,讓自己心裏開花才能讓周圍遍地開花。時間帶走一切也考驗一切,值得珍惜的是無限春光和快樂的果實,真正的友誼並不因誤解、仇恨而變淡,反而因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度而更加深厚。
用寬容讓仇恨長成鮮花是一種智者大徹大悟的境界,也是人生快樂的源泉。
世間沒有絕對的錯與對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隻要我們能夠講出道理來,都是可以理解的。世上每一條名言,都能找到與之相對的名言,就是這個道理。
同一件事情、同一樣東西,因為情境不同、認知不同,就容易產生不同的判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隻要能夠說得出道理來,對和錯,又有什麼差別呢?
著名的寓言作家伊索,年輕時曾經當過奴隸。
一天,他的主人要他準備一桌最好的酒菜,以款待一些德高望重的哲學家。當菜一盤盤端上來時,主人發現滿桌都是動物的舌頭,牛舌、豬舌、羊舌、鹿舌……,簡直就是一桌舌頭大餐。
全桌客人出於禮貌,隻敢小聲地相互議論,機靈的主人發現賓客們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神色,連忙氣急敗壞地把伊索叫進來興師問罪。
主人嚴厲地斥責說:“我不是叫你準備一桌最好的菜嗎?你準備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
伊索不慌不忙、謙恭有禮地回答:“在座的貴客都是知識淵博的哲學家,他們高深的學問需要用舌頭來闡述。對他們來說,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舌頭更珍貴的東西了。”
哲學家們聽了他這番對舌頭的吹捧,都不禁轉怒為喜,紛紛開懷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準備一桌最不好的菜,招待別的客人。這批客人是主人住在鄉下的親戚,主人一向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狗嘴吐不出象牙,隻是一群老土的鄉巴佬,隻有在逢年過節時,主人才會勉強招待他們來家裏吃飯。
宴會開始後,菜一盤盤地端上來,卻仍然還是一桌舌頭大餐。主人火冒三丈,氣衝衝地跑進廚房質問伊索:“你昨天不是說舌頭是最好的菜,怎麼這會兒又變成了最不好的菜了?”
隻見伊索鎮靜地回答:“禍從口出,舌頭會為我們製造災難,引起別人的不悅,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東西。”
主人聽了,不禁啞口無言。
尼采曾說:“沒有真正的事實,隻有詮釋。”
我們上學時,老師總講究標準答案,正是這標準答案束縛了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有一次對學生進行語文測試,問學生“雪化了變成了什麼”。有回答變成“水”的,也有回答變成“泥水”的,都被判為正確。隻有一個學生回答“雪化了變成了春天”,結果這個答案被判為“零分”,因為“雪化了變成了春天”不符合“標準答案”。而實際上,這該是一個多麼富有想象力和詩意的答案呀。
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隻要我們能夠講出道理來,都是可以理解的。世上每一條名言,都能找到與之相對的名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任何道理隻有放到一定的環境裏才是對的,離開了相應的環境,可能就是謬誤了。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跟風,人家考研他就跟著考,人家就業他就跟著找工作,完全不去認真分析自身條件是不是適合。其實,很多事他做可能是正確的,但你做就可能是錯誤了,因為你不適合。所以,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隻能冷靜地去做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世上沒有絕對的幸福